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二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47610737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西专用)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三) 诗歌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江西专用):(十三)诗歌阅读二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春日登楼怀归寇準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 本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_(2)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答:_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8分)道中寒食陈与义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注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_(2)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4分)答:_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微:指泉声细微。机心:机巧的心计。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答:_(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_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1)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中“丝丝”一词的妙处。(4分)答:_(2)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4分)答:_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分别分析。(4分)答:_(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4分)答:_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惜琼花张先汀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 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1)词的开头两句“汀白,苕水碧”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简要赏析。(4分)答:_(2)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7.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关山月二首(其一)南北朝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注 星旗:星名。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云阵:指云形似阵。(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答:_(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分)答:_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西江月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 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1)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2)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 长相思山驿 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感?(4分)答:_(2)作者描写了哪些秋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答:_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8分)恨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 河阳,地名,唐检校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江西专用):(十三)1(1)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步骤是先概括写了什么景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概括景象时要结合题目“春日登楼”和首联的“望”字。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则由见闻而怀归,这一点答题时要注意。(2)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出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按照答题步骤答题: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该字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什么形象(景、物、人);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哲理。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2分)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心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2分)(其中总述2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先概括出诗人的总体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2)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1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有没有技巧,有的话指出表达效果和情感。3(1)分别是“覆”和“唯”。(2分)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1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踏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1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答题时第一要注意审题,应先指出是哪两个字,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步骤:释字义;明手法;点效果;述情感。(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诗人借助对深秋时节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凄凉荒寂的氛围,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2分)解析 若答动静结合(整个氛围的“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麋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用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诗人故作旷达之语,其实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在低于4分情况下酌情给分。4(1)“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叠音词的答题步骤是:解释词语含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富有音韵、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但这首词首句中“丝丝”出现了两次,这就要求答出分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景(物);另外答完字面意思之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答出深层含义。(2)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1分)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和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1分)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1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答出两种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第一要注意审题,“请选择其中两种”;第二答题步骤是先指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来表现思归之情的。5(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2)郑诗:衬托。以春风荡漾,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曾诗:比拟。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6(1)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画面:(2分)汀上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2分)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需要抓住所给景物的特点,大体把握其基调,如由“白”与“碧”可知此景为乐景,此情为乐情;然后对意境或图景的特点加以概括;再用简略的语言把意境或图景描绘一下即可。(2)对比。(1分)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1分)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1分)将怀人的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1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先点明表达技巧,通过上下片内容来看,此词主要通过春与秋的对比、昔日的欢乐与今日的落寞的对比表达了怀人的思归之情。7(1)思念家乡亲人。(2分)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把握。分析时要抓住表情词语,结合具体诗句的内容作答。前两联的“思”和“忆”是明显的表情词语,表明了思念家乡和亲人;后两联的“复”是表情词语,表明了对战争的厌倦。(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是实写,思妇未眠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景象。从对面写起(或衬托)。用家中思妇衬托军中客子。均可得分;手法2分,说明2分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大体范围是前两联,且是主要手法,不能只是某一句的手法。其次,要熟知常用的各种手法,并能准确判断出。第一联是在写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的圆月的夜晚思念家乡秦川;第二联是在写出征军人想象家里妻子的情况,所以是虚实结合手法。第三,答手法题要指出手法是怎么体现出来的。8(1)词的上片写感伤,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2分)下片写悲愤,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这两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2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情感,“复杂情感”说明不是一种情感,这一点在审题时要清楚。此题考查对诗句中蕴含情感的把握能力。要能结合诗句描写,抓住表情词语,概括诗歌的情感。上片的表情词语是“凉”,下片的表情词语是“愁”“孤”;另外中秋“北望”的情感也应该注意。(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2分)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2分)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如何抒情”要注意首先明确抒情手法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首词写了很多景物,很显然是借景抒情;指出手法后要写明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9(1)这首词表现了羁旅之人悲凉的心境(2分)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这首词写雨后山驿的黄昏景色和词人的羁旅之思。要注意抓住表情词语“凉”“清”“行人”。(2)描写了凉蟾、暮云、暮山、秋声、雁声,(缺一点减一分,减到3分为止,答全给3分)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本题要注意审题,答题范围是全词,而且是秋景,答题时不要答不属于秋景的意象。10(1)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1分)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讯,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寓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尾联回应次句,写官军攻破河阳,检校司徒又急于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2)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洁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1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1分)(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情感态度,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愁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