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计复习资料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56282878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设计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交通设计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交通设计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设计的基本概念应包括:设计原则和目标:从功能岀发,以相关条件为约束,构筑最佳的系统或工程方案。2、脱离城市规划与设计考虑的“交通设计”是有局限的;没有“交通设计”的“城市设计”将制造出没有生命力和 内涵的城市。3、交通设计基本内容与作用:交通系统分析与构筑;交通设计理论与基础;交通通行空间设计;交通通行时间设计; 交通行驶环境设计;交通安全设计;交通系统整合与优化设计;交通设计评价分析。4、交能系统分析包括的内容:交通系统有机关系分析:交通设计需求分析:交通系统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交通问 题基本对策分析。5、交通设计评价分析常用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有:前后调查对比分析法、评价模型计算法以及仿真分析法等。6、交通设计是以交通的通畅、安全、便利、节能、减排及高效率等为目标,以系统的资源、环境和(建设或改建) 投资等条件为约束,以求最佳地分配交通系统的通行权和时间与空间等。7、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学,工业设计原理,城市设计原理,交通工程学,交通土木工程学,交通资源与环境学。8、交能与运输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人和物的有目的的运转与输送。9、交通运输系统是由人和物,交通工具,基础设施,交通环境,人和物运转与输送的规则等基本要素,以及要素间 传递的信息所组成。10、系统工程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相互交叉与综合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其核心问题是组织管理 与决策,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运用有关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系统结构 与功能分析,包括系统建模、仿真、分析、优化、评价和决策,以求得最好或满意的系统方案并付诸实施。其用是 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来设计并构建或改造一个系统,使其具有预期的功能。11、交能运输系统工具的基本概念即:研究由运转与输送的主体一一人和物,以及交能工具、交能设施、交能资 源/能源/环境、交通政策和交通信息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交通运输系统,解析并揭示其有机关系,以系统的通畅、安全、 节能减排以及效率化等为目标,以系统的各项资源条件为约束,最佳地规划、设计与管理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需 求与系统服务能务的有机协调,由此进一步奠定了交通设计与交通系统的有机关系。12、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是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以及视觉 感受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和装饰以新的产品和规格。13、工业设计的基本原理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使用现代化手段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进 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特别注重“产品”的功能,用户的需求和行为,以及创造与科学技术的结合。14、 工业设计的特点:(1)设计方法、设计逻辑与设计时间的三维合一性。其中设计的逻辑为:分析一一综合一一 评价在管委会阶段,或分析一一综合一一再分析一一再综合一一评价。(2)设计不再是线形的过程,具有与市场、企 业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性和工作并行性。(3)数字化参与度日渐增大,影响和改变着设计的执行程序和操作方法。15、工业设计的方法有“理论方法”和“技术方法”。16、 所谓“理论方法”是从指导设计、系统化设计的角度而言,对设计起总体或阶段性的统领作用,对设计的技 术方法起指导和协同作用。主要有:创新设计、形态组构、价值工程、人机工程、信息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设计管理 方法等国。17、创新设计理论包括:头脑风暴法,列举法,相似法,隐喻,象征,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等方法。18、对于交通设计而言,创新设计是将创造性思维与交通工程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最佳的交通系统构思。19、技术方法是针对具体的设计行为和设计目的采取的针对性较强的设计方法,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能起到合理 化,清晰化,可视化设计和加速设计进程的作用。主要包括:调查分析方法,设计手段与支撑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等计算机辅助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人机工程等)。20、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休闲,工作和交通。21、通常可将城市设计的对象范围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尺度我区域一一城市级城市设计、中尺度的分区级城市设 计和小尺度的地段级城市设计。一般“设计范围”应大于“项目范围”,以保证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有效性。22、城市设计的具体目标:功能目标;应对城市的成长变化目标;为他设计目标;美学及环境设计目标23、交通系统基本要素:人和物,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环境,交通规则与政策,交通信息24、 交统主体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不同性质(交通方式,速度,出行距离等)交通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交通出 行与否,交通方式与路径的选择特征;交通系统的微观行为,包括交通主体与载运工具的协调性,交能设施与交通流 的适应性、交通系统的使用特征等。25、交通设计要“以人为本”26、道路交通安全法决定了道路通行权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交通设施技术规范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性能和基本 物理特征。27、交通信息视其作用可分为:交通运行信息,交通运营信息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和交通服务信息等。28、交通设计的对象是由上述要素构成的交通系统,以其交通流的通畅、安全、便利、环保与效率为目标。因此,与此相对应的理论基础有:解析交通流的交通流理论;通畅性相关的通行能力理论;提示交通安全规律的交通冲突理 论;影响便利性的交通行为理论;支撑高效率的多目标优化理论等。29、以揭示交通流现象和基本规律为目的的交通流理论,广泛地涉及到交通流流量一一速度一一密度关系理论、 交通流到达分布理论、集散理论、排队理论以及网络交通流理论。30、通行能力是指单位时间通过交通设施一点或断面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人)数,单位为标准车(辆)或人 /单位时间。其影响因素包括: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交通管理条件,其他条件。31、能行能力有连续流通行能力和间断流通行能力之分。连续交通流通行能力又包括主线交通流通行能力和交织 区通行能力。32、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有“冲突点法”和“停车线法。”33、交通行为理论是关于交通的出行选择行为,反应行为以及心理行为的知识体系;交通安全理论则是交通安全 相关的冲突分析、安全性与安全度分析其对策等的知识体系。34、交通出行需求选择行为包括:为何出行、到何处去、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选取怎样的路径出行、何时出 行等。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便捷,省时,省力,经济,舒适与安全,交通设施条件和交通工具条件。35、交能事故除车辆本身单独发生的事故外,其本质是不同类别交通流不同程度的冲突。36、交通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交通出行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到一定程度,此时若不改变其运行状态 就可能发生碰撞危险的交通现象。37、交通安全或者交能事故是有其过程的,从开始的暴露到遭遇和避险,再到能量转移。38、 若能从交通规划到交通设计、交通管理及控制各阶段,最大限度地主动规避交通冲突,或减少交通冲突,控 制冲突的可能性与速度,转移或降低冲突能量,则可更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安全性,这便是主动 交通安全的基本原理。39、交通管理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实现交通需求与交通设施服务能力达到最佳的平衡,以改善交通的基本理 论与技术。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皆是人,广义的交通管理应包括交通控制。40、交通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服务管理,交通工具管理,提高 通行能力的管理,交通流控制,交通系统管理。41、交能设计,无论是改善交通对策,还是整合交通系统手段的需要,皆应以交通管理与控制能力为基础。42、交通设施物理属性包括:形状特征,力学特征,材料特征,环境特征。43、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特征是指可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44、根据研究与应用的区域范围不同,交通运输可分为城际交通和城市交能。城际交通是指城市之间的各级公路 和轨道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则是在城市建成区内的各类道路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交通、慢行交通等系统。45、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交通的主体,交通的载体以及交通的运行环境 等。因此交通系统的性能取决于交通 设施和交能方式。46、城市道路的等级可反映出道路的机动性和可达性特征。主要的道路系统有快速路系统、干路系统、支路系统 和生活区道路系统等。47、 高速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构成了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共同构成了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城 市客运交通又可分为公共客运交通和个体客运交通两大类。城市货运也可根据交通工具和货物的拥有关系分为公共货 运和个体货运。48、交通问题的本质就是交通供需矛盾。49、交通供给能力的最大值与最佳值之差,体现的正是交通供给具有的储备性,当必须提高通行能力时可能进一 步加以利用。50、交通出行可分为刚性出行和弹性出行,对应的交通需求分别为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刚性交能需求是指生产 与生活活动中必须发生的人和物的流动,在确定的时间段和空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受交通供给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城市规模、形态、布局及经济水平等。弹性交通需求是指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具有一定弹性或灵活 性,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替代的出行需求,其流向、大小与分布受交能方式、交通组织及交通设施等因素影响,具有 一定的不确定性。51、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策略(TOD)模式是实现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互动的重要途径,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众 多,土地开发强度高,具有应用TOD理念的条件。52、城市交通结构是指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在总出行中分担比例的构成,也就是人们出行选择 各种交通工具的比例。53、城市规模及人们的活动半径越大,则对快速交通方式的需求比例也就越高;城市集约化程度越高,其公共交 通分担率越大。因此,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城市用地的集约化。54、交通机动化,是用机动的交通方式替代人力,畜力方式完成人和物的移动过程。55、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问题:交通设施建设程序问题(包括: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设施结构设计,施工 建设,运行管理等内容);供给满足型交通设施建设与问题;交通设施规模和结构与交通问题56、对应于不同的运距和运能有不同的交通方式,由此形成了大城市多层次,多方式的交通网络与综合交通体系。 其主要的特征有:需求多样性,方式多样性,多子系统,多层次。57、绿色交通是基本含义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污染,减少能耗,促进社会公平性等为 标志的和谐、高品质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58、通行能力不足型交通阻塞: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不足问题;交叉口出口通道通行能力不足问题;城市主干 路交叉口间距不当问题59、通行能力不匹配型阻塞:连续流与间断流衔接部通行能力不匹配问题;交织区通行能力不匹配问题;跨河(路)通道两端衔接设施通行能力不区配60、通行时空资源浪费及通行能力挖掘不足型阻塞:潮汐交通导致的交通问题;公交线路过度重复导致交通阻塞 问题;通行能力挖掘利用不足型阻塞61、 通行能力挖掘利用不足型阻塞:交叉口通行能力挖掘利用不足(混合交通流无序导致通行能力降低,交叉口 渠化和信号配时资源分配不当导致通行能力下降);路段通行能力挖掘不足问题(路段行驶条件组合不当导致通行能 力降低,机动车路边停放不当导致路段通行能力不降);快速路进出口通行能力挖掘不足;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挖 掘不足62、交通事故是指车辆行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相关法律和规 章的行为、过失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63、交通安全问题分析从交通事故发生时间,空间,主体,肇事类型四个方面进行。64、车辆运行速度过高型高效事故:非高峰时段交通事故多发;城市主干路与快速路交通事故多发;机动车驾驶人肇事比例危害程度严重65、潜在交通事故问题: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与交通事故;混合交通与交通事故66、交通废气与噪声污染问题:交通拥堵与交通废气排放问题;交通状态与交通噪声污染问题67、交通慢行通行环境问题:慢行交通过街及管理设施;人行道通行环境;盲道问题;慢行交通系统性问题68、公共交通行驶环境问题:机非混行道路上公交车停靠问题;公交站台乘客候车环境问题;公交站台候客设施及站牌问题69、机动车行驶环境问题:公共交通低分担率导致的交通问题;交通指示系统不完善问题70、交通规划与交通问题:城市道路网;红线规划方法与交通问题;公交;停车71、 交通设计与交通问题: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空间资源利用问题;机动车单车道宽度过宽问题);交叉口交 通设计问题(交叉口混合交通混乱问题;通行能力匹配性问题;进口道车道功能与交通需求不区配问题;内部空间设 计问题;安全设计问题;行人过街设施问题);道路沿线交通设计问题(路段进出交通问题;路段进出口视距问题; 路内停车与交通问题;路段行人过街与交通问题;附属设施设计与交通问题;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问题);公共交通 相关设计问题(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口道的处理问题;路段公交乘客过街交通设计问题;公交停靠站附近自行车交 通处理问题;换乘交通设计问题);交通语言系统与交通问题(交通语言标准化问题;标志可视性差;交通语言内容 不完整)72、交通管理与交通问题:交通控制与交通问题(右转车控制不当;行人信号控制不当;绿间隔市里不当;交通 控制策略参数问题;公交优先控制问题;信号控制与交通设计结合问题);交通组织管理与交通问题(网络交通组织 问题;微循环系统问题);交通秩序管理与交通问题(交通枢纽秩序管理问题;公交站点秩序管理问题;路段及交叉 口秩序管理问题)填空1. 交通设计的涵义:基于城市及 交通规划 的理念和成果,运用,交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以交通 安全、通畅、一 _效率、便利、与环境协调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2. 交通设计的目的是均衡路网饱和、提高交通安全与顺畅性、提高交通便捷性、 寻求交通与坏境和谐、充分利用道路的空间资源与交通的时间资源。3交通条件调查内容包括:交通流构成(流量、流向、车型)、交通安全条件、交通通行规则与管理条件等。4. 新建道路的交通设计为 原则性设计,即 可预见性设计。使得道路在建成后即使发生问题时也可以通过较为方便的方法和措施对其做进一步的改善。5.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主要包括 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没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不设控制交叉口 、环行交叉口、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 、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6. 交叉口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 、通行权及其通行规则,使交通流运行安全、有序 ,交叉口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7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根据进口道通行能力同 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增加,进口道在大车比例很小时最小可取2.75m 宽;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并按出口道总宽展宽;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小于 3.5m ;治理性交叉口,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只可比上游进口道的 直行车道数少 二条;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25m。&交叉口空间的交通组织应从内向外依次布置机动车的交通组织、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行人的交通组织、附属设施的设置,以保障各种交通流的合理通行空间。9交叉口的交通设计中,对线形要求是: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 (直线);当采用曲线时,曲线半径应大于_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对视距要求是:交叉口转角部分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于1.2 的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设在交叉口附近的高架路或人行天桥桥墩及台阶,应做视距分析。10. 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数应根据 进口道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增加,进口道在大车比例很小时最小可取2.75m 宽;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出口道 每一车道宽不应小于3.5m;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25m。11. 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路口时的通行权、先行权、占用权要求,平交路口非机动车放行方法有 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法、 时空分离 、综合放行四种;其中空间分离法的非机动车交通的渠化设计方法主要有左转专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行人与自行车一体化非机动车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进行(空间和时间)分离,不能分离,则(分道行驶);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点)尽 量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2)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3)应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最少,当自行车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尽可能使(机动车驾驶员) 知道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4)如空间允许,对自行车暂停的地方应提供(实物隔离);即安全的停车位置。12. 交叉口非机动车交通的渠化设计方法有()、()、()、()、(行人与自行车一体化五种。13. 路段交通设计包括:机动车道设计、非机动车道设计、人行道设计 和行人过街横道 的设计,以及 路段进岀交通设计 和路边停车设计等。14. 路段进出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减少对主线交通的干扰+。15. 为使道路在随交通流发生变化时易于有效利用,推荐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块板或两块板,对于非机动车与行人放在一个平面上处理,通过绿化带与高差隔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过 柔性_隔离非机动车与行人;机动车在另层面单独处理,那么在交叉口处就自然的将自行车和行人作为一个慢行交通体来设计。16. 交通标线应用标线明确路权,通行权,黄实线(无左侧通行权)白实线(无变换车道通行权)先行权而言,黄虚 线(无左侧先行权)白虚线(无变换车道先行权)占用权而言,黄实线、白实线(无靠实线一侧停车的道路占用 权)。机动车分道线用来分隔同向车流,当允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白虚线;当不允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17. 行人过街横道大于15m (或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过街横道中间设置行人驻足岛,其在横断面方向的宽度应大于 1.5m。18. 路段上人行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人通行的安全性,畅通性,舒适性,根据行人的通行需求和人行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人/ (h*m),其最小宽度应三1.5m。19 机动车分道线用来分隔同向车流,当允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白虚线;当不允许车辆并线或借道行驶时,用白实线 。20. 最佳周期C,在指定的条件下,使车辆 延误最小 的信号周期:最短信号周期C,是指在一个周期内m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刚好全部通过的信号周期。21. 交叉口交通控制信号的最大周期约束的影响因素有:、 车流流量、流量比队长度修正系数。22. 自由交织行驶的环形交叉口同信号控制交叉口不一样,不能通过增加进口道数或车道宽度或来提高通行能力;无信号控制的十字型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经验值为3O0pcu/h,当交通量超过此值时,有必要采取信号控制; 按照 先行原则,规定入环车辆让行环内车先行,或在环形交叉口进口道上设置 停车标志的方法,把环道内的自由交织运行改为有组织的交织运行。23根据设置位置的不同,公交专用道分为三种设置形式:外侧型、 内侧型、路中型。24. 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效益评价指标常用的有:通行能力及 饱和度、延误及、行程时间、停车次数、停车率和油耗 等。25. ()就是在某相位结束前启动另一个相位的一股或多股车流;而(组合相位链)是在同一个组合相位组内部,能够代表整个组合相位组流程的几个相位 组成的集合;(关键组合相位链)指在同一个组合相位组内部,流量比总和最大的组合相位链。26. 行人过街横道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与()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人行横道宽度Wp(m)=(人行横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qp (p/h)/ (1m宽人行横道的设计行人通 行能力)C实(p/h.m)。人行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顺延干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 5m)。1. 交通设计的概念:基于规划的理念和成果,以交通安全、通畅、便利与环境协和为目的,以交通系统的“资源”(包 括时间、空间、经济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和未来建设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最佳改善交通 的方案,最佳地确定:交通系统的时间和空间要素;贯穿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之中,指导交通设施的土木工程设计 与交通管理。具有中微观的性质。2. 交通系统分析包括:交通系统有机关系分析;交通设计需求分析;交通系统资源和约束条件分析;交通问题基本对 策分析。3. 交通设计内容取决于涉及的对象目地和目标。交通设计理论基础1. 理论基础体系:系统工程学、工业设计原理、交通工程学、交通资源与环境学、交通设计、交通土木工程学2. 交通系统基本要素:人/物的交通特性、交通载运工具、交通设施、交通环境、交通规则、系统信息特性3道路通行能力影响因素:道路条件:车道数,几何条件(车道宽、曲线半径、坡度、视觉环境等)交通条件:道路 设计车速、车型、流量/流向;交通管理条件:通行权、速度、标志、标线、信号与配饰:其它条件:气候、环境、 心理环境(行为特征)、车辆动力性能等4.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影响因素:信号配时、道路条件、交通条件、规则及管理条件和交通行为等5. 交通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交通出行者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彼此接近一定程度,此时若不改变其运行状态就可能 发生碰撞危险的交通现象。6. 交通设计以交通管理和控制理论为基础第三章 交通问题及其特征分析1. 基础设施类型:城市道路等级反映道路的机动性与可达性。城市道路系统等级:快速路系统、干路系统、支路系 统、生活区道路系统2. 交通系统广义的理解包括能实现人和物流动的所有交通方式 组成包括:交通主体 交通的载体以及交通的运行环 境。3. 交通问题的本质是交通供需矛盾。4交通供需特征:供给:取决于交通设施和工具及行为与管理(信号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交通服务能 力,与交通设施、方式等相关;需求:是人物移动的目的地、交通方式、路径等的选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交通 供需的不平衡性:供需间不平衡、交通需求时空分布不均性。交通供给的储备性:交通供给能力的最大值与最佳值之 差。交通需求的可控性和随机性:刚性弹性需求,区别是受交通供给条件影响大不大。5TOD (公交导向的城市发展策略)模式是实现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互动的重要途径6. 交通结构与问题:结构:各种交通方式在总出行中分担比例的构成。取决于各种交通工具的适用范围、城市尺度与 人口规模。城市用地的集约化(越高,公共交通分担率越大)。公交系统发展关键是城市用地的集约化。7. 出行组合方式:步行,非机动车、公共汽车,轨道、出租车、小汽车.9 种8. 综合交通的特征:需求多样性、方式多样性、多子系统、多层次9. 绿色工具次序: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合乘车10. 通行能力不足型交通阻塞:A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不足:交叉口交通设计时特别考虑各类交通流通行能力的基 本要求,对交叉口通行空间和通行时间等做出优化设计。B交叉口出口道通行能力不足:出口道车道数,应基于汇入 的进口道车道与信号控制方案,以最不利条件为约束。考虑出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下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C城市主 干路交叉口间距不当问题11. 通行能力不匹配型阻塞:a连续流与间断流衔接部:指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或进出匝道与普通道路结合部。连续流 出口与所衔接普通道路通行能力的不匹配,将导致出口车流滞留甚至排队延伸到快速路主线。快速路出口所衔接的普 通道路通行能力与其下游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不匹配将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的交通阻塞。B交织区通行能力不匹配问 题。C跨河(路)通道两端衔接设施通行能力不匹配。12. 通行时空资源浪费及通行能力挖掘不足型阻塞分为:1、潮汐交通导致的交通问题2、公交线路过度重复导致交通 阻塞问题3、通行能力挖掘利用不足型阻塞:交叉口通行能力挖掘利用不足(混合交通流无序、交叉口渠化和信号配 时资源分配不当);路段通行能力挖掘不足问题(路段行驶条件组合不当、机动车路边停放不当);快速路进出口通行 能力挖掘不足,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挖掘不足。13. 交通规划与问题:城市道路网规划、红线规划、公交规划、停车规划14. 交通设计与交通问题:1、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空间资源利用问题;机动车单车道宽度过宽问题(导致土地和道路红线资源资源的浪费, 引起违章超车现象)。2、交叉口交通设计问题:交叉口混合交通流混乱问题(冲突点多且分布无序,导致交通流的混乱,降低交叉口的有 序性、安全性和通行能力);通行能力匹配性问题;进口道车道功能与交通需求不匹配问题;内部空间设计问题;安 全设计问题;行人过街设施问题。3、道路沿线交通设计问题:路段进出交通问题;路段进出口视距问题路内停车与交通问题;路段行人过街与交通问 题;附属设施设计与交通问题;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问题。4、公共交通相关设计问题: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口道的处理问题(公交专用道在道路上的处理分为两个区段,其 中路段部分设置于路测或路中,在交叉口区域受到其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公交专用道或延续为专用进口道);路 段公交乘客过街交通设计问题(人行道应尽量设置于公交停靠站的上游,当受到条件限制,必须设置于公交停靠站下 游,离开站台边缘的距离应保证大于30m,以保证公交车后续的车流视距良好);公交停靠站附近自行车交通处理问 题;换乘交通设计问题。15. 交通控制策略参数:主要包括相位差、周期及配时、相位数及相序、绿信比16. 信号控制与交通设计结合问题:1 不同相位的交通流饱和度不均衡,造成饱和度高的相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而 饱和度偏低的相位其绿灯末期无车辆通行; 2 同一相位内各流向饱和度不均衡造成在该相位绿灯期间,饱和度高的流 向通行时间不足,而饱和度低的流向会出现车道闲置。17. 交通系统的性能取决于交通设施和交通方式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