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14926230 上传时间:2020-08-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古代诗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1. (10分) (2016高一下鸡西期末)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万里悲秋常作客,_。(杜甫登高)_?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或百步而后止,_。(寡人之于国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李白蜀道难)_ , 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_ , 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_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_ ,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贾谊过秦论)吾尝终日而思矣,_。荀子劝学)二、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2. (6分) (2020高三上商洛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早于官方组织。从源头上讲,民间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官方组织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化;从实际运行看,官方组织出现之后,便开始组织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组织,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到明清时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为适应新的形势,官方组织管理体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形式屡有创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态势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民间组织是由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到明清时期它们的存在便已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即便是一些看似与官方毫无关系的民间组织,实质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许或默认之下存在。明清时期没有普遍设立县级以下机构,所以发挥民间组织的管理作用极为重要。其基层组织可简单划分为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类,半官方和民间组织都具有广义上的民间组织性质,比如里甲、乡约、社学等,都属于半官方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主要是由民间群体来组织运行管理,却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接受考核、监督和管理。比如社学,它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教育组织,明清时期各地普遍设立。明初天下既定,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就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倡立社学,但效果不佳。清朝明确规定社、义学教师可免差役,体现了半官方性质。各地民间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和地方乡绅的重视程度。极具血缘性的宗族义庄、地缘性的善堂善会,以及兼具地缘和血缘的会馆、公所等组织的民间属性更为明显,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官府而存在,它们同样在国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之下运行。这类民间组织的产生动力主要来自强烈的自我需要,以及地方精英的积极推动。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传统经济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乡各类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商业会馆和商帮就是典型的民间组织。一些商人为方便在外地的经营,多以地域为单位,与经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联合起来,捐资兴建会馆。它们各有组织章程,保护入会者的利益,研究经营对策,举办联谊活动和公益事业等。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商业组织,即便是商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会馆,也是同籍官员私下聚会场所,在联络亲情和关注家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作用最为突出,里甲、保甲和乡约等组织实际担负了县以下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里甲组织,主要职能是编查土地,催办钱粮,完成官府交办的各项公事。比较而言,保甲组织在维护地方治安、防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功能更突出。两套地方基层组织交叉使用,在稳固国家政权基础、确保赋役征收和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行会、慈善会是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民间组织,在行业自律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复杂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城差异大,原生性强,决定了它的自发无序和泛滥性质,难免与“官方”组织利益不一致,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朝廷对其加强了管理。(摘选自彭勇活跃在明清时期的那些民间组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组织早于官方组织出现,但后者产生后,就与前者相配合,共同构建社会秩序。B . 民间组织得到官方的允许或默认,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已经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C . 具有血缘性或地缘性的民间组织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民众自我需要和地方精英的推动。D . 明清时民间组织具有的复杂性等特征,难免会导致其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很大威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起源和实际运行两个角度来阐述民间组织和官方组织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B . 朱元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倡立社学之例论证了社学这类民间组织具有半官方性质。C . 文章将里甲与保甲进行对比,论证了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保甲的作用更大。D . 末段总结论述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的特点,并指出了朝廷对其加强管理的根本原因。(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变化屡有创新,呈现出自我发展态势和地域差异性特征。B . 清朝的社学、义学有官方的明确规定,给予了教师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其教学水平相对于明代来说更高一些。C . 明清时期,各类商业民间组织遍及全国各地,这些组织维护了入会者的利益,且在关注家乡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D . 从职能来看,基层组织中的里甲、保甲和乡约等担负着社会管理功能,而行会、慈善会的功能则偏重于经济方面。三、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3. (13分) (2016高三上烟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虬髯客传(节选)唐 杜光庭虬髯曰:“计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言毕,吁嘘而去。公策马而归,即到京,遂与张氏同往。至一小板门,叩之,有应者,拜曰:“三郎令侯李郎、一娘子久矣。”延入重门,门愈壮丽。婢四十人,罗列庭前。奴二十人,引公入东厅。厅之陈设,穷极珍异,巾箱妆奁冠镜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巾栉妆饰毕,请更衣,衣又珍异。既毕,传云:“三郎来!”乃虬髯也,纱帽紫衫,趋走有龙虎之状,欢然相见。催其妻出拜。亦天人也。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四人时馔讫,陈女乐二十人,列奏于前,若从天降,非人间之曲。食毕,行酒。家人自堂东舁出二十床,各以锦绣帕覆之。既陈,尽去其帕,乃文簿钥匙耳。虬髯曰:“此尽宝货帛贝之数。吾之所有,悉以充赠。何者?吾欲于此世界求事,当或龙战二三十载,建少功业。今既有主,住亦何为?太原李氏,真英主也。三五年内,即当太平。李郎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竭心尽善,必位极人臣。一妹以天人之姿,蕴不世之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非一妹不能识李郎,非李郎不能荣一妹。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非偶然也。持余之赠,以佐真主,赞功业也,勉之哉!此后十年,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一妹与李郎可洒酒东南相贺。”因命家童列拜,曰:“李郎、一妹,是汝主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贞观十年,公以左仆射平章事。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公心知虬髯得事矣。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洒酒东南拜之。乃知真人之兴也,非英雄所冀。况非英雄者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螳臂之拒走轮耳。我皇家垂福万叶,岂虚然哉?或曰:“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注】李郎:李靖,隋末唐莉著名将领,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一妹:姓张,一代侠女,因仰慕李靖而投奔为其妻,与虬髯客义结金兰。起陆:腾跃而上,形容平步青云,大展鸿才。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与一妹同诣某坊曲小宅相访诣:前往B . 必位极人臣。极:穷尽C . 以佐真主,赞功业也赞:辅佐D . 非英雄所冀冀:希望(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言毕,吁嘘而去侣鱼虾而友麇鹿B . 吾欲于此世界求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C . 从夫之贵,以盛轩裳申之以孝悌之义D . 半乃虬髯所传耳赢乃夷门抱关者也(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B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C . 李郎相从二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D . 李郎相从一妹悬然如磬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靖夫妇如约来到虬髯客家,梳理,更衣,行酒,赏曲,受到虬髯客夫妇热情款待,并得到了巨资馈赠。B . 虬髯客十分赏识李靖的才能,认为他必能辅佐真命天子,大展鸿才,成就功业,夫妻二人将同享荣华富贵。C . 虬髯客也曾想争夺天下,但认识到江山非李氏莫属后,决然退出,十年之后在千里之外成就自己的功业。D . 作者借虬髯客之口,宣扬李世民为真命天子,唐朝历时长久,非出偶然的主旨,反映作者思想认识的局限性。(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延中堂,陈设盘筵之盛,虽王公家不侔也。言讫,与妻从一奴,乘马而去,数步遂不复见。公据其宅,乃为豪家,得以助文皇缔构之资,遂匡天下。4. (8分) (2018高一上沈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 . 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 . 颈联采用反间方式,说自己举目无亲,相处没有同道之人,没有亲人、同道之士能与自己开怀畅饮。D . 尾联“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E . 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2)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6分) (2016高一下南昌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表现了蔺相如胸襟宽广,以大局为重的爱国精神。劝学一文中强调君子并非特殊,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6. (12分) (2019高二上白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板擦夏鲁平(前情提要:史丽萍老师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她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学习不好的“野孩子”而放弃我,反而关心和爱护我。我想报答她的恩德,于是在班里的板擦坏了后自告奋勇要做一个板擦给她)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发灵感,我一路小跑到家门,钻进仓房,从工具箱里找出四根半寸长的铁钉,将折叠毛毯条铺在木板上,在四个角上钉上了铁钉,黑板擦终于做成了。第四天上学,史老师刚走进教室,我赶紧从书包里掏出那只黑板擦,史老师喜出望外接在手里,忽然一愣,这黑板擦显然出乎她的预料,而且不是出自大人之手。她反复掂量这只稚嫩的黑板擦,指甲划向蜡笔涂上去的蓝色,说:“不错,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你。”史老师开始用这只黑板擦了,黑板擦擦向黑板的一刹那,我们的耳边发出了尖厉声响,是铁钉与黑板摩擦的声响,一道长长的划痕出现了,惊心动魄。全班同学好像早就琢磨起这只怪异的黑板擦,一直憋闷着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一个划痕终于划开了他们的笑声。史老师转过身,也在笑,她肯定觉得这只黑板擦滑稽可笑,同学们于是跟着放肆地笑了,笑得我咬牙切齿,头猛地埋向桌面。在天昏地暗中,史老师敲响了讲台桌子,那是黑板擦与桌面的撞击声,她粗暴地镇压住所有的笑声,教室一下子静了,接着,史老师喊起了我的名字,让我站起身来。我站起来,耷拉着脑袋,史老师让我抬头,看同学,看老师。我万万没想到史老师泪水盈盈地愤怒着,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我为你们的笑声感到羞耻,有谁能像夏鲁平同学这样亲手为班级做成一个黑板擦?我现在宣布,期末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就是夏鲁平同学,大家为他鼓掌!”顿时,我的心又一次热浪翻滚,泪水潸然而出。不久,学校为每个班级分发了新的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一直被史老师上课时攥在手里,她用这只黑板擦时,轻拿轻放,不再在黑板上擦出划痕。有时,她还将学校分发的黑板擦与我做的黑板擦交替使用,两只黑板擦沾满了厚厚的粉笔灰。第二学期,史老师离开我们班,教下一个年级。我们班新来了一位老师,何老师上课,喜欢操起学校统一分发的那只黑板擦。我做的那只黑板擦基本闲置,时间长了,被推到黑板槽边缘,与一些碎粉笔头挤在一起,我看着也几近麻木,认同了那只黑板擦本该拥有的命运。有一次,何老师写错了一个字,正站在黑板边上,随手摸向黑板槽,抓起我做的那只黑板擦,擦向那个错字,吱黑板又响亮地现出了划痕,她的手停住了,看看这只黑板擦,皱起眉头说:“这是什么破玩意,你们以前的史老师真能对付!”一扬手,黑板擦咣地一声扔进了教室门后的垃圾堆里。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哄堂大笑,我的心一落千丈,身子一动不会动了,有同学偷偷转过头,瞥了我一眼,赶紧缩回去。教室里细微的情绪,没有引起何老师的注意,她走到黑板中间,拿起学校分发的黑板擦,退到黑板边缘,咔咔擦掉刚才没有擦完的字,继续上课。接下来这段时间里,何老师讲的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耳朵,我看着何老师嘴巴一张一合,脑子里错乱混杂的声响此起彼伏。几天后,更为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我成了班级里捣蛋的学生,优秀学生被刷掉,劳动委员被刷掉,我在各种课堂上摇头摆尾故意弄出怪异的响声。我成了何老师眼中重点看管的对象,让她头疼了,疼得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爽快。有别的老师上课,何老师过来趴教室门缝,偷看课堂纪律,看见摇头晃脑的我,推门进来,揪住我的衣领,拎出教室,让我在走廊站立,让我回家找家长。我背起书包离开学校,知道母亲躺在家里,根本无法出门,我父亲整天忙着促生产根本没空,抽不出身子管我,况且这事,我也万万不能告诉他。我开始逃学,我成了何老师的对立面,我与她不共戴天我感觉史老师试图在找我,我不愿意再见到史老师,有时我在操场上溜达,特意留心是否有史老师,只要史老师出现,我立马逃之夭夭。有一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中学校门口,竟惊讶地发现我小学时的史老师,她身穿我熟悉的粉红色的确良上衣,米黄色的裤子,站在不远处盯着我,等待我主动跟她说话。可我一言不发,也不看她,我已不是她所期望的学生了,我硬着头皮往校门里走,给她一个生冷的背影儿。史老师肯定心凉了半截,我就这么狠着心让我与她之间凉下去。我走进了校门,感觉史老师突然从后面追上来,我加快了脚步,直着脖子,就是不理她。史老师不再追我,她站在了那里,嘴里发出了愤怒的声响:“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那一刻,我站了下来,站在那里,脑子好像蓦地从混沌中回过神儿来。(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为了报答史老师的恩德,做了一个铁钉板擦,但史老师并没有因为它难用而贬低“我”,反而表扬了“我”,为后文叙述“我”无颜见她做铺垫。B . 小说通过对史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位善良细心、讲求教育方法、尽职尽责的优秀小学教师形象。C . 何老师在文中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其作用却不可或缺:她的一个动作导致了“我”由“好”变“坏”,她的行为表明了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D . “我”故意惹何老师生气,甚至与她作对,报复的快感却让“我”不愿见到一直关心呵护“我”的史老师,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躲避,不和史老师照面。(2) 从史老师拿到“我”做的板擦时,“我”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 请联系小说内容和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史老师的话“别忘了,你可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的理解。 五、 作文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9松江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也可能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第 12 页 共 12 页参考答案一、 古代诗文阅读 (共1题;共10分)1-1、二、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2-1、2-2、2-3、三、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3-1、3-2、3-3、3-4、3-5、4-1、4-2、5-1、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6-1、6-2、6-3、五、 作文 (共1题;共5分)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