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儿科诊疗常规(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52057490 上传时间:2022-09-1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专题:儿科诊疗常规(全)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医学专题:儿科诊疗常规(全)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医学专题:儿科诊疗常规(全)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诊疗常规目录一、 呼吸系统疾病1、 感冒2、 咳嗽3、 支气管炎4、 哮喘5、 反复呼吸道感染二、 消化系统疾病1、 呕吐2、 鹅口疮3、 厌食4、 腹泻三、 传染病1、 水痘2、 幼儿急疹3、 流行性腮腺炎4、 手足口病5、 甲型HINI流感感冒【概述】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感冒” 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2类证鉴别(1) 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2) 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辨证】1 风寒感冒证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2 风热感冒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或化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3 伤暑感冒证 身热不扬或发热有汗,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白厚或腻,脉数。4体虚感冒证1 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2 阴虚感冒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5兼夹证(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厚腻,脉浮滑。(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舌苔白或微黄厚腻,脉浮滑。(3)夹惊证 见惊惕不安,夜眠啼叫或哭闹,舌尖红,脉弦浮滑。【治疗】(一) 辨证论治1风寒感冒证 (1)治法:辛温解表 (2)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3)中成药:如感冒清热冲剂等。2风热感冒证(1)治法:辛凉解表 (2)方药:银翘散(3)中成药: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3伤暑感冒证(1)治法:清暑解表(2)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3)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等。4体虚感冒证(1)气虚感冒证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合感冒清热冲剂等。(2)阴虚感冒证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中成药:如银翘解毒颗粒合百合固金口服液等。5兼夹证(1)夹痰证治法:1)、偏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2)、偏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偏风寒者:佐用三拗汤合二陈丸加减。 偏风热者:佐用黛蛤散加减。(2)夹滞证治法:解表和消食导滞方药:佐用保和丸(3)夹惊证治法:解表清热,安神镇惊方药:佐用琥珀抱龙丸(二)西医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合并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当抗生素。2对症治疗(1)退热:高热可予物理降温或予退热药;可酌情选用退热药,适量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忌用过大剂量避免体温骤降。(2)伴有鼻炎,可在睡前使用滴鼻药,婴儿忌用油剂滴鼻。(3)患咽、喉炎或扁桃体炎时可用淡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2006年4月咳嗽【概述】咳嗽既是肺气驱邪的生理功能,又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幼幼集成咳嗽证治中说“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咳嗽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其病机主要是外感或内伤之邪犯肺,阻遏肺气,肺之清肃失常,肺气上逆,宣邪于外,发为咳嗽。本证可见于急慢性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许多疾病中。本篇所述咳嗽仅限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一) 中医诊断1 诊断要点(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2)好发于冬春季节。(3)两肺呼吸音正常或粗糙,或有少量散在的干、湿啰音。(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2 类证鉴别(1)顿咳:病程较长,具有传染性,以阵发痉挛性咳嗽为主症,咳毕呕吐痰涎,伴鸡鸣样回声,进行性加重,入暮尤甚。(2)肺炎咳喘:以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证。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可见片影。(3)哮喘:发作性的喉间哮鸣,呼吸困难,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呼气延长。(4)肺痨:咳嗽长期不愈,低烧盗汗,骨蒸,甚至咳血、咯血。(二) 西医诊断1急性支气管炎:(1)干咳或有痰,发热可高可低,有食欲不振、呕吐或腹泻等。(2)咽部多有充血,肺部呼吸音粗或有粗、中干湿啰音,其性质及部位易变。(3)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见纹理增多。(4)血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高。2慢性支气管炎:(1)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个月,并连续年或以上;(2)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辨证】1外感咳嗽(1)风寒束肺证 冬春多发,咳嗽初起,喉痒声重,痰少稀白,鼻塞涕清,或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2)风热犯肺证 咳嗽初起,痰少黄不易咳出,鼻塞涕稠,或咽痛口渴,发热恶风,舌质红,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指纹青紫。2内伤咳嗽(1)痰热壅肺证 咳嗽数日,咳痰黄稠,面赤唇红,烦躁不宁,或伴发热,或咽喉肿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青紫。(2)痰湿阻肺证 咳嗽日久,痰鸣有声,色白清稀,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质量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濡。(3)肺阴亏虚证 咳嗽日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夜间咳多,咽干唇燥,喉痒声嘶,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苔少,指纹紫滞。(4)肺脾气虚证 咳嗽日久,咳而无力,神倦声怯,畏寒背冷,纳少便溏,面白唇淡,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舌苔白,脉弱无力,指纹淡红。【治疗】(一)辨证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束肺证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中成药: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2)风热犯肺证 治法: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中成药:如儿童清肺口服液等。2内伤咳嗽(1)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方药:桑白皮汤加减中成药:如鲜竹沥水、祛痰灵口服液、羚羊清肺散等。(2)痰湿阻肺证 治法:健脾燥湿,宣肺化痰方药:二陈汤加味中成药:如止咳橘红口服液、二陈丸等(3)肺阴亏虚证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中成药:养阴清肺丸(膏)、百合固金口服液。(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敛肺,温化痰湿方药:六君子汤中成药:如二陈丸合香砂六君丸等。二、西医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呼吸道常规处理,包括卧床休息,注意饮食,多饮水和室内温湿度的调整等。2控制感染 由于致病菌多为病毒一般不采用光谱抗生素,对于婴幼儿有发热,痰黄,白细胞增多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控制感染。3 治疗 4 化痰止咳:对于刺激性咳嗽可用蒸气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以湿润气道。可用适量吐根糖浆,远志糖浆,复方甘草合剂化痰止咳,亦可用10氯化胺0.10.2mlkg.次5 止喘:对喘憋者可用氨茶碱或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4%碳酸氢钠2ml进行雾化吸入.6 病程迁延止23周以上者,可加用超短波或紫外线治疗.2006年4月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儿科的常见病之一,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是麻疹、百日咳、伤寒、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中医“咳嗽”范畴。急性支气管炎多属外感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多属内伤咳嗽,而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喘”、“哮喘”等范畴。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居多,3岁以下小儿更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但若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咳嗽反复迁延不愈或兼喘时轻时重,日久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1 诊断1.1临床表现1.1.1 症状1.1.1.1急性支气管炎起病多先有外感症状,如鼻塞、咽痛、喷嚏、发热、脉浮等。亦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约12天后逐渐有痰,痰由稀薄渐变为浓稠,发热及全身症状约35天内消退,510天咳痰量减少,咳嗽逐渐消退。1.1.1.2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有痰或无痰,反复发作,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夜咳为甚,入冬发作更频,多伴有脾肺虚弱等证候。1.1.1.3喘息性支气管炎多见于3岁以下的虚胖小儿,往往有湿疹或过敏史。临床除有急性支气管炎的表现外,以喘息为突出症状,甚者易出现肾虚不纳之证候。1.1.2 体征:肺部叩诊正常,听诊呼吸音粗,或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但此啰音常在体位改变或咳嗽后减少,甚至消失。喘息性支气管炎,呼气时间延长。1.2 辅助检查1.2.1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偏高,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增高。1.2.2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1.3 诊断标准1.3.1 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1.3.2 好发于冬春季节.1.3.3 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少量的散在的干、湿性罗音。1.3.4 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1 4 分期分型1.4.1急性支气管炎:在婴幼儿时期发病较多、较重,常并发或继发于上下呼吸道感染,并为麻疹、百日咳、伤寒及其它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1.4.2慢性支气管炎:指反复多次的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有咳、喘、炎、痰四大症状,X线胸片显示间质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1.4.3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1.5 鉴别诊断1.5.1百日咳:本病亦是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呈阵发性,日轻夜重,剧咳时颜面红赤,咳毕时有回钩声。病程较长,有传染性,可引起流行。1.5.2肺炎:以咳嗽、发热、气促、鼻翼煽动为主症。严重时口唇指甲可见紫绀。1.5.3肺结核:咳嗽长期不愈,低热盗汗,骨蒸,甚则咳血、咯血。2 辨证2.1风寒证:咳嗽咽痒,痰少而稀白,喷嚏,鼻塞流涕,头痛身楚,恶寒无汗,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2.2风热证: 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鼻流浊涕,口渴咽痛,伴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2.3风燥证:干咳或痰少粘着难以咯出,或痰中带血,鼻燥咽干,或恶风发热,咽喉疼痛,舌干少津,舌红苔薄,脉浮数,指纹浮紫。2.4痰热证:咳嗽痰黄稠难咯,发热,面赤唇红,气粗口臭,口渴喜饮,烦躁不安,甚则鼻衄,便干溺赤,舌红,苔黄,脉滑数。2.5痰湿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痰随嗽出,胸闷纳呆,苔白厚或腻,脉濡或滑。2.6阴虚证:干咳无痰或少痰,午后夜间咳甚,咽喉燥痒,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唇燥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数,指纹紫滞。2.7其他证型:本病还可表现为脾肺气虚等其他证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方用药。3 治疗3.1中医治疗3.1.1辨证论治3.1.1.1风寒证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方药:杏苏散加减。紫苏6g,杏仁6g,前胡6g,桔梗6g,荆芥6g,生姜6g,大枣3枚。加减: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苔腻者加陈皮;腹胀便秘者加瓜蒌,枳壳;痰多者加半夏,莱菔子;有化热之势者加黄芩。常用中成药:儿童清肺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3.1.1.2风热证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桑叶6g,菊花6g,杏仁6g,桔梗6g,连翘6g,生甘草3g,薄荷6g,芦根15g。加减:咽部红肿者加牛蒡子,射干;气粗口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痰多者加瓜蒌,葶苈子;咳甚作呕者加枇杷叶,竹茹。院内制剂:克喘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3.1.1.3风燥证治法:疏风宣肺,润肺止咳方药:桑杏汤。桑白皮6g,杏仁6g,川贝母6g,淡豆豉6g,栀子6g,梨肉6g,沙参6g。加减: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便秘者加玄参;衄血咯血者加茅根,茜草;声音嘶哑者加桔梗,青果等。3.1.1.4痰热证治法:清热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5g,生甘草3g,桑白皮9g,鱼腥草6g,葶苈子9g,青黛3g。加减:痰多心烦者加天竺黄;衄血者加白茅根;便秘者加生大黄;小便少者加车前子;积食内停者加莱菔子,神曲。常用中成药:祛痰灵:每次1015ml,每日2次,1岁以下小儿每次5ml,日服2次。3.1.1.5痰湿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陈皮6g,半夏6g,茯苓9g,甘草3g。加减:胸脘痞闷者加厚朴,枳壳;腹胀便溏者加苍白术,薏苡仁;食滞纳呆者加莱菔子,神曲。3.1.1.6阴虚证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6g,麦冬9g,玉竹9g,生甘草3g,桑叶9g,白扁豆6g,天冬6g,款冬花6g,天花粉9g。加减:阴虚热甚者加玄参,生地;咳甚者加炙枇杷叶;夜晚甚者加珍珠母;肺阴虚者加百合;咯血者加茅根,白芨;虚热盗汗者加青蒿,鳖甲。常用中成药:养阴清肺膏:每次510ml,每日23次。3.2 西医治疗3.2.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及护理,室温宜恒定,保持一定湿度,婴儿须经常调换卧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3.2.2 病因治疗从初乳中提取分泌性IgA滴鼻,每日0.30.5kg,分68次,连滴23天。细菌性感染则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对有关病因如鼻窦炎、增殖体炎等应进行根治。3.2.3对症治疗因咳嗽频繁妨碍休息时,可给镇咳药,有时需用适量的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15滴,年长儿每次12ml,每日46次,可使痰液易于咳出。4疗效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4.1 治愈:咳嗽消失,听诊干、湿性罗音消失。如有发热则体温降至正常。4.2 好转:咳嗽减轻。呼吸音清晰,痰减少。4.3 未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2003年9月哮喘【概述】哮喘是一种以发作性哮鸣、气促、呼气延长,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疾患。哮指痰鸣,喘指气促。元代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其基本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虚弱,痰饮留伏,复感受外邪引动伏痰,阻塞气道,宣降失常,气逆痰动发为哮喘。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病性为本虚标实,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诊断】(一)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有前驱症状,或夜间突然发作,见气紧、哮鸣、咳嗽、烦躁等症。(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异物诱发。(3)有婴儿湿疹、过敏史或家族哮喘史。(4)两肺听诊可闻及哮鸣音。(5)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试常呈阳性。2类证鉴别(1)咳嗽:以咳嗽为主证,可伴发热,无气急,气喘,鼻煽。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或干啰音。(2)肺炎咳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红,咳嗽等类似感冒的证候,发热较高,伴气急痰喘,鼻翼煽动。两肺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X线可见片影。(二)西医诊断1婴幼儿哮喘诊断标准:(1)年龄3岁,喘息发作3次;(2)发作时双肺闻及呼气相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具有特定性体质,如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等;(4)父母有哮喘病等过敏史;(5)除外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凡具有以上第()、(2)、()条即可诊断哮喘。如喘息发作次,并具有第(2)、()条,诊断为可疑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如同时具有第()和(或)第()条时,可考虑给予哮喘治疗性诊断。2.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年龄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2)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4)除外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可做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用2受体激动剂(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0.1肾上腺素 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ml。在做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min,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少。或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上升率15,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3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年龄不分大小):(1)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个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后加重,痰少,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2)气管舒张剂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3)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变应原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4)气道呈高反应性特征,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作辅助诊断;(5)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辨证】一、发作期1 寒饮停肺证 咳喘哮鸣,痰液稀白,形寒怕冷无汗,四肢欠温,面色淡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2 痰热壅肺证 咳喘哮鸣,声高息涌,痰稠色黄,发热面赤,咽痛口干,或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3 外寒肺热证 咳喘哮鸣,痰粘稠色黄,恶寒发热,鼻塞涕清,或头痛身楚,口渴或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4.虚实夹杂证 病程日久,咳喘反复,喘息痰多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动则喘息尤甚,面色晦滞带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或舌红少苔,脉细弱。二、缓解期1 肺气亏虚证 喘息已平,面色晄白,自汗乏力,形体虚弱,易于外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指纹淡。2. 脾气虚证 喘息已平,痰声漉漉或咳嗽痰稀,倦怠乏力,声低懒言,面色少华,纳少便溏,反复易感,肌肉松软,虚胖或消瘦,舌淡,苔白,指纹淡,脉细缓无力。3. 肾气亏虚证 病程数年,反复发作,喘息已平,但仍动则气短,面色淡白,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畏寒肢冷,夜尿多或遗尿,舌淡或暗,苔薄白,指纹淡,脉细弱。【治疗】一 辨证论治(一)发作期1.寒饮停肺证 (1)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2)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3)中成药:如小青龙汤颗粒等。2.痰热壅肺证 (1)治法:清热泻肺,涤痰平喘(2)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散加减(3)中成药:如羚羊清肺散等。3.外寒肺热证 (1)治法:清肺散寒,化痰定喘(2)方药:大青龙汤合苏葶丸加减4.虚实夹杂证 (1)治法:温阳益气,降逆平喘(2)方药:射干麻黄汤合黑锡丹加减(二)缓解期1.肺气亏虚证 (1)治法:益气固表(2)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3)中成药:如百令胶囊等。2.脾气虚证 (1)治法:健脾益气化痰(2)方药:六君子汤加味(3)中成药:如香砂六君丸等。3.肾气亏虚证 (1)治法:温肾固本纳气(2)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3)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等。二 西医治疗原则1 婴幼儿哮喘治疗1 保持气道通畅:2 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3 清除局部病灶:4 恢复期注意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5 及早发现和处理呼吸道过敏2 儿童哮喘治疗1 急性发作期缓解支气管痉挛、梗阻2 缓解期消除或减轻气道炎症3 积极寻找过敏原,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尽早进行脱敏治疗3 咳嗽变异性哮喘1 以长效或缓释支气管解痉药为主2 必要时用吸入性皮质激素3 极寻找过敏原,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尽早进行脱敏治疗2006年4月反复呼吸道感染【概述】是由于素体亏虚,或素有内热,致卫外不固,难以抵御外邪侵袭,经常出现流涕、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多由于患儿禀赋不足,肾气不充、肺脾气虚、营卫失调、积热内蕴等,导致卫外不固,邪毒侵入,留伏体内,反复发作,毒恋日久,进一步损伤正气,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小儿逐渐生长发育至肺脾肾脏气充实而止。【诊断】(一) 中医诊断1 诊断要点(1)5岁以内小儿每年患感6次以上,或者6岁以上小儿感冒5次以上(2)5岁以内小儿每年患气管炎、肺炎2次以上,或者6岁以上小儿每年患气管炎、肺炎2次以上。(3)2次上呼吸道感染距第1次至少7天以上。2 类证鉴别 需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易引起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疾病相鉴别。(二) 西医诊断根据不同年龄每年感染的次数决定(见下表)表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参考标准年龄(岁)上呼吸道感染 次/年下呼吸道感染 次/年0273356261252注:1、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一次至少要7天以上;2、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加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反之则不成。需观察1年。【辨证】1 营卫失调证 反复易感,恶寒怕热,不耐寒凉,平素多汗,肌肉松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无力,指纹淡而浮显。发病时低热,咽喉肿痛,扁桃体肿大,支气管炎、肺炎经久不愈。2 肺脾气虚证 面黄少华,肌肉松软,虚胖或消瘦,纳少,或有腹泻,不耐疲劳,自汗,气短声怯,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无力,指纹淡隐。发病时病程缠绵,热势起伏,流涕鼻塞,咳嗽痰多。3肾气亏虚证 发育落后,头发稀疏,自汗盗汗,遗尿,肌松骨软,或五迟,舌质淡或红,苔薄或剥脱,脉沉,指纹淡紫。发病时低热,或手足心热,或较少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咳痰。4 热内蕴证 平素纳多,唇红颊赤,急躁好动,睡眠不宁,睡中汗出,磨牙梦呓,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厚,脉浮数,咽喉肿痛,口渴烦躁,或咳嗽痰稠,鼻流涕。【治疗】(一) 辨证论治1 营卫失调证2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固表3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2 肺脾气虚证2 治法:健脾益气,培土生金3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3)中成药:如玉屏风散颗粒等。3 肾气亏虚证(1)治法:补肾固本,填阴温阳(2)方药:补肾地黄丸加味(3)中成药:如百令胶囊、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4 积热内蕴证1 治法:导滞泄热2 方药:时方(石膏、地骨皮、竹叶、半夏、厚朴、陈皮、麦芽、槟榔)3 中成药: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二) 西医治疗原则:西医对本病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防治方法,多采用免疫强化治疗(和/或正常化)疗法,主要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调节,常用丙种球蛋白、小牛胸腺素、转移因子、牛初乳等。2006年4月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概述】呕吐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证候,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以致食物由胃经口而出为主证。古人云: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然而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多合称呕吐。呕吐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中医认为呕吐的病理关键所在是各种原因影响胃的功能,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生呕吐。呕吐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的过程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消化功能紊乱、胰腺炎、肝炎等。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呕吐。本篇所述呕吐仅限于急性胃炎。【诊断】(一)中医诊断1 诊断要点7 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等经口而出,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发复发作。8 恶心,纳谷减少,嗳腐食臭,脘腹痞胀,或胁肋疼痛。9 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10 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11 重证呕吐者,有伤阴液竭之象,如饮食难进,形体消瘦,神萎烦渴,皮肤干瘪,囟门及眼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干红,呼吸深长,甚至尿少或无尿,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等。2 类证鉴别(1)哕:又称干呕,多见于较大儿童,哕时多有声无物,呕吐则为有声有物。(2)哯乳:哺乳后乳汁自口角溢出为哯乳,多由哺乳过量或过急所致,并非病态,宜注意改善哺乳方法,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愈。(二) 西医诊断1、有进食化学品,某些药物、酒类、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进食有细菌污染之食物等因素。2、腹部灼痛不适、压痛、食欲不振、频繁恶心呕吐,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或虚脱现象。【辨证】1伤食呕吐证 呕吐物多为酸腐乳块或不消化食物,吐后方舒,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有力。2外感呕吐证 卒然呕吐,吐出物清冷不化,伴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指纹红。3胃热呕吐证 食入即吐,吐物酸臭,呕吐频繁,呕哕声宏,口渴多饮,面赤唇红,烦躁少寐,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4脾胃虚寒证 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不酸不臭,神疲面白,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5胃阴不足证 呕吐反复发作,常呈干呕,口燥咽干,唇红,饥而不欲食,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津,脉细数。6肝气犯胃证 呕吐酸苦,或嗳气频频,胸胁胀痛,精神郁闷,易哭易怒,每因情志不畅而加重,舌边红,苔薄腻,脉弦。7惊恐呕吐证 跌仆惊恐后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烦神乱,睡卧不宁,或惊惕哭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无明显变化。【治疗】(一)辨证论治1伤食呕吐证 (1)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2)方药:伤于乳者消乳丸,伤于食者保和丸(3)中成药:如小儿化食丸、化食消积口服液等。2外感呕吐证 (1)治法:解表散寒,理气和中(2)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3)中成药:如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等。3胃热呕吐证 (1)治法:清热泻火,和胃降逆(2)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4脾胃虚寒证 (1)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2)方药:丁萸理中汤加减(3)中成药: 如香砂养胃丸、理中丸等。5胃阴不足证 (1)治法:养胃生津,和胃降逆(2)方药:益胃汤加减6肝气犯胃证 (1)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2)方药:解肝煎加减7惊恐呕吐证 (1)治法:和胃安神,抑肝扶脾(2)方药:全蝎观音散加减(二)西医治疗原则1 去除病因2 解痉止吐3 口服粘膜保护剂4 对有细菌感染尤其伴有腹泻者可选用黄连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5 有幽门螺杆菌者应作Hp的清除治疗。6 适当补液,纠正脱水,保持酸碱平衡。 2006年4月鹅口疮【概述】 鹅口疮是以口舌粘膜上有散在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疾病。鹅口之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基本病机是邪毒蕴积心脾,火热上炎,熏蒸口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心、脾,病性分为实火与虚火。本病后期可犯胃入肠,或延及气道,影响呼吸,吮乳进食,严重可危及生命。 本病西医学也称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诊断】(一) 中医诊断1诊断要点(1)舌上、颊内、牙龈或上唇、上腭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状如凝乳,拭后不久又生,重拭可见出血。(2)重者白屑可蔓延鼻道,咽喉或气管,影响呼吸。 (3)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4)取白屑少许涂片镜检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2类证鉴别:(1)口疮: 多见于婴儿,儿童,口舌粘膜上出现淡黄或白色溃疡,周围红赤,不能拭去,拭后出血,局部灼热疼痛。(2)白喉:多见于26岁儿童,白膜为灰白色,多附着于咽喉部,虽可向前蔓延至舌根上腭,但其灰白之膜较为致密,紧附于粘膜,不易剥离,强力剥离易致出血,多有发热及全身虚弱症状,病情严重,鹅口疮之白膜洁白,松浮较易剥离,而且发热及全身症状较轻。(二)西医诊断标准1、多见于幼婴、营养不良、长期腹泻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2、舌、颊粘膜、咽、腭甚或食管、鼻腔等处覆盖点片或膜状白苔,不易擦去,如强行擦去可见到粘膜充血,应排除白喉。3、白苔镜检可见到真菌孢子和菌丝。【辨证】1心脾积热证 口舌布满白屑,周围焮红,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吮乳啼哭,或伴发热,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或滑数。2虚火上浮证 口舌白屑散在,周围淡红,形体怯弱,面白颧红,口干不渴,或低热盗汗,或大便溏薄,舌质嫩红,少苔,指纹淡,脉细数无力。【治疗】(一) 辨证论治1心脾积热证(1)治法:清热泻火(2)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3)中成药:如导赤丹等。2虚火上浮证(1) 治法:滋阴降火(2)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3) 中成药:如知柏地黄丸等。(二) 西医治疗原则1 局部治疗 保持口腔局部碱性环境2 24碳酸氢钠液洗口腔后,局部涂药,如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混悬液(510万U/ml),克霉唑1g 加鱼肝油10ml ,涂口腔,1龙胆紫液,每天12次。2006年4月厌 食厌食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主要由于两种病理生理因素导致。一种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道的功能,引起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低下,使消化液分泌减少,一些消化酶的活力降低.另一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发病年龄以16岁小儿多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是在炎热暑湿的夏季可以使症状加重.如果症状长期不能改善,可造成营养不良,机体衰弱,体重减轻抗病能力下降,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其它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力条件,甚至影响生长发育。本病古代无专门论述,与医籍中提到的“恶食”“不思饮食”“不嗜食”相似,产生厌食的原因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者病后失调或者先天不足。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健。 1诊断 1.1临床表现1.1.1长期食欲不振,甚或拒食,而无其他疾病者。1.1.2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1.1.3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甜食以及吃零食和偏食等。1.2鉴别诊断1.2.1厌食是儿科常遇到的主诉,因此医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着手,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厌食。1.2.2疰夏:以食欲不振为主症,发病季节在夏季,有春夏剧,秋冬瘥的特点,伴全身倦怠乏力等特点。2 辨证2.1脾运失健证: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或拒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精神尚可,二便基本正常,舌苔薄白,脉细滑。2.2脾胃气虚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厌食拒食,大便溏薄,或大便带有不消化残渣,容易出汗,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脉沉无力。2.3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不喜进食,面色欠华,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光无苔或花剥,舌质偏红,脉细数。3 治疗3.1中医治疗3.1.1辨证论治3.1.1.1脾失健运证治法:和脾助运方药:曲麦枳术丸加减。炒神曲6g,炒麦芽6g,枳实6g,白术6g。加减:食少便多加茯苓;有食积者加山楂,莱菔子;如有腹痛者加白芍,炙甘草。3.1.1.2 脾胃气虚证治法:健脾益气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白术9g,茯苓9g,甘草3g,砂仁3g,鸡内金9g,山药9g。加减:伴脾虚痰多的加桔红,半夏;汗多加炙黄芪,防风,生牡蛎。常用中成药:启脾丸:每次36克,每日2次。用于脾脾失健运。小儿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气虚证。3.1.1.3 胃阴不足治法:养胃育阴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石斛10g,乌梅6g,北沙参9g,玉竹9g,白芍9g,生甘草3g,麦冬9g,生谷、麦芽各9g,鸡内金9g。加减:大便干结加肉苁蓉;心烦寐少加竹叶,炒枣仁。3.1.1.4 其他疗法捏脊疗法: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理阴阳,通理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3.2西医治疗3.2.1 一般治疗:主要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要有节制,吃零食,不喝冷饮,少吃甜食,按儿童年龄给予品种多样、容易消化的食品。找出厌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同时注意小儿的精神情绪,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增加食欲。3.2.2药物治疗:目前没有针对厌食症的西药。4 疗效评定标准 (出自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1) 痊愈:食欲显著增加。(2) 好转:食欲略有增加。(3) 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2003年9月腹 泻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发病数极高的疾病之一,以大便稀薄或水样便,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发病年龄大多数在2周岁以下,一般预后良好。严重的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不当可引起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引起腹泻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有饮食不当和肠道内或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自年国内统一命名为小儿肠炎,夏季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为多,寒冷季节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此外还有过敏、先天性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以及喂养不当等等。中医对腹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不夹脓血者,统称泄泻。泄泻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病位主要在脾胃,泄泻日久,还可损及肾、肝和肺。同时,中医根据泄泻的急缓分为暴泻和久泻。暴泻起病急骤,泻下过度,耗伤津液,严重者津液枯竭,则阴竭阳脱危及生命。久泻迁延不愈者,可转为疳证或慢惊风。1 诊断1.1临床表现:随着腹泻程度的变化临床出现一系列综合症表现。根据腹泻的次数、量和大便的性状、腹泻的时间及其他临床表现通常分3期和轻、重两型。1.1.1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天排便56次,多的可到10余次。大便稀薄带水,呈黄或黄绿色混有小量粘液,有酸味,其中常见有白色或黄色小块。重型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在10余次以上,大便中含有大量水份,混有粘液呈黄绿色,有腥臭味,呈酸性反应,以致引起小儿臀部表皮腐蚀剥脱。随着病情进展及摄入量减少,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呈水样和蛋花汤样。常伴有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有时有高热。体重很快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则逐渐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1.2脱水:患儿表现很快消瘦,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或发灰,弹性不好,前囟和眼窝下陷,粘膜干燥,腹部凹陷,脉搏增快,血压降低,尿量减少。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丢失体液占体重的5%以下。患儿表现精神稍差,面色稍苍白,皮肤稍干燥,但弹性尚好,眼窝稍下陷,小便略减少但不明显。中度:丢失体液占体重的610%。患儿表现精神萎靡或烦躁,皮肤苍白、干燥、松弛、弹性差,两眼闭不紧,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口周发青,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心音低钝。重度:丢失体液占体重的1015%。患儿表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对周围无反应,皮肤发灰,弹性极差捏起不能展平,前囟和眼窝极度凹陷,粘膜干燥,口唇发绀,舌干或苔厚,心音钝弱,血压甚低,尿极少或无尿。1.1.3酸中毒: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重者昏迷。1.1.4低血钾症: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下降,第一心音低钝,再重则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可有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1.1.5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原有营养不良或腹泻时间长久的患儿,可于输液后出现惊厥、手足搐搦,少数患儿可表现低血镁性手足搐搦症,表现为手足震颤、徐动,易受刺激,哭闹不安,各别病例可见腹部和皮肤皱褶处有红晕。1.2辅助检查大便稀薄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粘液,镜检有脂肪球及少量白血球霉菌性肠炎可见霉菌菌丝及孢子。细菌性肠炎时大便培养阳性.病毒性肠炎时做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方可确诊。必要时查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钠、钾、氯、钙、镁。病人可呈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低钙等。1.3诊断标准:通过大便次数、量和大便性状的改变,以及其他症状如腹痛、呕吐等。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烦躁、惊厥也可出现口渴、尿少等脱水症状。再进行体格检查,轻症可无明显体怔,重症可有呼吸深长、皮腹干燥及弹性差、前囟和眼窝凹陷、腹脹、膝反射消失。严重可有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休克表现。再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同时注意发病年龄季节、或有喂养不当史等可以做出明确的诊断。1.4分期分型:根据腹泻的次数、量和大便性状、腹泻的时间及其他临床变化分3期和轻重两型。1.4.1分期1.4.1.1急性期:病程不超过两周。1.4.1.2迁延性:病程在2周个月,常伴有营养不良。1.4.1.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1.4.2分型轻型:每日大便不到10次或粪便量少于10 毫升/公斤/次,无中毒症状或只伴轻、中度以下脱水.重型:每日大便超过10次,或大便量多于10毫升/公斤/次,有全身中毒症状及中度以上的脱水。1.5鉴别诊断:应与细菌性痢疾,生理性腹泻,出血性肠炎鉴别。1.5.1细菌性痢疾特点:一岁以内小儿患痢疾可以无里急后重或粘液血便,但大便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的脓球、红细胞和吞噬细胞。1.5.2生理性腹泻特点:小儿生后不久既有黄绿色稀便,大便次数较多,但不伴有呕吐,食欲好,体重增加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1.5.3出血性肠炎特点:有腹泻史,腹胀重,呕吐频繁,高热,大便呈水样,典型大便为暗红色果酱样。大便潜血实验为阳性。可早期出现休克。2 辨证2.1伤食泻证:大便腐臭夹有奶块或食物残渣,腹胀腹痛,泻前哭闹,泻后痛减,矢气,口臭纳呆,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2.2风寒泻证:大便稀烂多沫,色淡,臭气轻。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2.3湿热泻证:发热或无热,水样便或如水注,或有粘液,色绿或黄,味臭,时有腹痛,口渴,肛门烧热感或红,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2.4脾虚泻证:时泻时止或久泻不愈,大便稀或水谷不化,食后即泻,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2.5脾肾阳虚泻证:久泻不止,粪便清稀或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2.6临床还可见到变证:气阴两伤、阴竭阳脱重证,主要由于泻下无度造成耗伤津液,阴损及阳。2.6.1气阴两伤: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眼眶、囟门、腹部凹陷,皮肤干燥,消瘦,哭无泪,口渴无尿,舌红少津,脉细数。2.6.2阴竭阳脱: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气息低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欲绝。3 治疗3.1中医治疗3.1.1辨证论治3.1.1.1伤食泻证治法:消食化滞,和中止泻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6g,半夏6g,茯苓9g,陈皮6g,连翘6g,炒白术9g。加减:腹胀腹痛明显加木香、厚朴;呕吐者加生姜。3.1.1.2风寒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6g,苏叶6g,白芷4g,生姜4g,茯苓9g,陈皮6g,半夏6g,白蔻仁4g,砂仁3g。加减:兼有食滞者加山楂,神曲;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3.1.1.3湿热泻证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6g,黄芩6g,黄连3g,六一散9g,苍术6g,车前子6g。加减:发热者加生石膏;湿重者加薏苡仁、茯苓;热重者加银花、连翘;口渴者加石斛;呕吐者加竹茹;腹部胀满者加木香、厚朴。3.1.1.4脾虚泻证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9g,白术9g,甘草3g,山药9g,扁豆6g,苡仁9g,砂仁3g。加减:纳呆者加神曲,麦芽;大便稀或完谷不化者加干姜;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1.1.5脾肾阳虚泻治法:健脾温肾,固涩止泻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附子4g,干姜6g,党参6g,白术9g。甘草3g,同时加四神丸。 加减: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久泻不止加赤石脂,余禹粮 。3.1.1.6变证治疗3.1. 1.6 3.1.1.6.1气阴两伤证治法:益气养阴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人参3g,乌梅4g,甘草3g,莲子9g,山药9g。 加减: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赤石脂,余禹粮;口渴引饮者加石斛,玉竹。3.1.1.6.1阴竭阳脱证3.1.1.6.2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3g,附子4g,龙骨10g,牡蛎10g,白芍9g,炙甘草3g。加减:泄泻不止加干姜,白术。3.2西医治疗3.2.1轻型腹泻的治疗3.2.1.1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3.2.1.2调节饮食3.2.1.3对症处理:可选用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3.2.1.4轻度脱水患儿可选用口服补液盐进行补液,液量按每公斤5060毫升计算。在46小时内分次小量饮入,每次服1020毫升,两次喂服时间应间隔12分钟。3.2.2重型腹泻治疗:(1)喂养:争取用人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全奶用水或浓米汤2:1稀释并加入5%糖,第一天供给热卡50卡/公斤/天,以后每12天每公斤体重增加20卡。对于营养不良儿或病情迁延者,第一天热卡不得少于50卡/公斤/天。(2)维生素:可供给多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3)抗生素:仅用于各种治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者,如有霉菌感染,应停用抗生素,改用制霉菌素或用中药,并且同时给乳酶生等。(4)液体疗法:中度以上脱水患儿或口服补液有困难者,可用静脉输液,方法如下:1)补充累积损失量。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见尿补钾。液体量:轻度脱水给60毫升/公斤,中度脱水给80毫升/公斤,重度脱水给100毫升/公斤。液体张力:低张性脱水补给等张液,等张性脱水用1/22/3张液,高张性脱水补给1/3张液。病情较重有休克症状者,总累积损失全量可分两步给,第一步20毫升/公斤于半小时或一小时内快速滴入。第二步余量按810毫升/公斤/小时中速滴入,用等张液最好是2:1液。无休克病人不必分批给,累积损失全量可按810毫升/公斤/小时中速滴入。对营养不良患儿因累积损失容易估计过高,因此输液量宜少,溶液张力要偏高,速度要慢,给20毫升/公斤液体之后有条件时,可给一次血浆2050毫升,累积损失补充要求12小时完成。对有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肺炎病人,输液量要偏少,溶液张力稍低,累积损失补充应在12小时内完成。对输液前6小时内有尿者仍可给含钾液。2)补充继续丢失量,根据继续丢失情况而定,原则上丢多少补多少,用1/3张溶液。3)补充生理消耗量:可给维持液7090毫升/公斤/天在24小时内输入。4)酸中毒的纠正:轻度酸中毒的患儿,不另补碱性液,脱水纠正后酸中毒可得到纠正。对于严重酸中毒病人,可静脉推入20毫升/公斤等张液后,可给1次1。4%碳酸氢钠20毫升/公斤或1/6M(1。87%)乳酸钠20毫升/公斤静点,酸中毒症状好转,继续按计划输液,如酸中毒症状仍不见好转,再用上药半量1次或根据生化结果给药。5)钾的供给:轻症患儿有尿后用口服氯化钾,如患儿饮食入量热量达到70卡/公斤/天,可不必口服氯化钾,如静脉给钾,轻度给24毫当量/公斤/天,重度给46毫当量/天,但应注意补钾时全天的需要,不能短于8小时内补给。6)钙的供给:当脱水酸中毒逐步纠正之后,有的患儿可出现低钙症状,此时可静点葡萄糖酸钙10%溶液1020毫升或口服10%氯化钙5毫升/次,每日三次。4 疗效评定标准 (出自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1)痊愈:轮状病毒治疗三天,大肠杆菌及空肠弯曲菌性肠炎治疗57天,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治疗710天,大便次数及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2)显效:时间要求同上,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1/3或以下),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3)有效:时间要求同上,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异常理化指标有所改善。(4)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中医中药治疗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2)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血球偶见。(3)无效:大便次数及水分不减少,或症状加重。 2003年9月传染病水 痘水痘是感受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