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55339718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从科举变革看北宋政治一、教学立意:通过对北宋科举制变革的探讨深入理解北宋政治士大夫集团的兴起以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理解北宋政治“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特点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通过对比材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北宋科举变革的了解肯定科举制度创新的成就,感受北宋士大夫阶层心怀天下的理想,树立发展自我、报国为民的理想。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以及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2、教学难点:北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四、教学流程:导入:师:提到宋代大家会想到什么?(积贫积弱?外患不断?文学家辈出?)今天让我们一起尝试换一个角度角度来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一、共治条件(科举制度变革)一)、考试程序上:建立糊名、誊录制度先来看一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他参加科举时却闹出了这样一个乌龙:故事一: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科举省试,主考的正是另一位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阅卷发现其中一篇特别精彩,眼睛一亮,觉得无论文采和观点,都堪当压卷之作,可以毫无争议地列为第一。但欧阳修的“入室弟子”曾巩也参加了这场会试,由于当时科举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欧阳修猜想这篇文章应该是曾巩所写,担心把自己的弟子列为第一会遭人闲话,便将此文考生列为第二。结果放榜时发现这篇精彩的文章竟然来自苏轼,但无奈只能屈居第二。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乌龙?主考官为什么会不知道文章出自谁手呢?由于当时科举采用糊名法,文章属于谁,不得而知。师:所谓糊名制度就是指在考试完毕后,把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等有关考生的信息密封起来,这一制度创于宋太宗时期。这一方法到今天我们考试仍在使用,我们的试卷上仍然会用密封线把同学们的信息封起来。那么,为什么要把考生的信息隐藏起来呢?防止考官阅卷时舞弊。师: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隐藏起来就万无一失了么?试卷上还有哪些地方可能会透露出考生的身份?笔迹。师:在试卷中,笔迹也是辨别作者的一个重要信息。比如哪位同学的字特别好或者特别差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对此,宋代又行誊录制度。把考生的试卷重新抄写一遍,校对无误后,才送考官评审阅卷。这项制度也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搞糊名、誊录制度?防止考官与学生勾结,偏袒作弊。通过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几乎杜绝了考官评卷时徇私舞弊的可能,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公平。二)、考试结果上:录取人数大增。材料一:嘉祐二年苏轼考试的这一年的科考共录取进士388人,不但包括苏轼(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辙(文学家、宰相)、曾巩(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奠基者)、吕大钧(理学家,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等旷世大儒,可谓群星灿烂。师:这一年的科举中共录取了进士388人,这个人数对比我们今天的中高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我们先来看唐代和北宋科举录取人数的一个对比。材料二:唐代每次录取进士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最多一次是唐高宗咸享四年(673年),录取了79人,其次是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录取了61人。宋朝太祖时进士最多一次是31人;到太宗时的977年,总录进士2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宋代选举用人制度述论师:唐代最多一次录取了多少人?到了宋代呈现什么趋势?这组唐宋进士录取人数对比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唐代最多79人,宋代录取人数逐渐增加,相比唐代,录取人数大大增加。师:综上我们能得出北宋科举主要有两大变革:考试程序上糊名、誊录制度的创立以及录取人数的大大增加。那么为什么在北宋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一)、君权的强化材料三: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北宋建立前五代十国的形势图,图中这么多政权说明当时处于什么状况?是谁建立了宋朝?通过什么事件当上皇帝的?(学生发言)唐末以来形成的藩镇割据、兵变迭起的时代,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取得的帝位。在他南征北战建立起一个局部统一的新王朝后,如何从政治上建立起一套有效避免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成为紧要任务。材料三: 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文臣,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将的危害大。”师:材料中体现出宋太祖怎样的治国思想?是更信任文臣还是武将?重文轻武师:为了避免出现五代十国武将割据的局面宋太祖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措施,这就是需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大量文官进入政府的原因。让我们来看一组唐与北宋的官制结构图的对比。材料四:师:对比唐和北宋的官制结构图,从官职数量的对比我们能发现什么?北宋的官职数量相比于唐朝大大增加。师:北宋官职数量的增加就需要更多的人才进入政府,所以北宋的科举录取人数会大大增多。那么大量的文官进入政府,皇帝如何管理这些官员呢?材料四 师: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唐代宰相是总理政府的财政行政军事的,而到了宋代,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还设置了若干副宰相也就是参知政事,同时还将宰相的财政和军事大权分别给了三司和枢密院。由此可见北宋的宰相的权力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缩小师:这是中央的情况,那么地方上又是如何管理的呢?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第30页完成填空。北宋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将财权也收归中央。从地方上的管理来看地方长官的权力是在扩大还是缩小?缩小师:北宋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体现出什么特点?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的变革体现了皇帝防止割据、加强集权的目的,体现出分权的特点,谁的权利得到了强化?皇帝权力得到强化二)、士大夫集团对皇权的限制师:那皇权是否就不受限制了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二:太祖皇帝想造一个“熏笼”(点燃熏料驱赶蚊虫的器物,灭蚊器),几天都没有得到,按照当时的规定,内廷买一个器件需经过非常繁复的程序,层层官员审批,其间如果台谏觉得不妥,还可以驳退回去。宋太祖出身民间,对这样的规条开始时很不耐烦,也想不通:“我在民间时,用数十钱可买一熏笼;今为天子,乃数日不得。何也?”杨万里转对札子师:为什么宋太祖会生气呢?他想要一个薰笼却几天都得不到师:为什么几天都得不到?内廷造一个器件需经过非常繁复的程序,层层官员审批,其间如果台谏觉得不妥,还可以驳退回去。师:由此可见皇帝的权力是不是不受限制可以为所欲为的?不是师:皇帝的权力受到了谁的限制?受到了大臣们的限制师: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大臣们能够对皇权形成明显的限制?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宋政府中的士大夫集团。北宋科举制的变革使更多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政府,组成了一个数量庞大、人才济济的士大夫集团,他们所接受的儒家教育的致力于治国平天下,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政治中去,承担起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材料六:太祖皇帝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师:大家猜一猜赵普会如何回答?皇帝最大么?赵普说“道理最大”。什么是道理?儒家“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和理念。 “道理最大”这一观点体现出北宋士大夫的治国理念,士大夫认为我们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也是为天下公理服务的,在此思想下形成了北宋士大夫“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北宋的另一位著名士大夫范仲淹说过这样一段话:材料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师:这几句诗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家先齐读这段材料,从这几句中体会出了什么?士大夫心怀天下的情怀师:有没有同学能讲一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而且当过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范仲淹幼年丧父,励志苦读。因家境贫寒,便用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推行过著名的改革庆历新政。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想成功也要经历一番奋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写作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范仲淹已经因为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河南邓州,而这样一个被贬黜的士大夫仍然说“进亦忧,退亦忧”,在朝廷时忧民,在江湖时忧君,什么时候可以不担忧呢?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声。正是以赵普、范仲淹为代表的北宋士大夫集团抱着这种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才能形成对皇权的制约。师:让我们接着来说宋太祖的故事,他没有得到“薰笼”很生气,心想我是天子怎么连要个灭蚊器都这么麻烦?当时的大臣这样解释:“这是一直以来的规矩,不是为陛下设立的,而是为您的子孙设立的,如果您的后代想要奢侈的东西。浪费钱财,需要有法度来制止他们,这是这些规定的深意所在。”。太祖大喜曰:“此条贯极妙”。经过这样的解释,太祖就明白过来了,庙堂不比民间,民间可以用数十钱买一熏笼,皇室的用度取之民脂民膏,当然需有约束,否则后世君主挥霍无度,岂不后患无穷。师:从这个故事我们还能看出士大夫阶层是用什么来约束皇权的呢?条贯,也就是法度。也就是说在法度的基础上士大夫集团对皇权也形成了限制。师:讲到这里,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北宋的国家治理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学生讨论师:北宋的科举制变革使北宋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皇权在强化,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士大夫集团怀着“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在法度基础上也对皇权形成了限制。这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最终形成了“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情况,也就是皇帝掌握最高裁决权,但行政权握在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集团手中、二者互相牵制的“共治”局面,也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三、影响师:在这种局面下,北宋虽然外患不断,但内部保持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极少出现外戚或宦官擅权、武将割据等问题。而这也为宋代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以致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这样一句话:材料八: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师:为什么陈寅恪会觉得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了解完政治,我们再看看其他方面。材料九:清明上河图及细节;三大发明;唐宋八大家师:这是描绘北宋都城汴京的清明上河图,图片中呈现出的是什么场景?商品交易繁荣的场景师:我们再来截取画中一些细节。细节中骆驼商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画中的这位小哥可能就是最早的外卖员,相当于现在的美团、饿了么的骑手。此外图中还描绘了汴京的茶馆、饭店、娱乐场所等场景。这些场景说明当时的生活怎么样?内地与西域的交流活跃,城市生活丰富。师:图片中展示的什么呢?活字印刷术,北宋发明,火药、指南针的发明虽不在宋代但他们的普及都是在宋代,反映出宋代科技的发展。师:图片展示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他们都是宋代人。大家对他们熟悉么?有没有同学能背诵几句他们的名句?这几位文学家的成就体现出北宋文化的繁荣,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六位文学家除了在文学领域造诣很高,在做官方面也是颇有政绩的,是北宋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师:结合我们刚刚了解的内容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几个方面思考为什么陈寅恪会认为宋代是华夏文明的顶峰?政治上:“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维持了稳定的内部环境,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商业贸易繁荣,城市生活丰富等科技上:三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普遍推广等文化上:文学艺术繁荣等。四、启示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宋的科举制变革以及它所形成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北宋士大夫“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也是读书人,在当今社会下,我们可以从北宋士大夫身上学到什么呢?学生发言从北宋士大夫身上我们能学到的有很多,我们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就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然后才能报国为民。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一段名言,感受北宋士大夫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材料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