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试读本)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775009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试读本)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试读本)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试读本)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1.本书已出增订版,喜欢的朋友可去当当网、卓越网或各大书店购买;2.以下为本书节选部分内容,共约2.5万字。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每天学点财经常识(前言)经济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房价、物价、收入、就业、投资、理财都离不开经济学。编写出版本书,就是为了帮读者朋友掌握一些必备的经济学知识。掌握本书1000个财经常识,其实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您可以每天抽几分钟读上几个常识,或者把本书当成一个词典随时翻看查找。日积月累,您就会发现,读懂经济学其实很简单。我们希望读者:每天读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如果能把握经济动态,预测经济走势,提前感知下一轮的经济繁荣或者衰退,那么我们就能在经济周期的巅峰时逃顶,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抄底,达到“别人疯狂时我冷静,别人冷静时我疯狂”的境界。每天读点管理经济学、创业经济学、融资经济学和财务经济学。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可能是家庭的管理者、事业的管理者,也可能是企业的管理者、国家的管理者。也有很多的热血青年,在为自己的创业创富梦想努力打拼。要成为卓越的管理者和创业者,必须学习财经常识。每天读点金融经济学和理财经济学。手里有一笔积蓄,怎样才能让这笔积蓄保值增值?炒股票还是买基金?买房子还是买黄金?存银行还是买保险?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学点理财技巧尤其重要。别忘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每天读点国际经济学和贸易经济学。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可以席卷全世界,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会影响全世界,重新构造世界的经济格局。所以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有全球视角。每天认识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古今中外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以其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世界。本书将带我们认识这些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分享他们的伟大思想和卓越智慧。经济学千头万绪,但是本书只挑选了那些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博大精深,但是本书只用最通俗、最简练的语言来介绍经济学知识。真诚地希望本书能给读者朋友带来帮助!宏观经济学租售比租售比,即房屋的租赁价格与销售价格之比,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市场运行状况。租售比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当一个城市的房产价格迅速上升而房屋租赁市场的价格却没有随之出现明显增长时,就表明该地区的房产市场存在着虚高或投机行为。租售比一般介于1200至1300之间。如果租售比低于1300,说明该区域房产投资价值变小,楼价高估;如果高于1200,说明该区域房产投资潜力较大,楼价泡沫不大。影响租售比的因素主要有:不动产税率情况、房地产贷款政策、政府对自住房需求的扶持与优惠政策实施情况以及用于住房开发的土地供给情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即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一般而言,钢铁业、冶金工业、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少、资金周转慢、投资效果慢等特点。增值税增值税是指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服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增值税的征收通常涉及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基于增值额或价差为计税依据的中性税种。我国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在我国境内销售、进口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各类企业、单位、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增值税实行价外税,也就是由消费者负担,有增值征税,没增值不征税。事实上我国采用税款抵扣的办法,即根据销售商品或劳务的销售额,按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然后扣除取得该商品或劳务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也就是进项税额,其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这种计算方法体现了按增值因素计税的原则。我国自1979年开始试行增值税,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是以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为基础的。预算软约束预算软约束又称软预算约束,是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或银行)未能坚持应有的商业约定,使企业的资金运用超过了它的当期收益的范围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即使企业出现亏损或赤字,也有资源补入,企业并不需要靠自身来偿还。比如为了社会稳定和解决失业问题,政府会不断往不盈利的企业里注入资金,使得这些企业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生产是不是有效率,自己的产品是不是有销路,或者自己是不是亏损,因为企业最后总是可以伸手向政府要钱。预算软约束带来经济中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的呆坏账问题、财政风险问题。隐性就业隐性就业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某些劳动者实际上处于就业状态并拥有相应的收入来源,但同时却被作为失业者对待的现象。隐性就业需要满足两个要点:一是被作为失业者对待;二是在事实上拥有能够获得一定收入的工作。2009年,教育部公布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在没签约的32%的大学毕业生中,一部分悄然选择了隐性就业,他们的职业状态并未反映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记录或其他管理劳动就业的形式中。隐性就业在目前就业严峻的形势下,确实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隐性就业存在着许多隐患,他们的社会定位、工作性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低收入、无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主要包括:(1)社会保险:国家通过立法,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工伤、生育、患病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2)社会救济:指国家和社会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3)社会福利:指政府为全体社会成员创建的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各种社会性津贴和社会服务等;(4)社会优抚:指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人员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5)社会互助: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自愿组织的扶弱济困活动。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是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人们是理性的,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利用所了解的全部信息来做出行动避免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理性预期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最先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建立的两个前提条件是:(1)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等;(2)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会通过供求变动,达到最终的平衡。可比价格可比价格是为了计算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而采用的某一固定时间的价格。利用可比价格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时,价格变动的因素已经被排除。可比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使得对不同时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能够准确的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可比价格又称“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可比价格计算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1)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计算;(2)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水平的不断变化,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五次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可比价格和农业产品可比价格,从1953年到1957年使用1952年工(农)业产品可比价格,从1957年到1971年使用1957年可比价格,从1971年到1981年使用1970年可比价格,从1981年到1990年使用1980年可比价格,从1990开始使用1990年可比价格。间接税间接税的纳税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间接税的纳税人虽然表面上交了税款,但是实际上已将税款加在所销售商品的价格上,由消费者负担。间接税主要包括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最明显特点是税款可以转嫁。间接税的具体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间接税几乎可以对一切商品和劳务征收;(2)间接税的税收负担最终由消费者负担;(3)间接税的计算和征收简便易行。间接税不仅不能根据私人的具体情况判断纳税能力,而且很容易造成税负迟交现象。因此,间接税不能体现现代税法中税负公平和量能纳税的原则。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需要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特点是:(1)设备、生产工艺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源消耗低;(2)科技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高;(3)产品技术性能复杂,更新换代迅速。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作用是:(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关系到国家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3)降低制造业的能耗物耗。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1)加强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的作用;(2)完善鼓励创新和促进发展的政策体系;(3)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和发展中的主体作用;(4)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战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以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包括:(1)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2)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3)努力搞好人力资本开发,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是:(1)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4)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倒U曲线倒U曲线,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整个过程呈颠倒过来的U形。此外,还有一些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倒U曲线的规律,如收入分配的倒U曲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倒U曲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曲线和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增长极限论有的学者认为,即使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也会发生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就是增长极限轮。增长极限论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来的。麦多斯指出,1970年以后,人口和工业仍维持着指数增长,但迅速减少的资源使工业化放慢速度,当到达最高点后,人口和环境污染还会继续增长,但由于食物和医药缺乏引起死亡率上升,最后人口停止增长,致使人类在2100年之前崩溃。由于技术的进步,增长的极限可能并不会出现,但是增长极限论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都关系到全球命运和人类前途。增长极使我们意识到在经济增长中,不仅要追求产量和速度,更要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等问题。政府预算政府预算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在一定期间的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按资金的性质分门别类地将财政资金编制在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财政收支表格中;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规模。政府预算是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工具,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政府预算必须遵循预算的完整性、预算的统一性、预算的真实可靠性、预算的时效性和预算的公开性等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的规范性。政府预算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2)政府预算能够体现对政府收支的控制;(3)政府预算具有统筹政府收支的特点;(4)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政府预算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人类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加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一方面是一个继工业、农业之后的新兴的主产业,而另一方面,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促进工业和农业进一步现代化、知识化。知识经济的标志和特征是资源利用智力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利用产业化、高科技产业支柱化、经济发展可持续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企业发展虚拟化和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化等。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是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跨越式发展并不是短期行为,也不是“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而是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节能环保等协调发展的模式。跨越式发展的特点是:(1)跨越式发展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以求快速度的发展;(2)跨越式发展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努力实现产业、质量、效益、技术的新跨越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3)跨越式发展在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前提下,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赶上发达地区,以求一种赶超先进的发展;(4)跨越式发展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5)跨越式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情况下,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破坏理论“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这是其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在熊彼特看来,“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重要的问题是研究资本主义如何创造并进而破坏经济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熊彼特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的一种失业类型,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周期性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整体经济水平的衰退是造成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从而造成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的失业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经济发展最严峻的局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恢复,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失业类型。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就完全属于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解决周期性失业主要靠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情况下政府只有采用扩大购买的积极财政政策,才能刺激有效需求,扩大就业。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是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转移性支出使国民收入发生了有利于债权人的变化,还影响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格局。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转移性支出在历史上一直是西方许多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比重较小的一个支出类别,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转移支出特别是其中对居民的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份额急剧增大,在有些国家甚至占财政支出的一半或一半以上。转移性支出的主要项目包括债务利息支出、对外国政府的捐赠和国际组织的缴纳支出、对居民和企业的补助支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或长期均衡失业率,是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就业,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仍然存在失业,这就是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率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胀的失业率,是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自然失业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有下降压力;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工资有上升压力。结构转变的加快和青年就业问题的突出为自然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失业者培训体系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对青年就业予以重点关注应成为促进就业的政策取向。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自愿放弃工作机会而不愿意寻找工作所造成的失业,是非自愿失业的对称。造成自愿失业的原因有:立法方面的原因;社会风俗习惯;工资福利方面进行的集体谈判不能达成协议;工人的个性;为失业者支付的失业救济金过高,有的甚至比他们在职时获得的纳税后收入还要多,致使一些人宁愿失业,靠救济金生活;人们过分挑选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准备升学以便将来得到更优越的工作;贪图闲暇与安逸等等。自愿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提出的。近几年在我国大中城市也出现了一些青年自愿失业者,这些青年不惜延长失业持续时间,加大就业机会成本,在一般就业和理想就业之间进行苛刻选择。所以,我国必须加强对青年的就业指导,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这样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一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时,从宏观上看会呈现三个特点:(1)整个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萧条,需求严重不足,居民个人自发性投资和消费大为减少,失业严重;(2)利率已经达到最低水平,名义利率大幅度下降,甚至为零或负利率,在极低的利率水平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预期不佳,消费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这使得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杠杆作用失效;(3)货币需求利率弹性趋向无限大。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就是指当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而使人们收支预期不良时,人们的储蓄意愿就会增强,这样消费和投资意愿就会减弱,从而出现储蓄“一枝独秀”,同时消费和投资就会“低迷不振”的情况。储蓄有多种形式,如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由于消费和投资低迷,储蓄的资金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余下的部分就会滞存在金融机构、企业和家庭,这些都是流动性滞存的表现。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使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也会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绿色GDP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绿色GDP概念的基础是: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衡量绿色GDP意味着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绿色GDP是在传统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因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计算成为可持续收入计算的关键所在。马尔萨斯主义马尔萨斯主义是指18世纪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的一种人口经济学理论。马尔萨斯主义认为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必然面临贫苦、饥荒和战争。马尔萨斯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这一人口经济学说,第一次明确地把人口问题同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马尔萨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1)人的性本能几乎无法限制;(2)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须。基于这两个假设,他论断人口是按几何级数比率增长,而粮食和其他生产却是以数字级数比率增长的,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超过粮食同其他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推出,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命运。尽管马尔萨斯主义学说存在很多缺陷,但是却引起了人们对资源与环境的重视,并为人类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名义GDP名义GDP也称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按当前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与名义GDP相对的实际GDP是按不变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通常以某年做基年,然后以基年的价格计算,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通俗地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两种:(1)自动改变的累进税收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征收的税收自动下降,个人和公司保留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从而克服危机;而在经济过热时,个人和公司收入增加,政府征收的税收也自动上升,使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物价上涨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2)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支付。在经济萧条时,工人失业增加,政府的失业补助及其他福利开支则自动增加,从而增加了消费;在经济过热时,失业减少,从而失业救济及其他补助也自动减少,导致消费减少,从而控制了经济的进一步过热。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又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判断、看法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企业家信心指数是在已计算出各行业景气指数的基础上,以GDP为权数来计算的。计算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分别计算工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本期和下期的景气指数;步骤二,取得步骤一中各行业的GDP增加值,计算各行业增加值占这些行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步骤三,利用行业的景气指数乘以各行业增加值占这些行业增加值之和的比重来计算企业家信心指数。三驾马车三驾马车是指拉动经济增长的三种主要力量,即投资、出口和消费。具体而言,经济增长率可以分解为投资拉动率、消费拉动率和净出口拉动率。投资拉动率,又称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投资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净出口拉动率,又称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净出口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实际GDP实际GDP又称真实GDP,是指在一年内该国或区域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某一基年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的货币总额。实际GDP是按某一基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得出,所以不包含格变动对GDP的影响。实际GDP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中实际产出数量的真实变化情况,便于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较。实际GDP是相对于名义GDP的一个概念。名义GDP虽然与实际GDP在经济学意义上有区别,但是在统计方法上是相同的。统计部门公布的多为名义GDP,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大多使用实际GDP。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包括物质方面的农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工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精神方面教育、知识、信息、艺术、文化、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石化冶炼、种养采掘、纺织加工、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具有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四个特点。实体经济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要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2)竞争性;(3)法制性;(4)开放性。199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双轨制双轨制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是1979年至1993年间中国所实施的渐进式增量改革(体制外优先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双轨制的特点是同时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随着体制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最终让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双轨制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双轨制类似于同一条道路上同时实施可以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的双重规则,这必然会导致撞车和混乱。另一方面,双轨价格的并存必然会助长计划内外的倒买倒卖和权力寻租现象,造成腐败蔓延。但是双轨制的实施是当时中国形势下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虽然在其实施过程中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种代价是转型过程所必须的,制度的变革往往的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苏南模式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苏南模式是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地区采取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方式。政府出面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出资办企业,并由政府指派管理者来担任企业负责人。这种组织方式将企业家和社会闲散资本结合起来,很快跨越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的领先发展。但是由于苏南模式强调政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干涉,因而长期实行苏南模式可能带来一些弊端,如集体资源实质上成为政府资源,民营经济、基层企业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以及个人的财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太阳黑子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是一种把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75年提出。太阳黑子理论认为,太阳黑子是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因而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货币的购买力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当太阳黑子活动减少时,农业会丰收,整个经济会达到繁荣。他们用中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典型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农业生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是有限的,因此,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这种理论没有多大的说服力。温州模式温州模式是指以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市经济发展方式为代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新经济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经济形态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经济持续增长;(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5)财政赤字逐年减少。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谐发展,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念,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新的系统观、新的经济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生产观和新的消费观等独立特征。阳光财政阳光财政是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通过构建公开、民主、监督、考评的政府理财行为规范,实现政府理财活动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一种制度。阳光财政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打造“阳光财政”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深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实际步骤,是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迫切需要。真正做到阳光财政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阳光预算”,使政府支出行为更加透明;促进“阳光收付”,强化对财政资金收付的约束;实行“阳光采购”,发挥财政资金的更大效益;建立“阳光账户”,统筹管理使用预算内、外资金;提升“阳光绩效”,追踪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打造“阳光平台”,不断创新监督方式。以工代赈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以工代赈是一项特殊的扶贫和救济措施。以工代赈是救济与建设的结合与统一,是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共工程的建设而获得赈济物或补贴的一种特殊救济方式。以工代赈的政策前提是赈济对象的存在,即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部分人达不到社会最低生活标准,需要政府加以救济。以工代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从198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粮棉布以工代赈、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江河治理以工代赈等6批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计划。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和灾困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也叫隐形失业,是指虽有工作岗位但实际上从事与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隐蔽性失业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熟练工人被迫去做半熟练的工作,或半熟练的工人被迫去做无需任何技能的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找不到相应的工作的现象。隐蔽性失业造成总体上的劳动效率低下和边际劳动所对应的边际效率近于零,即在消除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或劳动技能上的闲置后,可剔除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劳动的产出可能不会因此而减少,甚至会有所提高。我国隐蔽性失业比较严重,据估算,全国隐蔽性失业量要大大超过1亿人,造成了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上的极大浪费。隐蔽性失业是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针对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熟练工人不得不从事非熟练工作的现象首先提出来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也称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货币主义的理论特点是:(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货币学派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最重要的。货币主义坚持认为自由市场和竞争是资源和收入合理分配的最有效方法,是导致个人和社会最大福利的最佳途径。(2)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认为货币最重要,认为一切经济变量的变动都与货币有关。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存在很多弊端,包括:(1)资源无法微观有效分配;(2)不能改善微观效率;(3)扼杀个人劳动积极性。正是因为计划经济存在很多弊端,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计划经济获得成功的条件是:(1)要有全面、准确、快速和及时的信息收集、加工和传达系统;(2)劳动者和管理人员要有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3)生产经营者要有决策权;(4)不允许无偿侵占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些条件难以满足,这正是计划经济存在弊端的原因。节约悖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也就是说,节约会导致经济衰退,这与常识“节约是美德”相矛盾,这就是“节约悖论”。“节约悖论”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短期的情况下是存在的,而在资源充分利用和长期中时,节约的悖论是不存在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体制等的变动,使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一致(包括劳动力的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各方面的供应能够适应变动,但是劳动力的供给与变化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可能不相吻合,这就产生了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会出现“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有活无人干,一方面有人无活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工艺发生重大变化,但一部分工人因为学历、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缺乏纺织新工艺所要求的新技术,这些工人就可能不被雇佣,这些工人所遭遇的就是结构性失业。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指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此时刘易斯拐点就会出现。随着“民工荒”的出现,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正临近“刘易斯拐点”。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这就是刘易斯拐点。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又叫景气循环、商业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周期性波动,也就是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在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不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周期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非常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就是经济大气候,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企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虽然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改善内部因素,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利用外部环境,来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是指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凯恩斯革命对西方国家宏观政策的发展以及对经济学的发展都有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凯恩斯的经济学说的革命性影响表现在:(1)否定了传统经济学“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明确承认经济危机的存在及严重破坏性。(2)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机理,认为经济危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均衡,坚决主张采用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行紧急抢救。(3)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危机病因探索方面的“外因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从考察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决定因素入手。(4)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研究总就业量,总生产量和国民收入及其变动的原因。(5)摈弃传统的健全财政原则,主张膨胀性财政政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描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拉弗曲线是由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提出的,故此而得名。拉弗主张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以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拉弗曲线”所论问题非常古老。我国古典名著管子就说:“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司马迁在史记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是最差的经济政策。CEO信心指数CEO信心指数是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起和编制,旨在反映CEO对宏观经济的预期。CEO信心指数的编制以每个季度的CEO信心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群体为8001000个美国公司的CEO,从中选择l00150个有代表性的回复问卷作为样本。CEO信心指数调查内容涉及四个常规问题,其中两个是关于宏观经济的态度和预期,两个关于各自所处产业的整体状况态度和预期。此外,在每个季度的调查中还涉及12个特殊的附加问题。如果CEO信心指数高于50,表明CEO们看好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第四季度CEO信心指数信心急剧下降到24,这是自1976年开始编制CEO信心指数以来的最低水平。CPI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的缩写,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民族消费习惯等不同,各国CPI中的消费品和服务的类别以及权重也不尽相同。中国目前采用的CPI商品分类目录和编制方法始于2000年,CPI统计涵盖的范围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个大类,251个基本分类。C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则意味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CPI长期低迷,则意味着经济进入通货紧缩。GDP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质和劳动)的市场价值,是反映一国(地区)全部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指标。一国的GDP大幅度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反之,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对于GDP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第三,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PPIPPI是英文Producer Price Index的缩写,即生产者物价指数,是衡量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一个价格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生产者物价指数的主要目的是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PPI能够反映生产者获得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推算预期消费者物价指数,从而估计通胀风险。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收支分类表格之中,以清楚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透过公共财政预算,可以使人们了解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体现政府政策意图和目标。财政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市场难以保持自身均衡发展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状况,选择适当的预算总量或结构政策,用预算手段去弥补市场缺陷,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预算一般由财政预算收入和财政预算支出组成。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财政预算支出是指政府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各项事业经费、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其他支出。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2009年,中国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主要是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可以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产业集聚形成模式主要有两种:(1)市场创造模式,即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2)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做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表示入不敷出,所以把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称为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一国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有许多原因。有的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则因为政府管理不当,引起大量的逃税或过分浪费。当一个国家财政赤字累积过高时,就好像一间公司背负的债务过多一样,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一国财政赤字若加大,该国货币会下跌,反之,若财政赤字缩小,表示该国经济良好,该国货币会上扬。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工作。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找到工作,因为可能存在一部分人本来就不愿意工作。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