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针对刚开学有一个教师节,所以本册第一单元课文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陶校长的演讲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体现的是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古诗寻隐者不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所见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习作也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帮助,教育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安排不仅从认识上了解我们的老师,孩子,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也有利于在行动中落实这一主题。(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知识: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读准多音字“正”。2、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3、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积累有关风的诗句。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3、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4、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6、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情意:1、师恩难忘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尊敬老师的情感。2、陶校长的演讲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体会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3、古诗两首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乡村田园风格的热爱。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4、学会请教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习惯。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2、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3、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5、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6、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篇目名称训练点师恩难忘学习作者平常但典型的事例来表达真情实感的写法。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和同学们谈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初步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古诗两首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习作1会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并能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写真事表真情。二篇目教学分析师恩难忘文本解读:师恩难忘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叙事性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文章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通读全文,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师恩的回味和感激,是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怀念。全文依循行叙事后抒情的顺序,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形象。课文共9人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教学时,宜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学生读书、悟情,并在读、悟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教学目标分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资源运用:相关课件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感知理清课文脉络。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设境引入1、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2、指名作答。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配音乐,范读)板书课文标题。二、初读感知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指读,齐读。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课文。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四、理清课文脉络。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感知课文。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一(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五、分段读课文。六、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感知字的写法。娓这个字的左边的“女”就偏在上面,与“尸”相配合好。诲这个字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些,同时注意字的读音。2、完成字词练习。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1、读一读。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3、说一说。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1、课文是怎样描写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轻读课文第二段,结合插图找一找哪句话概括了图上的意思。1、出示“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1)读。(2)这首诗指哪首诗?(3)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田老师编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4)田老师讲的故事与所学的古诗有什么关系?(5)田老师是怎样讲故事的?(6)先理解“娓娓动听”,再指导用词造句。2、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1) 理解“身临其境”并造句。(2) 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3、指导朗读。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2、学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突出重点词“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3、引导学生理解“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简介“刘绍棠”。)4、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桌讨论;自由练读;指读,相机引导。5、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五、总结全文,升华认识1、朗读课文。2、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六、布置作业1,小练笔写一写师生相逢会是怎样的一个动人情景,我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样的感谢的话。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附板书:娓娓动听 编故事1、师恩难忘 感激、怀念身临其境 受滋润课时作业设计:一、我为他们找朋友!十年树木 不见泰山一日为师 不长一智不经一事 百年树人读书百遍 更进一步百尺竿头 终生为父一叶障目 其义自见二、课外积累,我最棒!(一)、将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写完整。1、学而不厌,( )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3、采得百花成蜜后,(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随风潜入夜,( )。三、读读背背教师节老师,为什么你的节日,是在九月?莫非,九月的天,明丽而高爽,正像你们的胸襟无限宽广?莫非,九月的大地,流淌着浓浓的金黄,也迎来了你们收获的时光?莫非,九月的晨露,滋润着每一株小草,正像你们的汗水晶莹明亮?莫非,九月的风,抚动着每一株缀满红果的小树,也把你们心中的喜悦到处传扬?你们微笑着,微笑着不肯回答,望着远方白云托起的上升的太阳陶校长的演讲文本解读:陶校长的演讲,是陶行知先生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饬。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学目标分析: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10个生字,会认4个,理解有关新词。3、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成为习惯。4、感受演讲稿的情真意切,乐于模仿迁移运用,体会“学做真人”,交流陶行知其人其事,激情。教学资源运用:1、录音带;配乐背景音乐钢琴曲2、陶行知资料,“学做真人”演讲稿3、话筒,录音机录制磁带,演讲稿四人合作一份。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生平,了解演讲常识,初读知大意。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从收到放,朗读倾吐。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1、 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原名文睿,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2、听演讲(录音范读)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1、谈演讲的特点(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问正音(2)划标题三、检查初读理思路1、出词正音2、按四部分抽个读,点评后四人组分别读,并解疑。3、交流分段知大意(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 )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 )、( )、( )、(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4、引读全文5、质疑留疑四、学字词1、交流词语意思2、交流生字书写3、比较组词 陶炼彼 葡练履4、抄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大意,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二、教学第一问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3、点拨关键处(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3、填空总结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 ),认真负责地做好( ),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B、我也要每天四问C、陶校长,您听我说课时作业设计:一、我是拼写小能手!fuz dunlin boli do d binc( )( ) ( ) ( )( )二、我的收藏夹。专心( )( ) 坚( )不拔 ( )的理想( )( )的彼岸 ( )负责 ( )的进步三、关联词语填空,我能行!1、( )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 )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根本一坏,( )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工作( )都是一些小事,( )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每个人( )讲究“公德”,( )讲究“私德”。四、我会填近义词。崇高( )持久( )坚固( )激励( )五、回味课文,我能填!、这篇演讲要求学生每天从_、_、_、_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进步?以此_和_自己不断进步。、“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真人”是什么样的人?_。、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_,筑起_,学习上认准_,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_,认真负责地做好_,要学做_,这样就可以_。古诗两首文本解读:课文的两首古诗均是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歌记叙以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资源运用:1、放大课文插图或投影片。2、老师多阅读些唐诗,并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及有关材料。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 第一课时1、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2、 背诵并默写诗。第二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所见。2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3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二、揭示诗题:1、板书导隐者不遇。2、解题。访:访问、拜访、寻访。隐者:隐居的人。不遇:没有遇见。3、揭图。请看图出示投影片(或课文插图。)、(1)想想并思考:图上画的两个人是谁?(2)说说这幅图画是描写什么情景?(诗人与童子对话的情景)(3)图上看不到隐者,他到哪儿去了? 三、朗读课文:1、老师范读。2、学生一边轻读全诗,一边理解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字词。3、指名试读全诗。四、讲读课文:1、诗人到什么地方寻找隐者?(山中僻野)见到了没有?(没有)隐者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去了?从哪些诗句中表达出来?(上山采药去了。只、此)2、诗人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诗句中哪个字里看出来是这种关系?(师徒关系的“师”)4、隐者的这个小徒弟能具体知道师父到哪座山的哪个地方采药的吗?这双是从哪一诗句中表达出来的? 5、“云深不知处”中“云深”是什么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座山是怎样的一座山?(云雾迷蒙的意思、高大)又从连他的小徒弟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这座山的什么地方采药,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行踪不定、飘飘欲仙)6、从整首诗看,哪一句是写诗人问,哪几句是写童子答?小结: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用问答体的形式,是通过“我”与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第一句问,以下三句答。写出了山的高大幽深和踪迹不定、飘飘欲仙的隐士生活情景。五、齐读全诗,说说每句诗的意思:第1句:我寻访隐者时,在一棵松树下碰到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父哪里去了。第2句:他说师父上山采药去了。第3句: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只:就是。此:这)第4句:山上的云雾迷漫,我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深:浓重。处:地方)小结:说出全诗的意思。六、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课文。课时作业设计:一、 比一比,再组词。隐( ) 处( ) 深( ) 此( )稳( ) 外( ) 探( ) 些( )二、默写寻隐者不遇并回答。1、从童子的回答中想象一下,诗人可能问了些什么?2、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个别、集体等多种形式背诵寻隐者不遇。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3、板书所见,指名读,齐读课题。4、“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二、初读检查:1、指名读,检查正确。2、出示生字新词:骑 振 樾分析并记字形。3、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范读,合作读。三、整体感悟,层层推进: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全班交流。重点明白“振林樾”与“意欲“的意思(传遍了树林;想要做什么事情)2、进一步理解诗意前两句。(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和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生反馈时,师相机引导。(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3、理解诗意后两句。(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时袁枚又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时的样子。(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齐读。4、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1)配乐诵读,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3)现在,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个人背。四、拓展总结:1、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丰富。(出示宿新市徐公店)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五、写字指导。板书设计 所见(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课时作业设计:一、解释带点的词语,并写出诗句的意思。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二、按要求完成练习。1、所见一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读完全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 )、( )、( )、( )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灵活生趣的画面。2、学完古诗后,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试着编一个小故事。习作1教学目标分析:1认真阅读例文我的班主任,领会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描写得细腻感人的。2. 能通过讨论交流,学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能自拟题目。3学会写好人物动作神态的要领,做到细腻感人。教学资源运用:布置同学们回忆老师关心帮助过你的事。教学构想或建议: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1、 自读例文,想一想:(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2分小组讨论、交流。(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2)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人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1.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再写下来。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具体生动?4. 拟题,完成初稿。5. 组织修改。练习一文本解读:练习1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目标分析: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3、写好钢笔字。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5、学写毛笔字。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3、 写好钢笔字。第二课时1、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2、学写毛笔字。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学生自由续写。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二、教学第二部分。(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分组交流,共同回忆。(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三、小结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四、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分小组交流理解。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练习背诵。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五、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2、练习。(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第二课时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2、指导。(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分组练说推荐理由。(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3、反馈。二、练写第五题(毛笔字)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执笔:河滨小学 李俊华一、 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习作观察种小动物的活动,写一篇观察作文。(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3、能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重点难点分析1、通过阅读文本,发现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激发探究的欲望。2、尝试根据文章表达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篇目名称训练点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装满昆虫的衣袋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变色龙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金蝉脱壳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二、篇目教学分析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文本解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文题蕴涵丰富而又明快生动。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整首诗歌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全诗共有六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小节为第一部分,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为第二部分,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最后一小节为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反复,呼应开头。其中,第25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驰骋想像,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2、教学目标分析能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挺拔”“绚丽”“沃野”“温馨”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能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能在朗读中初步感知大自然的奇妙与绚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边读边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与赞美大自然的奇妙与绚丽。 3、教学资源运用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美妙大自然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利用清晨或黄昏,用自己的眼耳口鼻去体会自然的神奇,去倾听自然的声音,去呼吸自然的芬芳。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时间:两课时5、教学构想或建议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积蓄情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在假期中贴近自然的感受。二、分步揭题,感知题意。1、板书“课本”,谈理解,说说你从它那里获得了什么?2、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色的课本”呢?大自然会是怎样一本绿色的课本?三、初步感知,进入诗境。1、教师范读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学生自读,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句子,试着读出感情。附: 洋溢沃野胸襟芬芳 苍劲耕耘浩瀚绚丽 四、品读文本,感受自然。1、默读诗歌,想一想你从这“绿色的课本”中看到些什么?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回味质疑,引发思考1、诗歌中描绘了哪些美景?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 1、能在朗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绚丽与美妙。2、边读边感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与赞美大自然的奇妙与绚丽。3、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感受1、通过学习,你知道这大自然的课本里有些什么?2、介绍你喜爱的一处景色。3、质疑。二、细读品味,感悟诗情1、默读,思考:大自然的课本我们怎样去打开?2、引导学生体会:“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请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等词语中所饱含的深情。3、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一个角度说说自己是如何打开这本大自然的绿色课本的。4、交流。A看。除了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还能看见什么?B听。鸣禽、山水的欢声笑语: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情怀! 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C实践探索。去发现、去描绘、去联欢、去相聚、去感受5、反复读首尾两节,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6、体会开头与结尾的反复作用。三、熟读成诵,深化情感1、选自己喜欢的一节,品读,读出自己的理解。2、指名感情诵读。3、尝试背诵。四、引发拓展,背诵积累选择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朗读背诵,自己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 )的绿阴 ( )的眼睛 ( )的翠竹 ( )的松柏 ( )的色彩 ( )的果园 ( )的风光 (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 野花说: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拓展阅读: 管桦的森林欢迎我们 关登瀛你把我带到山野里片段赏析绿意在课堂生长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师:好浪漫的想象啊!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这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娓娓地叙,淡淡地笑,这样恬淡从容的氛围,真实朴素的课堂,却让多少思绪飞扬,让多少心灵共舞。这样的课堂就如每天的生活一样自然。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表示这样呢?虽然身处小小的教室,但老师和同学们已经从生动的诗句中,体察到了大自然的“宽广”“辽远”“生命”。这样的课堂,老师能以“学生”为中心真实自然地教学,轻轻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既而打开了孩子们手中的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第二至十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一天傍晚,法布尔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写了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被父亲叫去放鸭子,但他仍然痴迷他的小虫子。有一次遭到了父母的责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第十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给他建雕像时,把他的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3、教学资源运用品读课文,深刻领悟题目的内涵,并从中得到启迪。4、课时分配:两课时5、教学构想或建议:一、质疑导入。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二、抓住“迷”,理清课文。 1、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什么?2、速读全文,你能找出文中带“迷”字的词语吗?(本文以“着迷”“迷恋”“痴迷”为线索,对法布尔从小喜欢小昆虫展开了生动细致的描写,拎住这条主线,紧扣“迷”字展开故事的读与悟。)三、学习故事一“法布尔为抓纺织娘忘记了回家。”过渡:法布尔是一个昆虫迷,写人离不开写事,想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是个昆虫迷?1、默读2、3自然段,找出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句子。2、讨论交流。引发想象: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3、指导朗读。4、小结并板书。四、学习故事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我们再来看看观察甲虫的故事。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4、5、6小节,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且多读几遍。2、交流:(1)“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五彩缤纷的蠕虫。”想象:他除了看到螺壳、游鱼、蠕虫,还会看到什么?(2)“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3)“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甜滋滋”可以换个词吗?他为什么觉得甜滋滋?“满载而归”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说说有些什么?过渡:可是当法布尔甜滋滋回家时,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3、出示第九小节,读读说说自己的体会。4、 接读“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五、回归课题,领悟用意。1、再读课题,思考: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2、现在让我们再来好好看看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把他的身影牢记在心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法布尔” 3、你从法布尔童年趣事中获得什么启发?六、课外延伸。1、推荐阅读昆虫记。2、学着法布尔的样子,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变色龙1、教材解读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已为人们所熟知,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些善于察颜观色,投机钻营的人的代名词。而这篇变色龙的作者是刘梦熊,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曾经率领一个农业专家组,前往中非共和国执行援外任务。中非地处非洲大陆腹地。这里,没有风和日丽的春光,没有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也没有银装素裹的冬景,长年如夏。还有那莽莽的原始森林,没有污染,非常适宜动物的生长、繁衍。这篇文章用叙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变色龙的三个特点:一眼睛能独立活动;二捕捉食物的速度惊人;三能根据环境变化改变自己的体色。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从而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变色龙是爬行动物,学名叫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役的体长约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它一双眼睛十分奇特,眼帘很厚,呈环形,两只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转动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单独活动,不协调一致,这种现象在动物中是罕见的。双眼各自分工前后注视,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敌害。变色龙用长舌捕食是闪电式的,只需1/25秒便完成。俗称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文章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1、我们发现变色龙。(1-8)2、我们端详变色龙。(9-15)3、我们放回变色龙。(16)2、教学目标分析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3、教学资源运用: 变色龙的图片。 变色龙的资料。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5、教学构想或建议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2、 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了解变色龙。2、出示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5、按“我们发现变色龙。”“我们端详变色龙。”“我们放回变色龙。”的表达顺序,尝试给课文分段。三、细读第一部分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四、学习生字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第二课时一、交流资料。二、细读课文1、默读,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2、“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用“名副其实”造句。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板书设计:发现外形特点端详变色龙捕捉食物放回会变色金蝉脱壳1、教材解读课文金蝉脱壳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金蝉脱壳的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军事,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课文记叙脉络清楚,适合引导阅读想象,易于学生迁移运用。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教学重难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2、教学目标分析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3、教学资源运用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4、课时分配 1课时5、教学构想或建议(一)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3、全班交流。 (1)“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2)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3)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