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gu****n 文档编号:16120906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同时天涯沦落人。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王嗣奭sh语怀人伤己马 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3哪几句诗写这一史实?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4诗人不是客观地再现史实,而是于叙述中饱含感情。哪些词语隐喻作者的观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看法?“徒闻” “未卜”“休”, 讽刺、否定虚妄之说 用典“空闻” “无复”,昔安今危 昔乐今苦 反衬“此日” “当时”, “当时”荒淫 “此日”离散 对比5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句子含义: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艺术手法:用典 对比点明题旨: 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借古讽今三 总结 咏史怀古诗1含义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2 特点(1)题目往往带有古迹名、古人名和“怀古”“咏怀”等字样;(2)内容一般为:描写眼前此地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3)结构一般是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4)对比,用典,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5)多为怀人伤己,怀古伤今,理性反思。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或用典。 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既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极其相似。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情。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二字来看,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抒怀诗,那么作者在这首词中是侧重于借古讽今还是借古言态呢?从下阕作者对周瑜的描写赞美中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咏史,想要抒发的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经固亭怀古则既有借古讽今之意,又有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之心。要分析作者的写法。咏史抒怀诗的写法多样。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