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7课原毁,第五单元唐宋议论文,文本导学,学后自评,内容索引,文本导学,1.通假字 (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同 , 。 (2)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同 , 。 2.古今异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古义:_ 今义:,基础整合,“惧”,害怕,“悦”,高兴,一般人。,大家,许多人。,(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古义: 今义: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古义: 今义: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 今义:,虽然如此。,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曾经试验。,试验,试。,有技能的人。,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人。,3.一词多义,(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亮疾病,卒于年: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2)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素善留侯张良:,缺点,病加重,担心,擅长,好事,交好,(3)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圣主乃吾辈共事之主: 家祭无忘告乃翁:,(4)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去其不如周公者:,却,是,你的,他,那些,4.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故人乐为善:_ 详,故人难于为善:_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_ 己未有善:_ 即其新不究其旧:_ (2)形容词作动词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_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_,好事。,好事。,好事。,长处。,现在;过去。,擅长。,擅长。,(3)名词作状语 早夜以思:_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_,从早晨到夜里。,对外;对内。,5.文言句式 (1)外以欺于人: (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3)懦者必说于色矣: (4)而以圣人望于人: (5)某良士,某良士:,状语后置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6.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译文: (2)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译文: (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整体感知,一、结构图解,原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古之君子) 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今之君子) 揭示原因挖掘根源 提醒注意写作目的,对比,二、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对己待人的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人们的心态和价值取向的批判,既是对社会风气的谴责,又是为自己受压抑鸣不平。,重点突破,1.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原毁曰:“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请结合本文的脉络理解这句话。,答案,答案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躬自厚薄责于人树起丰碑。“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点明“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2.除了对比外,文中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手法,请将其找出来,并说说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答案,答案排比:第三段中的几个“不然不然不若是”的句子形成排比。 作用:加强了推断的语气,将今之君子的丑恶嘴脸揭露出来,使文章更有气势,增强了论证效果。 反问: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作用:小结前文,加强语气,句式相似,形成呼应关系,使论证更加有力,文章更加严谨。,3.在“责己”和“待人”两个方面,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所持的态度截然不同。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着毁人扬己的现象,你觉得韩愈的分析是否有道理,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答案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毁人扬己的现象,有的人喜欢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一旦看到别人超过自己,要么是恶语中伤,要么是怒形于色,不是首先去找自己的缺点、问题。韩愈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学后自评,基础达标,1.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C.青雀黄龙之轴 D.得吾说而存之,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A项“说”同“悦”。 B项“懼”同“惧”。 C项“轴”同“舳”。,2.下列各句中,加颜色的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B.将有作于上者 C.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D.多才与艺人也,解析有作:有所作为。“众人”、“尝试”、“艺人”均属于古今异义词。,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答案,3.下列加颜色的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早夜以思 A.外以欺于人B.即其新不究其旧 C.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D.非精言之能恶,答案,解析A项与例句为名词作状语。 B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C、D两项为形容词作动词。,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4.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而以圣人望于人 A.内以欺于心B.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C.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D.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解析A项和例句为状语后置句。 B项为判断句。 C项为省略句。 D项为被动句。,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阅读达标,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5.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众人:群众,大家 B.吾未见其尊己也 尊:尊重 C.怠者不能修 修:进修,要求进步 D.将有作于上者 作:作为,答案,解析众人:一般人。,解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B项代词,的人。 A项连词,和/名词,党羽、朋友。 C项代词,如此、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项介词,在/介词,对。,A.,B.,懦者必说于色矣 怠者不能修,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D.,强者必怒于言 尝试语于众曰,怠与忌之谓也 必其人之与也,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举其一不计其十以圣人望于人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强者必怒于言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懦者必怒于色矣 A.B. C.D.,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答案,解析,解析都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作例证,得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是今之君子责人的态度。,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们要求别人全面,要 求自己却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 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 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 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 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应是“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译文: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答案,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 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 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 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 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原文标点: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祖籍昌黎郡,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 谥文,世称韩文公。 B.宫市是中唐时,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 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C.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男子 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 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尊称别人用名不用字,谦称自己用字不用名。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 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答案,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应是“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文章得到别人的 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 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转到 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 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答案,解析,解析“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译文: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译文:,参考译文,答案,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2010湖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真题回放,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鄙:鄙陋,浅陋。,14.对下列语句中加颜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B.场功甫毕 甫: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同“蓄” D.籍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答案,解析,1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 B. C. D.,解析,答案,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说的是国家罢兵日久,士兵骄惰的情况。 是凶年征兵的惯例及标准。 是作者对不事农业的评价。,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 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 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 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 的是猪狗食。,解析,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雇请他人来背军粮的原因不是因为士卒老迈,而是因为士卒骄惰。,答案,11,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解析,答案,1,2,3,4,5,6,7,8,9,10,12,13,14,15,16,17,解析簿书:官府的文书、档案,在句中作动词,整理文书。听断:判决、判断,指处理政务。,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11,(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解析,答案,1,2,3,4,5,6,7,8,9,10,12,13,14,15,16,17,(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译文:,解析 (2)督:督促。被动句式。 (3)苟:暂且,这里理解为“只是,仅仅”。能直译的地方尽量直译,做到“信、达、雅”。,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参考译文,11,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政策制订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敢轻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他们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到有人谈论农业生产的事情,就一起讥笑他说:浅陋无知啊。他们只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把致力于农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的原因,是没有推究政治治理的本末呀。只知道从事农业生产而不知道节约用度来爱护百姓,是没有完全掌握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方法啊。,1,2,3,4,5,6,7,8,9,10,12,13,14,15,16,17,11,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转移用度来互相救济。在下者(生产时)勤勉尽力,在上者使用物资节约有度。百姓不保留自己的力气,国家不过度地浪费。统治者爱护百姓,百姓供给统治者(物资),使双方都不困顿。一个人的力量,督促他一定要尽其职守;一天的用度,约束他一定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和百姓同食,还常常有盈余。所以三年就能节约出一年的粮食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使用的人,也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的粮食供给官府仅够,而百姓自己的粮食仅够吃几个月。更有甚者,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就要吃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或者采集橡树的果实、存储菜根来挨过冬春。如果不幸遇到水涝干旱灾害,就相互枕着饿死在路边,这种情况真是可悲可叹啊!,1,2,3,4,5,6,7,8,9,10,12,13,14,15,16,17,11,国家休战三十三年了。那些曾身经百战的士兵老死将尽,后来的士兵未曾听过战鼓、懂得战阵。生于太平时期衣食无忧,那情势不能不骄纵懒惰。现在卫兵进入宿舍休息,不自己抱着东西而让人抱;禁兵运粮,不自己扛而雇人扛。他们骄惰到这种程度,怎么肯冒着辛苦来战斗呢?如果让士兵耐得住辛苦能够战斗,即使是耗费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空有为士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骄纵懒惰无用之人啊。,1,2,3,4,5,6,7,8,9,10,12,13,14,15,16,17,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古代大凡身体高大强壮的农民都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就以战斗之法训练他们。现在却大不相同,一遇到荒年,州郡官吏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并且健壮的人,招他们做禁兵;其余那些不够高大稍稍怯弱的就登记在册招为厢兵。官吏招收士兵多的就有赏赐,而老百姓在穷苦困厄中争着投奔他们。所以一经历荒年,那留在田地里的只有老弱者。而官吏却说:如果不招收他们当兵,就担心他们做贼。唉!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而窃取食物了。古代身体高大强壮的让他们耕种,而老弱者游荡懒惰;现在身体高大强壮的游荡懒惰,老弱者留守耕种。反差多么大啊!可是,尽力在田间耕作的,11,1,2,3,4,5,6,7,8,9,10,12,13,14,15,16,17,百姓,有时不免吃猪狗吃的食物,可是一旦做了和尚、士兵,就终身安逸享受丰厚的待遇,那么,种田的百姓不能不一天一天地减少。所以说,有诱惑百姓(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