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2019版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线上测试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12分)1. (6分) (2018高三上建平期中) 按要求选择 (1)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2018年诺贝尔奖的揭晓又一次证明:唯有锲而不舍的坚持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B . 生物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切忌怀有恐惧畏难情绪,袖手旁观是不可能学到真知的。C . 人到中年的王老师班主任工作虽然繁重,但她总是精神矍铄 , 工作总是细致全面。D . 在“相声新势力”的表演现场,各路青年演员幽默风趣的表演逗得观众忍俊不禁。(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作者在积累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构思后,、只有在作品最终完成之际,主题才其最终确立。但完成了 “意在笔先”并不等于此“意”能善始善终意在笔中和意在笔先、意成笔后相辅相成还未可知一般都会对写作有了一个总体的趋势约定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反复、不断充实和不断往上的过程A . B . C . D . 2. (6分) (2019高二上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殷人所理解的价值本源是一种人格化的“天帝”,作为至上神主宰着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但是“天帝”并没有保证殷人治运长久。(甲)周人在殷亡教训的强烈震撼下,萌动忧患意识,见成而思败,在观念中升腾出较为抽象的天命观,取代了对天帝的信仰。周公把遵从天命具体化为“敬德保民”,要求治人者“以德配位”。后来又经过“天命无常”“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太誓)一类观念的过度 , 使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外求逐步向贵于内求转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象),初步形成了重德的文化特色。(乙)孔子赞扬“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重德正是他接受周文化的基点。(丙)孔子思想中虽保留了天命的主宰地位,但其具体内容,总是同“德”之存失,“斯文”之兴衰,“道”之行废等精神联系在一起。(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萌动B . 把C . 过度D . 逐步(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3. (2分) (2017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携来百侣曾游,_。” (2) 在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吟唱的“_,_。”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3)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 (7分) (2018高一上赣县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本诗写于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葳蕤:枝叶繁盛。(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行文不太符合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却做到了前后呼应,结构较严谨。B . 诗的五,六句中,“坐”有久坐之意,表达出生发的爱慕之情深刻而浓烈。C . 诗人用“谁知”实现了由写物象到写人的转折,那些“林栖者”即指隐逸之士。D . 全诗诗意温雅深邃,却又自然贴切,有平易之风,而毫无造作之痕。(2) 本诗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5. (12分) (2017宜宾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犁的情结高维生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 , 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著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斑斑锈迹。农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集体户,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柈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搀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那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土地、未来。它是那么地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章以“犁的情结”为题,主要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渴望、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犁的消失”的伤感。B . 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赞扬了“犁”的独特品性,同时也对“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都闲置着被人遗忘”略感遗憾。C . 第六段“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躁”、第七段的“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以及文章的主题相呼应。D . 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上”,这里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了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E . 本文是作者身处“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之后,从心底里唱出的乡情、“我”、土地与未来相依相恋的一曲动人的赞歌。(2) 文章以“犁”为线索,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用犁的活动,请简要概括。(3) 文章说:“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有哪些?(4) 作者说:“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请结合材料,探究“浪漫”的表现与作用。6. (9分) (2019高一上长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虛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2017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不是依附于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B . “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C . 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意象创造的艺术D . 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反映了现代人的视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B . 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C . 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D . 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B . 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C . 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D . 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2题;共12分)1-1、1-2、2-1、2-2、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3-1、3-2、3-3、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1、4-2、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5-1、5-2、5-3、5-4、6-1、6-2、6-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