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报告

上传人:ag****7 文档编号:16348524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06年8月,我校语文组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被列为章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各自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耗时多,见效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遗余力地去阅读课文、研究文本,可谓殚精竭虑;但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时,仍是眼前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课堂上文本学习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相脱节,造成占用大量时间去阅读,学生却不会阅读的尴尬现状.读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实施,阅读不能为写作服务,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于是,为了快速提高作文成绩,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少教师又常常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宝典、“作文写作秘笈”之类的技巧指导书籍,舍近求远,甚至缘木求鱼。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之所以成为“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们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我们手边现成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本,进行策略研究,来增强文本意识,用好课本范文,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的界定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并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有了开发、选择的空间。针对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这些显著特色,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教材观。对于新教材,通过潜心研究教学策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力争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和开发者。叶圣陶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文本的作用,立足文本,师生以教材为依托,用好课本范文,适当拓展,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选文应成为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首选例文;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使课文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例子;语文课程标准还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看来,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是新形式下语文教学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国内兄弟学校课堂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还注意学习、借鉴国内兄弟学校课堂改革的成功经验,借他山之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攻课堂教学改革之玉。我们先后学习研究了江苏洋思中学“先放后辅,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经验。江苏洋思中学 “先放后辅,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改革较为成功的范例.洋思中学在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学生课堂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点拔的新格局,确保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形成了风靡教坛的“四分钟教学法”。其具体做法是: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学生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教师在学生偏离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主旨,才适当地进行点拔矫偏,机智引导,指点迷津,时间也就是几分钟。洋思中学的“四分钟教学法”的可借鉴之处就在于:营造自学、思考与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接触零距离,沟通无障碍.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想法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良好的氛围,对于激活思维,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学习质量,起到保障的作用。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的前“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所谓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同学、每个小组来完成,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小组的集体智慧,展示模块就会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所谓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等;所谓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文本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迁移拓展训练。三 、研究的方法、目标和原则(一)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法。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调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等形式,通过对调查对象的问卷调查、访查、访谈获得资讯,并对此进行研究。调查研究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直接的方法。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怎样?学生们对于语文学习到底兴趣如何?学生们对于语文教师、对于语文课到底有着怎样的认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如何?为了更多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以便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语文学习兴趣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抽样座谈为辅,为接下来进行的课题研究工作准备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过程干预,并在活动过程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行动研究的研究工程,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反思、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在研究实施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际工作,制定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工作. 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是对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案例研究法是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撰写教学案例,认真进行反思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反思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就是教师不断回顾、审视、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其中的困难或问题,寻求一种超越现实教学的理想境界,构思并提出假设,再回到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的自我完善行为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写反思札记,记下自己教学的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识错纠偏,提出改进的方案,调整改进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改进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我们对课题研究工作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及时做记录,经常撰写体会和论文,进行归纳与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中摸索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规律。(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贯彻新教材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吸收了古今中外母语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它对当前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的意义。从这一观点出发,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通过研究和实践,创造性地贯彻新教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敢于冲破旧框框,特别是在写作指导上多动脑筋。通过“以读导学”的教学策略,把读文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作文,在阅读中感悟作文的写法.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教师传授给的写作的“金拐杖”,规范写作,自由写作。(三)研究的主要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导性原则.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实践性原则。教师要积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整体性原则。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创新性原则。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四、研究取得的成果(一)以教材为依托,形成了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做到了渗透学法,贯穿学法。如何渗透学法,贯穿学法于阅读教学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以下三种做法: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整体渗透学法(程序性知识),变“教的过程为“学”的过程。如诗歌的教学方法一般的是以读代讲,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范读-提供示例;学生仿读-力图学像;反复练读-教师指正-整齐划一。这样就像教戏一样,最后学生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腔调,这样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朗读方法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我们把这种“教”的过程变成了“学”的过程,如我们是这样设计纸船一课的教学过程的:读准查工具书正音;读畅-学生自己读通顺;读情-总体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定基调;读透品词达情,读出情感.这与新课标注重学生自我朗读体验,倡导的“四步读书法”相吻合:读准(勤查字典、扫除障碍)、读畅(反复诵读、达到熟练)、读情(分析内容,把握感情)、读境(发挥想象,仔细品味)。这样以学法为线索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习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读诗的方法(程序)也会逐渐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运用。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求我们教师不借助教学参考,先独立学一遍课文,然后把自己学的经历、学的过程转化成教学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体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法指导、学法实践的环节。还是以纸船一课为例,学习第一节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想象成画面,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换词等方法品味“留着-留着”和“一只一只”所蕴含的情感。学习第二节时我们就让学生按这种方法自己去阅读文本,进行学法实践。再以秋天一课为例,教师进行学法示例:(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把“飘”字换成“飞”字行不行?(明确:“飘”字体现了山谷的幽深和声音的由远及近,“飞字就显得干巴巴的。)(2)提问:“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的“饱食过稻香的”几个字去掉好不好?(明确:不好,不能体现农家的丰收。)(3)变换语言风格,把“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变成“农家院里充满着秋天的气息”好不好?(明确:不好,“栖息”为拟人手法,因为农家最能体现秋天丰收的特征,“秋天把农家当作自己的“家”,所以不忍离去.)运用变换词语、删改词语、变换语言风格等方法品味诗歌语言,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学法示例和学法实践既引导学生学习了阅读诗歌的方法,又激发了他们动脑、动口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同学的多边对话,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掌握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体现为良好预感的养成上。为了培养学生语感,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开放阅读的形式,精选统编教材,精雕细琢,并在此基础上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课堂尽量少讲,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我们所实施的关于语感培养的具体措施:诵读吟咏,感知语言神妙。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心投入地去诵读,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直接迅速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等感触感应能力。主要途径有:示范美读,移情动容;理解朗读,体会鉴赏;指导诵读,心口合一,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逼真传神的感受境界.比赛竞读,巩固记忆.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积累点滴间,让学生灵感的火花在厚积中闪现。如“美词积累”,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把需要学习与运用的美词美语“尽收囊中”;还可以采用诗文背读的方法,来积累语言;或理解文思的方法,学会分析文章的大致脉络,从理性上概括文章布局谋篇的规律;或美点寻踪的方法,从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见页“创造性使用教材之阅读积累法”)揣摩品味,领悟语言精髓。主要方式有:依据语境,推敲言语内涵.语境确定了语意,只要依据语境,进入角色,就能解读语言蕴藉极深的隐含意义;激活经验,类推言语意蕴;驱遣想象,意会言语境界。探究规律,把握语言理趣。主要方法有:把握关键词,体味其作用。关键词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凸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的词语。借助语法修辞知识领会语句意义作用.分析关键句,循文探旨意。统领句、中心句、终结句,指导学生瞻前顾后,索其联系,探其旨意。联系作者作品,理解言语内蕴。此外还有尝试替换、比照参读、探本溯源等。强化实践,增进运用习惯。语感是言语对象对人们语言器官长期雕琢的结果,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四驾齐驱,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组织规则和表达形式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将学生置于训练的主体地位,以 “思悟”为起点和归宿,着力“听说”,突出“读写”.听读多了,就能感悟规律,听前句而晓后句,读前事而推想后事,自然把握语言规则、文章思路、表达方式。说写多了,多种“套路”烂熟于心,在特定因素触发下,便发挥出潜在的语感势能,各种词汇和表现手法蜂拥而至,信手拈来即达意尽情。这样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就达到了语感的最高境界。方式:善听、多说、多读、勤写(二)以教材为依托,形成了创造性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有效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贯彻新教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以下三种做法:给学生提供一根写作的“金拐杖。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敢于冲破旧框框,特别是在写作指导上多动脑筋.我们尝试“以读导学”的教学策略,把读文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作文,在阅读中感悟作文的写法.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给学生提供一根写作的“金拐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方面的畏难情绪。针对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纠正他们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培养其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多写。为什么写:英国的大文豪约翰生:“写作的唯一目的,是帮助读者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此话也可以这么说,写作的唯一目的在于加强作者对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的话;或是对人生的忍受,如果你失意的话。诉诸笔端,让它在同一或不同的时空里得到更多的心灵回应,或用以证明自己在这人世间生活着或生活过,这毕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注意强调和强化学生这种写作的幸福感,使他们强烈地意识到:我写,故我在;我在,故我写。写什么:写出对生活的的感悟,写生活随笔.第一、注目寻常琐事,寻觅无尽趣味。第二、以细腻的心灵选择幽微平常中的素材。第三、用一颗善良,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才是我们生活随笔写作的正途.怎样写:进行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启蒙讲座。只有写,你才会写;文章是越不写,越不会写;越不愿写,越不敢写;你天天想有朝一日写出一鸣惊人的好文章,可是却不愿从一鸣烦人写起,那就永远不会有一鸣惊人的时候.人有话不只要说,而且要写,多半是为了给别人看,并想求得别人的信服或感动。而要想使人信服、感动,自己就先要有真实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生活随笔作为我们思想的自留地,精神的后花园,更没有理由和必要违心作假。有什么话想说,就如实地把它记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行文平淡如话,这其实是一种高的境界,它是语言精练明白与文句朴实流畅二者巧妙融合的结果。我们对学生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以构思方面我们的几点探索为例:托物寄意.写“托物寄意”的文章,要注意写好对“物”的描绘,常用的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等等.要注意“写物”与“寄意之间的紧密关联与圆润自然。一般可以安排“点出事物描叙事物托物寄意”三个层次。为了文面的生动,可以在“描叙事物这里安排几个小小的段落。物我交融.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可以学习它“转换”的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此“物”。“物”在文中进行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同时渗透在了这种“转换”之中。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还可以学习它“暗示”笔法。这种笔法的特点是,写物即是写自己明写物,暗写己;明写物的形态风貌,暗写自己的或经历、或精神、或意志、或情趣等等。学写“物我交融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物我之间应有着某个方面的共性,第二,在描写中一定要突出“物”的形象;第三,对“我”的表现应该比较含蓄。写物喻人。写“以物喻人”的小美文,要“立意在先”,对所咏之物,要有一个吟咏的方向,这个方向是朝着所写之“人”而去的,“物”与“人”之间,要能真正地被“喻”联起来.写物忆趣。“写物忆趣”这四个字很有讲究。第一,它点示了文章的大致思路,先写物,再忆趣;第二,它规定了文章的写作方向,一定要写“忆”;第三,它表示出文章的写作情调,也就是要表现出“趣”。所以,这样的文章有着“往昔与“今日”相联的意味,有着深长的情愫,有着活泼灵动的笔调,散发着清新的生活气息。如果把“写物忆趣”的写法当作一种模式的话,这里的“趣”就虚化了,就可以叫做“写物忆”,于是,写作思路就更宽泛了.对事物抒情.用直呼“你”的方式对事物抒情,是一种优美实用的表达技巧,有着直抒胸臆、情意深长、令人回味的表达效果。学写“对事物抒情”的短文,可以锻炼想象力,可以熏陶情感,还可以增强学生选词造句的能力。写作时,既要有真情,又要有实感;语言要形象优美,同时表达又应该讲求分寸.学用“象征”手法。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像礁石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前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以“物”为线。记事类的文章,从内容上看,以物为线索,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或表达一种见解,或引出一种意义,或抒发一种情感。咏物明理。 “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的之“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 “咏物明理”的文章可以这样来写: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即物抒怀。面对能够激动自己心灵的事物,人们也许会感悟,也许会沉思,也许会联想;面对事物,人们心中的火花在跳跃,人们要形象地抒写自己的“心灵”感受,这就是“即物抒怀”.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套路,本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记叙文构思的基本套路,是指记叙文在构思方面的技能与技巧。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巧用穿插,横向组合,小段连缀,卒章显志,卒章显志,环境衬托等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对这一教学理念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和阐释,取得的显著成效令师生振奋。(三)教师教科研兴趣提高,教科研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三年来的课题研究,促进了我课题组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自2006年我们承担该课题以来,课题组教师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在教育教学方面硕果骄人。刘峰老师、安华老师、胡启山老师,先后荣获章丘市第一届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007年3月,刘峰老师、安华老师被评为章丘市首批骨干教师;2006年10月,刘峰老师被评为章丘市毕业班优秀教师;2007年9月,又被评为章丘市政府优秀教师;2007年12月,所执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被评为济南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她针对课题所撰写的论文抓住池塘里的大鱼和以读导写,让学生拥有一根写作的“金拐杖”和郭延虎老师的反思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下的设计策略于2007年6月在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上刊登.极大地调动了课题组教师的教研热情。安华老师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勤奋有为,于2006年9月,荣获章丘市政府优秀教师的称号。郭延虎老师还担任我校教导工作,在繁忙的业务之余,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章丘市的师德标兵.刘峰和安华两位教师在2009年7月山东省远程研修学习中,还被评为优秀学员。针对课改与新教材实验,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反思等30多篇.刘峰老师撰写的教学案例百家讲坛进课堂被选入章丘市优秀教学案例集。课题组成员共有27篇教学反思收入校优秀教学反思中。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方面,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课题组成员的论文见诸省市级报刊数十篇,极大的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学的研究工作。(四)学生们好读爱写,语文教学成绩斐然。通过课题研究,学生们好读书爱写作,在我校蔚然成风。学生语文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在各级各类作文中获奖,校刊新柳自创刊三年以来,已发表师生习作千余篇。每一期都从语文老师和语文学习小组成员中抽专人负责编辑、评改,容量大、周期短,对发表习作的师生进行奖励,并且还建议团委给该学生所在的班级加量化分,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各班班主任的积极支持,极大的鼓舞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学习兴趣.五、经验与反思(一)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创造性地贯彻新教材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新课标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绝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激发鼓励学生去读书,“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第斯多惠如是说。要“激发”而不是指责,积极性、探索精神要来自学生自身。第二,教师对学生阅读课文或课外书籍提供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如我们提倡学生阅读名著,为什么学生不感兴趣?原因当然有很多,例如作业繁重,平时业余时间看电视上网等,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如历史知识、文学史知识、生活知识等等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在这方面给与学生了必要的帮助。第三,注重教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注重把握好阅读教学中的几个度。在阅读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把握好一定的度,有的放矢,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掌握好深度。这里所指的深度是探究性学习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又不能设计引导得过于浅显;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脱开阅读文本,又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践。这样说来,确实有些不易控制,但只要把握了两个原则还是可以做到难易适中的.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尺度应根据阅读内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平均水平而定。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为什么要用饱蘸深情的笔去写这样一位富有争议的保姆?探究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有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文章前半部分透露出的是对她的“憎恶”、“惧惮”.这样一个人鲁迅为什么会念念不忘?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从全文的角度,重点品读了买山海经一节,揣摩出此书在鲁迅一生中充当了“启蒙 老师”的重要作用,从而一个宽厚、仁慈、善良而又不拘小节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学生们对她睡觉摆成“大”字等情节津津乐道。按说,鲁迅的文章是不好读的,要把文章教出味来惟有从学生理解能力出发,紧扣文本,融会贯通。二是循序渐进原则,即探究性学习要讲究层次和梯度,先易后难、各个击破,层层推进。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语言朴素,父亲也很普通,但课文的感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对这一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了送别的特殊背景(祸不单行),让学生明确特殊的环境给这次送走别增添了不少凄凉的氛围。正是在如此情况下,父亲依旧关心着他的儿子,而且不厌其烦,这情正应了那句“无声胜有声”。在探究学习中,再让学生围绕四次背影,四句话来集中揣摩品味,学生就能很快咂出些许味道来,而且在思想深处引起不小的共鸣-父爱也是伟大的!控制好广度。“广度”即指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根据探究学习的内容,类别适当拓展、延伸、渗透。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内联外引,丰富探究的内容。学生依据文本的内外联系,前后关联度扩宽探究的范畴。如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者为什么主要写赵州桥与卢沟桥,是否以偏概全呢?学生细读后就会发现这两座桥相当有代表性,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石拱桥,看它是否具有文中所述三个特点。同册核舟记介绍的是一件雕刻作品。放眼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艺术品还是很多的。教学中可安排学生作一下探究,说出某一件艺术品精妙之处,也可集中展示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作品,学生一定会获益匪浅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能拓宽探究学习的内容。新课程提出其它学科也能成为语文的课程资源,尤其语文这样的工具学科,人文学科,色罗万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肯定会接触到其它的知识,老师只要适度点拨、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大自然的语言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差异就可用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来解答,还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院桃花始盛开”来佐证.被压扁的沙子中有这样一句:“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学生打开记忆搜索一下,会找出很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无意之间,科学的伟力会让学生感同身受。调整好热度。“热度所指的就是学生要有探究学习的欲望、兴趣.这样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首先要鼓动好激情,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的情境,吸引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其中.可以采用激发兴趣,创设轻松环境,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内容,鼓励新发现新创造等多种形式。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为什么会把山中有众位朋友写得那么动情?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呢?两个问题一下把同学们的激情调动起来了。因为山里的孩子对山太熟悉、太熟悉了,山中一草一木他们如数家珍,只要能领悟到作者那颗纯真的“童心”,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次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提高探究的参与面.农村初中学生的个性差异悬殊,不能按同一个标准、尺度去要求所有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理应有所区别。如论语十则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很不容易说得形象,可提示学生从某一件具体事说起,从而感受这一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基础差的同学只要能讲一件事即可.其它同学还可结合为人处世稍微展开一下,这样安排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注意好美度.这里所说“美度”是说探究性学习的形式要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提高的方式方法,就可以为我所用。这里推荐几种形式.(1)质疑法。学会质疑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毕竟学生的阅历有限,如在山中访友的学习中,一个学生猛然提出,下雷雨人站在树底下是不对的,我马上对这名同学予以褒奖,同时也告诫同学们,打雷是绝对不能站在树底下的。过后猜想,李汉荣 先生写此文时或许未考虑这么周全,以致产生误导。(2)搜集法。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农村初中这一方面尤其要加强,这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方法之一。(3)观察法。学完了看云识天气,你能根据每天云层的变化作简单的天气预报吗?这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好方法.(4)思辩法。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个故事?让学生结合相关史料作点辩证分析,就可略知一二。(5)深究法。老舍为什么对济南冬天温情脉脉,情有独钟?让学生看一看,品一品第二段,浓郁的人情味尽在其中。“山们“山的肌肤”“害了羞”等,让人回味无穷。调查法。罗布泊已经消逝,你周围的还有什么东西也在消亡或危机重重呢?走一走,学生会有很多惊人的发现。(7)讨论与交流.这一点我们已运用较多不需赘述,只是注意学生先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成果才能有争有论,否则不事先准备好,千篇一律,千人一词,就失去了探究的本意。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其实最核心的是要吃透文本,吃透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我们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有关学习方法的理论,变为学生进行学法实践的具体操作步骤. 如训练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可以教学生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按阅读一段文章的一般方法步骤认真阅读全段. (2)仔细分析段内句子间的关系,明确全段中心意思,判断是否有中心句. (3)了解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规律.一般有四种情况。起概括和总说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中间;起归纳和总结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末尾;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同时出现。(4)运用中心句在段内位置的规律具体确定中心句。阅读教学的大量实践也证明,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同时,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学习方法,就会逐步使学法由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日复一日地训练,逐步迁移内化,便形成了阅读能力。 (二)在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创造性地贯彻新教材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创建了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教学体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以人为本、人文合一、以生活为本源的写作教学体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势必冲破“文本化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束缚,改变将教科书当作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 我们在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课题研究时,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生活为本源的教学原则,在适当选择保留了教材语文课本中适合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阅读课文,听说训练,写作训练以及古诗词诵读中的适于写作教学的一些材料的基础上,把视野从课本扩展到其他文本,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语文学科扩展到其他学科,从校园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极力为学生创设大语文写作学习环境。以广泛的读写时空、大量的课内外语文活动,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来丰富写作课程资源。比如,课外阅读书目和读书竞赛、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写日记随笔等.比如,组织文学社团,记者团、演讲协会、创办校报校刊;比如,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作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有关知识,并在写作中使这些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比如,走出校园,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参观访问,调查研究,采访新人新事,调查社会热点问题。力图使学生体验和丰富社会生活,大量积累写作材料,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大语文写作资源的开发,变封闭式写作教学为开放式写作教学。不仅为学生开辟了了解客观事物的广阔空间,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和写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读写活动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生命存在,培养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从而强化为做人而阅读写作,以阅读写作促做人的写作学习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就我们目前的实践来看,在创造性使用新教材方面,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而上学的现象,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有时还表现为在形式上的更新,还未彻底上升为理念上的更新。把具体做法上升到理论上来认识,或归纳成行之有效的经验,还缺乏更充分更坚实的理论功底。农村的生活环境单纯,农村父母的教育方式单一,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不多,语言习惯不太规范,制约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夯实理论功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锻炼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逐渐成长。语文实践可以和团队活动相结合;可以成立班级文学社,争当校刊小作者;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选择合适的对象采访、跟踪;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体验不同人生角色;鼓励学生野外踏青,山溪探幽,回归大自然生活实践不仅仅是让学生参与,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体验,学会感悟。让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人文素养。(2009年12月3日)课题工作报告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工作报告章丘市第六中学语文课题组我校课题组承担的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教研课题,自2006年8月开始,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一、课题的提出为了更多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状况,以便改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2006年9月,我们课题组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语文学习兴趣调查,对刚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以问卷调查为主,对八九年级的同学则以抽样问卷和抽样座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范围是2006届七年级394人及八九年级部分学生,分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占55;不太喜欢语文课的占35;有10的学生说不清或没想过.对目前自己的语文成绩,超过60的同学对自己的语文成绩不很满意;基本满意的不到10%。喜欢语文课是因为老师的对学生有吸引力,老师对他(她)亲切,学生觉得上语文有趣;不喜欢语文课主要是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不好、语文老师上课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觉得老师不太关心自己.调查还反应出学生自身懒惰缺少上进心、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家长文化素质不高,不重视自己,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缺少监督和帮助也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学生喜欢语言幽默风趣、教态自然大方、知识渊博、关心学生的老师,希望语文老师不要太严肃,要幽默些,多鼓励同学等。而不喜欢那些常发脾气,以势压人、缺少激情、不关心学生、知识陈旧又狭窄的老师。不喜欢作文的同学与喜欢作文的同学基本占一半。希望外出活动上语文课,参观工厂等,春游,秋游。学生给自己语文成绩的目标定位是100分制的83-86分,当然越高越好。课题组认为以下几点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一)学生的语文成绩与下列因素有关:1、学生因素: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学习策略及效率能力水平努力程度考场发挥家长督助2、教师因素:人格魅力课堂趣味教学态度教学策略 评价学生的方式方法3、其他因素:试题难易运气因素师生关系同学帮助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现有的自主阅读能力、课外自主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具体分析如下:阅读类型上,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等)的大大超过文学名著的,而文学名著中像繁星春水、童年、爱的教育等作品,看的人寥寥无几。超过80的学生喜爱看幽默搞笑类的书刊,九年级部分同学有看言情类书刊的习惯,学生所看的课外书大都是从朋友同学那里借的,家里有书的不多,只占30%左右.自己用压岁钱买书来看,也是现在不少学生课外书刊的来源渠道,但是缺少科学的引导.调查还表明,学生很想从学校图书馆借书来看,希望图书馆能开天天放。到了八九年级,学生反映出没时间看课外书,很少看甚至于不看,除非就是做课外辅导书上的练习。阅读书源上,学生主要是向学校图书室借,但农村学校图书室藏量偏少(有些书只有一本),管理滞后(管理员有兼课),学生想看课外书,但目前农村中学的图书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广阔地阅读需求.阅读方法上,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基本不读书的人还是很少,这说明学生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合理的阅读指导,语文教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科学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思考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症结集中在课堂教学的耗时低效方面。师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研究文本,但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时,仍是眼前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课堂上文本学习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相脱节,造成占用大量时间去阅读,学生却不会阅读的尴尬现状。读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更为严重,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孤立地实施,阅读不能为写作服务,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于是,为了快速提高作文成绩,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少教师常常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宝典”,“作文写作秘笈”之类的技巧指导书籍,舍近求远,甚至缘木求鱼。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们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我们手边现成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本,进行策略研究,来增强文本意识,用好课本范文,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调查分析当前我校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制定研究计划。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文本的现象,我们提出了让每一节课都成为阅读课的号召。把阅读融入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进行基于教科书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阅读好每一篇课文,发掘每一篇课文的最大阅读价值,让每一节课都成为阅读课!针对学生阅读课外阅读贫乏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大阅读计划。对图书室现有图书进行严格遴选、整理,对有价值的图书分为“必读类”与“参考类”。 分年级购置部分图书。为便于阅读和管理,将可读图书搬入语文教研室,在语文教研室建立大玻璃书橱的图书角。限于学校目前条件,教室既是课堂,又是阅览室。选书与投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与教材同步,与培养学生素质挂钩,成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性。取得学校支持,配备多媒体、电视机等电教器材,以便多角度、立体化、高效率的向学生传送各种文化信息。要求学生成立专门的读书笔记本,用于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并作赏析与点评等;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鉴赏的同时,采用“以读导写”的教学策略,把读文与作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文的写法,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因地制宜,自办校刊新柳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使其有用武之地;并陆续成立一批学生社团组织,如“小记者团”、“小作家协会”等,同时配以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读书报告会、作文擂台赛等。活跃在这个大课堂舞台上的主角始终是学生,教师始终当顾问,体现新教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从学生学习实际入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尝试采用“五抓法”.抓住文章的“眼睛”,顾盼生姿。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文章的题目,来领会文章的意旨。从题目出发,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抓住文章的脉络,纲举目张。不少的较长的文章或较难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如果教师能准确的把握住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文章的脉络,使其纲举目张,这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理解全文的一种很聪明的做法。抓住文章的灵魂,勾魂夺魄。所谓文章的灵魂,就是文章主旨。在记叙文中常常是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样的语句常常是作者感情和观点的表露。或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总起全文;或出现在文章的结尾,篇末点题,总括上文;或出现在文章的行文中,篇中点题,兼顾两头.如果把此类文章的学习比作浇树,那么,抓住灵魂就相当于把水浇在根上,根深才能叶茂。反之,从枝叶浇起,浇水的人既得爬梯子,还浪费水资源,如果我们用这么迂回的方式来授课,岂不是把学生给“浇”得一头雾水?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怎样才能抓住文章的细节?达到这一点,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悟性和灵气,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的洞察力,只要我们善于做个有心人,也会上出彩来。语文课的教学只有回到语言上去,以本为本,才能更快更好的抓住文章的细节,小中见大,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文章的藤条,顺藤摸瓜。文章的藤条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不少课文都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顺藤追寻,就会硕果累累。从学生学习实际入手,探索在写作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的方法和途径。用好课本范文,实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做法就是:通过模仿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述文相效,自古而然,这也是古人作文的结论。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傍和模仿,就像儿童模仿大人说话,从描红开始学写字,从临摹练笔学绘画一样。学生通过模仿范文去写作,就如同有了一根帮助自己行走的金拐杖一样,从而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课本范文众多,在写法上也各有春秋,具体运用起来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开头不当,繁琐冗长;裁剪不当,眉毛胡子一把抓;结尾不当,拖沓散漫,这是学生写作中最常见的三个弊端.模仿范文,打造一个靓丽的凤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亦然。作文开头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用元人乔梦符的话就是作文要有个靓丽的“凤头”.课本上不少范文都采用了这样的开头法。通过引导学生研读,让学生逐渐明白,作文开头切不可繁琐冗长,迂回绕远,打造一个靓丽的开头,才能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模仿范文,力求文章条理井然,疏密有致堆砌材料是学生在写作中的通病,常常是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导致文章的中心模糊,表意不清。让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明白: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有的材料和中心关系密切,能有力地表现中心,就要详写;有的材料离中心远一些,只是起辅助表达作用,就要略写,做到该详则详,泼墨如水;该略则略,惜墨如金。三、模仿范文,点缀一个精彩豹尾元人乔梦符有“豹尾”之说,明人谢棒论诗有“结句如撞钟说”,清代戏剧理论大师李渔则认为“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比一法也”。“豹尾”、“撞钟”、“终篇”、“媚语”云云,表述不一,但都强调写文章应精心构思结尾,以取得“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艺术效果.篇范文的结尾虽然形式不一,但都是画龙点睛,“豹尾”发力,通过研读引导学生避免作文结尾拖沓散漫、旁逸斜出的弊端。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但是阅读的本位不能动摇,这个本位就是读文章、读文本。课标还要求我们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阅读质量的提高不应单纯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还应让学生学以致用,由阅读向写作扩展。让学生由模仿文本范文开始,拄着文本范文这样一根“金拐杖”,从蹒跚学步到自由翱翔在写作的广阔天空,正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当然,学生模仿课本范文写作只是创作的起点,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打好创作的基础,才能达到创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决定要充分珍惜课本资源,具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扎实有效地链接起来,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写作,乐意写作.三、 课题研究的步骤(一) 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8月)这个阶段进行的主要工作:收集资料,和学生交流,对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召开开课会议,由课题负责人刘峰老师做开题报告,讲清课题研究的意义,布置课题研究的任务.课题小组成员小组进行分工,收集有关文章和成果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准备。(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9年5月)我课题组采用培训交流、观课评课、学习权威刊物、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等方法收集资料,整理材料,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