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51506685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头,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山居笔记读后感,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山居笔记读后感篇1 我想我始终以来都不是那种擅长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会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整个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照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惊奇,由于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准确地说应当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当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好像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觉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白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赶,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视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会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急的.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宝贵的漂亮,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乏 还是看看在面对这个纷繁简单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山居笔记读后感篇2 山居笔记是本关于历史、文化、地理、美术的书。跟随着余秋雨思绪的脚步,他在山居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种闲散的方式将它用笔记录下来。他仿佛对中国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将现实与历史结合,用文字去剖析一个王朝的兴衰,记录着东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过历史的这块土地上,吟着苏东坡的赤壁赋、念奴娇,模糊听到广陵散已经响起 当我一走进,那已斑驳的碑文向我倾诉整个王朝的兴衰,已无从前木兰围场的风光,卧倒在这的只剩整座山林。这时我仿佛观察一个老人渐渐被历史的洪沟淹没,没有什么怨叹,只留下一座承德山庄。注视这已走进历史的历史,我内心一股无法言喻的怅然,静静化作泪从眼角溢了出来。感伤这段历史的所掺杂的苦涩和凄凉,也感伤用生命来奠祭这段历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种不同的悸动,在地理课本上读到的它,是那么样的呈现因工业,而发达的生命力;是那么样的呈现因农业发达而拥有的丰饶,怎么也无法联想起它曾背负着流放者那份在心里的名贵和不屈,孕育过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时间的递嬗。将这段过往带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带不走,由于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虽已化作尘土,但那曾经的繁华,已被接承。在十万进士这一篇里也使我感受不少,由于一个神圣的科举制度,竟然可以让人搞到一片黑暗,原来是一个争取人才来做官,变到一个大家都变成封闭的读书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书五经里面打转,而不知道要去读一些有用的书,到头来,我的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就只是培育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义道德而骨子却跟一个三岁小孩一样(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会),有的还更可恶的是靠关系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到的,还有包庇这些人的人也很可恶,如文中李实对权德舆说: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录用,否则,你就会贬到外地,到那是懊悔莫及!还好这一次李实没有胜利,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运的逃过的 我清晰的了解现在的我要去思考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耗费一生去探究,也只有徒劳无功。或许去看看那千年书院,感叹那已不再有的朗朗书声;或许去走走那曾有很多商行的山西,体会那曾有的富强;或许背着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冲击 山居笔记读后感篇3 今日,看了山居笔记和山居笔记(新版),其实,除了里面的序,两本书大致是一样的!原版的序很长很长但用余秋雨的话来说:“权当我给你们送一束花草,还带着点儿根茎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简略了不过两本书看了候,都有很多感受:感于余先生对历史文化的独到见解;感于余先生对现代文化的责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发出的深情、大度的光荣。(还有感于山居笔记究竟有多少是正版的,应当说,余秋雨的书) 一座繁华的城都消逝的无影无踪,这不仅会引起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深厚爱好,而且对一般老百姓也永久是一个巨大的悬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庞贝古城突然湮没;更古老、更辉煌的都城雅典消逝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吴哥窟的殒落也是一个千年之谜 时间过滤了一切,我们无法再找回答案。 黑龙江省宁安即清代闻名的流放地宁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墙墙根让人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古代在这里矗立过一座什么样的都城。现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经的它可是渤海国百城之首,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贸易枢纽!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宝琉璃井”,它回忆着几千年来四周发生的一切,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最终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还密密地排列着五座跨江大桥桥墩的遗址。 如此繁华的城市、如此富强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逝地如此彻底?! 山居笔记读后感篇4 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心浮气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中度过的。百无聊赖之际便顺手翻阅了书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姑且不说是想从书中查找些许心灵上的安慰,但至少可以当作是来消遣无聊的一种方式吧! 我想我始终以来都不是那种擅长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会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整个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照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惊奇,由于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准确地说应当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当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好像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觉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白人类应当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可能我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很肤浅,而对文学心理的解读也只是停留在很浅薄的层面上,但在某种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吧。的确,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多数人都热衷于名与利的追赶,醉心于粗浅的感官上的享受,却忽视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关注去体会的东西。我们每天麻木地跟着紧急的.节奏而躁动,却在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失去了自我,我们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为宝贵的漂亮,却始终守不住一颗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个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觉到了疲乏 还是看看在面对这个纷繁简单的世界时所持的心态吧-即使喧嚣声中夹杂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安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知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山居笔记读后感篇5 这是本谈论政治功业、文化情结,文化灵魂、商业文明、稀有人格的好书,恰入其缝,无语伦比,算不上奇书,也算是实实在在的世态真事, 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每一章,时时不表现出被这个世界所遗漏的一些重大问题,高人是要有发觉问题的力量,不像有些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称他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风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应低下尊昂的头庐去认仔细真的看这个世界在陈旧黑暗的角落里,被历史所拼弃的文化遗产,这一一都关系到今日.向前的进展及命脉。关系到至高的中华文明。和毫不夸大伪劣教训。我们应当记住,应当宣扬好的,订正错的观念观点,对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浅,千万别当作耳边风,别以为不那么重要,这是个问题,关系到一个民族成败的重要话题。 文明和邪恶不行混淆,历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这本书的内容。 历经千心万苦,珍惜一线深情。 余秋雨山居笔记读后感600字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