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44887340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1、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2、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它本身没有意义,这些符号可以用 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声音或者味道等方式来表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 的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数据处理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数据是客观的。 信息是加工处理以后的数据,即有意义的数据。单纯的数据本身并无实际意义,只有经过 解释后才有意义,才成为信息。(信心是一定的数据,而数据不一定是信息;都某人来说是 数据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信心。)3、信息的性质(特点):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变换性,价值性。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信息是可以通信的,信息形成 知识4、信息的度量: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 程度大,贝U发出的信息量就大,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贝U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 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内容,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即消息中不包含认清事物 的任何信息(如人一定会死)我们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如到学校査找某个老师)。信 息量的单位叫比特(bit)。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 不确定性能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重点:一个信号所取得的信息量与出现该信号的概 率成反比一一如从10个人中找到人的概率就比从100个人中找到的概率大,但它所需的信 息量却小】5、系统: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 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系统的分类:自然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天体系统、生态系统等属于自然系统,这些系统 是自然形成的;人造系统: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作出,例如计算机 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复合系统: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 复合系统,是人一机系统。(如航空航天系统)系统的特征:整体性(一个系统至少要由两个或更多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或称子系统所组 成;系统整体功能不是各个组成要素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 新功能作为集合的整体的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的和要大.)目的性:所谓目的就是系 统运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它表现为系统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相关性:系统内的各要素 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这些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环境适应性:系统与其 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工控计算机对环境 的适应性设计)。6、信息系统的构成:信息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 新的数据(如计算机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 传到另一处(如网络系统)。7、信息系统的类型: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作业信息系统的任务是处理组织的 业务、控制生产过程和支持办公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只涉及信息的收集,没有信 息的管理)。通常由三部分组成:1、业务处理系统:如产量统计、成本计算和库存记录等;2、过程控制系统:主要指用计算机控制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如炼钢炉温度自动控制系 统)3、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先进技术和自动化办公设备支持人的部分办公业务活动。管 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8、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电子数据处理阶段(简称EDPS)、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决策 支持系统(简称DSS)。MIS是DSS的数据基础,而DSS是MIS发展的新阶段;MIS为管理者 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而DSS不但提供信息,而且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9、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有效地管理好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 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具 有重要的辅助和支持作用,现代管理要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其管理职能、管理思想和管理 方法。其具体包括信息系统对计划职能的支持、信息系统对组织职能和领导职能的支持、信息系 统对控制职能的支持。10、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方面。11、西蒙的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将决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情报活动阶段(内 容是调査环境,并定义要决策的事件和条件,获取决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设计活动阶段(决策者设计可能的、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目标的方案不止一个,而是需要研究与 实现目标有关的限制性因素,提供多个选择的方案)、选择活动阶段(从备选方案中,针对 决策目标,选出最合理的方案,是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关键阶段。)、实施活动阶段(选定方 案后,即可付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报。根据这些情报来进一步 作继续执行、停止实施或修改后继续实施的决定)。12、决策的科学化: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MIS和DSS的发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 的保证一一定量分析)、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发展(MIS和DSS只提供决策 信息,辅助决策;最终的决策只能由人作出;只定性决策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盲目决策,只 定量决策也是一种非科学的决策。)、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决策活动的目标 本身也构成一个难以确定的庞大系统。)、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决策是对未来 实践的方向、原则、目标和方法等所作的决定,所以决策从本质上说乃是对应于未来的)。13、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决策问题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 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 策规则实现其决策过程的基本自动化。)、非结构化决策(指那些决策过程复杂,其决策过 程和决策方法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决策者的 主观行为对各阶段的决策效果有相当影响。往往是决策者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数据临时作出 决定。)、半结构化决策(这样的决策问题一般可适当建立模型,但无法确定最优方案)。通 常认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而决策支持系统则以支持半结构化和 非结构化问题为目的。第二章1、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 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综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理论的综合 性学科。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它是一个味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 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 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3、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基于管理任务的系统层次结构(MIS的纵向结构),基于管理职能 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MIS的横向结构)。4、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因素):生产过程的特征、组织规模、 管理的规范化程度、组织的系统性、信息处理与人5、MPR与EPR的区别:MRPII只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它的实现是以供应商能保证及时供货 为前提条件的,但这一条件往往难以保证;ERP不但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而且把供应商等 外部资源也作为控制的对象,把供应商的供货时间作为企业减少库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 样的操作更符合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第三章1、数据处理的定义与目的:数据处理是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 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的设备和各种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的数 据的过程。其目的是: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从大量的 原始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利用计 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 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2、数据组织:数据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数 据结构包括指针与链,线性表和树、数据结构又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数据的 逻辑结构是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逻辑结构包括两大类:线性结构(线性表、栈、队列和 串)和非线性结构(树和图)。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 储方式。存储方式一般有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及散列存储。第五章1、战略规划的重要性: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MIS长远发展的规划。这项工作的好坏1是管理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2、战略规划的作用: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 信息系统的投资;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 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指导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 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3、诺兰阶段模型的定义: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去,一般要经 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其指导意义: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 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 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第一阶段:初装, 第二阶段:蔓延,第三阶段:控制,第四阶段:集成,第五阶段:数据管理,第六阶段: 成熟。4、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U-C矩阵的作用:划分系统和子系统,可以知道企业内部的功能和数据类,可以知道每一个 数据类是由哪个功能产生的,还可以知道这些数据类可以被哪些对象分享。5、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和“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自下 而上”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缺点是不能 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发展,往往要做许 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的优点是:6、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 (严格来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要开发的系统,从层次的角度,自顶 向下地分析和设计系统(先全局,后局部),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 生命周期,新系统是上一个系统的继续,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严格的规范管理和严格 的系统开发步骤,每步工作的成果要求要文档化、标准化。7、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是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 开发过程;面向用户;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档标准化、图表规范化;工作进度阶 段性明确。缺点是系统目标难以确定;对环境的适应性差;系统的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8、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它试图改进生命周期法的缺点,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 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 件基本框架(称为原型)。先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其开发过程是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其优点是以用户为 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开发过程(用户即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开发者);通过一系列 对原型的修改和完善,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失败的风险;降低了用户培训时间,简化了管 理,降低了开发成本;(用户参与原型系统开发的过程就是培训的过程);开发周期短,环 境适应性强;(由于原型法需要快速形成原型和不断修改演进,因此,系统的可变更性要好, 易于修改,能快速适应用户变化的需求)。缺点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深度不够,可能在需求 目标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就开始开发系统,从而构建的第一个原型可能并不是最优方案;对 开发工具、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由于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管理系统全 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它不适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1、系统分析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 调査、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分析。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管理上的可行性:管理人员对开发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如 私企财务中的“一支笔”现象)技术上的可行性:论证现有技术对系统所提出目标的支持 程度,开发人员的水平,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或者单纯依靠外部力量进行开发,是 很难成功的;(系统最终得由企业自己负责维护)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 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3、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可以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 具备以后再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要尽量取得有关管理人员的一致认识,并经过主管领导 批准,才可付之实施,进入对系统进行详细调査的阶段。4、详细调査的目的: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化分 析和提出新系统的逻辑设计做好准备。原则:用户参与原则(使用部门的业务人员,主管人员,设计部门的系统分析人员,系统设计人员共同参与)。5、数据六层图是分层次的,绘制时采取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办法。6、数据字典的定义:数据字典是在新系统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新系统中相关 要素的统一定义和描述,包括对一切动态数据(数据流)和静态数据(数据存储)的数据 结构和相互关系的说明,是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的重要工具。7、数据的属性分析:数据用属性的名和属性的值来描述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数据属性分 析包括静态特性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两部分:(一)数据的静态特性是指分析数据的类型、 数据的长度、取值范围和发生的业务量;(二)数据的动态特性:固定值属性:指数据的属 性值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性别、血型等属性,这些属性均为“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 动属性:这类数据项,对总体来说具有相对固定的个体集,但其值是变动的属性(工资系 统中电费扣款一项,扣款人员变动不大,但每人所扣电费则每月都在变化)随机变动属性: 这种数据项,其个体是随机出现的,值也是变动的(工资系统中的病事假扣款)。8、数据的处理方式:成批处理方式和联机实时处理。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也是今后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的依据。第七章1、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 计。系统分析的原则:系统性、灵活性、经济性、可靠性。2、代码的定义: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 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其功能是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 存储和检索;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提高了数据的全局一致性;人和计 算机的共同语言,是两者交换信息的工具。种类:顺序码、区间码、助忆码。3、物理配置方案设计的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和数据管理方式。4、文件的组织方式:顺序文件、索引文件和直接存取文件。5、数据库设计见书(146T56)6、常见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向对象模型。关系模型(用表格结 构表示实体和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7、 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先输出后输入。原因:输出设计的目的:正确及时地反映用于 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有用信息。首先根据进行输出设计,再根据输出所应获得的信息来进 行输入设计,更能反映管理者和用户对信息的需求。8、输入设计的原则: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数据的校验方法:重复校验、视觉校验、检验 位校验、控制总数校验、数据类型校验、格式校验、逻辑校验、界限校验、顺序校验、 记录计数校验、平衡校验和对照校验。9、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第八章1、系统实施的重要性:系统实施阶段既是成功地实现新系统的阶段,又是取得用户对系统 信任的关键阶段。MIS的规模越大,实施阶段的任务就越复杂。在系统正式实施开始之前, 就要定制周密的计划,即确定出系统实施的方法、步骤、所需的时间和费用。2、程序设计的目标: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效率。3、程序和系统调试的目的:发现程序和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并及时加以修改和完善。4、系统切换方法:直接切换法(直接切换就是在某一确定的时刻,老系统停止运行,新系 统投入运行。这种转换方式费用低,方法简单,但风险大,适合于处理过程不太复杂的小 型简单系统)、并行切换法(在新系统投入运行时,老系统并不停止运行,而是与新系统同 时运行一段时间,对照两者的输出,利用老系统对新系统进行检验。这种转换方式有利于 减轻管理人员心理压力、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有两个系统同时运行)。适合于处理过程 复杂、数据重要的系统)、试点过渡法(试点过渡法先选用新系统的某一部分代替者系统, 作为试点,逐步地代替整个老系统。这种转换方式心理、安全性较好,但费用高。适合于 处理过程复杂、数据重要的大型复杂系统)。5、维护的内容:程序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6、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是检査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 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 的改进和扩展提出意见。7、管理的目的是使信息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良好的可运行状态,保证其功能的发挥。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的任务围绕这一目的展开,具体包括系统的运行管理、系统的维 护、系统的文档管理、系统的安全与保密。405荣誉出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