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结》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144984 上传时间:2020-09-2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5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总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流行病学总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流行病学总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数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 2.比较的观点3.概率论的观点,2,病因研究方法,(一)建立病因假设 应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帮助提出病因假设。 逻辑推理方法:求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二)检验病因假设 应用分析性研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三)证实病因假设 应用实验性研究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病因假设。,3,因果推断,暴露与疾病存在统计学联系,只说明两者的联系排除了随机误差的干扰,并不一定存在因果联系。 (一)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 (二)判断因果联系,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2.轮状模型3.病因网络,因果联系方式,1.单因单果2.单因多果3.多因单果4.多因多果,4,因果推断的标准 1.联系的时间顺序(必要条件) 2.联系的强度: RR 、OR 3.联系的特异性:暴露与疾病一对一、联系强度大 4.联系的一致性(重复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分布的一致性 7.联系的合理性(生物学言之有理) 8.实验证据: 动物实验、人群实验,5,二、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一)率和比的概念,2.比,1.率,(二)疾病指标,1. 发病率,6,2. 罹患率: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与发病率的区别: 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 内新发病例的频率。,3. 患病率,4. 感染率,7,5.续发率,(三)死亡指标 1.死亡率 粗死亡率、 死亡专率,2. 病死率,用途:通常用于急性传染病,8,3. 存活率,用途: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病 等的 远期疗效。,应用该指标时,应确定随访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1. 散发(sporadic): 适用于较大范围的地区 2. 流行(epidemic):大流行,隐性流行 3. 暴发(outbreak):短时间:该病的最长潜伏期,9,疾病的分布 (一)疾病的地区分布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术语 (1)地方性(endemic) 统计地方性 自然地方性 自然疫源性 (2)输入性疾病(外来性疾病) (二)疾病的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2.季节性3.周期性4.长期趋势,10,(三)疾病的人群分布 1.年龄分布 分析年龄分布的方法: 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特别适用于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 出生队列分析(birth cohort analysis): 适用于评价慢性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 2.性别分布 3.职业分布 4.种族和民族分布 5.社会阶层分布 6.婚姻状况分布 7.行为分布,11,(四)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1.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综合 2.地区和年龄分布的综合 3.时间和年龄分布的综合 4.“三间”分布的综合 移民流行病学,12,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主要信息来源: 1.常规收集的数据; 2.特殊调查资料。 类型: 1.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2.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 3.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 个例调查主要用于传染病或病因未明疾病。,13,生态学研究,(二)种类 1.生态比较研究 2.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只是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 1.缺乏暴露与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 2.缺乏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能力; 3.相关资料中的暴露水平不是个体实际值。,14,种类 1.普查和筛检: 2.抽样调查 现况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必须足够大。 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指标:患病率是最基本的分析指标。,现况调查,15,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无应答偏倚、选择性偏倚、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 调查对象偏倚 报告偏倚; 调查员偏倚; 测量偏倚:如仪器、工具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 3.混杂偏倚: 控制方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计算标化率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16,队 列 研 究,队列 1.固定队列2.动态人群 特点: 1.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前瞻性) 2.属于观察性研究范畴。 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 4.属于由“因”到“果”的研究,能验证暴露 因素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研究目的1.检验病因假设。2.评价预防效果。(自然实验)3.研究疾病自然史。(群体),17,研究类型 1.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 (研究开始时结局尚未出现) 2. 历史性队列研究或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开始时结局已经出现) 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18,二、设计与实施,(一)确定研究因素 在描述性研究提供病因线索和病例对照研究初步验证的基础上确定暴露因素。 对暴露因素必须明确规定(性质、时间、频率、强度、方式等)。 最好将暴露定量。(界限、分级标准) 要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混杂因素资料。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终极结果或中间结果;定性或定量,19,(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2.研究人群: (1)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2)非暴露(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可比性好) 平行对照(外对照) 总人口对照 多重(种)对照,20,(四)确定样本大小 1.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1)非暴露人群或一般人群的发病率(P0); (2)暴露人群发病率(P1)或相对危险度(RR); (3)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值); (4)效力或把握度(1)。 (五)研究内容与资料收集 a.详细调查暴露、疾病及混杂因素情况 b.进行病因研究时,应在研究对象中排除已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21,(一)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适用于大样本的固定队列。用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作分子来计算。 2.发病密度:适用于动态人群,分子为随访期间发病人数,分母则是人年数。 人年数 = 观察人数 观察年数 3.标化死亡比:适用于样本小,发病率低的疾病。 SMR 1 危险因素; SMR 1 保护因素; SMR = 1 无联系。,22,(二)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当样本量较大,样本率不太低时,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可用卡方检验或U检验。 如果率比较低,样本率的频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可用直接概率法、二项分布检验或泊松分布检验。,23,(三)联系强度(效应)的估计,1.相对危险度 RR值的意义: RR1 危险因素; RR1 保护因素 RR=1 无联系。 2.归因危险度 ( 率差) AR与RR含义不同 : RR是反映病因学意义的指标。 AR是反映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指标。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24,4. 人群归因危险度 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四、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以失访偏倚最常见 决定因素:(两组)失访率、失访者特征 控制方法: 1.设计时,选择便于随访的人群、“知情同意”、扩大样本(增加10%)。 2.实施中,尽量避免失访。 3.结论时,充分估计失访对结果的影响。,25,(二)信息偏倚 (三)混杂偏倚 混杂因素 特征: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且不是暴露与疾病因果链的中间环节。 导致混杂偏倚的条件:混杂因素在各比较组间分布不同。 控制方法:配比法、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计算标准化率,26,(一)优点 1.暴露较准确,资料可靠,偏倚较小。 2.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及联系强度的 指标。 3.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关系明确,可用于验证病因假设。 4.可研究一种暴露与几种疾病(结局)的关系。 (二) 缺点 1所需样本大,研究时间长,费人力、物力。 2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大。 3. 容易出现失访偏倚。 4不适用于罕见疾病。 一般是在病例对照研究筛选病因的基础上,再用队列研究证实病因。,27,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特点: 1.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在疾病发生后进行)。 2.将研究对象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暴露情况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回顾得到。 4.由果推因,但因果论证强度不及队列研究。 类型: 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匹配),28,二、设计与实施要点,(一)病例与对照的选择 可比性比代表性更重要。 1.病例的选择 要求: (1)诊断可靠(尽量使用金标准) (2)应尽量选择确诊的新病例 (3)适于研究的病例 来源: (1)人群病例 (2) 医院病例 病例的类型: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 2.对照的选择 匹配法:包括频数匹配、个体匹配,29,来源: (1)人群对照 (2)医院对照 (3)病例的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 (二)样本含量的估计 1.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 (1)对照组或人群暴露率(P0) ; (2)病例组暴露率(P1)或比值比(OR); (3)值; (4)把握度(1-)。 三、资料整理与结果分析两组混杂因素的均衡性检验,30,3.OR 及其可信区间估计 比值比(odds ratio,OR): 又称比数比或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病的危险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OR= (a/c)/(b/d)=ad/bc OR值的意义与RR相同。 OR的95%可信区间估计:,31,(四)成组资料的分层分析 1.分层分析的意义 识别和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分层分析的步骤: 按混杂因素分层,分别计算各层OR值 进行齐性检验 OR值无明显差别(混杂因素) 合并OR值 OR值有显著差异(交互作用) 合并OR值 计算合并OR与2值 antel-Haenszel (M-H)方法,32,95%的可信范围是在2.183.78之间,举例,33,OR=2.29,2 =31.9 病例组饮酒者占75.4%(328/435), 对照组为57.2%(258/451)。,34,35,四、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主要种类: 入院率偏倚(伯克森偏倚) 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 控制方法: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 从各类医院、多科室、多病种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2.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主要种类: 回忆偏倚(recall bias):最常见。 报告偏倚: 也称说谎偏倚 控制方法: 采用客观指标、统一标准、 “盲法”调查、采用调查技巧,36,3.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控制方法: 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阶段的控制方法: 包括:限制、匹配方 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 包括:分层分析、多因素分析、标准化法 (一)优点 1.所需样本小,研究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结果快。 2.适用于少见病、潜伏期长疾病的研究。 3.可同时研究多个暴露与一种疾病的关系。 4.不仅用于病因探讨,也可用于药物不良反应等健康事件的研究。,37,(二)缺点 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2.容易发生各种偏倚,尤其是回忆偏倚和 选择偏倚。 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 验证因果关系的力度不如队列研究。 4.不能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不能直接分析RR,只能用OR来估计RR。,38,38,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流行病学实验,(二)基本特点 1.前瞻 2.干预 3.随机 4.对照 (四)主要类型 1.临床试验2.现场试验3.社区试验,39,39,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RCT): 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人群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措施的效果。(临床试验、现场试验) (六)基本原则 1.设立对照的原则:可去除非干预措施的干扰作用。 2.随机化的原则:可保证各组除了干预措施不同,其他因素尽可能相同。 3.盲的原则:可减少或消除由主观因素产生的偏倚。,40,2.影响疗效的其它因素: (1)不能预知的结局(个体生物学差异 ) (2)向均数回归(疗效与自然病程相偶合) (3)霍桑效应(与干预无关,是一种正向心理、生理效应) (4)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5)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3.对照方式 (1)标准疗法对照(2)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3)交叉对照(4)互相对照(5)自身对照,41,(六)盲法的应用 盲法:指研究对象或研究者不知道研究的分组情况,即不知道某研究对象到底接受什么样的干预。 (可减少或消除由于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偏倚) 1.单盲法:(研究对象盲)用于主要根据病人主述决定药效的实验。 2.双盲法(double blind trial):(研究对象、研究者均盲)主要由医生主观判断来决定药效的实验需用双盲法。 3.三盲法:(研究对象、研究者和资料分析者均盲) 开放试验(open trial):多用于有客观指标的临床试验。,42,评价疗效的主要指标: (1)有效率(2)治愈率(3)生存率(4)其它指标 (十一)偏倚及其控制 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 1.干扰 2.沾染 控制方法:盲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涉及人体研究的伦理学基本原则 知情同意(尊重) 有益无害(行善) 公正(公平),43,(五)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 1.零点偏倚 2.失访偏倚 (结合研究方法判定可能发生的偏倚),44,第七章 诊断试验的评价,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45,第二节 诊断试验的评价, 真实性、可靠性及实用性,(一)真实性的评价指标 灵敏度 假阴性率 特异度 假阳性率 约登指数 符合率 预测值 似然比,46,灵敏度(Se):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判为患者的概率。 Se= a / (a+c) 假阴性率(FN):实际有病的人错判为非患者的概率。 FN= c / (a+c)=1-Se 特异度(Sp):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判为非患者的概率。 Sp= d / (b+d) 假阳性率(FP):实际无病的人错判为患者的概率。 FP= b / (b+d)=1-Sp,漏诊率,误诊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47,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YI):约登指数又称正确指数,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反映了诊断试验发现病人与非病人的总的能力。 YI=(Se+Sp) - 1 = 1 - (FN+FP) 约登指数值于 0l 之间变动,其值愈大,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愈好。 综合评价真实性的指标,理想的试验应为1。 符合率(agreement rate):指诊断试验中真阳性和真阴性之和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反映了正确诊断患者与排除非患者的能力,也就是诊断试验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的符合程度。,48,灵敏度=a/(a+c)=55/104=53% 假阴性率=c/(a+c)=49/104=47% 特异度=d/(b+d)=84/91=92% 假阳性率=b/(b+d)=7/91=8% 阳性预测值=a/(a+b)=55/62=89% 阴性预测值=d/(c+d)=84/133=63%,49,患病率(P)与灵敏度、特异度与预测值的关系,患病率相同时,Se越高-PV越高,更有把握判断阴性结果为非病人; 患病率相同时,Sp越高+PV越高,更有把握判断阳性结果为病人; Se和Sp确定后,+PV与P成正比,-PV与P成反比。,50,(三)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它可表示灵敏度和特异度之间的关系。,二、可靠性 (reliability),可靠性高说明试验结果受随机误差的影响小。,(二)评价可靠性的指标 1.定量资料: 变异系数, CV比值越小,可靠性越好。 2.定性资料: 符合率 3.一致性分析: Kappa值,51,诊断试验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Kappa值是表示不同操作者对同一试验结果,或同一操作者不同时间判断同一批结果的一致性强度的指标,该值考虑了机遇因素对一致性的影响并加以校正,从而提高了判断的有效性。,52,kappa值,kappa值的取值范围为-l1。 = 1,两医生的判断完全一致。 =-1,两医生的判断完全不一致; = 0,观察一致率完全由机遇造成; 0,观察一致率小于机遇一致率; 0,观察一致率大于机遇一致率; 0.75,极好一致性; 0.40.75,为中高度一致; 0.40,一致性差。,53,真实性与可靠性的关系,真实性与可靠性不是必定相关的: 真实性好不一定可靠性也好 可靠性好不一定真实性好 警惕:可靠性虽然很好但不真实的结果。 在评价时真实性与可靠性均不可忽略。,54,第三节 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1.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2.联合试验 平行并联试验 ( parallel test ) 系列串联试验 ( serial test ),55,1.并联/平行试验(parallel test ) 当多个诊断试验平行使用时,任何一个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则判断为平行试验阳性,只有全部试验结果为阴性才判断为平行试验阴性。可提高Se,降低Sp,减少漏诊率。 2.串联/系列试验(serial test ) 当多个诊断试验系列使用时,前一个试验结果阳性才进行下一个试验,一旦出现阴性结果判断为系列试验阴性,只有全部试验阳性时才判断为系列试验阳性。可提高Sp,降低Se,增加漏诊率。,56,第四节 诊断试验评价的设计,样本量的估计主要取决于三个参数:灵敏度、特异度和允许误差。,57,10.传染病流行病学,Status quo现状,At present,the threa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still not disappeare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再现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新发,58,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病原体 宿主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病 原 体特性,传染力(infectivity) 致病力(pathogenicity) 毒力(virulence),59,(三)传染过程及感染谱,其结果: 未发生感染 隐性感染 轻型感染 中型感染 重型感染 死亡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死亡,60,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三环节,(一) 传 染 源病人,传 染 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61,(一) 传 染 源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暂时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以内) 慢性病原携带者 (3个月以上) 健康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外表无临床症状,但携带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62,水平传播 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 非医源性血液与注射传播,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多途径传播,(二)传播途径,(一) 传 染 源病原携带者,防治原则: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加强管理。,63,11. 疾病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教研室 谢娟,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总 目 标 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所提供的服务。,64,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65,“健康中国2020”,战略重点领域应是: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癌症、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66,检疫传染病,是指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注入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个体或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它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儿童基础免疫:五苗防七病,67,“五早”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一)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68,传染病报告,甲类:鼠疫、霍乱。强制管理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69,慢性病的预防,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2000年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 这是针对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70,(一)健康促进-全人群策略,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一级预防,71,二、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功能康复 心理康复 社会康复 职业康复,三、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72,疾病监测系统,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