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1. 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2. 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4. 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5. 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与联系。6.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7.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 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回答1. 什么是土地?土地有哪些特性?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 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对土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土地的特性有:1)资源 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 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 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3)生态属 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4)工程属性;(5)社会属性;(6)权籍属性。2. 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 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 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 间,广义上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 等;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 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土壤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 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自然体。土地与国土 :从范围来看,国土包括领土、领空、 领海,超过土地范畴;从目的看,国土强调主权意义,即国与国的关系,而土地是自然社会 综合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土地与土壤: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 要素;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 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 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答: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 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 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括土地资源 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区 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4. 简述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 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 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 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 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5. 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与联系。答: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 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 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严格地讲,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 土地的概念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 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 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 更广,而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6.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答: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50年代初期财 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用群众民主评议,逐 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常年产量作为农业税的依据等级划分、 常年产量的评定以及在地区间的平衡都缺乏一套科学的规定。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 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 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这个时期的特点是,(1)与生产建设密切结合, 针对性强。(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 缺乏工作和了解。(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和 系统化。(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基础上,基本上属于土壤地理学的范畴。第三个时期从70 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1)从区域性走 向全国性研究。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的和系统的研究,从而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 究和制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土地室还写出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 范,作为全国各地开展土地评价工作的指南。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中国土 地资源学的发展和提高时期。这个时期的土地资源研究的特点是:(1)内容更加广泛综合。 系统工程在土地资源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计算机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始在制图中应 用。(4)土地资源研究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研究。7.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 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答:三个要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土地资源学理论研究急需加强;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应用,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第二章本章思考题:1.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是哪些?2. 年平均积温大小与年平均温度高低对作物生长各有何指导意义?3. 土地资源的社会功能有哪些?答案:1. 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是哪些?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以及社会经济要素(一)土地资源自然要素(1)气候要 素特征分析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 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 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 水(降水)三个方面。(2)地学要素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 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 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 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3)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1)地表水地表水主 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 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2)地下水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 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三 种类型。它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 的关系;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4)土壤要素特 征分析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 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5) 植被要素特征分析植被是地球表面的植物覆盖,植被类型的分布是受水、热、土等因素直接 控制的,它们从群落和分布与气候类型及土壤类型有近似的联系,各地区的植被都有其严格 组成及其结构群体。(二)土地资源社会经济构成要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 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下,土地资源利用结果因社会经济属性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利用结构、利用现状和投入产出结果等。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属性主要有: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 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 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2. 年平均积温大小与年平均温度高低对作物生长各有何指导意义?年平均积温大小是三0C和三10C的年积温的统计总和,它分别表示对耐寒作物和 喜 温作物的能量生长及成熟的一个统计指标。2)年平均温度大小,是每天昼夜观测温度的年 平均温度、它是作为地面温度高级划分的地理带(如温带、亚热带.)的参考依据。日平均 气温三0C的持续期称为农耕期,三0C的温度一般也为耐寒作物(小麦、马铃薯等) 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日平均气温开始通过10C时,大部分农作物开始活跃生长,以日平 均气温三10C持续期 的累积温度及其持续日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资源指标。三10C的 温度一般也为喜温作物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玉米、棉花等)。三0C与三10C积温的多 少,表示耐寒、喜温两类作物在当地能否成熟。若大于作物需要的积温,则作物可以种植, 也可成熟,否则不能种植。积温也决定熟制,积温少,仅够某一种作物对积温的需要,则 可一年一 熟,若可满足两种作物 所需积温之和,则可一年两熟,若再多,还可 一年三熟。3. 土地资源的社会功能有哪些?社会的自然资源功能:生产性功能,它为人类社会 提供生活空间及 通过绿色植 物提供人类社会的有机食物的能量与蛋白质等的供养功能。生态性功能,通过土地生态 系统提供人类生活环境的总体生态功能。土宜性功能,通过某些动植物对某些土地条件的 特殊要求而生长一些特殊名优产品的生产功能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要。土地动态变异与更 新功能,人类社会可通过此功能来科学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功能。多用途性功能, 既可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也可用于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可移动性和 不可展延性的地学与区位稳定性功能。社会的资产功能:产权功能,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基础。增值性功能,由于不可展延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的土地需要,使土 地形成稀缺资源而使土地具有自行增值特性。不动产功能,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而成为 社会经济的不动产资本。第三章1. 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的概念?2. 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3. 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4. 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5. 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答案:1. 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的概念?从土地的构成要素上看,土地类型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 然因素与人类长期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分布及组合规律、 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其被称为土地单元。其具体含义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 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一定外貌形态特征,这些外貌形态特征一般可以从其地貌、植 被或土壤类型上反映出来;(2)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和相近似的 属性; (3)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次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 与其他土地单元构成一个土地分级系统。2. 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什么?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分类与土地分级,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理环境的分异 规律和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类型的研究,不仅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化有重要的意 义,而且也是开展土地评价、土地承载力研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实践任务的必不可 少的重要基础工作。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开发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3. 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从土地类型结构的定义出发,结合现今人类活动的发展趋势回答此题,重点是在分析人 类活动对土地结构变化的影响。土地类型的演替从结果上可分为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土地 类型的正向演替是指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 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这种演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土地类型的逆向 演替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性演化, 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结构与功能变得愈简单,生产力逐渐下降。我国曾发生过大范围 的山坡毁林开荒、乱垦草原和过度放牧等破坏土地生态环境的现象,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直 接破坏了土地的稳定性,导致土地生态条件恶化,土地类型向低功能类型演替。4. 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 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区别,但划分土地 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 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 利用规划和管理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它是土地资源理论研究的基础内容。5. 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土地资源类型是用于各行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等等土地评价的基本 单位。因此划分土地资源类型要求能反映出土地的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这是确 定土地资源类型的依据。划分方法:(1)发生法,主要以气候和地质构造为依据,强调发生和形成过程,把土地划分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特点依据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 属于综合方法,但其粗略、界限模糊、适合进行自然区划研究(2)景观法,以景观形态单 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尤为广泛。该方法依据土地因素 在各地段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强度的差异,通过综合分析,选取对土地单位个体分异起 主导作用因素确定土地类型个体的空间界线。特点:注重形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依据 对地貌因素和其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一般能得到内部一致性较强的土地单 元,应用比较方便,能准确划分土地类型;(3)参数法,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 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特点: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应用受限。第四章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状地物并行时,应该如何处理?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调查一般包括哪些方面?3、二次调查中线状地物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哪些?答案: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状地物并行时,应该如何处理?(1)均为双线线状地物并行: 均要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上。(2)双线线状地物与单线线状地物并行:双线线状地物调 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单线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双线线状地物边界0.2mm标绘, 以双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3)均为单线线状地物并行:依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 干渠、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调绘 在工作底图准确位置,并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主要线状地物 0.2mm标绘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调查一般包括哪些方面?(1)转绘工作:把外业调绘完毕的专业图,转绘到地理底图(去掉了专业图无关的地 图要素的地形图)上,以便能进行面积量算和编图。(2)量算面积:在转绘好的以地形图为 分幅薄膜底图上,原则上以图幅为理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进 行汇总。(3)编图与图面整饰:量算工作完成后,对薄膜分幅图进行整饰,进一步对分幅图 面注记和线划进行校核和清绘。然后进行分幅图的拼接,绘图以及图面设计。即编图。(4) 成果整理:包括原图的复制出版和编写调查报告。3、二次调查中线状地物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哪些?(1)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时,按图斑调查;(2)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 2mm时,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并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当 宽度变化大于20时候,应该分段量测宽度;(3)在以系数扣除田坎的地区,田坎不调绘, 但作为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的田坎应该调绘其准确位置,但不参与面积计算。第五章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2. 试述FAO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 的区别与联系。3. 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4. 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些意义?5.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涵义是什么?6.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答案: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是什么?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生产力的大 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自构成要素以及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 评定。2. 试述FAO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分类方法,并说明它与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分类方法 的区别与联系?FAO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分为四级:即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 和土地适宜性单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三级。 区别:FAO 土地适宜性等级分类时一种解释性的分类系统,可以用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种类的 土地适宜性分类,而且始终保持一定的结构。它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当前的和潜在的适宜 性分类,对可能选择的每一种土地用途都分别进行分类。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在潜力评价 与划分时,以土壤图为评价单元。主要是对各种各样的土壤制图单元,按其对一般的农作物 生产、林木和牧草植物生长的情况进行归类合并,划分结果是同一个生产潜力单元内所有土 壤图单元均有相近的潜在生产潜力。联系:两种分类系统的基础都是土地满足特定用途的能 力和土地本身的生产潜力。3. 土宜评价与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土宜评价是指在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 条件对土宜形成产生影响的机理。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 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的综合适宜程度大小的评价。区别:土宜评价不仅评价土地的生产力, 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侧重于对土地满足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 式的适宜程度大小的评定。联系:土宜评价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遵循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4. 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些意义?(1)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都具有重要意义。(2)由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 增长的限制目标,因此,它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等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3)在 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土地超量负荷,必将导致 掠夺 式使用土地,使土地 肥力下降,再生资源 活力减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 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进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次的涵义是什么?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分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作物的光温(水)土生产潜力。作物的气 候生产潜力可分为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被称为有 灌 溉保证的水田农业 气候生产潜力;作物的光温 水生产潜力是指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 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作物的 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有灌溉保证的土 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 光温生产潜力进 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称为光温土生产潜力。6.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国内外有关估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较多,主要有:(1)提高承载力的策略 模型(ECCO)模型方法(2)非线性动力学模型(3)多目标规划法(4)农业生态区划法(AEZ)第六章1. 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2.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3. 试述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概况和新近进展。4. 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通过技术、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的 类型、结构、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利用合理,土地资源本 身的功能能够得到连续不断的发挥的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性体现在四个方面:(1)存在形 式的可持续性:主要指土地资源必须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才能保障发展 的需要。(2)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是其 根本目标。(3)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正相关。(4)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生态效益。2、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可持续土地利用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 永久的生产力”。包括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持 续性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前多 对农用地,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得到宜耕、宜林或宜牧的土地,是更适合某种有 目标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二者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而进行的评价。土地适宜性是一种 现状的评价,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 式。3、试述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概况和新近进展。(1)20世纪9O年代以前的土地利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国内最早开展土地利用研 究的专家以地理学家胡焕庸、任美锷和农学家张心一为代表。胡焕庸在土地利用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的研究成果:张心一在土地利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 中国农业统计地图研究成果;任美锷对四川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 1948年将“中国西南部土地利用研究成果以首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的经济地理杂志上, 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土地利用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 代初期,广泛开展了土地建设规划 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 后,土地利用研究又与 广泛开展的国土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治理与保护 的理念,并提 出以协调好人地关系 矛盾为基本思想的土地利用研究理念。特别是由 吴传钧领衔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1 : 100万全国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工作和农业部组 织 开展的土地利用调查,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全面掌握了我国土地资源 的现状特征,推动了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土地 利用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构建方面,我国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建立土地利用度、土 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的定量化模型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这些模型为土地利用变化 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模型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 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合作,在深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综合性、土地利用变化的规模 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 型,并对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 化与粮食生产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通过建立衡量土地质 量变化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土地质量出现问题的地区,并提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研究方 法及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式及优化利用方案。除以上所提到的 几 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实证研究。由于中 国所处的特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研究将是国际上该 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尺度的样带研究方面,中国是国际样带研究的主要发起与组织 国之一。中国东北温带森林草原陆地样带1993年被列为IGBP陆地样带之一。同时还开展 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热点地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如长江三角洲地 区、环 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黄土高原区及西南喀斯特岩溶区等地区的案例研究, 以及对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和最迅速的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 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扩展规律及其诱因。4、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定义;2、按时间序列论述研究背景)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在满 足当代人民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的 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1)20世纪中叶以来,传统 农业被大量施用化肥与农药、大量使用农业机械的现代农业所取代,也产生环境污染, 农田有益1数量大量降低,大量耗用能源,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降低等问题。(2) 20世纪90年代以 来,人口膨胀、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 生态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2)198 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针对全球 环境与发展问题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199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 O)正式提 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成为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方面的指导性文件。第七章1、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哪些影响?2、土地保护过程中应体现什么理念?3、土地退化的控制对策包括哪些?如何进行土地退化的控制?4、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些内容?5、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答案1、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哪些影响?土地利用对生态结构的影响:生物入侵 土地利用引起生态系统内区系的重组,即在 地理隔离的系统内侵入新的物种。生物入侵大量发生,侵入植物几乎无处不有。生物多样 性损失 就全球范围而言,物种消失速率尚难确定,原因之一就是有些物种还未被认识和 发现。最新估算,目前地球上物种正在以比人类活动前高100-1000倍的速度消失。由于滥 捕滥杀,一些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动物不正常的消失,直接造成这些生态系统的 动态变化,也会导致其他物种的消失。土地利用加剧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物种消 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转化造成的生态损失和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随物种的消失自然发 生,土地利用加剧了这一过程,发生土地转换的生境是生物入侵的主要发生地,生物入侵又 迫使土地转换。以农业扩张及其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土地利用,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 侵入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土地利用对碳循环 的影响人类开采使用化石燃料、燃烧生物残留物及土地转换增加了大气中的CO2。集约 农业加速了有机质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碳循环。土地利用对水循环的影响全 球范围内,人类已经用去了 50%以上的淡水和易开采的地表径流水,其中70%以上用于农业 生产。由于河流改道和拦截而造成的海水的减少,又导致了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减少,对 海水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远大于陆地生态系统。在地表水比较贫乏和过度开采地区,人类已 经开始利用不可更新的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已经引起严重的后果,缺少灌溉水已威胁到 人类的发展。另外,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沼泽化,已经造成区域农业产量的下降。土地利 用对氮循环的影响 土地利用增加到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至少不少于其他自然资源中结合 的氮。土地利用使得农田、污水系统和氮饱和的陆地生态系统的氮流失到溪流、河流和地下 水,最终流失到大海。河流中氮增加也会导致三角洲富营养化,造成无用甚至有毒的海藻 繁盛,威胁着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对其他循环的影 响 土地利用还增加了大气中的氧化硫,影响了空气质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气候。磷矿 和其他金属矿物的开采利用,加速了其碳循环的速度,其中铅、镉、汞已成为主要的有毒物 质。2、土地保护过程中应体现什么理念?土地资源保护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存土地资源、恢复和 改善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土地资源 保护的目的是要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要注重土地的地力、数量、生 态“三位一体”的保护,做到使保护成果可持续。土地资源数量保护注重土地资源“量的保护。土地资源质量和生态保护则是土地资源“质的保护的两个方面。(1)土地资源数量保护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内容,一个是对土地资源种类的保护,另一个是对土地资源面积的保护。不 同土地资源种类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经 济效益,如若只是单纯保护土地资源的面积, 而忽略的土地资源的种类,那么土地资源将失去其内在平衡。有图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 展中重要性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种类及 各 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是谋划该国或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数量保护可通过 制度、法律、监测、稽查等措施进行保护。我国对土地数量保护的制度措施主要有用途管制 制度、占补平衡制度等;法律法规有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监测手段主 要是通过土地调查、航空遥感等进行。加 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 致的资源流失。(2)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 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 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 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 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中低 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 人口需要、保 障生态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 地,提高耕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 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 复垦投入少,用工省、见 效快、效益高。因 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地开垦和废弃地 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3)土地资源生态保护。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即防治土地资源污染。 “土地污染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 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类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土地污染最突出的特点是污染容易治理难, 因此,防治土地污染必须“以防为主,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途径。 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具体措施(1) 土地污染调查与动态监测;(2)制订“三 废排放的标准;(3)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3、土地退化的控制对策包括哪些?如何进行土地退化的控制?土地退化危害极大,一方面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治理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消除可能 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已退化土地继续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对已退化的土地进行 建设性改造。因此,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土地利用限制因素的改造治理。 二是对已遭受破坏而不能利用的土地的治理和改造。控制土地退化需做到:(1)全面规划,综 合治理 由于土地治理涉及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 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 规律和经济规律 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 排,综合治理。(2)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治理 土地治理是在特定的土地开 发利用区域内进行的,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的治理区域具有不同的土地治理类型,此 外,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开发历史、土地利用方式等也不尽相同。 因此,必须根据土地的特性、危害规律以及社会、经 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治 理方案和制定治理措施。(3)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由于土地的性质是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因而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一系列综合 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但在 众多因素中常存在一个或几个主导因 素制约着土地特性的发展和演变。因 此,在全 面分析的同时,必须抓住主导因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重点治理。总之,在进行土地治理时, 必须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综合措施与主导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与重点治理相 结合。(4)改造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人类对土地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的过程,就是使土 地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和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治理土地就是人为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 循环。土地生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可按人们的需要加以控制,其变动范围和限度 是通过土地治理来实现的。因 此,在制定治理方案时,首先必须把治理区域的土地, 作为生态系统整体来对待,统一考虑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以及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态效 益。总之,在进行土地治理时,必须将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作为重要目标。4、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就目前而言,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1)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所谓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影 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学条件、人为影响因素等。 耕地地力分等 定级就是依据这些因 素的不同组合状况按照一定的 评价方法将基 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是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 地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它为监督保持和培肥地力提供具体的标准。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的 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试行的地力分等定级方法。该方法主要 是通过对耕地土壤取样分析,获得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各要素的性状反映值,结合地 形、灌溉条件、耕作措施以及产量水平等综合状况,对耕地地力做出有科学依据的定量判 断。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开始试行的农用地分等定级方法。(2)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建立耕地地力监测体系。耕地地 力监测 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 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耕地地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和人 为干预四大类。考 虑到各种地力因素的变化特征、监测周期和监测手段的不同,耕地地 力监测体系中一般将耕地基础地力监测、耕地作物产量监测和人为因素监测分别进行。耕地 基础地力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因素、地学因素中的所有项目;土壤因素中除土壤养 分 状况以外的 所有项目;以及人为因素中的农田水利设施、灌溉保证状况。耕地作物 产量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生物量(不包括地下部分,块根类作物除外)和经济产量。耕 地土壤肥力监测的主要是对土壤养分状况和各种肥料使用量及其增产效果的监测。耕地地 力退化防治。耕地地力退化的类型主要有耕地水土流失、耕地次生盐渍化、耕地沙化、耕 地贫瘠化等,其中耕地水土流失、耕地次生盐渍化和耕地沙化的防治与一般土地上的退化防 治方法基本相似。耕地贫瘠化则是指耕地土壤中的养分总量即有 效性不断降低 的过 程,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增加化肥和有机 肥料的投入量,并施配方施肥,实现地力平衡。(3)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耕地环境是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水、土壤和野生生物等。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就是, 将对各个 对象的监测 结果与 国家颁布的有关耕地环境标准 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 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类别、程度和范围,定期提交耕地环 境监测评价报告。建立耕地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耕地环 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耕地环境污染事故查处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核制度、 耕地环境保护检查制度,以及耕地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度等。5、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1)防止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对策“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 境”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防治的措施首先是要正确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态环境 效应,确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明确土地利用结构总体方案。土地污染最突 出的特点是污染容易,治理难。因此,防治土地污染必须“以防为主”,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 源,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途径。应成立相应的管理与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法规,控制对 土地的污染和限制对污染土地的使用;建立土地使用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档案;制定 不 同用途土地的污染物浓度指标;鼓励对污染土地进行整治;加强与污染土地有关的科学 研究。其防治的重点是减少由农药、化月巴、污浊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带给土地的有毒物质的 数量,减少毒素的再循环。(2) 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 具体措施如下:土地 污染调查与动态监测。开展土地污染的调查与监测,制定土地污染标准是评价土地质量、防 止污染发生和发展的一项工作基础。土地污染调查是指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程度的 分级评价、土地污染的监测和预防在环境保护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即在 代表性区 域里 定期采样,或在条件许可时,在固定点安置监测仪器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测定,以观 察污染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制订“三废”排放的标准。主要是改进工艺流程、控制和消除 工矿业“三废”排放,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质来源。必须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 进行回收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使之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对于污水灌溉必须谨慎,在利用 前必须测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浓度,避免盲目污染。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合 理使用化学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提倡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 的新措施。化肥的使用 必须实行平衡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3)污染土地 的整治技术污染土地的整治是一项昂贵而困难的工作。目前 西方国家使用的整治技术主 要有:覆盖、搬移、封闭式填埋、微生物处理、高温处理、抽取法、蒸汽淬区、植物处理等。 近几年,应用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已引起广泛的兴趣。其主要原理是将基质中的重金 属,通过植物吸收或者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待收货后,对重金属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情 况以及经济和技术的可能性,选择适宜的整治技术。第八章1、世界土地资源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了那些问题?3、面对世界土地资源的问题及人口压力,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世界土地资源数量变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耕地增长趋于稳定,人均耕地日益减少,据估计,1850年全球耕地约5.38亿公顷,1980 年达到10亿公顷。在20世纪中叶以前,全球耕地随人口增长而增长,1950年近12亿公 顷。从5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放慢,80年代中期以来,耕地面积逐渐趋于稳定。与此相反, 全球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已由1950年的0.47公顷减少到1988年的0.27公顷,减少 42.6%。现有耕地有日趋被大量占用的顷向。据估算,自人类产生以来全球已损失约11亿公 顷耕地,随人口增加和耕地扩大,全球森林和草地的绝对量和人均量都日益减少,全球森 林和林地大约有60亿公顷,到1954年,因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农业、牧业和人类定居点等 用地的增加,全球森林和林地面积已下降到40亿公顷左右。据统计,近30年来,热带森林 面积的减少远大于温带地区,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温带森林面积,由于人工造林和退耕还 林面积超过其它方式占用的林地面积而略有增长。在北美洲,森林面积20世纪初期已稳步 增加,最近又略有减少。最近几年,热带地区滥伐森林的面积大于人工造林面积顷的10 20倍。由于造林速度跟不上伐林速度,很长时期内,全球森林绝对量和人均量都将持续下 降。随着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和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全球草地的绝对量和人均量也在继续 减少。围垦湿地。由于耕地压力的增加,全世界已丧失的沼泽地有25%-50%。为了增加土 地发展农业,人们排除湿地积水,开发为农田种植粮食。它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许多水禽 和鱼类减少甚至灭绝。2、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带来了那些问题?(土地过度开发,土地污染、退化问题严重,土地粗放浪费等)全球人口与耕地的矛 盾日趋尖锐。尽管耕地扩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由于人口增加过速,预计到本世纪末人均 耕地面积仍将下降,人地、人粮矛盾加剧。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损失主要在地 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质肥沃,产量很高的已耕地带。由于人口膨胀与消费水 平提高的双重压力,全球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前者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后者主要在发达国 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毁林开荒,滥垦过牧,结果造成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土地 盐渍化是因灌溉和排水不当所引起的。全世界潜在的可耕地大约30%受盐化影响,每 年有150万公顷农田因盐渍化降低了生产力。此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潜育化、“三废引 起的土地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也有广泛发生。据综合估计,全球土地退 化和破坏的速度在每年10001500万公顷之间,并且随人地 关系日趋紧张,土地退化 加重趋头明显。3、面对世界土地资源的问题及人口压力,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1) .要解决全球土地问题,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必须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达 到3者相互协调的最大综合效益;生态平衡是保证土地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土地的生态负荷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利用得当,便能不断更新和提高 土地 利用率与生产力构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利 用不合理超过土地生态系统的负 荷,则会破坏土地生态平衡,最终造成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可持续土地利用管 理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土地利用管 理评价方法的研究,尽快建立起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不同评价尺度和不同土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关键。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控制人口,加大对土地投资力度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 向有关政府和人民进行深入的宣传,让其增强土地人口的危机感,使合理利用土地成为政府 和人民的自觉行动。(3)开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潜 力,节约、集约、高 效地使用土地资源。目前,应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应包括中低产田改良 技术研究、盐碱地治理技术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的研究、沙漠化防治技术的研究、土 地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等。(4)共同保护土地资源,防止生态恶化。人口数量增长与社会经济 发展对农副产品需求的数量在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必 须要求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做保证。因此,合理利用、珍惜和保护土地 资源,对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战 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人口爆炸”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为 人们所认识。在世界各大区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东亚,其中,中国占了很大的份额。 而同一时期,非洲的人口增长率却持续上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官方未制定严格控制 人口计 划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但 社会文 化背景和经济制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 一。关键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人口意识。第九章1. 中国土地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2. 中国土地资源存在哪些问题?3.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有哪些影响?4. 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是什么?5. 中国园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园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与管理?6. 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利用与保护的策略有哪些?7. 中国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对策是什么?8. 中国交通用地存在哪些不合理的现象?对策是什么?9. 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有哪些?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什么?答案:1、中国土地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从北纬3。5853。31(南北跨近50), 东西自东经734013505(跨经度近60)。总面积960万km2。从南向北依次出现赤 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六个温度带。除仅占国土1.2%的寒温 带热 量条件较差外,其他各代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一年一熟至一年三熟。我国背靠地球上最大 的大陆一欧亚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一太平洋,因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强烈的季 风气候。2、中国土地资源存在哪些问题?(1) 土地资源数量安全问题当前,全国已有66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3hm2, 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以耕地资源为核心的耕地保护与建设 占用、生态用地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上升为土地资源数量安全的焦点问题。(2) 土地资源 质量安全问题由于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 全国遭受工 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700*104km2,使粮食每年减产1000万吨,甚至还导致 农产品潜伏着严峻的质量危机。(3) 土地资源区域安全问题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致使土地资源问题亦不相 同。西部省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这些区域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较差,土地产 出较低。而东部沿海发达区域,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限制了这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而这些区域恰恰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4)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土地 的不合理利用影响生态环境安全,土壤污染是影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问题。除土壤 污染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诸多问题也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问题又导致经济 发展速度下降,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地系统功能紊乱,并进一步引发自然、经济、社会 等各方面的危机。3、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有哪些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有利 影响1)开辟农田2)兴修水利3)驯化培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