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

上传人:门**** 文档编号:16346504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之郁达夫的悲凉有这样一位作家,生于南方,却将北平称为“故都”,并且对这故都的秋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刻骨铭心。他爱这故都的秋的清,爱它的静,爱它的悲凉。这就是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品味故都秋的悲凉,了解故都,了解故都的秋,便是了解郁达夫。文章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郁达夫曾经说“我认为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要寻这散文的心”,本文的“心”在哪里呢?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悲凉。本文标题为“故都的秋”,故都是北平,郁达夫是南方人,为何称北平为故都?文中多次提到“北国的秋”,为什么标题不直接叫“北国之秋”或者“北平之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一、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而他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比如“破”“高”“蓝朵”“蓝色白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等词。郁达夫的悲凉是秋景的悲凉。悲凉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珠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二、 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北国的秋,“特别地”悲凉,不远千里赶上北平来饱尝“故都的秋味”,南国之秋混混沌沌,慢、润、淡,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呢?从第12段可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不仅如此,这悲凉还源自于作者的经历。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郁达夫的文学创作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毫不掩饰地勾勒出个人生活的轨迹,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是南方人,然而却将北国称为“故都”,北平作为古都,历经七百多年的历史,几经兴衰更替,饱受内忧外患折磨,旧名虽不复存在,但厚重的人文积淀却永不磨灭。作者在描写故都之秋的时候选择了悲凉的秋景,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郁达夫曾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自十六岁起在日本留学, 十年的光阴饱尝了一个弱国子民在异域所遭受的种种欺侮和耻辱,他对故都、故国爱得深沉, 爱得凝重, 爱得刻骨铭心,这大笔墨勾勒、渲染出的沉郁、 幽远、悲凉的秋景, 正如鲁迅评红楼梦结尾时说的“凄凉之雾, 遍被华林”,这正是作者感伤于国土沦丧的沉痛心情的真实体现。也是作者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所以我们说:郁达夫的悲凉是感情的悲凉,国土沦丧、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故都之秋,沉郁、 幽远、悲凉的秋景,是郁达夫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的沉痛和悲凉!三、 人文之景悟情中之理文章第三部分“议秋”,似乎与前文的秋景不相符合,为什么还要写在这里呢?对秋景的描绘是一种感性的感情,而对秋的议论则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光辉。其实,文章中所蕴含的情理远远不止在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几乎是贯穿于全文。郁达夫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郁达夫眼中,秋是一碗浓茶,清晨起来,尽可泡一碗浓茶静观秋景。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爱国赤子仍能以品茶之心来观秋景,这悲凉之中,蕴藏着更高一层的情理境界。比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1、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2、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3、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4、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5、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6、 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笔下故都秋天的人文之景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也没有写故都北平令人仰慕的名胜古迹,而是着眼于平民和他们的生活,“皇城人海”“破屋”“院子”“扫街”“都市闲人”,这些形象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更有地方特点,也和作者更为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把秋蝉称为家虫,对都市闲人话秋凉时的声调描写,“黄酒之与白干”这四组雅俗共赏的对比作者更倾向于平凡而俗的北国之秋;不愿在南方过混混沌沌的生活;作者笔下的人文景观始终透露着一中悠闲、惬意和安静、祥和,似乎也希望过这样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文章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愿意换取的绝不只是秋景,更是故都,是这故都中的生活的况味。看天空,观野花,听蝉鸣,闻幽香,喝醉人的浓茶,聊天气的变化用心去静静感受故都秋的一切,没有些许的干扰。面对祖国和自己人生的磨难,郁达夫没有高声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没有深刻揭示“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没有像鲁迅那样投出匕首和投枪。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雅的心灵、宁静的心境,没有对秋、对故都的热爱,是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因此,在更高的情理层次来说,郁达夫的悲凉,是独一无二的源自于故都秋景,蕴含于故都秋情,但又超越于故都之秋的悲凉,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悲凉,是美好真实的博大的关爱。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于粗茶淡饭中品味人生,故都秋景是有内蕴、有价值的,它于清、静、悲凉中氤氲着对故都伟大、悠闲生活的热爱。在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个体痛苦而深刻的体验的同时,也蕴藏了对周围世界和人群的关爱。言为心声,人如其人,故都的秋就是郁达夫精神最淋漓尽致的外在体现,这悲凉是一种消沉中的积极,悲中的欣喜,真挚的爱。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悲凉的,但这种悲凉又是幽雅精致的,是美好真实的,它可以抚平创伤,可以净化心灵,即使没有恢弘气势,却同样令人感动。他创造的是文学的永恒和真实,从而让我们在阅读时明白了政治与审美的距离,明白了崇高与幽雅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境界,明白了这悲凉之中蕴含的作者对秋的爱,对故都的爱,对生活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