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驾驶员教育培训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43319661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重驾驶员教育培训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注重驾驶员教育培训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注重驾驶员教育培训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重驾驶员教育培训 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启东汽运 陆松卫随着影响行车安全的路况、车况因素在公路通行条件和汽车安全技术性能得到不断改善,人的影响因素就占了主导,特别对公路客运企业来讲,驾驶员就成了安全行车环节中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抓好驾驶员培训教育,全面提升驾驶员行车安全预控能力就成了公路客运企业行车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这里,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想法:一、开展职业适宜性检测,落实针对性培训教育为解决由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应将驾驶员适宜性检测提到安全管理议事日程上来。随着国外如日本等国、国内如济南军区某司机训练单位对每年入伍的新汽车兵进行驾驶员适宜性检测的成功应用,表明了驾驶员适宜性检测应用是很有成效的(目前福建省部分专业运输企业也已开展了相关驾驶员的适宜性检测)。驾驶员适宜性检测的主要内容有:速度估计检测、处置判断检测、复杂反应判断检测、动视力检测、夜间视力检测等。驾驶员适宜性检测是对驾驶员的心理和身体功能情况进行科学的测定,特别是通过对新训驾驶员和重点驾驶员的测试检测,落实有效的针对性教育培训,所以这项措施可以说是事故预防的拐杖,对安全驾驶作用很大,通过检测和培训可以全面提高驾驶员群体素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促进行车安全。二、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注重培训质量为确保培训效果,必须制定科学培训计划,并要把握好“二性”:一是系统性,要系统制定培训内容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二是针对性,要“有的放矢”,确定好培训目标,要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其培训内容的层次应有所不同,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 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对具体对象管理不严,受教育人员缺席、中途退场、无故请假等现象比较严重,达不到全员参与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企业与安管部门应加以充分重视,加强管理,确实做到100%到课率、保证学习课时,严格考勤考核管理。三、抓好驾驶员培训教育 驾驶员在行车安全中发挥着最关键作用,做好驾驶员安全培训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个人认为:(一)要注重驾驶员行为特性与安全驾驶知识的培训教育。一是要加强驾驶员对平时驾驶行为总结与交流;二要加强驾驶员保持最佳行车状态的心理稳定与自控能力的培训;三要加强对有效防止速度、距离错觉和应对光线对视力影响等驾驶知识的掌握;四要加强车辆高速行驶状态、夜间及恶劣天气下车辆安全距离(纵向和横向安全距离)的确认修正(此方面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多次重特大交通事故分析,足够的车距是避免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和对所驾车方向、紧急制动性能把握的教育培训;五要加强驾驶员恶劣天气和应急驾驶操作规范的强化培训教育。(二)要注重驾驶员对安全行车三条黄金原则“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提前预防”的掌握和自觉运用的培训。如何来理解这三条原则,简单的讲就是:在车速可控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去认真地分辨和观察了解道路和周围发生的情况,特别是对可能要发生的危险状态,提前作出正确的驾驶操作行为,提前作出预防,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1、那么如何来掌握这三条黄金原则,先从提高“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这二条来讲,一是与驾驶员身体条件状况有关;二是与驾驶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在紧张艰苦条件下,保持最佳安全行车状态,使自己的感觉、知觉、注意力和控制能力,发挥至最佳水平,有处置种种复杂情况的能力相关;三是要求驾驶员不疲劳驾驶,要保证不疲劳驾驶,最主要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睡眠效果。对客运企业来讲,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特别是夜间行车安全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如何来最大限度减少疲劳驾驶行为?从驾驶员的主观上应做好休息、小睡或用清凉空气、冷水刺激面部,喝一杯热茶或热咖啡或深呼吸新鲜空气、用双手以适当力度拍打头部等;从管理角度上(1)做好驾驶员教育,提高驾驶员自身安全意识;(2)要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的监督作用(如驾驶员家属、经营者);(3)从制度上保证:对所有长途车辆(单程行程在320KM以上),结合现有车载GPS的驾驶员图像拍摄回传,按车辆行驶线路实际科学设置4小时强制换驾监控点并监控考核到位;四是驾驶员还应有合理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以便同时接受几个信息,同时完成几个动作,从各种现象的总体中,分辨出最本质的、最首要的信息,行车安全就是取决于这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即可从上面所讲的对驾驶员适宜性检测中得到体现。2、那么如何做好“提前预防”,这里用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三点两段定律”结合实际应用作简要剖析。“三点两段定律” 简单讲就是驾驶员对与自己视线中出现的不管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还是路口、弯道、盲区之间存在着发现点、起点、危险点,在离开其较远的安全路段采取预防措施,延续并安全通过与之接近时的不安全路段,从而避免事故。从这一定律中不难发现,预防是关键,所以我们在平时更应注重驾驶员“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意识教育,做好预防的责任感教育,因为只有通过预防,才会在未驶入不安全路段之前,在离对方远的安全路段采取预防措施,延续预防措施,安全通过对方。具体可细化为 “四个步骤”,其内容就是:一发现障碍,二识别危险,三调整车速,四安全通过。“四个步骤”是驾驶员提前处理情况的具体内容,第一、二、三步必须在安全路段完成,第四步骤必须在危险路段上延续安全路段上识别危险主导下的预防行为和调整出的措施速度,以确保安全通过。如某驾驶员驾驶客车,在机动车道内以60Km/h的速度超越前方同方向一靠路右边非机动车道内行进的自动车障碍,当汽车临近时,自行车障碍向左转向,驾驶员感到危险时,制动不及,车前部与骑车人相撞,造成骑车人死亡。这起事故不少驾驶人说“自行车违规,汽车在自己车道正常行驶,没有违规行为;但驾驶员不该以此为理由来掩盖违背“预防”原则的错误,更不该以此为理由来掩盖认识障碍危险不彻底的过失。这起事故从驾驶人方面来讲,主要原因就是凭感觉判断危险,没有主动把路边低速障碍与其左前方乡间小路口障碍联系在一起分析来认识危险。“各行其道、不超速“,只有教育驾驶员建立在有障碍就有危险的思想基础之上才有意义,依法行车的凭据是自己守法的同时将对方出错放在(1)在道路上,对驾驶员来讲,所谓的“制动非安全区”就是不安全路段,就是离对方近的这段路,其长度就是那个速度对应的紧急制动距离。因为高速行驶中的车辆,一旦紧急制动,由于惯性的作用不可能就地停住,而要向前滑动、漂移、甩尾等。这种滑动、漂移、甩尾等的产生是驾驶员对所驾车无法控制的表现,绝大多数事故都是在紧急制动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必须清楚,紧急制动或来不及制动及打方向、躲闪等危险行为都不是预防措施,而是慌不择路的下意识行为,是在安全路段没有采取预防措施而在不安全路段感觉到危险时来不及采取预防措施发生的行为,是行车全程都要竭力避免的行为。 另驾驶员要对自己所驾车制动性能在紧急状态下的制动距离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高速行驶状态下车辆的制动性能和制动距离。这里谈的心中有数就是让驾驶员彻底明白不安全路段的危险性,及早在安全路段采取预防措施,延续预防措施到不安全路段,避免使用紧急制动而平稳安全地通过对方。还有车辆在通过急弯车道、会车、超车及人车稠密、大雾、长坡、雨雪、结冰等路段情况形成的危险点,所驾车是在危险点连续的危险路段中行驶的。这样,就会认识到道路上任何一处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由此便会更加明确,驾驶员在安全路段根据前方不同情况采取的减速、鸣号、打方向扩大与对方相遇时的横向安全间距等,都是预防事故的有效措施。(2)在预防教育上,我们还应认识到一个问题:在行车过程中,因为随着车速加快,事物出入视线范围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如驾驶员扫视前方路况距离和范围较小,就会不断迫使驾驶员大脑超速运转,超过大脑的实际能力,结果只能是错过信息,做出低质量判断和操作。如果把思考反应时间、停车距离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制动距离考虑进去,随着车速的加快,这个安全路段距离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所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是要教育驾驶员把视线放在车辆前方适当位置(有数据统计,把视线放置在行进前方15秒内是较合适的),改变驾驶员前方目视距离较短的习惯(较多驾驶员前方目视距离在3-6秒内),这样驾驶员有更多的时间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就会以一种更放松的状态作出正确预防措施到达预控目的。对于预防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好驾驶员对自身驾车行为的预防教育,更应把预防对方出错放在首位,因为当不预防错误与对方的出错,同时出现在不安全路段时,就构成了发生事故的条件。所以,提前预防就是遇对方在安全路段就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对方出错,延续预防措施、安全通过对方,认识到一切的安全通行都是在预防原则主导下去实现的。这样,驾驶员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预防责任感,自觉地把提前预防工作做好。(三)要注重应急驾驶技能知识、操作规程培训和实际应急驾驶技能模拟演练的可行性实践尝试。在从很多重特大事故案例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我们的驾驶员对各类应急驾驶的技能掌握上还只停留在表面和理论知识上,而在实际应急驾驶操作应用技能上还是相当的缺乏(国内公路客运企业普遍存在此情况)。因此,可考虑与一些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尝试一些具有可行性应急驾驶技能的模拟演练(如应急路况模拟或模拟机应急驾驶演练),以切实增强驾驶员应急驾驶实际操作技能,提升行车安全预控能力。2010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