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分析报告【模板参考】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157742315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0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分析报告【模板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分析报告【模板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分析报告【模板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分析报告目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6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6二、 项目承办单位6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6四、 项目建设选址6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六、 资金筹措方案7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7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8九、 项目综合评价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0一、 着力促进基金增收10二、 全面优化基金管理11三、 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12四、 积极推进省级统筹14五、 有效推动基金节流16六、 整合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18七、 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20八、 整合营销传播21九、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23第三章 企业文化26一、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26二、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35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36四、 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39五、 “以人为本”的主旨41六、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45七、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55第四章 经营战略管理66一、 技术来源类的技术创新战略66二、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模式70三、 企业经营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71四、 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与任务74五、 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含义75六、 战略经营领域的概念75第五章 SWOT分析78一、 优势分析(S)78二、 劣势分析(W)80三、 机会分析(O)80四、 威胁分析(T)81第六章 经济收益分析87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8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87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8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8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1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2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4三、 偿债能力分析9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6第七章 财务管理98一、 筹资管理的原则98二、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99三、 流动资金的概念103四、 分析与考核104五、 决策与控制105六、 现金的日常管理106第八章 投资计划111一、 建设投资估算111建设投资估算表112二、 建设期利息11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3三、 流动资金114流动资金估算表114四、 项目总投资11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5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1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6第九章 项目总结118报告说明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029.2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33.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34%;建设期利息39.9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9%;流动资金2155.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86%。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2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8093.20万元,净利润3301.7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51.70%,财务净现值7739.83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00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该项目工艺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原材料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生产规模适宜,产品质量可靠,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抗风险能力强,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本项目是可行的。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一)项目名称商洛市医保服务项目(二)项目建设性质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二、 项目承办单位(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xx有限责任公司(二)项目联系人闫xx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四、 项目建设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五、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029.2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33.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6.34%;建设期利息39.9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9%;流动资金2155.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86%。(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2833.56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949.7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812.05万元,预备费71.73万元。六、 资金筹措方案本期项目总投资5029.28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1630.29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七、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一)经济效益目标值(正常经营年份)1、营业收入(SP):22600.00万元。2、综合总成本费用(TC):18093.20万元。3、净利润(NP):3301.72万元。(二)经济效益评价目标1、全部投资回收期(Pt):4.00年。2、财务内部收益率:51.70%。3、财务净现值:7739.83万元。八、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九、 项目综合评价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其建设是必要的;该项目市场前景较好;该项目外部配套条件齐备,可以满足生产要求;财务分析表明,该项目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综上,该项目建设条件具备,经济效益较好,其建设是可行的。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5029.281.1建设投资万元2833.561.1.1工程费用万元1949.781.1.2其他费用万元812.051.1.3预备费万元71.731.2建设期利息万元39.941.3流动资金万元2155.782资金筹措万元5029.282.1自筹资金万元3398.992.2银行贷款万元1630.293营业收入万元226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8093.205利润总额万元4402.296净利润万元3301.727所得税万元1100.578增值税万元870.919税金及附加万元104.5110纳税总额万元2075.9911盈亏平衡点万元7272.32产值12回收期年4.0013内部收益率51.70%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7739.83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着力促进基金增收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法依规分类参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完善全省参保基础数据库,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摸清参保底数,精准定位“未参保”“断保”人员。支持新就业形态群体便捷参保。根据各设区市常住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科学合理确定参保扩面、基金征缴年度目标,并纳入地方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参保质量。鼓励引导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积极开展医保参保数据清查工作,核准有效信息、剔除重复参保。加快推进征缴模式改革。加强医疗保险费征缴管理,优化缴费方式,拓展缴费渠道,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医疗保险费征缴模式改革,在2024年前全面实现缴费人员向税务部门自行申报缴纳医疗保险费。积极拓宽收入来源。建立合理筹资缴费模式,均衡个人、用人单位、三方筹资缴费责任,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的机制,优化个人缴费和补助结构。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职工医疗保险基准费率制度,规范缴费基数政策,合理确定费率,实行动态调整。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企业,推动医保基金收支规模、企业缴费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动态平衡。采取协议利率等多种形式提高基金收益,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二、 全面优化基金管理优化基金预算绩效管理。科学编制医保基金收支预算,不断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性。严格执行基金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进行预算调整的,应按预算法等规定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完善基金缺口分担机制。促进预算与绩效管理融合,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绩效目标编制、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质效,强化结果应用,有序推进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与专项资金分配挂钩,发挥绩效考核激励作用。强化财政、审计部门对医保基金预算执行、绩效管理情况的监督。优化基金风险预警。依托全省医保信息平台,健全医保运行风险评估、预警和监测机制,坚持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对各设区市基金当期结余、累计结余等关键性指标设置合理运行区间。开展医保基金中长期运行分析,促进基金中长期收支平衡。优化基金监管。深化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改革,健全行政监管、经办稽核、基金监测“三位一体”监管格局,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完善综合协同监管机制,健全医保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部门间线索互移、处置结果互通。加强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依托乡镇(街道)等基层管理力量推行网格化监管,有序消除乡、镇及以下监管盲点。探索建立第三方力量驻院巡查制度。压实定点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将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范围。三、 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美国著名学者伯德施密特博士在其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主张,体验式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联想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1、感官式营销策略感官式营销策略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以人们的直接感官建立的感官体验。感官营销可以突出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如在超级市场中购物,经常会闻到超市烘焙面包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嗅觉感官营销方式。2、情感式营销策略情感式营销策略通过诱发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旨在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情感营销诉求情感的影响力、心灵的感召力。体验营销就是体现这一基本点,寻找消费活动中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因素,掌握消费态度形成规律,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如何在营销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心理方法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促进营销活动顺利进行。情感对体验营销的所有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阶段都是如此,它必须融入每一个营销计划。情感营销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哈根达斯公司。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哈根达斯冰激凌的营销总是如同营销浪漫情感一样。3、思考式营销策略思考式营销策略通过启发智力,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发消费者产生统一或各异的想法。思考式营销策略往往被广泛使用在高科技产品宣传中。在其他许多产业中,思考营销也已经被使用在产品的设计、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上。4、行动式营销策略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外界激发的。行动式营销策略就是一种通过名人、名角来激发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形态,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销售的营销策略。5、关联式营销策略关联式营销策略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层面。关联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联。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营销已经在化妆品、日用品、私人交通工具等许多不同的产业中使用。四、 积极推进省级统筹统一医保制度。完善全省规范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待遇与缴费挂钩,基金专户管理。发展多层次医保体系,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各设区市可结合实际,支持普惠性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并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引导和鼓励社会慈善捐赠,支持职工医疗互助有序发展。统一医保经办服务。加快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医保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将医保经办服务事项纳入基层服务网点服务范围,合理配置经办服务人员,强化运行经费保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乡村两级经办服务力量,积极依托乡村两级基层卫生机构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势,大力推广“小赣事”经办事项,通过帮代办便民服务全力打通医保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推进医保经办领域行风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县(区)以上医保服务标准化窗口全覆盖,推进医保服务示范点建设,提升医保服务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统一医保信息化建设。提升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医保信息化建设投入,深化医保电子凭证和医保移动支付推广应用,优化完善全省医保信息平台,强化医保数字化供给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在线诊疗等服务,健全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配套政策。推进智慧医保“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地区医保服务普及。推动医保经办数字化转型,优化医保在线服务功能,实现医保数据在系统内有序共享。加快推进医保公共服务的规范统一,普及“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提升医保数据分析应用能力,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电子处方流转和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顺畅便利。加快谋划省级调剂金制度。做实市级统筹,全面实现市级统筹“六统一”和“五项工作机制”。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共担、统筹调剂、预算考核的思路,研究出台江西省医疗保障基金省级调剂金管理办法,建立调剂金模式的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五、 有效推动基金节流严格执行医保待遇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全面清理医保待遇清单外政策,政策范围外个人自费费用不得纳入基金支付范围。健全门诊统筹制度,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稳步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完善统一门诊特殊慢性病保障制度。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制度,深化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稳定在70%左右。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做好生育保险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保障。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全面执行国家集采中选结果,牵头组建省际联盟开展集采,积极参加外省联盟集采,不断扩大集采品种范围,推动集采“江西模式”更加成熟定型。建设招标、采购、交易、结算、监督一体化的省级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平台,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所需药品医用耗材在省级平台“应采尽采”,鼓励民营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自愿参与,落实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对集采品种实行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直接结算模式。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健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常态化受理审核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建立药品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完善价格函询、约谈等制度。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行为,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指导非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指导赣州市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优化医保支付机制。加强医保定点机构管理,建立有效管用的约束激励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药成本。加强医保目录管理,按国家规定权限,健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控医保目录外不合理费用增长。建立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目录库,规范统一全省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待遇标准及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促进区域或医联体内合理就医。鼓励各设区市结合实际,选择适合本地的按病种(病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有效控制过度医疗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严格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要求,推进经济合理有效诊疗,合理控制患者住院、异地转诊、门诊特殊慢性病、医保目录外费用占比,及时优化管理措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有效对接,杜绝医保基金浪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不断拓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加强医护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规范家庭医生、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严格落实家庭医生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发挥好家庭医生守门人作用。建立健全医保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履行医保协议情况的年度绩效考核机制。六、 整合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的内涵整合营销强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把一切企业活动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在各个环节上达到高度协调一致,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体化营销。整合既包括企业营销过程、营销方式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的整合,也包括对企业内外的商流、物流及信息流的整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当公司所有的部门都能为顾客利益服务时,其结果是整合营销。”“整合营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各种营销职能(推销人员、广告、产品管理、营销调研等)必须彼此协调其次,营销必须使公司其他部门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他又说:“整合营销一般包括两大主题,分别是:许多不同的营销活动都能够传播和交付价值;在有效协调的情况下,实现各项营销活动的综合效果的最大化。”营销组合概念强调将市场营销中各种要素组合起来的重要性,营销整合则与之一脉相承,但更为强调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要求它们成为统一的有机体。在此基础上,整合营销以企业由内向外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重心,要求各种营销要素的作用力统一方向,形成合力,共同为企业的营销目标服务。(二)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整合营销传播(IMC),也称整合营销沟通。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整合营销传播定义为,“是一种用来确保产品、服务、组织的顾客或潜在顾客所接收的所有品牌接触都与此人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一致的计划过程”。被誉为“整合营销传播之父”的唐E.舒尔茨教授认为,IMC不是以一种表情、一种声音,而是更多的要素构成的概念性。IMC是以潜在顾客和现在顾客为对象,开发并实行说服性传播的多种形态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是在一体化营销的基础上导入了传播概念,但IMC对营销影响很大,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使企业与利益关系者间的有效沟通成为可能。七、 关系营销的主要目标关系营销更为关注的是维系现有顾客,丧失老主顾无异于失去市场、失去利润的来源。关系营销的重要性就在于争取新顾客的成本大大高于保持老顾客的成本。有的企业推行“零顾客叛离”计划,目标是让顾客没有离去的机会。这就要求及时掌握顾客的信息,随时与顾客保持联系,并追踪顾客动态。因此,仅仅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还不够,必须分析顾客产生满意感和忠诚度的根本原因。由于对企业行为绩效的感知和理解不同,表示满意的顾客,原因可能不同,只有找出顾客满意的真实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维系顾客。满意的顾客会对产品、品牌乃至公司保持忠诚,忠诚的顾客会重复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不为其他品牌所动摇,不仅会重复购买已买过的产品,而且会购买企业的其他产品。同时顾客的口头宣传,有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此外,满意的顾客还会高度参与和介入企业的营销活动过程,为企业提供广泛的信息、意见和建议。八、 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1992年,全球第一部整合营销传播(IMC)专著整合营销传播在美国问世,其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及其合作者斯坦,利田纳本、罗伯特,劳特朋。唐E.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经营流程,用于长期规划、发展、执行并用于评估那些协调一致的、可衡量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是以消费者、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内外相关目标群体为受众的”。按照乔治贝尔奇和迈克尔贝尔奇对唐E.舒尔茨定义的理解,“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流程,用来规划、开拓、执行和评估具备可协调、可测量、具有说服性和持续性的品牌传播(沟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与消费者、中间商、潜在消费者、雇员、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目标受众的沟通,产生短期的收益回报,并建立长期的品牌与股东价值”。美国广告公司协会(4As)定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是指在评估如大众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传播工具的重要作用时,更充分认识到将这些工具综合运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即整合运用后所带来的信息的清晰度、持续性和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协调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消费者沟通,迅速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建立长期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的营销目标。亦即,整合营销传播是整合各种促销工具,如广告、人员推销、公关、销售促进、直复营销等,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的活动过程。(二)整合营销传播中受众接触的促销工具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营销企业必须了解各类沟通或促销工具,并知晓如何使用它们来传递公司或品牌信息。这就客观要求营销企业必须明晰每种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促销工具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包括策划、执行、评估和控制各种促销组合要素。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决定促销组合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为每种要素制定正确的策略,确定它们如何进行整合,为实施进行策划,考虑如何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营销传播只是整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能够融合其中。九、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思路(1)以整合为中心。着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把企业所有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2)强调协调、统一,系统化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整体配置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整合营销目标。(二)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执行的技能1、营销贯彻技能为使营销传播计划贯彻执行快捷有效,必须运用分配、监控、组织和配合等技能。分配技能指营销各层面负责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营销活动中优化配置的能力。监控技能指在各职能、规划和政策层面建立系统的营销计划结果的反馈系统并形成控制机制。组织技能指开发和利用可以依赖的有效的工作组织。配合技能指营销活动中各部门及成员要善于借助其他部门以至企业外部的力量有效实施预期的战略。2、营销诊断技能营销传播执行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是执行中遇到较大阻力时,需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对策。(1)问题评估技能。营销执行中的问题,可能产生于营销决策,即营销政策的规定;可能产生于营销规划,即营销功能与资源的组合;也可能产生于行使营销功能方面,如广告代理、经销商。问题发现后,应评定问题所处的层面及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2)评价执行结果技能。将营销活动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对各分目标完成结果和进度及时进行评价,这是对营销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调整的前提。(三)整合营销传播执行过程在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中,涉及资源、人员、组织与管理等方面。(1)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再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既要利用内部资源运用主体的竞争,力求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又要利用最高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组织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2)人员的选择、激励。人是实现整合营销目标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要组成有较高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非正式团队小组,保证圆满完成目标;通过激励措施不断增强人员信心,调动积极性,促使创造性变革的产生。(3)学习型组织。整合营销团队具有动态性特点,而组织又要求具有稳定性。要建立组织中人们的共同愿景,保持个人与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强化团队学习,创造出比个人能力总和更高的团队,形成开放思维,实现自我超越。(4)监督管理机制。高层管理力求使各种监管目标内在化,通过共同愿景培养各成员、各团队自觉服务精神,通过激励、培养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团队中人员、职能设置强化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自身也承担了原有监管应承担的大量工作,在最高层的终端控制下,自觉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努力协调工作。第三章 企业文化一、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一)基本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十个。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以个人价值观为本位的一盘散沙状态,成功实现合拢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磁石一般,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文化管理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聚合力和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凝聚功能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之时尤其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培育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由于企业整体价值观是企业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它的导向作用对多数人来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对少数未取得“共识”的人来讲,这种导向功能就带有某种“强制”性质。企业的目标、规章制度、传统、风气等迫使他们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如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这种价值观就会引导员工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如其中强调创新意识,它就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不畏风险,不怕失败,勇于打破旧框框,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革新。3、激励功能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目的是要把蕴藏在人体中的智慧和劳动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下,员工积极工作,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集体事业中去,共同创造,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他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从中受到激励。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能够使员工士气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日本人提出“车厢理论”,即强调在一个目标轨道上,每节车厢(个人)都有动力,这样的列车,就像今天的“动车组”,动力强劲,速度就快。这种理论比单纯强调“火车头”的作用更科学。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虽然不强调明文规定和硬性要求,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组织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非正式规则),某种违背这些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言行一经出现,就会受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管理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5、协调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了各种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个人工作也比较心情舒畅。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充当着企业内部“协调者”的角色,而且也能够把企业与顾客、合作者,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6、维系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说,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三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和文化管理纽带。在这三根“纽带”中,文化管理纽带是韧性最强、最能突出企业个性的纽带,同时也是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维系企业与环境良好关系,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手段。7、教化功能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人的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文化管理倡导卓越、绩效和创新文化。具有这种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提高人员素质的教化功能。它可以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锻炼人的意志,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学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学到进行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知识、经验,提高人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优化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铸就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内生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如当企业目标、决策偏离企业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自动加以纠正;当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或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自动地进行调节;当领导者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有悖于企业道德规范时,它可以自动地加以监督和矫正。实际上,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化功能,不仅体现在“过程”之后,即对错误结果进行修正,而且也体现在“过程”之前和“过程”之中,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警示和监督作用。9、增誉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塑造了鲜明的企业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这种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体现在企业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包括业务洽谈、经济往来、新闻发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关活动,甚至凝结在企业制造的每一件产品中,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管理则是这项无形资产的开发者和维护者。10、免疫功能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企业文化表现为推动力;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免疫力”。如果把2008年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比作一场瘟疫,那么,文化优秀的企业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免疫力”,不但能顺利度过“严冬”,甚至还能在“严冬”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的企业,免疫力就差,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企业文化管理既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文化发展力,培育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二)基本价值1、经济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指出,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该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说明好的思想是一种力量。文化力的表现形态虽然是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及传统、习惯等精神产品,但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文化力可以转换为经济力。企业文化管理是推动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稳扎稳打,避免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2)提高企业的商誉。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的“诚信”之道。这种特色和经营之道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扩散,逐渐形成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商誉高,能长期得到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兴旺发达;企业的商誉低,失去了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衰落、萎缩。商誉是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良好的商誉是一种竞争力量,能够提高企业的增值力,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管理,终究能够促进企业商誉的提升。(3)增加产品附加值。优秀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注入美的品质,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附加值。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下,对某些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植入商标于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推广当中,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4)开发人的潜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体现着对员工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尊重,体现着对企业员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尊重,因此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广大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和劳动积极性,并积极参与管理,提合理化建议,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5)引领企业发展与变革。企业文化管理往往能够为企业塑造一盏精神灯塔,照亮企业前进的方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带来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2、社会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远远超越企业的界限,服务于社会,具有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企业文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上,而且它还表现出对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不仅看到了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价值,而且把企业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同人类文明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曾提出“为社会经营”、“为社会生活的改善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做贡献”的经营哲学。中国长虹集团公司也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身崇高的价值追求。企业文化管理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体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成长发育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家族主义和集体精神;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个人能力主义和创新精神。日、美企业文化的成功说明了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他们的企业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精华的贡献。中国具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地加以扬弃,吸收其中的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创造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这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种重要社会价值。(2)催生新的社会文化。企业是现代生产力的集结点,而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企业往往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在社会文化的缓慢发展中走在前列,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输送新的营养。企业文化的这种超前性决定了它能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企业文化管理是通过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利用产品的制造、销售以及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把本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念、追求、道德风尚等传播给社会,通过建设进步的企业精神文明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做出贡献,体现其巨大的价值。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社会价值已经非常突出地显现出来,企业不断向社会传导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意识,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社会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生长点”,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将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二、 企业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共享,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市场无界,需求变化莫测,眼前拥有的市场会悄然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突然下降。企业唯一的选择是制造差别优势,培育核心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重点将从提高市场扩张能力转向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有人认为,是指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也有人认为,是指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或几个关键技术。按照国际著名战略学家哈默尔和普哈拉的说法,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本书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即包括三个要素: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三者处于不同层面,有机组合、动态平衡。(二)核心能力决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不能从市场交易中获得,它是一个企业不断学习、创造、积累的结果,是独一无二、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的,也是不能被其他资源和能力所替代的。企业培育核心能力的目的是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利益,即通过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使企业形成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的寿命长短并不在于企业规模大小,或者说并不在于市场占有率,而在于赢得未来的竞争:能给客户提供多种新形式的利益,并掌握提供给客户利益不可或缺的新能力。全球动态市场专家哈默尔和普哈拉指出,当一家公司的梦想与其自身的能力结合时,一个全新范畴的潜在机会将因此而开启。企业战略重点转向培育核心能力这一重大变化,促使企业理智地在眼前利益与未来发展能力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特有技术的保护、使用与创新,注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变革,创造高效的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和盈利模式的创新,尤其注重构塑能够适应并推动上述技术与管理实现最佳组合、产生最大效率的企业文化。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一)企业文化基因有规律性正像其他生命体有其自身的基因一样,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身的基因,这个基因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基因。而基因的不同,从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效率、市场表现、品牌特征,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态,决定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能否做大,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始终繁荣兴旺,最终是由基因好坏决定的。成功的企业尽管有不同的经验,但在文化基因上一定能找到共同点;反之,失败的企业其失败的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把千千万万个失败的案例放在一起研究,一定能找到基因缺陷的规律。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每倒闭1000家企业,可能有850家企业是决策失误造成的;而在这850家企业中又有600家是多元化所致。这说明这些倒闭企业经营理念出了问题,实际上就是经营文化基因有共同缺陷。阿里德赫斯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一长寿公司,书中谈到,十年前的500强,到今天已经有1/3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它只是大,文化基因不一定是最好的。又比如,美国连续出现的大公司舞弊事件,证明是基因出了问题。美国金融世界杂志和英国英特品牌公司每年分别评选出的世界50个驰名商标为什么往往比较稳定,原因在于这些驰名商标有很多共同的好的基因,即非常重视文化的积累,底蕴深厚。它们的无形资产价值一般超过有形资产价值。成功的中外企业之所以百年不衰,其背后是有优秀文化基因的。长寿公司一书总结出成功企业的四条原则:一是对环境非常敏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和外界的需求;二是员工对企业有较强的认同感,即文化上的同一性;三是公司的宽容性很强;四是财政比较保守,有审慎的财政政策,敢冒风险,但比较谨慎。这可能就是长寿公司的一部分共同基因。(二)企业文化基因有可分性依据千差万别的企业的分类,也可以对企业文化基因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其基因有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基因组。如按企业所有权归属不同,可划分为国有企业文化基因组、民营企业文化基因组和股份制企业文化基因组等。不同的基因组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不同类型的企业诞生的时代、所处的环境、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它们的基因组合是不同的。比如,国有企业文化基因组有很多优势,包括长期形成的全局意识、民族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永争一流的精神等;但也有基因缺陷,比如说等级思想、依赖思想、求稳意识、平均主义、保守思想、信用缺失等。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有他们的文化基因优势,比如强烈的市场意识、盈利意识、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文化短视症,如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等,还有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家族主义或泛家族主义的小家文化等。如果按产业划分,可划分为传统产业企业文化基因组和新型产业企业文化基因组等,如以IT行业为主的中关村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创新、冒险、宽容等文化基因与传统的煤矿、钢铁、石油等企业的求稳定、顾大局、讲奉献等文化基因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地域划分,可划分为浙商文化基因组、京商文化基因组、晋商文化基因组、徽商文化基因组等,不同地域的企业,受不同经济、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基因就有很大不同。除此以外,还可以按历史、规模等划分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基因组。(三)企业文化基因有可塑性企业文化基因与纯粹遗传学意义上的基因有所不同,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为决定这些基因的企业自身因素和各种环境因素是可变与可控的,因此企业文化基因也是可变、可改造的。不过,既然是基因,就不太容易改变和改造,不像修理一部机器、革新一个生产流程和改变一项管理制度那样容易。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工程是一项基因再造工程,具有明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四、 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方法与指标体系,有必要首先对企业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特点做一简要分析。(一)投入与产出比特点企业文化管理需要投入,自然也会有产出,而且这种投入与产出比在所有的非物质项目投入与产出比中是最大的。以前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投入是成本,是一种管理成本。本书认为,企业文化管理的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投资与成本的概念不一样,投资是追求回报的,是讲效益的;而成本是要压缩的,是需要节省的。从成本观出发,企业文化管理投入越少越好,不花钱才好;但从投资观出发,为了加强企业文化管理,应当加大投资,在特殊时期,当企业文化严重滞后于企业发展需要时,还要追加投资。当然,在企业文化管理上的投资,不光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如情感、智慧的投入等。(二)投资回报周期特点在企业文化管理上的投资,其产出(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这种产出具有间接性、模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影响人们对企业文化管理价值的正确判断。有些人说,抓经营管理是实的,马上能见成效;抓企业文化是虚的,无法衡量其具体效果,因此没有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不少企业只是在宣传部门挂一块牌子,企业文化管理成为一种部门职能,不把企业文化管理放到应有的“一把手工程”的战略地位上。(三)产品特点企业文化管理的投入,其产出包括两部分:一是精神产品,如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仰、高尚的追求、良好的道德风尚、快捷有效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二,是物质产品,即经济效益。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需要通过一定的通道。比如,促使企业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经营效率;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产生精神变物质的效应;提高企业商誉,增加品牌价值等。但这种周期往往比较长,且较难测量。美国管理学家约翰科特所著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通过对大量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的分析论证,使人们坚信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就是无形资产,文化就是财富。在企业文化管理上舍得投入,加上对这种投资进行科学管理,一定会获得理想的产出。五、 “以人为本”的主旨(一)人的本质人为什么能够创造文化、承载文化和改造文化?我们需要对人的本质进行一些考察,从而也为确定以人为本的主旨找到理论依据。在西方传统哲学那里,人是介于神与自然之间的第三者,既具有灵魂,又具有肉体,人区别于神是因为人有肉体和物质性,人区别于自然是因为人有灵魂和精神性。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总是处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在于人有道德,学会修身养性、学会做人是人生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强调从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来理解和把握人,认为人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以上看出,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复合体,但本质是社会性和劳动性。依据这种观点,我们不难推出这样的结论:人作为社会环境和时代的产物,对集体(或社会)具有依赖性;同时,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改造环境,在承载文化的同时也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才能把企业办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或者说在生产力的进步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哪个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哪个企业就能争取主动,获得长足发展。(二) “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实践途径“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把确立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任务。也就是提倡尊重人,相信人,激励人,发展人,使人能动地发挥其无限的创造力。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主旨,其主要实践途径是解决好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充分地重视人充分地重视人,即视员工为企业的最佳资本,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做人的工作上来。长期以来,在企业中存在着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在管理中又往往把侧重点放在建制度、定指标、搞奖惩上,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这种只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的;只有充分重视人,尊重员工的文化创造和管理参与行为,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确保企业文化管理的活力。2、正确地看待人正确地看待人,即明确员工作为企业管理与文化主体的地位,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围绕企业员工是什么人的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多种假设。尽管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这些假设一个比一个趋于合理,但都没有摆脱一个大的思维模式: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员工是管理客体;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谋求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的有效控制。用这一思维模式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固有的冲突与矛盾。从根本上讲,员工是企业管理与文化的主体。企业只有充分尊重、信任员工,确保其主体性,才能实现管理者与员工文化追求的一体化,企业共享型的文化才能建成。3、有效地激励人有效地激励人,即在确保员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员工中的聪明才智充分激发出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员工的民主权益,使员工能够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改变压制型的管理方式,变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式的管理,变善于使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为多为下级提供帮助和服务,变自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