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6384703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期末教案《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 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用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诵读,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大智大勇的爱国精神。2、 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领会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 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 学习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理解左传独有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这篇课文善用伏笔和照应,详略得当,波澜起伏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步骤:1、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2、给同学们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三个在课下通过网络或图书搜集关于左传的资料,然后汇总,选出一个发言人,其余三个小组搜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资料,同样汇总后,选出课堂发言人。教学过程:第一个课时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在九年级下册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引导学生回答曹刿论战)还记得,曹刿论战时胸有成竹的风采吗?谁能给大家说一下,曹刿论战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回答,答案不唯一)看来,曹刿的形象已深得大家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选自左传中另外一篇文章,看看在文中又给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人,他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板书)二了解左传(4分钟)再一次学习左传的选文,看来我们就有必要好好地了解一下左传了,有请我们的发言人,给大家介绍一下。补充总结: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左传又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通过刚才发言同学的介绍,哦,原来历史上对左传竟然有如此高的评价,那就让我们通过烛之武退秦师来领略一下吧。三教师范读,正音指出通假字。(7分钟)(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请同学们在听教师范读时正音,找出自己认为应该着重记忆的字词。)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的范读,你认为哪些字词应该格外的注意呢?(找同学指出他们认为的生字词,老师写在黑板上,教师再总结)正音:秦军汜(fn)南 佚(y)之狐 共(gng)其乏困 秦伯说(yu) 夫(f)晋 无能为(wi )也矣 若不阙(qu)秦 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夜缒(zhu)而出 杞(q)子逢(png)孙失其所与,不知(zh) 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共乏其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0分钟)(1)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能给大家讲一下,烛之武退秦师讲了一个怎样的事情呢?明确:秦军和晋军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秦君退兵,为郑国免去了一场战祸。(2)通过我们默读课文,谁能用文中原句说说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郑国怎么就无礼于晋了呢?有是从属了哪二主呢?下面请第二组的发言人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总结: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园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打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为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军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就寻找秦国这一得力伙伴。(4)通过这个背景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秦晋两国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很大的利害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作了铺垫。五分段学习,扫清文言知识障碍,进一步理清思路。(20分钟)(1)请同学齐声朗读第一段,讲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特殊句式用法。实词:礼,礼遇,以礼相待。 贰,从属二主,不忠诚。军,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虚词:以,因为。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2)同学们,通过第一段的寥寥数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郑国被秦晋两国大军压境,那“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又该如何理解呢?一个驻扎在函陵,一个驻扎在汜南,说明秦晋两国并没有驻扎在一起。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提供了机会。(3)找同学朗读第二段,讲解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梳理文意。实词:辞,推辞。 虚词:若,假如。犹,尚且,还。已,同“矣”。而,却。 句式:“臣之壮也”中“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可不翻译。 一词多义: 若 A如果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B人称代词“你”,“若毒之手”。C如,像:“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典型的判断句型:者,也;也;者,)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4)在国家危难之时,烛之武被郑伯请出场了,“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呢?教师总结:这句话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面对郑伯在他已经老了的时候,授以重任,流露出他满腹的委屈和不满。也从侧面说明了,烛之武的才智是相当出众的。(5)找同学朗读第三段,通译本段,梳理文意。实词:A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敢,敬辞。C鄙:以为邑。D陪,增加。E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意义对比) F行李,出使的人。(古今意义对比) G封,以为边界。H肆,延伸。I 济,渡过。 虚词:以,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临;阙秦以利晋) 一词多义: 夫:A 发语词,夫晋,何厌之有 B 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男人,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6)请同学们思考,烛之武跟秦伯说的话有几层意思?共有四层: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唯君图之”(7)教师朗读第四段,通译本段,梳理文意。虚词:以,用。其,表商量语气,还是一词多义: 微 A假如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隐约地,微闻有鼠作作索索C 细小:防微杜渐 之 A 代词,子犯请击之B 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 C到,辍耕之垄上六布置作业(1分钟)(1)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文言字词句知识,并记录在笔记本上。(2)熟读本课文,尝试背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复习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导入新课(6分钟)(1)请2-3位同学发言,让学生有机会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内容。(鼓励学生发言,有没有哪位同学将你总结的文言知识给大家分享一下?)(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3)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我想大家已经读懂了这篇叙事散文,那各位同学,你读透了吗?烛之武怎么就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就能使秦晋盟约毁弃,使秦军退出郑国的领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本领。二问题探究,学习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总结烛之武人物形象。(30分钟)1、请同学默读第三段,回忆上节课,烛之武跟秦伯说的话有几层意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层与层之间是又有着怎样的联系?(2分钟)共有四层: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欲扬先抑,提出问题。)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军有害无益。)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唯君图之”(烛之武对秦军拉拢引诱,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险。)这四层之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得烛之武的说辞具有极强的严密性,无懈可击,说理性极强。2默读课文,思考烛之武是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的?他的哪些说辞比较具有说服力?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请同学自由回答自己的见解)(17分钟)请用这个句式来回答:我认为烛之武用 事实(事理)来说服秦伯的,“ ”比较有说服力,因为 。总结并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体味它深层含义。(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单刀直入,先说“郑既知亡”,是为了使秦伯消解戒备之心,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为对方的厉害着想。缩短了二者的距离。(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接着说出,郑国灭亡对秦国没有好处。(3)临之厚,君之薄也。其次,为秦伯分析,郑国灭亡对秦国的不利之处。(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乏其困,君亦无所害。再说,“舍郑”,给秦国带来的好处。(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回望历史,给秦伯分析晋公的言而无信。(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风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展望未来,帮助秦伯分析,晋君的消灭郑国下一步打算,是阙秦,分析秦国所处的危险境地。(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通过上面一层层的分析,摆明事实和道理,请秦伯自己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短短的烛之武的这段话语,却层层递进,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最终让瓦解秦军,化敌为友。这也体现出本文语言的精炼。通过对本段的着重分析,让学生体会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一是,回顾历史,分析现实。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却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的结果,从正面陈说,保全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是利秦。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又不卑不亢,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出色的完成了游说使命。3、欣赏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本领,同学们,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很多场合,需要我们去说服别人,学习了烛之武的游说本领,你认为要想成功说服别人,让别人信服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需要哪些要领呢?(3分钟)(无具体答案,关键是鼓励大家各抒已见)比如:真诚;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出发;使人信服的事实或道理,或数据;直入主题,切中要害.4、分析总结烛之武的形象,可以请出之前扮过烛之武问话的同学进行对话。(8分钟)(1)烛之武,您不顾年迈体衰,临危受命,是为那般?明确: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不计前嫌,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在国家危难之际,烛之武深明大义,突出烛之武的“义”。(2)烛之武,您年老体衰,“夜缒而出”见秦伯,您不怕吗?明确:“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烛之武的“勇”。(3)烛之武,您怎么会用这样的言辞来说服“我”(秦伯)呢?明确:面见秦伯,一番慷慨陈词,言简意赅,层层逼近,用事实和道理,迫使秦伯就范,体现出烛之武的“智”。以上三点总结出烛之武的义勇智,也体现出他的有勇有谋,大智大勇的爱国情操。三、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7分钟)(1) 伏笔和照应 回忆上节课,在逐段分析课文时,我们分析了秦晋两国围郑主要是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并没有很大的利害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服秦伯作了铺垫。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秦晋两国并没有驻扎在一起,这也就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提供机会埋下了伏笔。本文虽短,但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2) 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详细描写了烛之武的说辞,省略了秦伯的对话,仅用“秦伯说,与郑人盟”七个字描写了“退秦师”的场面。作者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3)波澜起伏 本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从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到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再到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再到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直到晋公讲了一番大道理,才算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五布置作业(2分钟)背诵本文,用预习本节课的方法,预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人物 情节 性格 慷慨许郑伯 义烛之武 夜缒而出见秦伯 勇 面见秦伯 郑亡不利秦 智 舍郑利秦教案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选自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学习的就是古代记叙散文。因此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学情,考虑到选文的特点,依据新课标的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考虑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么到那里去?”,“我们有没有到达目的地?”。一直用这三个问题来反思教案的设计。回顾一下,自认为,通过这个教案是走了目的地。但是,我想通过一篇课文,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这有待时间,还有通过别的选文来补充。这是一个知识系统化的过程。烛之武退秦师,算是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开始。通过这篇选文,教给同学们一个学习文言文的好的方法和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自行扫清文章阅读障碍;比如利用网络或手中的书籍去收集一些材料;比如在课堂中学习到文言知识把它总结归纳并记录,这都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教给同学们一个阅读文言文的思路,教他们怎样去读,怎样去发现问题。比如在分析文章时,注意把握细节,秦晋两军没有驻扎一起能说明什么呢?烛之武的说辞又具有怎样的说服力呢?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所以然。把握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给他们一个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的空间。利于在以后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用这种思路去分析别的选文。这篇教案的结构,第一课时主要是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了解左传,二是文言知识,三是整体感知,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为第二课时总结写作手法做了铺垫。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一、烛之武游说技巧及体会左传的语言特色;二、本文的写作手法。这一课时的重心是学习烛之武游说技巧及左传的语言特色。分三个步骤:(1)给烛之武说辞进行分层,总结层意,理清层次关系,初步体会语言特色。(2)具体分析烛之武说辞内容,鉴赏语言特色。(3)从古到今,回到现实,学习说服的艺术。层层推进,达到教学目的。诚然,在动手写这篇教案时,费了不少脑筋,也参考了别人的教案,但是能达到我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是费了不少的功夫,自认为,第二课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更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参与课堂,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后,我想只有用心去设计一个堂课,结果才有可能是不同凡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心去成就一个更加丰富的课堂。专业:2010级学科教学(语文) 姓名: 黄秋敏 学号:20104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