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散文专题,一、命题新特点,1、散文一枝独秀,当代作家作品占主导 高考自1998年至今,全国卷连续选用散文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2006年的3份全国卷及14份省市卷中的第卷全部选取散文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继续扩大了选材范围,以当代散文为主,兼及现代散文。,(二)选材、设计呈现多元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学科特点,一种是抒情叙事类散文,有歌颂大自然的,如冰心一日的春光;有歌颂母爱的(北京卷史铁生的合欢树),抒发爱国情的(广东卷肖铁的壶口的黄河),也有探讨生命的意义的(江西卷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还有对二战反思的(上海卷的回望昨日的感伤)等。 一种是议论类散文,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如浙江卷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湖北卷韩少功的土地等等。设题在注意考查学生基本阅读能力的同时,着力引导考生披文入情,发掘文本的人文蕴含。,(三)客观题逐渐淡出,主观题分量加重 一是客观题淡出试题,主观题分量加重。二是增加题数,加大赋分值。三是开放性试题再露头角。 湖南卷,设置了一道15分的体现“个性化阅读”的开放性试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巨人”的述说简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2)“老狮”的画像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3)他者的视角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四)鉴赏能力的考查备受青睐,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卷,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以及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中的E级)的考查力度。共有套试卷在表达技巧和观点态度题上做文章其命题题干表述多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这类题赋分重,综合性强,更能体现对文艺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特点。,二、备考新思路 了解散文的基本类型,掌握基本技法 散文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别。各类散文的特点,复习中老师都会讲析,不再赘言。散文的基本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散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比喻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比例最高。 例如:05全国卷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解析:作者将张家界的风景比喻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风景的大美与名著的语言也有相似性。因此,作答时要求扣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即可,2、拟人:将所描之物(景)赋予人的特征,具体形象,抒发喜爱赞赏之情 6年天津卷第题:请赏析“风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答案: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解析:赏析一般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形式上,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形象化了;内容上,和上下文相关,写出了作者的平和心情,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江苏卷第17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的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境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好处: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解析:第一句是整合文意作答。第二问要结合文章主题作答,4、反复:语意连贯,强化所抒之情;间隔反复有引出对比的作用 年全国卷题:“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解析:这是间隔反复的用法,先要结合该句在文中的位置,从中概括要强化的内容,然后明确这样写是为了引出、突出主题一日的春光,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5、引用:用之议论更能充分地证明观点;用之抒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典雅 重庆第15题: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 答:(1)不可以(2)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语言的雅趣不引用会使文章失去铺垫和仿拟对象,减弱了古今对照的效果。不引用会减少“遗憾”的丰富内涵。 解析:应从反面思考作答,即引用张潮的话有什么作用?,6、反语:说反话,故意说跟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全国16题:“第一自然段的杰作指的是什么? 这样说有怎样的表在效果?” 答案: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使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解析:先看上下文,确认“杰作”的含义。文中说“刽子手的杰作”,背景资料又提到了国民党云南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其所作所为即为“杰作”。因而“杰作”是反语。再联系中学教材中鲁迅的杂文,其作用多是表在悲愤之情,或讽刺之情。,(二)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1、象征手法: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全国卷21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含义“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人性复苏的重复形象。 作用: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矛盾冲突。 解析:“雁阵”是小说的标题。“大雁”呈人字形,象征人性的召唤,后一问是象征手法在小说结构上和主题上的作用。,2、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就是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例如: 04年全国卷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用了什以样的描写的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 解析:第九段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对家乡深深思念的真情,3、烘托 即烘云托月的写法。 2005年广东第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4反衬:这两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例如: 年第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解析:火给夜晚的张家界设置了一个特定的背景,和漆黑的山峰打上一束灯光构成反衬(以明衬暗)。,5、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2000年高考全国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案: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因为前面说到“由是人们发现”,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6、线索:作者选材,描写,记叙或议论的脉络,其作用是环环相扣,连接紧凑 年江西卷第题: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了匆忙走路的人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相呼应? 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忧愁、焦灼、焦虑、忧虑。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文题。 解析:第一问是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二问关键要明确这是一条情感线索,因为这几个词语分别出现在文章的一、二、五段,伤心在最后一段,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贯串文章始终,自然是一条线索,然后答线索的作用,7、举例或列举。这类试题首次出现在年的江苏卷中,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2005浙江卷第20题: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作用: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三)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主要有篇首作用;篇中段落作用;结尾的作用;线索的作用。这类试题往往结合修辞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来设题,是命题的一大热点,1、篇首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广东卷第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显主题,总领全文。 解析:先明确运用了何种手法,再分析其作用,最后答开篇的作用,2、篇中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天津卷第20题:“从全文看,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 在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诗意地看待生活。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解析:关键是要确认“这件事”在文中的位置:最后一段的开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的议论,内容上概括了作者对生命及生活的思考。,3、结尾的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北京卷第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答案:想表现的是:母爱是普遍的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