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仙居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52853282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仙居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仙居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仙居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6)“十一五”发展基础(6)“十一五”发展特征(8)指导思想 (12)发展目标 (12)二、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14)空间布局的基本点(15)县城综合区域 (15)工业新城 (16)中部旅游休闲中心 (17)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 (18)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8)构建新农村的新形象(19)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20)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 (2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23)建立和深化新农村民主管理新机制 (25)有序发展村庄居住社区化(26)四、打造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6)构筑“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平台(27)培育自主创新的竞争能力(28)重组特色行业发展新优势(28)培植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30)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0)营造“兴工强县”的发展环境 (31)五、创建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2)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布局(32)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 (32)绿色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33)六、构筑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34)开发“仙居”特色旅游产品(34)实施“大神仙居”整合工程(34)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35)七、整体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36)加强引导、快速推进(36)推进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和有序发展(36)推进商贸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业态化(37)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38)八、生态县建设的任务和要求(39)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路径选择(39)生态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41)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43)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体系(45)九、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48)加快转变政府职能(48)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49)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50)扩大对外开放(51)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软实力水平(52)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52)推进教育事业新发展(53)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5)建设文化软实力的“五大工程”(55)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57)深入开展“平安仙居”建设 (60)十一、强化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62)县域基础设施(62)工业基础设施(63)服务业基础设施(64)城镇基础设施(65)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65)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 (66)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6)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66)创新规划的实施与监督机制(67)加强规划管理与协调(67)严格项目管理 (68)附录附表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69)附表二:“十一五”时期重大建设项目规划(70-75)“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奠基时期。根据中共仙居县委关于制定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认真编制和有效实施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准确把握和系统筹划必须突破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十一五”发展基础“十五”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深入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发展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有较大突破,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县GDP总值达到50.8亿元,超过50亿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1 %。财政总收入完成5.5亿元,超过5.34亿元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超过2.45亿元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6%。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有效进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1:48.7:35.2调到2005年的11.4:47.0:41.6。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杨梅等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县合力兴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医化、橡塑、机械、工艺美术、金属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行业特色更加突出。服务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快速成长。改革开放取得成效: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较大进展;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协作进一步扩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成效。城乡统筹有序推进:城镇化水平达到43.8%,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6KM2,横溪、白塔、下各三个中心集镇初具规模,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增强。“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及“农民饮用水工程”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工程,建成一批移民新村。稳步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建立和完善了扶贫助学制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台金、诸永高速公路建设与35省道改扩建工程及县道硬化、康庄工程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依法治县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平安仙居”建设初见成效,社会政治保持稳定。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提升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打破,农民增收不快,新农村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区域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努力。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矛盾增多,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需要同步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有待深入推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问题要在“十一五”时期着力解决。(二)“十一五”发展特征“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仙居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特征:1、发展的内涵特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受自身经济实力和要素积累不充分的约束,既不同于发达地区,也有别于原始积累时期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县的经济发展只能以结构调整和实力培育为主线,构建平台、强化引进、突出集聚、加强融合,坚持在大引进中促进大发展,在扩大增量过程中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培育经济实力,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拓展创新领域过程中提升企业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这种结合构成了“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体制转换的特征。我县的体制转换受传统观念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决定了“十一五”时期的体制转换必须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入手,其主要特征是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资源优势与资本优势对接为重点,构建投融资平台,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调节各个阶层的分配关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机制。社会转型的特征。全县90%以上农民实现小康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我县的社会转型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破解“三农”为核心,提高中心集镇对产业、人口、要素的集聚能力,为农民的就业转移开辟道路。在不断改善全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我县作为椒江流域的生态源头和生态屏障,决定了我县的发展要对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因此,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突出永安溪流域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开发,科学界定功能区块,永续利用生态资源,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是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特征。2、发展的增长特征。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单元的全面增长特征。区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区域特色,提高中心集镇功能,完善各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更多的享有就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机会,使各个区域的人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增长特征。以夯实基础为核心的前慢后快增长特征。“十一五”时期是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个过程。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和35省道的改扩建工程、工业集聚区建设、旅游景区整合、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从前期到开工,从建成到发挥效益,需延长至2008年前后。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十一五”的发展过程将呈现明显的前慢后快的增长特征。以产业集聚融合为特色的集约型增长特征。我县各个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农特产品既是制造业的原料,又是旅游业的亮点。工业布局集聚化、旅游开发集约化、农产品拓展基地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将有效地推进各个产业进一步集聚和融合,更加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以产品为龙头,各个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凸现集约型增长特征。以缩小人均收入差距快于总量差距的增长特征。我县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把发展的重点倾斜于人均收入,突出劳动力转移,注重“就业优先”,发挥旅游休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有利于农民转变就业和创业的产业优势,在加速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就能形成人均收入差距缩短快于总量差距缩小的增长特征。3、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经济快速发展与三大瓶颈约束的挑战。“十一五”时期的大规模投入和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要素支撑,而我县欠发达的客观基础和资源环境及要素禀赋不甚合理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定会受到要素资源瓶颈、增长方式瓶颈和体制、机制瓶颈的约束,将形成不同程度的挑战。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多重矛盾挑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换、社会发展转型必将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问题以及社会秩序问题等等,与政府的可支配能力和可调节权力将形成复杂的矛盾关系。合理调节利益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为主题,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夯实基础,强势推进,力争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旅游休闲业、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平安仙居”创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四)发展目标依据“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夯实基础,强势推进工作,促进仙居崛起”的总体要求,确定总体目标为: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努力为我县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主要目标为:增强综合实力。“十一五”期末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三产增加值比重占GDP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城镇化水平达5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发展环境。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再创我县体制机制新优势。改善群众生活。加大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就业结构调整带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加快强县富民步伐。完善社会救济保障,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群众利益,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县人民。力争使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推进生态建设。正确处理“生态县”建设与旅游休闲资源、水资源、矿山资源、低山缓坡资源等要素合理开发的关系,生态建设进程加快,生态体系基本完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提升软实力。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核心,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构建和谐社会。“法治”仙居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县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状况保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具体指标详见附件:20062010年全县主要发展指标预测表二、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空间布局与区域整合是以调整县域空间中长期生产力发展为主要目标,对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我县区域规划将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上,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制定与实施,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遵循“空间集聚、合理布局、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县城、工业新城、中部旅游休闲中心、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为核心区块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构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增加发展软实力。(一)空间布局的基本点“十一五”期间,仙居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区域整合将以拉大中心集镇框架、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融合资源、集聚要素、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进产业发展为基本点,合理整合人工生态系统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快产业、人口、要素向中心集镇集聚,产业链向周边山区延伸,构建以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格局。优化和提升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推进东部工业新城崛起,发展中部旅游休闲中心,开拓西部产业次中心;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形成县域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格局。选择的载体是城镇化体系和产业化集聚,发展的主体是“三农”,实现的目标是全面小康。基本形成以永安溪为主轴线,以高速公路互通口为依托,以35省道为纽带,呈“S”型(横溪坐落北岸、白塔坐落南岸、城关坐落北岸、下各坐落南岸)的带状空间布局。(二)县城综合区域以县城为中心,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实现县城综合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基本实现不等规模的中心村、资源村、集市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辐射全县各个区域的多层次、放射状、高密度的产业结构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充分实现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空间效率有序提高。进一步加快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启动行政中心建设,实现城区人口1822万(包括 “工业新城”及整合官路镇后)的规模。功能定位与特色:仙居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主要承担全县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其特色是:科技与贸易水平相对较高,文、教、卫事业等比较先进,以发展工艺美术、轻纺、机械、家电、房地产等环境污染少及高科技产业与清洁型生产企业为主,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50%以上。具备相当成熟与完备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三)工业新城以县城以东、下各镇以西,外延永安、现代、创新等工业集聚区为核心区块,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工业新城的基本框架与产业格局。主动承接和放大县城的辐射作用,扩大工业新城与县城、县际(临海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招商引资和内外贸同步增长,促进知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市场发育,密切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交流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接轨县城、振兴工业”的新局面。功能定位与特色: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经济产业集群区、县域推进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区和工业化的主导区,周边移民安置的集聚区,也是县域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其特色是: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特征明显,以发展医药、化学制造、电子、机械、汽摩配件、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等行业为主,增量、增益稳定,服务业配套发展。对周边乡镇、中心村、资源村及县际周边形成多层次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四)中部旅游休闲中心以158 KM2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整合区域面积476 KM2,吸纳白塔、田市、淡竹、皤滩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形成“大神仙居”旅游观光休闲中心。“十一五”期间,通过集聚安置周边山区的移民和外来创业人员,加快中心集镇的建设规模。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定位与丰裕连片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及准备开发10.1 KM2的“省级神仙居旅游休闲度假区”等要素资源的优势,加快在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的互通口开辟物流基地,在永安溪南北两岸的滩地上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及配套的中高档景观房产。功能定位与特色: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和“黄金旅游”之地,承担着全县主要的景观服务、水土保持、调节气候、保护文物、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人文景观等功能。以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居住、农家乐等服务业为主,布局合理,增速强劲。集市体系与物流贸易活跃,轻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与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很高。(五)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以横溪镇为核心,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西部山区人口的集聚,形成中心镇5万人口左右的规模。 “十一五”期间,横溪镇在加快发展生态工业、高科技工业与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充分突出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基地作用,结合水产业发展来奠定县域产业发展次中心的地位。功能定位与特色:台州西部的中心集镇,县域产业发展的次中心。是发展轻纺、食品、工艺品、高科技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与特色物流贸易的重要基地。凭借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效应、下岸水库与郑桥大佛洞的旅游亮点,整体推进服务业发展。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仙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坚持改革为先导,发展为主轴,以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突破口,突出集聚,有序推进,构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框架。着力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以工促农和以中心集镇带动中心村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进入小康,居住环境由自然村落转向农村新社区,素质技能由缺少文化转向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三个转变,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一)构建新农村的新形象以“十一五”规划为先导,科学编制与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突出抓好“六新”:培植产业新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推动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发展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新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培养新型农民。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程”,精心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培育新经济组织。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通过组合的方式,吸纳社会投资,切实解决农村积累少、规模小、贷款难、流通难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的一系列难题。形成以城镇带乡村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产品集散、就业吸纳等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资源支撑、腹地扩散的促进作用,构建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资源新配置。切实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塑造新风貌。以村容村貌整治为载体,农民素质提高为重点,加强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塑造农村新风貌。(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点,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逐步形成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重点。以仙居“杨梅经济效应”为范例,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工业、旅游休闲产业及文化产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把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从基地建设转到农产品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高价位的稳定性与深加工的转换能力。实施农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鼓励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促进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经济林,园林花木、高山蔬菜和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化,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绿色农产品经济。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靠产业化经营、靠行业协会搭桥”的经营理念,逐步形成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新格局。努力促进留村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作股参与经济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10年,初步形成个体投资、承包经营的“大户型”;企业承包经营的“基地型”;企业、联户、个体各种不同形式联合投资的“链条型”等农业企业化产业体系。努力发展与农村农民相关的各类经济组织。出台惠农政策,整合农村资源,建设各类农业观光园区、农家乐和农产品市场以及服务于农村的各类经济组织和服务设施。通过产业化培植和发展,形成吸纳农民就业、转业和创业的新渠道,为转移和消化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新的机会和途径。(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努力推进社会就业向农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民扩展。认真调整城镇建设思路,把农民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其子女就近入托、入学难问题,解决医疗、工伤保险与工资拖欠等问题,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素质培训来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鼓励有关部门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以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和下岗工人的定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县“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村科技教育的作用,深化与扩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引导农民接受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等三个方面层层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逐步建立符合农村产业化、城镇化方向的非歧视性劳动力市场;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旅游休闲“农家乐”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创业和就业成本低、增长潜力大的行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在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时,充分考虑劳动力的吸纳空间;地方财政支出要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安排。扩大劳务输出。根据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有计划分类组织输出具有各种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把组织劳务输出的工作列为乡镇发展经济的重大任务,强化责任考核,变原来自发劳务输出为有组织、有目标的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经济行为。“十一五”期间,我县力争实现新增就业10万人,其就业指数为:服务业年均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为8000多人,合计40000多个社会就业机会;二产年均直接就业为9000多人,合计47000多人;农业农产品粗加工与工业化及养殖业等直接就业为年均2000人,合计10000人。其它30000人,以有组织的劳动力培训后输出或鼓励外出务工、经商等途径解决。力争城镇与农村的闲散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深化城乡投入体制改革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各项转移支付等优惠政策,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增加地方财力物力的支持。建立政府引导扶持,社会各界参与,以农村和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使公共财政更加有效地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服务,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增加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乡村康庄工程、百村饮水工程、沼气利用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有序实施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十一五”期间,全县开展200个村庄整治,厕所改造完成90%,建成20个示范村;2010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努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体育等社会事业,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巩固和健全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法向社会保障转变。积极探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联动增长机制, 进一步缩小“低保”标准的差距。根据农民养老保险与现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建立与失土农民相适应的小城镇保障机制,消除城乡社保待遇差距,逐步形成城保、镇保、农保三种养老保险制度间可转移、相衔接的机制。(五)建立和深化新农村民主管理新机制努力健全新农村组织体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来建立和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体系,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促进新农村建设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结合,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适当撤并乡镇,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实现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改造。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继续推进“村务大事民决制”,让群众充分发挥自主作用和民主意识,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推广和规范新农村的“综治工作中心”,不懈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健全治安联防、矛盾联调、问题联治、事件联勤、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努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深化殡葬改革、农村金融组织改革,简化对农村的各项审批手续,规范对农村的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六)有序发展村庄居住社区化针对新农村“村容整洁”的发展要求,在有条件的乡村和下山移民新建小区试行农民社区居住点规划。从区域角度规划公共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合理布局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设施项目。根据仙居县下山移民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县移民搬迁对象为100个行政村、298个自然村、13694户、42492人,将新建移民小区4个,总用地面积4592.33亩,投资概算208266万元。移民新村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规划引导(即以社区化建设来配套城镇或产业园区建设)和财政支持上(即体现国家与地方扶持资金的配套)。遵循“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时序,形成劳动力转移多的新“柔性”经济结构。社区化村庄的住宅由乡镇或村里统一规划,统一提供设计图纸、统一管理,建成后,基本达到垃圾有人清理,绿化专人管理,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的“村容整洁”新标准,努力促进城镇文明和生活方式向农村覆盖。四、打造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投资导向和创新导向相结合,用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要求来指导和推进工业发展。立足仙居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理清新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进步,构建发展平台,提高企业素质,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在发展中优化行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构筑“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平台根据仙居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着力打造集约型的工业发展平台。以永安、现代、下各创新三个工业集聚区为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工业新城”,合理规划和设置横溪、白塔等中心集镇的产业园,提升优化工艺品生产加工园区与城南工业园的产业结构和档次,形成“一城四园”的工业布局基本框架,进一步集聚和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加强要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一城四园”倾斜。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全面提高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等服务设施,土地、资金、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要素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共享程度。以“一城四园”为平台,科学划分工业集聚的功能区块,强化园区与产业的内在联系,着力集聚和培育能吸纳和发挥仙居比较优势,既具承载高新技术能力,又具市场发展前景,富有仙居特色和独具竞争能力的各类工业企业。(二)培育自主创新的竞争能力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各种政策和方式,支持企业充分激发人的原始创新潜力和持续创新潜力,致力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制度创新为导向,发挥现代企业制度的功能和优势,使企业集聚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向制造业的上游和下游拓展。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强化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增强科技研发投入,发掘“借脑”潜力,广泛吸纳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快速形成低消耗、高产出、效益好的新型增长方式。以管理创新为重点,积极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企业从单一的生产经营型向品牌经营型和资本经营型转换,提升企业拓展市场空间的综合实力。高度重视和支持已经拥有先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把自主创新的产品转换成自主创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其迅速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科技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三)重组特色行业发展新优势我县现有工业基础约束和优势并存,行业特色优势明显,但因多重约束难以充分发挥。培育特色行业发展的新优势,关键是扬长避短,分类指导,对症下药,突破约束。医化行业的整合:重在增强综合治污能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既要继续淘汰重污染的小企业,转移污染较大的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增强企业和园区治污设施的处理能力,更要集中力量支持无污染、有实力、有理念、有市场的制剂药生产企业发展,以终端产品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赢得与生态环境相融合的发展新优势。工艺品行业的提升:核心是突破中间商的制约。加快企业直接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接轨,把握市场开发的主动权。促进工艺品行业嫁接现代科技,积极与相关产业融合,逐步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化。努力改变手工制作方式,积极引进和添加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化和集团化的新优势。机械橡塑行业的壮大:在继续做大配套产品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突破以配套产品为主的局限,逐步形成生产整机装备产品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县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环境条件适宜的优势,进一步吸引机械橡塑企业落户仙居,壮大行业发展规模。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运用先进技术和品牌效应进行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产品加工为纽带,把农业、加工业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以白银为主体的有色金属行业,要突出贵金属资源稀缺而我县“三废银”回收冶炼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在产品的系列开发和产业链与产业面扩展中开拓新的领域,打造新的优势。(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认真实施“2112”工程(培育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家、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产值5千万元以上企业20家),选择各个行业中的优秀企业,扶优扶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切实把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作为培养优秀企业的核心环节来落实。不断组织企业家到高等院校深造和充电,不断创造锻炼企业家成长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家成为仙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排头兵。切实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引导其在“专精特新”上下功夫,创特色、树品牌,形成仙居工业充满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主体。(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加速崛起、温台沿海产业带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建成后与周边大中城市快速联结的时空效应,以“错位发展,优势对接”的合作战略,有效利用仙居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机制相同的基础条件,充分把握周边城市产业、港口、市场、要素等优势特点,进一步增强县际和大中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把仙居融入周边发展的同时吸纳周边城市的优势要素发展自己,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经济实力,优化行业结构,形成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科学编制仙居县工业投资导向目录,规范和引导企业准入和投入行为。加速整合全县招商引资的力量,制定导向性、激励性明确的优惠政策,彻底改变原来无的放矢的工作局面,把招商引资纳入定位招商和专业招商的轨道。合理提高企业、项目的准入“门槛”,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污染小、产业关联度强、市场潜力大、上规模有效益的项目,使引进的项目和投资对优化工业结构、改造传统行业、增强综合实力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与生态环境的支撑力保持高度的协调与和谐。(六)营造“兴工强县”的发展环境顺应工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完善激励工业的各项政策,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增强政策的兑现率。创建融资、科技、人才等服务体系,强化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保障,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机制,引导短缺要素向优势企业倾斜,尽可能缓解各类要素对工业经济的制约。加强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制止涉企的不合理收费,提高机关的办事效率,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完善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体系,努力降低商务成本,为企业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发展环境。五、创建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高效生态创品牌,农民收入翻一番的总体要求,优化农业布局,增强绿色农产品的产出能力。坚持“特色化主导产业、区域化规划布局、企业化投资主体、产业化经营机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品牌化优质产品”的基本原则,着力创建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认真实施特色优势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永安溪主河道两岸的平原和城关郊区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外向型农业和设施农业为主;南北丘陵、山区和高山区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条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绿色优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维护粮食安全;加快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在已有的资源、产业和规模上延伸研究和开发新的市场,形成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各类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绿色农产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必须按市场的要求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产品标准体系,并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管理。把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贯彻落实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农村各经济组织的联结纽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对传统绿色农产品集中产区实行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目的地大力发展竞争优势强的绿色、有机和新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推进集约化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形成绿色农产品规范种植+质量监控的机制,制定与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面推行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三)绿色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和企业联合农民投资兴办种养殖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鼓励各类经济成份参与绿色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大力提倡把工业经济的先进经验嫁接到传统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形成新的“工农生产关系”,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经济循环。建立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投融资渠道,为绿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提供大额、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升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和产出能力。进一步延长“仙梅”产业链,充分重视与扶持三黄鸡、淡水鱼、蜜梨、有机茶、花卉苗木、高山蔬菜、笋竹、茶油、优质米、蕃莳等绿色农产品系列。努力在更大范围内实行绿色农产品的合理分工,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发展水平。六、构筑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旅游休闲产业充分体现了仙居资源的比较优势,也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朝阳产业。我县旅游休闲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将以“生态仙居、休闲胜地”为主题,同步加大景区的整合联动力度,建立起“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观光、度假、休闲、疗养等共同发展的产品体系。(一)开发仙居特色旅游产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休闲产品开发方向,注重具备“仙居”特色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质产品的开发。加快景区整合、拓展旅游市场,实现旅游(观光)资源的整合和“休闲网”建设及“农家乐”发展的实质性突破。(二)实施“大神仙居”整合工程以“神仙居”(西罨寺)景区为核心外延成“大神仙居”的主题品牌,纵深往南延伸到千古之谜的“蝌蚪崖”景区,往东连接雪洞景区与景星岩景区,往东南面约8公里延伸至“公盂”景区后贯通十三都景区,往北则是神仙居省级旅游度假区,把现在的“神仙居”山门外移至呈桥村附近,让“公盂”和“蝌蚪崖”成为“大神仙居”景区的两个进出偏门,形成约70KM2、可游二、三日的“景观链”。实现从松散独立型景点向集约规模型景区转变,强化景点与景点之间整合和连接,增大发展空间,切实提高全县旅游休闲的容纳与接待能力,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实现旅游线路从组合型向目的地型转变,扩充旅游休闲项目和内容,凸现“大神仙居”独特个性的主题品牌,增加游客的游兴和停留时间,变门票经济为旅游休闲经济,形成生态旅游休闲经济增长极。(三)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政企分开。理清各方面职责,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旅游休闲产业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盘活存量资产,推进招商引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强化行业管理,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旅游经济发展的活力。到2010年,力争全县国内旅游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数和创汇力进入省市先进行列,初步实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的奋斗目标。七、整体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围绕“做大三产”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房地产业、现代商贸流通业;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中介服务业、科教服务业,鼓励发展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支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逐步建立起适应仙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服务业体系,实现服务业生产力的超常规发展。(一)加强引导、快速推进紧扣“提升产业,扩大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主题,进行全县服务业布局的有序调整,优先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为城乡居民生活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型新兴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态、促进服务总量扩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形成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在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二)推进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和有序发展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监测和调控力度。不同时期选择产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出台有效政策,指导和保持产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以“仙人居”为品牌,合理确定新的房地产目标市场: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人性的“建筑空间”,并赋予自然生态度高、具有现代精神、个性化强的生活方式及物业价值。基本要求为:一要跳出本县的小市场来拓展目标市场。二要融合其他产业来拓展开发领域。三要提高产品保值增值的“物态”来拓展开发档次。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供应、转让机制,保持供求平稳。规范房地产交易与中介服务,引导居民通过房屋置换和租赁来优化住宅结构与功能,逐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发展住房消费信贷等配套金融业务。推进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三)推进商贸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业态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挥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在仙居有多个互通口的比较优势,探索具有仙居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之路,分层次规划34个重要物流节点或现代物流集聚区,尽快划定优化功能区块,分别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适时有序启动建设。发挥仙居绿色农产品品种较多,规模较大的优势,建设12个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加快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超市等现代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发展特色规模型服务业。合理布局县域主城区商贸行业多种新型业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基本满足不同消费要求的商贸服务网络。在仙居新区建立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和旅游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区,重点发展多业态连锁门店和中介服务业,开发一批中高档写字楼。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依托,培育骨干市场或大卖场,形成地方性商业中心,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体系的联动升级。在中心村和城镇主要社区发展功能比较齐全、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贸服务中心。(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支持社会事业产业化探索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推进多元化投入的社会事业产业化改造。建立健全增加文化娱乐投入的激励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以服务企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强化便民利民服务和加强社会福利服务。进一步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社会性服务业扩展。依靠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促进社会事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服务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使社会事业产业化成为扩大就业,支撑服务业升级的又一新兴行业。八、生态县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永安溪流域面积是仙居县域面积的整体。纵观永安溪流域的生态系统资源,主要由人工生态系统资源(城镇生态资源)、半人工生态系统资源(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土地、水、矿山、森林)等组成要素禀赋特点。随着我县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这些生态系统资源已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要素资源。根据仙居县环境规划总报告预测:在粗放型、掠夺式的开发状况下,至2010年,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比(K值)已接近1.0,表明资源与环境容量已经有限,如不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展就会受到资源与环境的严重制约。“既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全流域良好的复合生态体系”已迫在眉睫。(一)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路径选择强化政府对永安溪流域生态资源要素系统的统一管理,建立起保护有效、安全可靠、配置优化、开发合理、利用高效的供给保障体系,突出功能区划,强化空间布局,优化区域整合,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到2010年,基本遏制永安溪流域污染源的产生,河道水质达到永安溪源头类、河埠大桥以上及各支流类、河埠大桥以下类的水质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依法加强源头的水土保持工作,加快主河道整治,禁止地下水超采,为水资源保护奠定生态基础。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确保土地面积20万公顷的总存量,确保水域面积7000公顷的总存量,人均陆域面积保持在0.4公顷,人均耕地确保0.035公顷;进一步明确农保田的保护范围与面积,合理调整农保田的种植结构,全面优化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突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永安溪沿岸非耕地资源和丘陵山地资源,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确立空间布局与区域整合。以永安溪流域的资源要素特征为依据,设定空间布局,合理整合区域,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优化以县城带中心集镇、以中心集镇促县城发展的格局。确立生态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以永安溪流域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需求为基础,划分功能区划,确定重点区域,保障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县建设奠定基础。湿地保护。开展永安溪湿地资源调查,编制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遏制并扭转永安溪两岸自然湿地资源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对溪滩湿地采砂取石场所进行有效、规范的管理,维护河床生态安全。依法划定全流域的鱼种潭范围与面积,完善水生动物保护与水域养殖业的结构调整,扩大水域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渔业,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的运行机制。防洪治涝。科学设定永安溪防洪线控制的时空与时序,宜林则林,宜坝则坝,明晰流域内主河道森林防洪与新增堤距布局。对滩地上工业布局的利弊所在作出准确的科学分析,认真落实“工业新城”的防洪治涝措施。(二)生态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合理的功能区划是实现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永安溪流域的总体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既有发展状况,在全面分析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