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52057816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尤在泾认为中风中寒,有汗无汗全在体质 或在风在寒2. 喻昌言葛根汤所针对的是太阳阳明合并(太阳阳明病 或阳明表云)3. 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千金苇茎汤4. 钱乙治疗心气热,常用哪里 导赤散5. 钱乙“五脏所主”的内容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6. 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暗痱7. 刘河间对中风的病机的人是强调 将息失宜,心火暴甚8. 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内伤外感的鉴别要点有哪些?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入里头痛方罢,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9. 王好古阴证鉴别要点是什么?(1)发热辩(2口渴辩(3烦躁辩(4咳逆辩(5便秘辩(6下血辩(7小便不利辩(8小便色赤辩(9手足自汗辩(10全身有汗辩(11谵言妄语辩(12厥阴辩“若病在少阴,则有面赤,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如冰石, 脉沉细。若病在厥阴,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黎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 无力。若病阴毒证,身表如冰石,四肢厥逆,体如被杖,脉沉细而微,或六至以 至八至、九至、十至而不可数”。“惟太阴一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尺寸脉俱 沉而弱”10. 钱乙治疗五脏虚实证所用方剂(1) 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2) 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3) 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气虚:益黄散;(4) 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5) 肾虚:地黄丸(1) 心虚:生犀散.安神圆;心实:泻心汤.导赤散(2) 肝虚:地黄圆;肝实:泻青圆,泻白散脾虚:益黄散;脾实:泻黄散,玉露散(4) 肝虚:补肺阿胶散,泻白散,益黄散;肺实:泻白散,甘桔汤,葶苈圆(5) 肾虚:补肾地黄圆11. 许叔微认为,仲景伤寒论辨证的关键在于辨清表里虚实12. 许叔微治疗“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不效”时,他认为应该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差,不可以畏虚以养病J (温脾汤)13. 擅长表里双解,并创制防风通圣散的医家是刘完素14. 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酸甘化阴敛阴,寓收于 散,方中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 芍(治疗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15. 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制约关系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16. 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17. 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脾胃阳气的升发18. 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补中益气汤19. 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为什么以其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20. 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什么为要气血流通为贵21. 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论药攻”的医家张从正(张子和)22.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发散归于汗,涌归于吐,泄归于下。(1)汗法所谓发表者,出汗是也,凡解表者,汗法也.能疏散外邪-灸.针刺.洗.蒸.导引.熨.烙吐法-不限内服,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3)下法-有下行作用,如催生,下乳.磨积,逐水23. 把邪气分为天邪、地邪、人邪的医家是 张从正24. 柯琴对“六经”的辨证意义认识是(1)六经为百病立法说-扩大六经辩证的范围,“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六经地面说(定位)-他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是人体六大病位。他视经络为“道路七伤寒六经为“地面”25. 赵献可所谓无火之痰是肾虚水泛(由于火衰不能制水,水不归原,泛溢为痰)26. 缪希雍治疗太阳病用羌活汤27. 吴有性认为温疫之邪的传入途径是口鼻28. 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命门29. 张景岳论阴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阴以阳为主1)形气之辩阳化气阴成形,凡人之体温.活力.五脏功能为阳之作用,死后形存而气 去2)寒热之辩春夏阳热生万物,秋冬阴冷缺生意,说明热无伤而寒可畏,以论证阳气 重要性3)水火之辩水数阴,火数阳,水生万物化气赖于阳气的作用“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30. 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熟地31. 吴有性称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三消饮32. 喻嘉言的大气之论,着眼于胸中阳气33. 喻昌“逆流挽舟”治痢用下列哪首方剂人参败毒散34. 成无己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以经注论,以论证经35. 庞安时提出导致伤寒的病因是寒毒,如何理解这里的“毒”,(一切外感热病的 共性)怎么理解解毒?36. 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为脾病在用药上宜刚燥37. 吴有性治疗温疫病初起“忽觉凛凛恶寒,后但热不寒,日晡益甚。头身痛、有 汗或无汗、烦渴檐语。苔薄白或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常选 达原饮38. 王清任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39. 朱丹溪强调“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告诫世人阴经难成(抑制相火,保护阴精)40. 刘完素在认为“玄府”是气血津液神的出入通道41. 李杲认为内伤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食不洁、劳役过度_、 七情所 虹几个方面42. 朱震亨论“相火为元气之贼”时指出“气有余便是火”。其治痰强调“补脾以治本,” “不治痰而治F ”。43. 薛雪明确提出湿热病最易损害的脏腑是脾胃一44. 喻嘉言提出温病三纲指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3)冬伤于寒又不藏精,春月同时发病45. 薛立斋所指的“滋化源” 一是指 以脾胃为生化之源,二是指以相生为 生化之源(肾与命门)46. 张景岳论阴阳水火,认为“以 寒热_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以 精气 分阴阳 则阴阳不可离。47. 赵献可认为命门是十二经之主,真君真主,十二官之主,一身之主48. 唐宗海强调治疗血症不可用汗,吐法49. 钱已认为,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50. 李中梓治泄九法是淡渗,提升,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51. 李中梓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简论其临床意义。(1)先后天根本论 经血之源在肾-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 理脾不均于辛燥升提L阳气之源在脾-扶脾之中参以五味J滋肾不泥于滋腻呆滞化源论 虚则补其母-补火生土,滋肾养肝,培土生金实证工木欲实,金当平之)运用五行生克及亢害承制理论治本求源(清心保肺,抑肝扶脾,利水通阳)先后天根本论。高度概括了脾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医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52. 谁提出的“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者必死”的见解,如何理解?庞安时53. 试比较张景岳“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论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论之间的异同。张景岳在阴阳互根上论阳气乏与真阴不足的因果问题,朱氏在阴阳相对关系上论 相火妄动,阴精耗损的问题,张氏补充丹溪之不足,虽两者似有矛盾,前者言生理, 后者言病理,因此两者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张景岳认为阴气的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用为主导,阴与阳是质与气的关系. 真阴“正阳气之根”。既然阳非有余则当慎用寒凉攻伐.阴常不足则须重视滋补 精血.朱丹溪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 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 体阴阳的相对平衡54. 许叔微“论伤寒应以真气为主”的意义是什么?只有真气完固,才能身常无 病。为什么说“阳病易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 伤寒不问阴证阳证,阴毒阳毒,要之,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是知伤寒以真气为主55. 叶天士填补奇经,多选用什么药物血肉有情之品56. 许叔微提出应什么以强调临证时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强调以表里寒热为纲,从而把寒热、阴阳真假分辨清楚。认为辨治伤寒只有首先弄清表里虚实,方不致有治伤寒不循次第,而犯虚虚 实实、实实虚虚之误。57. 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的基本内容,其理论根据是什么?是否适用于所有血证?A.(1)宜行血不宜止血-气逆上至而血不循经,壅者移行,逆者移降,行血则血循经络 以补肝不宜乏肝-吐血者,为肝不藏血,肝为刚脏,易气逆血逆,补肝则滋柔气 平,血有所藏而血不外溢(3)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馀便是火,气降则火无所附,其火亦自降,而血随气行, 气降则血亦无上溢之患B. 不适用所有血症(因脾不统血)“然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不效”58. 喻昌对伤寒论的见解和临床意义?喻昌把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条全部打乱,重加编次,分为若干类。喻昌认为: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也;在伤寒六经之中,又以太阳经为大 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治疗伤寒重在太阳的其临床意义是,临证治疗重在疾病的前期,早期治疗,避免 病情向深层次发展和复杂化。(1) 伤寒纲目论-以伤寒为四气之纲,是春夏秋之伤温热,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三纲说-风伤卫,寒伤营,风伤两伤营卫(3)温病三纲说认为伤寒论虽详寒略温,但治温之法,实已包含其中。把温病分为三类。分 析了三种温病的病理变化和不同症状。形成了芳香化湿、逐秽解毒的治疗方法。59. 王清任治血瘀的代表方剂是哪些? “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60. 唐宗海治疗血证的四要法是什么?止血、消瘀、宁血、补虚61. 谁提出了 “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其意义是什么?柯琴(2) 伤寒杂病,往往内外夹实,虚实互呈,都不能逃六经之外.治伤寒亦须探究其中杂病之理62. 刘完素的代表性学术见解六气化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1) 风-风属木,木能生火(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热的动风(热疾生风)(2) 湿-火热能生土湿,因火热怫郁,水液不得宣通即停滞生水湿,二者可相兼为病(3) 燥-燥渴之为病,多兼于热,燥与火热之性质相似,易相兼为病(4) 寒-伤于寒邪,阳气怫郁不得散而生热认为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 湿、燥、寒诸气能在病理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63. 王海藏说“服温热药”后,出现何情况,“知其必解也”?其理由为何?(1阴证服温药后廿现烦躁.下气.下利.小便出.汗出(2服药后阳气初复,与邪交争,往往会出现烦躁口渴凡病理机转,此为防气外达,将要出汗的现象,不可误以为热。下气-气机畅通下利活阳有推动作用小便出-膀胱气化有利汗出-壮实之人得阴证服药后,邪从外出所以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