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1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4304641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任课教师:王瑜授课时间:2015年9月13日至2016年1月23日学号: 2015045113534 姓名:刘丹专业名称:学科教学(美术)所在学院:艺术学院课程论文格式要求1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本页装订在封面的背面。2课程论文格式按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论文的格式要求实行。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1)论文标题(使用黑体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黑);(2)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3)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3磅);(4)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4“任课教师的评语”放在最后,单独一页。15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本文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做了一定的界定。课堂教学中造成“边缘人”这种现象时有内部原因及其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这种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相关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转变课堂“边缘人”的一些对策。【关键词】课堂;“边缘人”;教学;教育公平;对策温家宝同志认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的公平,在教育上体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课堂应该是所有孩子都能积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在教学之外,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如何转变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的界定(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边缘人”这个概念源于社会领域,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参考文献:1Goldberg,Milton MA Qualification of the Marginal Man Theory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1,(1)1指那些“虽生活在某一个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的内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随后,罗伯特帕克于1928年发表了人类移民与边缘人,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2Park,RE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6)2“边缘人即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处于两种文化和社会边缘的人”,随后斯通奎斯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指出“当人不得不学习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规则时,他的边缘人性格就产生了”,从多角度描述了边缘人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边缘”解释为:“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3现代汉语词 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643这揭示了“边缘”一词的两层含义:一是从位置关系讲,它是处于相对“中心”的沿边部位; 二是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指与两者或多者都有关系,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者的核心要素。正如帕克最初提出“边缘人”概念时所界定的,是指那些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的边缘的人。4Golovensky,David 1The Marginal Man Concept:An Analysis and CritiqueJSocial Forces,1952,(3)4显然,“边缘人”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学被运用的,在20世界80年代才在教育领域运用。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为边缘学生确立了五个标准美国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确立了有关边缘学生的五个选择标准:一是智商低,二是学业成绩差,三是父亲的职业不是专门职业,四是父亲没有中学毕业,五是母亲没有中学毕业。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 :人 民教育 出版社 ,20002305威廉斯的研究成果对深人理解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本质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国学者范国睿指出“边缘学生,指那些在学校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这两位学者都从边缘学生内因与外因来说明学生边缘的可能性。目前,就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概念的理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处于课堂教学的中间层的学生。第二种观点认为,边缘人是指没有参与教学活动,游离于课堂中心之外的学生。就我个人意见我认同第二种观点。就教学论而言,课堂教学一定是以教与学为核心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所以凡是游离于课堂中心,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都应该属于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范畴。68李 森 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414(7):116122.6(二)课堂中“边缘人“的特征根据我自身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概念的理解,结合我个人的实际调查,我对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特征的概括有三个方面:1.普遍性课堂教学“边缘人”是普遍存在于课堂之上中。无论是小学课堂还是大学课堂都普遍存在课堂“边缘人”这一现象。虽然目前国内有关边缘学生的具体数字很难准确统计,但有关研究显示,我国近3亿中小学生中大约5000万人被教师或家长列入“差生”。7 张声源有感于5000万“差生”J江西教育科研 ,2001,(10)7这些差生不一定是课堂“边缘人”,但是很大程度说明全国大量学生处于边缘的状态,没有受到公平的对待。对此我也做了1000份问卷调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调查结果百10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边缘人”,百分之30的人认为自己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大学生课堂边缘性比中学生高,中学生课堂边缘性比小学生高,小学生边缘性相对较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提高,学生的自意识提高,内在边缘因素不断提高。也同时表明学生年龄越大对学生边缘化的干预难度越大。但是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现象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2.边缘性根据斯通奎斯特的边缘理论,“边缘人”由于长期处于多种社会的心理冲突中而产生了“边缘人格”。这种“边缘人格”即是所谓的边缘心态,它是指从内心认同和接受自己是“边缘人”的事实,即使周围的其他人并不这样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通常都具有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具有边缘性,与其他学生不同,哪怕其他人不认为他们是课堂中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通常有以下这几类学生。1.自卑,这类学生可能由于自身或者外部原因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极度否认自己,即使外人不认为他们很差,这种自我的否定使他们将自己定位于课堂中的边缘人。2.焦虑,这类学生经常会出现焦虑不安,左右摇摆,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方面想摆脱自己课堂边缘人的身份,使自己尽快融入大集体中,另一方面,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如何去做,焦虑不安。这种状态就是课堂边缘人典型的状态。3.相对性相对性就是说,衡量一样事物时得有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是会变的,使得你衡量这个事物时呈相对性。这是相对性的概念。课堂教学中“边缘人”是具有相对性的。首先,“边缘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边缘学生是相对于课堂中核心人物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优点缺点,自己擅长的科目,在不同科目上“边缘人”物会随之转变。另一方面,哲学上说世界万物都是不停的发展,世界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从这个角度说,“边缘人”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可能量变引起质变,“边缘人”作出努力有一天会变成课堂中的核心人物。与此同时,班级的核心人物也有可能因为自己或者外在的原因沦为班级“边缘人”,综合上述,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应该用发展的角度对待学生,才是正确的。通过努力使边缘学生走出困境才是重要的。(三) 课堂中“边缘人”的类型根据有关研究提出将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划分为六个维度十二中类型。第一个维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主动型边缘人”和“被动型边缘人”第二个维度是根据 “边缘人”现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利,分为“积极型边缘人”和“消极型边缘人”。第三个维度是根据导致 “边缘人”的因素,分为“内源型边缘人”和“源型边缘人”。第四个维度是根据学生被边缘化的程度,分为“完全型边缘人”和“相对型边缘人”。第五个维度是根据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其内在发展的一致性程度,分为“表象型边缘人”和“实质型边缘人”。第六个维度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频率,分为“安静型边缘人”和“躁动型边缘人”.这十二种类型基本概括了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类型,只有准确把握和归纳“边缘人”的类型才能有效地转变“边缘人”学习积极性,使“边缘人”转变成中心人。二、造成课堂“边缘人”的主观原因以及客观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这一现象的诱因也是极为复杂。在此我就造成课堂“边缘人”现象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来谈,希望能对解决这一现象有所帮助。(一)造成课堂“边缘人”的主观原因根据我自己的课堂经验,我将造成课堂“边缘人”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点。1.学生本人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Uguroglu & Walberg,转引自Gage & Berliner,1984)考查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估计平均相关系数是+0.34)。该调查覆盖面为112年级的学生共63.7万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的学生,其成就也高;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9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4.9学习动机高的学生较大程度上会取得高的成就水平,高的成就水平是课堂参与学习的结果,反正同理。由于课堂“边缘人”没有较高的学习动机,就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课堂“边缘人”的形成。当然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等等都有关。所以送多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课堂“边缘人”的转变。2.元认知能力低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控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它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的控制(Flavell,1976)他认为,原知识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在长时记忆中)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原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所以说元认知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其课堂参与性。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学习策略,或者错误运用学习策略都会造成跟不上老师节奏,成为课堂“边缘人”。3.没有正确归因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10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6227.10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如果把学习效果不好的因素都归结于自身原因,久而久之会造成自卑,从而认为自己笨,以至于放弃学习,成为课堂“边缘人”,从这个层面上,学生自身对自己学习归因是非常重要的,做为教师和家长应该在学生关键时期指导学生正确地归因,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造成课堂“边缘人”的客观原因造成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的客观原因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的,以下我从五个方面来探讨造成课堂“边缘人”的客观原因。1.精英主义教学价值观的宰制教学价值观是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教学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观念。是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堂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目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等的选择与确定都依附于自身所持的教学价值观。我国历来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与手段,而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却受到漠视,课堂教学过程也由此陷入了功利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泥沼。在教学过程中功利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凸显,使学校教育成为精英教育,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社会价值,学生的个人价值及生命发展需要被忽视。111213开玉慧,李森.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分析J.教育研究,2014,275(5):6264.11在这一价值的取向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会造成三种不好的后果。一是设立的教育目的往往是一种规范,意味着学生要达到教育者所希望的理想人格。这样学校教育必然会有筛选的功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考试,满足教育目标的学生就成为了主流的教育思想,在主流教育之外的学生就会被归为课堂教学的边缘人。二是这种精英教育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三是精英教育是教育的不公平。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天使,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重视,即使成绩不好,也要应该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快乐的成长,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能使教育扣上冷血,只拿成绩说事的帽子。当然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优点,这个是不能反驳的,但是那些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也应该得到重视。2.课堂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及分配不公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支持的各种条件,既有教育资料(教材及各种教学辅助材料)、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硬资源,也有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学时间和教学管理方式等软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资源分配给学生的行为就是教学资源的分配,它属于教学公平的范畴,涉及教师能否不计学生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和教养程度等奖资源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这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业水平及发展程度。我国人口众多,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也非常大,但分配到学生个人还是不足的。在这里可以从二个方面谈教育资源的有限和不足。第一,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地区之间差异大。相对于大城市山村的孩子教育条件明显差距较大。大城市现在逐渐响应国家号召,实施素质教育,小班授课,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极大的照顾到每个孩子,从这个层面上就降低了课堂“边缘人”的现象。但在山村,还有很多混合班级,几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学生很难形成一种学习氛围。相当大的程度上会增加“边缘人”的形成。第二方面在实施新课改以后,教师逐渐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开始将话语权交给学生,会给学生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不是人人平等的,成绩好,性格开朗,的学生机会明显大于成绩不好,内向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班额引发的教学资源的有限是“自然”因素,那么,教师分配上的不公平则是“人为”因素,而后者是限制部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因素,也为他们走上“边缘人”地位提供了客观条件。 123.教师期望的负向效应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正常教学之外而走向边缘的行为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越轨”行为。教师作为课堂这个小社会的主导者,对边缘学生的期望与反应可成为边缘学生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诱因。换而言之,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并非生而为之,而被边缘化也不应是他们课堂生活的常态,正是作为学生重要他人的教师使他们成为特定类型的人。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雷.C里斯特(RC. Rist)所言,“教师源于期望而对学生做出各种界定,这些界定会使学生形成自我实现预言,从而使标签成为真实的行为(如被界定为成功的人,就自以为是成功者,其行为更像成功者;被界定为失败的人,也自以为是失败者,并像失败者那样去做)”6。具体而言,教师在与学生接触之初,就会受学生原有学习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等的影响而形成特定印象,并会随之赋之以相应的期望。这种印象与期望一旦形成就很难有所改变,教师的特殊界定与期望又帮助学生修订或形成新的自我意识,并进而诱发新的行为倾向。对于那些不受教师关注的学生而言,个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与处境也就得到了演化与生成。任课教师的评语1.简要评述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和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等;2.分析文章的创新之处;3.指出论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4.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规范。成绩任课教师签字 年 月 日134.家庭观念及教育的错误 通常,导致边缘学生出现的家庭方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源于家庭自然结构破坏的不良影响。家庭自然结构破坏是指父母离异情况一般而言,孩子就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而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受到一定影响,使他们的性格孤僻并沉默。这些性格特征会成为他们与他人交流的障碍。在课堂上他们保持沉默,长此以往就被同伴群体排斥、被教师忽视而走向边缘。其次是源于家庭教育观念不良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观念即家长教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会给边缘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一是家长的期望过高。当孩子的成绩长期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家长就会责怪他们没有认真学习,他们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远离学习。二是家长的行为偏激。家长为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而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可能使孩子的选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因反感而处于排斥的状态。因此,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班。5.同龄学生之间缺乏帮助与合作精神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的。在课堂上除了竞争比学习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要合作,要学会分享。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们之间加大了竞争意识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合作精神。同龄人之间缺乏合作分享精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边缘人的存在。我从两方面谈。第一,在课堂上教师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负责听课和学习,在整个课堂上没有师生互动,没有学生之间的互动,边缘学生参与不到课堂学习之中。第二,学生之间在课下没有交流学习,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歧视学习程度不好的学生,不愿与其交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课堂“边缘人”。三课堂边缘人现象产生的影响(一)课堂“边缘人”对社会的影响教育的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能为一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职能;3.促进政治民主化。通过教育对社会功能,我们可以知道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理,教育出现问题势必会带来社会问题,课堂“边缘人”也是个不小的教育问题,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课堂“边缘人”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需要。课堂“边缘人”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形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其次,课堂“边缘人”是偏离课堂主流思想之外的人,在课堂之中通常是找不到存在感和自我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要都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当课堂“边缘人”缺乏了这些需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都为将来走上社会埋下了隐患,从这个层面上说课堂“边缘人”的存在是对社会有着一定影响的。(二)课堂边缘人对家庭的影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他们的希望,多数家长为了孩子付出一切都愿意,尤其是两个人有了孩子之后,孩子把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使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 孩子个人觉得有时是家庭矛盾间接制造者,也是家庭矛盾的解铃人,更是家庭和睦的润滑剂。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势必不会之间影响自己父母,孩子对于家庭的影响一点也不比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小。课堂边缘学生对于自己家庭的影响可以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边缘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未来的期望值,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前途光明,健康成长,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课堂边缘人父母难免会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焦虑担心,从而会对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家庭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三)课堂边缘人的形成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和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教育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就最近发展区来说维果斯基认为,至少要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过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创造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育决定的,课堂“边缘人”正是教育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教育,而游离于课堂之外,只能在第一水平之上得不到发展,所以课堂“边缘人”的形成对个人发展是起阻碍作用的。其次,在课堂上“边缘人”是没有得到适合的教育的,这样教育就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那么学生的个人发展就会出现问题。最后,维果斯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障碍。如果课堂“边缘人”长期脱离于课堂中心之外,就会遭课堂教育个一板块的确实是对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的。教育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式开始形成心理机能的基础之上。课堂边缘人只有转变“边缘人”的身份才能更好的发展。四、课堂“边缘人”的转变对策。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一种特殊的个体或群体,需要给予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只要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边缘人”就很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由于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因而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和策略使其由一种状态(边缘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非边缘状态)。转化方式主要有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直接转化。直接转化,即直接对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施加影响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人物。间接转化,则是针对一些性格倔强,不易直接转化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其周边伙伴 (同是“边缘人”)的转化,以间接刺激、感染的方式使其得以转化 。所实施的转变策略有学生自身自我转变策略,教师主导型转变策略,改善环境倡导合作学习转变策略。(一)学生自身自我转变策略。就课堂“边缘人”的转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己内在力量起着决定作用,积极主动地反思与建构,回归课堂教学活动中心。学生自身自我转变改进的策略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从自己内心提高想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所谓的内部动力是指通过边缘学生自身的内在力量的作用,使其原有的结构发生改变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激起为满足需要而追求的动力。内部动力一旦形成,将在边缘学生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学生自生对课堂学习的动机直接影响课堂“边缘人”的转变。第二,提高元认知能力。每个孩子拥有不同的背景,经历接触的事情也不相同,身心发展程度,认知水平也不尽相同。当然这里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后天的培养尤其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就听懂了,有的学生就是不理解,同样的老师同样的环境效果确实不一样的,这就要牵涉到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实际上元认知策略的培养要依靠老师家长的努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直接的答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当学生具有有效的认知策略就能清晰面对出现的问题,不再不知所措。很大程度上会帮助课堂“边缘人”脱离边缘现象。第三正确的结果归因,学生由于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在很多时候不知道一件事的结果到底为什么。比如这次考试老师出题偏难,同学们都考得很差,一些孩子就把这次考试的失利归结为自己很笨,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的自卑,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教会他们怎么归因,使学生积极向上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课堂边缘学生沦落为“边缘人”就是因为自己的自卑而造成的。从以上三个方面促进孩子的自我转变,相信会有一定的效果。(二)教师主导转变策略。教师主导型转化策略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干预,为已经被边缘化或正在被边缘化的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使其回归课堂教学的中心,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教师主导转变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应提高自己的魅力,树立老师的良好形象,从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在享受审美体验中向课堂中心靠近。教师所拥有的良好的人格魅力犹如一块强大的磁铁,通过发射高强度的磁场把每个学生都紧紧吸引在教学活动场域内。第二方面教学的趣味性。即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安排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设计,补充一些令人兴奋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通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吸引被边缘化的学生。第三,成功体验型,即通过教师实施教学控制,使每个学生的参与机会均等,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为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帕夫斯基和康奈尔的研究表明,帮助边缘学生选择和达到目标 ,使其获得成功体验,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第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转变自己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对于边缘学生给予更多的爱与关心,做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老师。第五,五是任务赋予型 ,即教师有意识地为处于边缘境地的学生合理安排一定量的学习任务,使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 。约恩认为,“课堂中给学生增设一些简单的额外任务可以提供给边缘学生有效学习和研究的策略”。第六是学习指导型,即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加速被边缘化学生的转化进程教师对边缘学生的个别指导主要包括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和学习方法知道等。(三)改善环境倡导合作学习转变策略。有关研究发现,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信心。因为学生处于宽松自然的环境氛围时,才会自觉与不自觉地产生一 种舒适感。这种舒适感与他们即将从事积极性活动有着极大的相关性。改善环境倡导合作学习转变策略要从以下方面说,一是首先,合理确定班级人数。研究发现,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规模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学生间的亲切感也较弱,少数同学容易被冷落。而在人数少的班级,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友好愉快学,生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态度更好,违纪现象较少,参与课堂和接受关注的机会也相对多些 。第二,教师应该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传统的上课模式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地灌输,学生得不到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如果教师倡导合作学习,在课上提出一个问题鼓励大家一起探究,这样课堂上的“边缘人”就会被动加入讨论,久而久之,边缘人就会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第三合理控制教学资源。统一服装,确保教室光线和温度适度,采取轮流就座(变静态式为动态式 )等,这些教学资源的调控可以为全班学生创造舒适的环境,尤其是动态式就座还能为边缘学生提供接近教师的机会,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人物。第四,增加室外学习体验。室内教学是永远不能代替室外教学。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郊游等等。这些直接的经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增加师生感情,学生之间的友情,对边缘学生转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