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辉古代文学先秦说理散.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5067362 上传时间:2020-08-03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5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彦辉古代文学先秦说理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陈彦辉古代文学先秦说理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陈彦辉古代文学先秦说理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先秦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先秦说理散文的总体特征是: 一、在思想内容上,密切关注现实与人生,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 二、在文风上,勇于言辩,放言不惮、个性鲜明、气势充沛,表现了“士”的独立人格。 三、在语言上,浅显生动,善于取譬设喻,大都富于形象性能和感染力。,一、论语,(一)论语及其成书 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20章。 2、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 3、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二)孔子生平与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其后代避难奔鲁。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70,16,野合: 古时礼制认为:男子满16岁“阳道通”,到64岁时“阳道绝”;女子满14岁“阴道通”,到49岁时“阴道绝”。这个年龄段内才是适婚期。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古时凡超出常规、不合礼的,都统称为“野”。论语:“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生平:,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在鲁国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 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 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 “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 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 遂带领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 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 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 孔子年六十八归鲁。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他先后整理和编订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并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提倡“有教无类”,一生弟子众多,有“弟子三千,贤者七二”之说。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一生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论语的主要思想,在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仁”、“礼”学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孔子思想体系图,仁爱 (核心),信义 (人际 关系),和平 (人际 关系),忠恕 (组织 关系),孝悌 (家庭 关系),忠恕 (组织 关系),孝悌 (家庭 关系),仁爱 (核心),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谈治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四)论语的文学特征,(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 通过简短故事叙写思想政见 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态 (二)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 语句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二、韵散结合体老子,1、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周守藏史。 2、老子的成书、体例及思想,3、老子的文学性,(1)老子一书包含有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2)全书常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玄妙的哲理。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变化多端,如哲理诗一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章5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章64)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章81) 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三、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1、孟子其人及其思想 (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得孔学嫡传。 2、主张以仁义治国、以王道统一天下,50岁以后曾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梁(魏)、鲁、邹、滕、薛、宋等国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在齐一度为客卿,在其他国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礼遇。 他的仁政理论在战国时代不切实际,无人采纳。 孟子约在65岁时回到邹国,专心从事教学和著述,终年84岁,3、性善论,对孔子的学说明显的发展是性善论。 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一个贡献 所谓性善论即人皆有天赋的善性,而善性就是仁、义、礼、智四端 。 扩充四端,作为道德准则,是人提高道德修养,认识宇宙人生,达到圣人境界的途径,这就是“内圣”,扩充四端作为“仁政”的理论基础,就是推行王道,仁政爱民,从而成为统一天下的明君,这就是所谓的“外王”。 基于性善论,才产生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观和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子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4、重民思想,重民思想是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第二个贡献 “诸侯之宝有三:土地、人民、政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指斥桀、纣之流“残贼”的君主为“一夫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5、孟子的艺术特征,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 气势浩然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指人的正气,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质,四、庄子,1、庄子其人 (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为蒙漆园吏,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平事迹不详。 其一生贫困,穷居陋巷,织屦为生;衣食粗劣,面黄肌瘦。 但他鄙薄富贵,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2、思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道”“先天地生”(大宗师),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世界只不过是人的主体观念的产物。,主张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认识事物,但又主观地否认事物差别,否认是非标准和客观真理 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万物皆一”(德充符);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宣称“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同上),强调自然本性,物物而不物于物 不以物害己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3、庄子的艺术特征,“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文概) 1、在题材的选择上和创作方法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一说是矛盾之言),这种言语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名人之言以自重(一说是增益之言); 寓言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寓言故事200多则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 “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罔两问影”、“庄周梦蝶”,屠龙之技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匠石运斤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庄子论儒士 鲁国少儒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 鲁少儒。” 浑沌凿窍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 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 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 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铒,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天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 其大无比的鲲鹏 吸风饮露的藐姑山上的神人(逍遥游) 七窍皆无的浑沌(应帝王),五、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人,时人尊称荀卿,也称孙卿。 大约活动于前298至前238年间。生于赵,游于齐、秦,仕于楚,为兰陵令。 前238年,楚李园杀春申君,荀卿亦被罢免,于是终老兰陵。其一生行事类乎孔、孟,始则治学,继而周游、出仕,终则讲学著书。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学术上成就卓越的大师。,荀子天论反映了他对于天人关系的新见解。他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新观点。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与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 非相篇表达了“法后王”的政治观,与孟子“言必称尧舜”的“尊先王”的思想相对立。,2、韩非子,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战国末年,韩国屡遭强秦侵凌,丧师失地,韩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之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万余言。”,文章传至秦国,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上书秦王,主张率韩伐赵。李斯、姚贾出于嫉妒,在秦王面前谗毁韩非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本传,继承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张, 以“法”(法令)为中心,结合“术”(国君据“法”驾驭群众的手段)和“势”(权势)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主张国君以法术威势制人,以严刑峻法治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