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2723386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0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小农经济复习学案一.主干梳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2耕作技术的进步3农业灌溉技术的进步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小农经济(1)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2)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评价二.深化探究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主题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三.读背知识点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5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6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为其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四.巩固训练1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4(2013海南高考)下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5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6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请回答:(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 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 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答案 16CCCBCC 7.(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属实或不属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高二历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复习学案一.主干梳理(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2.冶炼技术3制瓷技术4丝织技术(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概况2发展历程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归纳总结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四大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二.深化探究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三.读背知识点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纺织(葛、麻、丝、棉)、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为主要部门;丝绸、瓷器产品远销海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2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4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5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作为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四.巩固训练1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2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白瓷出现青瓷出现瓷器大量出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C D3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5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6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 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3) 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答案1-6ABBCAB 7.(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3)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割裂农工商业的联系,阻碍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高二历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复习学案一.主干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与古代的对外贸易易错提醒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2城市的发展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2)朝贡贸易轻巧识记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二.深化探究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变化的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主题二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1)从周至唐: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2)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三.读背知识点1.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政策的制约,发展缓慢。两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延迟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步伐。2秦汉时期,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贸易为主;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逐步走向衰落。3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大土地制度,即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三大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4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5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6“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四.巩固练习1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2某同学在写一篇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3(2013全国大纲高考)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4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A以商业职能为主 B以政治职能为主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商业限制被打破5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横线“_”上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6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7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众以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1) 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 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答案1-6DABBBA 7.(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复习学案一.主干梳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4土地兼并问题(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广州十三行。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二.深化探究主题一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主题二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三.读背知识点1“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3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4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5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而是封建专制制度。正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四.巩固训练1(2013重庆高考)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2我国航母总设计师吴晓光在谈到重视海洋、确保海洋合法权益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我国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的原因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指南针的发明A BC D3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 BC D4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5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6据宋史张逊传载:太宗二年:“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张)逊请于京置榷易物,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C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D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7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 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答案:1-6DADCAC 7.(1)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的分量。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