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审计重要性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4244250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判断审计重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怎样判断审计重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怎样判断审计重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 内容摘要 随着审计措施由具体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审计重要性”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越来越频繁。此文通过对审计重要性涵义的解释、对其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和审计意见类型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应如何判断审计重要性和分派重要性水平的分析,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中判断重要性提供参照。 核心词: 审计重要性 重要性水平 审计证据 审计风险 审计意见 一、审计重要性的涵义根据国内独立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限度,这一严重限度在特定环境下也许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体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如下几方面把握: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与否重要,是以与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足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本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限度。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公司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原则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公司的规模、所处的行业、公司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波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公司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公司,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波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波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波及的范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变化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合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限度,对它而言,主线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管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由于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重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合适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5、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筹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拟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种可容忍的范畴,超过这个范畴是不能容忍的,由于超过这个范畴表白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事实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证据越多;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重要性指的是由审计人员判断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平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规定,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容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拟定的。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表白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容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某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予关,可以执行较少的审计程序,缩小审计范畴,减少审计的工作量,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反之,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低时,表白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高,容许的错报较小,审计环境较严格,注册会计师对某些在其之上的错报漏报要予以关注,要执行较多的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畴,增长审计工作量,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例如,当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只要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合理拟定审计范畴和审计工作量,检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就行;但当重要性水平下降为10万元时,注册会计师就要在原有的工作基本上,增长审计程序,扩大审计范畴,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于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 三、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即审计重要性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审计重要性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可从二方面理解:一方面审计重要性对检查风险的影响。如果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则20万元如下的错报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或决策,注册会计师只需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而如果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则10-20万元的错报漏报仍然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并且要查出1020万元之间的错报漏报。显然要查出2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比要查出10万元以上的错报漏报要容易,也就是说,审计重要性与检查风险存在反向关系。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变的状况下,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因此,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也存在反向关系。此外一方面,就同一金额的未查出的错报漏报也会由于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要承当不同的审计风险。例如,同样10万元未检查出来的错报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会计报表使用人觉得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没事;如果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会计报表使用人觉得10万元错报漏报未能查出,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显然,重要性水平为1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要比重要性水平为20万元时存在的审计风险高。 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根据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一般可分为四种,即无保存意见、保存意见、否认意见和回绝表达意见的审计报告。究竟刊登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考虑的重要因素。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10万元的错报漏报,审计报告的类型由注册会计师对其重要性的评估决定。具体如下: 表一: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错报漏报的金额 注册会计师对其的评估成果 审计报告的类型10万元 不重要 无保存意见 重要 保存意见 非常重要 否认意见 五、 如何判断审计重要性 (一)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 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几种因素: 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此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合适,可以作为本次审计拟定的直接根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节。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规定。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规定,就应当谨慎地拟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规定越严格,被审计单位浮现错报漏报的也许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波及的报表使用人范畴较广,拟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重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畴较广,例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她业务,由于其经营范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解决比较容易出错,因此,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成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限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某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减少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波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盼望浮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管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互相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限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此外某些报表项目更为关怀。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怀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拟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互相联系。 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也许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映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进一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二) 拟定重要性水平的措施 在对重要性水平作了上述定性分析后 ,我们就要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国内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本,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拟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本一般涉及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但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原则。根据审计实务经验,一般有如下几种措施拟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5%10%;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拟定一种比例。前四种措施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措施又称为变动比率法。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选择的判断基本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本;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本;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公司,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本。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公司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公司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A公司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拟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本,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拟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本,比率为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又根据判断原则,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 六、重要性水平的分派 注册会计师量化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要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派到各帐户中去。目前,在审计实务中存在两种分派的措施:一种是在没有考虑错误金额与审计成本的状况下,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派给各帐户,叫平均分派法;另一种是考虑到特定帐户发生错报漏报的也许性和审计方略或资源的限制,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派给各帐户,叫不平均分派法。如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280万元,两种分派措施的成果如下: 表二:重要性水平的分派 项目 金额 平均分派法 不平均分派法 钞票 1400 14 5.6 应收账款 4200 42 50.4 存货 8400 84 140 固定资产 14000 140 84 合计 28000 280 280 注:以上金额单位均为万元,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10%. 平均分派措施,其长处是操作简朴易行,但是其没有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考虑各项目的具体状况,因而是不科学的。不平均分派法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根据各项目审查的难易限度拟定各帐户的重要性水平,对难查的,分派了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易查的,分派了较低的重要性水平。这样,在不减少整个报表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使审计成本的减少超过了审计成本的增长额,使审计总成本下降,从而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在实践工作中,不平均分派法比较受到注册会计师的推崇。总得来说,注册会计师在分派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从质量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重要性的帐户,对报表使用人特别关注特别敏感的帐户,重要性水平应定得低某些;对某些不太重要的帐户则可以定得高某些。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业务交易较大的帐户,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某些,这样就可以减少审计成本。在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分派时,注册会计师要充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专业的判断,寻找到成本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七、小结 注册会计师既不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高,也不可将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如果定得过高,虽然面临的困难较小,即检查风险较小,但影响报表使用人决策的错报往往没有查出,导致使用人决策失误并发生损失,从而引起诉讼。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虽然可以将影响使用人决策的错报漏报均查出来,不会被起诉,但由于需要查出的错报太多,因此会发生较多的审计成本,甚至会浮现收不抵支。因此,重要性水平定得过低或过高,对注册会计师都是不利的,应将重要性水平确立在合适的水平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