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学习.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5896342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3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概述,一、 态度的性质 二、 品德的性质 三、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的性质,(一) 态度的涵义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涵义(1)态度是内部状态(2)态度解决愿不愿意的问题(3)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二)态度的构成成分,单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情感的表现 二成分说:认为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的统一表现 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情感、行为和认知三种因素 (1)认知因素:具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 (2)情感因素:对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倾向因素:准备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三)态度的功能,1、价值表现功能2、调节功能3、过滤功能,二、 品德的性质,(一) 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道德。品德仅仅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 品德是个性的一部分,但品德不等于个性。,(二)品德的构成成分1、道德认识:个体获得的有关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1)道德知识(2)道德信念(3)道德价值观念,2、道德情感: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情感体验。(1)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2)形式:直觉的道德感 想象的道德感 伦理的道德感,3、道德行为:个体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1)道德动机(2)道德行动(3)道德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相同点:1、定义的本质相同:都是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构成成分相同,(二)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的范围大于品德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1)接受(注意) (2)反应 (3)评价 (4)组织 (5)价值性格化,态度,品德,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二、 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 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社会认知理论以个体、行为和环境的交互决定论为组织框架,深刻地阐述了人类的机能发挥是个体心理因素、行为和社会交互影响的结果,较好地回答了个体态度和品德形成的机制。社会认知通过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来形成态度和品德。,有三类影响学习的因素,即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物理条件)、个体(信念、期望、态度、目标和知识)和行为(个体行动、选择和言语表述)。个体的行为不是仅受内部力量的驱使,也不仅仅受外部刺激的控制。 一个头戴耳环、手臂纹身的转学新生第一次上课迟到;其实,他很焦虑,很想在这所新学校中表现得好一点。但是,教师对学生的迟到和怪异打扮表现出反感;学生感到自尊心受伤,也以同样的态度回应教师。由此,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比较叛逆、沾染了不良的习气;而学生也认定这个学校与以前的学校一样,从而放弃了努力表现与改进的想法。,(一) 观察学习,(一) 观察学习,1、注意:观察榜样 2、保持:记住榜样 3、运动复现:模仿 (1)直接模仿 (2)象征模仿 (3)创造模仿 (4)延迟模仿 4、动机:强化 (1)外部强化:外部动机 (2)替代强化:杀鸡儆猴 (3)自我强化:内部动机,(二) 亲历学习,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结果而获得的学习称为亲历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主体因素在亲历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塑造是一个自动作用的过程。行为结果之所以能够引起学习,取决于个体对行为结果功能价值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到行为结果对反应者的信息价值。其次还要认识到反应结果对主体的动机价值。,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将由结果引起试误学习和由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较好地说明了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二、 态度与品德的改变过程,凯尔曼: (一)顺从:为了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而在表面上与他一致。 (二)认同:从内心里赞同他人的意见而改变态度。 (三)内化:吸收他人的观点而形成新的价值体系。,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一) 认知失调 (二) 认知不平衡 (三) 智力和受教育水平 (四) 道德认知水平,(一)认知失调,费斯廷格认为:个体所持的两个以上认知元素不协调而出现的认知失调引起态度的改变。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认知元素A:吸烟是男子汉的风度认知元素B:吸烟能振奋精神。认知元素C:吸烟会导致肺癌。,(二)认知不平衡,海德认为一个人对对象的态度是否改变要取决于与第三者的态度是否平衡。,X,P,O,+,+,(三) 智力和受教育水平,智力水平与品德的关系是复杂的 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随着年级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表7.1 道德解释在年级上的差异(按相互原则),(四)道德认知水平,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中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第一对: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对: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她替母亲裁衣。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有一个叫玛格丽特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及外界的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2)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另外一个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可逆性阶段(8-10岁)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4)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亚杰看来:从可逆性关系转变到公正关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义因素增长的结果。,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著名的海因兹偷药的故事 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兹,本镇一位药剂师发明了一种新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这个药剂师一剂药要价2000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兹竭尽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延期付款。药剂师拒绝了他的恳求,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晚间闯进药店偷走了药。,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水平二:习俗水平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科尔伯格与皮亚杰的主要差别: 前者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比较迟缓,后者认为发展比较早。 皮亚杰主要是通过儿童的现实课题和对偶故事法对品德发展阶段做了考查,而科尔伯格则完全是通过两难故事进行考查的。 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说服 二、利用群体规定 三、角色扮演 四、价值观辨析 五、奖励与惩罚,一、说服说服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有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论据以改变其原有态度的过程。,(一)提供单面证据与双面证据1、学生的受教育程度2、说服后是否产生反面观点3、说服的任务,(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1、说服任务 2、学生的成熟度3、恐惧唤起,(三)逐步提高要求1、改变睡眠态度的实验2、得寸进尺效应,二、利用群体规定(一)勒温的实验(二)参与群体讨论便承担了责任(三)群体规定的七个阶段,三、角色扮演1、角色扮演是指让学生处在某一地位上以发生与此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2、角色扮演费力愈大,态度改变的效果越好。,四、价值观辨析1、价值辨析是指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价值选择途径,使个人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以形成积极的态度。2、步骤:选择、赞赏和行动,五、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都是利用行为结果来形成与改变态度。,行为结果,增强行为,减弱行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1,惩罚2,施所欲(奖励),去所恶,施所恶,去所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