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导读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4344609 上传时间:2020-07-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导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导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导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导读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2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一)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2.本课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2)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5)拓展延伸,读读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3.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要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指导。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不多,但这些字,学生容易忘记读音,容易写错。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薄厚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磅礴”的“礴”。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细浪”,可在理解诗句中解决。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背的要求。第二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诗中的二、三两句诗,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体会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时,应予重视。选做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6.“资料袋”中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为课中的阅读理解铺垫。(二)1.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搜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抓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抓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景象?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朗读。3.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影、电视、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4.本课的生字较多,“擎”应读“qng”,不要读成“jng”;“钮”、“聂”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n”,不要误读为“yn”。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瞻”。这个字笔画较多,可以从字义入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个字在田字格的摆法,教师也要指导。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布置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四面八方”,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5.课后安排了四道练习题。第一道题提出了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想想课文的记叙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以下的归纳供参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门广场。在以上归纳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再简要归纳。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四题是背诵、抄写,可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抄写任务。(三)1.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使学生的自读课文和讨论交流更有实效,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读读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也可以查查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情景。2.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让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如,“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可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心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对毛泽东情感的感受不可能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要要求过高,有所悟即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表达出来。因此,本课教学要以读为主,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要安排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4.本课的有些生字,学生容易读错,如,“拟”,应读“n”,不要读成“y”;“赴”,应读“f”,不要读成“p”;“躇”,应读“ch”,不要读成“zh”;“殉”,应读“xn”,不要读成“xn”。这些字的读音,初读课文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读准。有些词语,如,“勋鉴”、“殉职”,具有特殊意义,不可乱用,对于这些词语的用法,教师应给予指导。(四)1.本课的叙述通俗易懂,又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按照课文前面“导读”要求,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重点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时,要注意不要脱离课文,要紧紧抓住那些细节描写,扣住具体的词、句来体会。2.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是难点。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第一自然段的阅读,简介毛主席在花山的背景,那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仍然惦记、关心普通群众,真是难得。其二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如“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可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时,可以适当拓展,布置学生搜集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阅读关于毛泽东的其他文章,以加深对毛泽东的了解,并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做准备。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较多,且大部分是不大常用的字,如“碾”、“簸箕”、“沏”、“舀”、“笤”。教学时,除让学生反复读记外,还可结合有关实物,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有些方言词,如“旮旯”,可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予以讲解或布置学生通过查字(词)典,了解词义。5.课文后面的“词语盘点”仍分为“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均出自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应分别在各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读写或读记的任务。口语交际。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从看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中,选一部印象最深的推荐给大家。若没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也可以讲一个自己听过或读过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这一话题的训练,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是对本组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加深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教学前,要布置学生回顾观看(听过、阅读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片(故事)。可搜集相关资料制成卡片,如,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教学时,要对推荐者和听众提出明确要求:推荐者要讲清楚作品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梗概、精彩情节、观(读、听)后感想;听众听时要认真,抓住要点,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或谈自己的感想。可以先分组活动,然后在全班举行“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影视作品推介会”。推介会中,要充分体现双向互动的特点,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习作。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写场景。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本次习作要求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景的难点。指导时,要充分利用范文开国大典,可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景描写组织学生再阅读感悟,看看开国大典一文是如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的。学生习作过程中,要体现先说后写的原则,学生说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互评、互帮,或教师指导,让学生把选择的一个场景说具体,说清楚,说后即写。写梗概。过去训练不多,属新学内容。写梗概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熟悉文本(作品);理清脉络,抓住重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指导时,可先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写出梗概,给学生予以示范。再组织学生试写梗概,写后评议、修改、完善。由于是新学内容,不必要求过高。本次习作是选作,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不要强求一律。习作中,教师要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指导。评改时,切忌教师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评改中得到提升。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和引导。评改后,选用适当的方式充分展示学生的习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