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道德与业务修养.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212017 上传时间:2020-07-13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7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师道德与业务修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历史教师道德与业务修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历史教师道德与业务修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修养,1历史教师道德概述 1.1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原因 1.2 中学历史教师道德素养的特征 1.3 中学历史教师道德素养的内涵 2. 历史教师业务修养概述 2.1文化知识素养 2.2 教育理念 2.3 教育能力素质 2.4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关于教师素养,教师素养,又称教师专业素养、教师素质、教师修养,是指教师作为一种专职人员需要具有的素养。 教师素养如何,直接影响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直接制约着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教师素养主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指标:即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这四个指标又可以归类为两大方面的内容,即教师道德和业务修养。,1历史教师道德概述,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我国古代学者将“道”与“德”是分开使用的,这是两个概念,各具其表达的内涵。 “道”原意指人所走之道路,上升至哲学范畴时,则表示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亦指事物发展的最高原则 。 德”是指实行原则有所得,“德”者“得也”,两字相通,最初始见于周书,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谓之“德”。,“道”与“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其意为求学问如能按“礼”的规定去做,即以为止境,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现代意义的道德继承和发展了古代“道德”的界说,主要指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有时亦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以及风俗、习惯和教育活动等。 在阶级社会为维护阶级统治利益,就要求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个人的行为加以适当的约束。因此,道德又成为衡量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包括: 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 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 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教师的道德也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被称为师德,这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师德的内容,师德的内容也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教育家孔子不仅打破“学有官府”,提倡“有教无类”,而且对师德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师德规范体系,包括: 教师应具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德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从教乐趣。 教师应具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的品德和“欲纳于言而敏于行”的言传身教的行为。,教师应具有“泛爱众”的品性和“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的有教无类的主张。 教师应具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相互合作精神。 教师应具备“听其言而观其行”的教育观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学主张。 教师应具有“二三子以为我隐乎?吾无隐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的坦率真诚的品格。,唐代大教育家韩愈在其名作师说中,明确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三项任务。“传道”居于首位,并强调教师要“以身立教”,体现了师德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主张教师要通过长期刻苦的磨炼,成为人之模范。他认为师范的“范”,就是模范,可为人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强调了师范生的道德作用。,关于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属上层建筑,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们共同生活,必须以法律来维护稳定的秩序,即以强制性的手段约束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人际的关系。而在法律之外,必须辅以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维持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样一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道德在不同社会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原则、规范、准则,但它们往往有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一些共同部分,并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手段之一。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之处,在于它依赖于人们的行为自觉,而不带有强制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正心”、“修身”、“慎独”、“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强调道德的内在感悟和静修养成。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要造就一代“四有”新人,“四有”之一,就是“有道德”。,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劳动)。通常说的“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职业。中国古代把职业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大类。如孟子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从善恶标准看,可分为正当职业和不正当职业。正当职业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我们所说的职业道德,指正当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职业道德种类繁多,因职业不同而不同,但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一般都比较简明具体,容易实行,而且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功利性、服务性(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职业道德受阶级道德影响,体现阶级道德的要求;同时,又受社会公共道德约束,体现社会公德的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此基本要求之下,各行各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公约、守则、责任制等形式,促使职工忠于职守,钻研业务(技术),遵守纪律(秩序),服从指挥(安排),团结协作,以推动本职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工作等关系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由于所在岗位的特殊性,教师道德行为比别的职业显得更直观、更具体、更全面、更高尚。因为教师面对的不是流动的顾客和任意的观众,而是相对固定的社会群体(学生),不仅长期置于这个群体的注视之下,而且还会影响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在这个群体的背后,还站着另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家长),他们对教师抱有极高的期望,要求教师能成为子女成长的楷模。在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还影响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水准,不仅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任务。这个任务,不仅是现代教育必须强调的,而且也是传统教育一贯主张的。礼记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总之,以教传道,以道致德,以德立人。传授知识与培养品德必须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才能完成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并为此而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精通业务,灵活施教,以实现培养一代新人、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名教师的职责。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自身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应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乐教勤业的原则,是教师对待自己从事的职业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乐教,就是乐于从事教育事业,以从教为乐,乐此不疲。如孔子执教四十多年,始终诲人不倦,即使困于陈蔡,仍然弦歌不辍。孟子也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乐”之一。乐教必须以正确的教育观为前提,以对学生的厚爱为基础。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因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而不辞劳苦、不惮烦难,这就是乐教勤业的不竭动力。孔子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乐教勤业的生动写照。勤业,不仅指勤于教人,而且更要勤于自教,不断钻研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如孔子,就是把“学而不厌”跟“诲人不倦”连在一起说的。因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真正的乐于教人,总是和自觉的勤学连在一起的。这不仅是职业的需要,也是道德(敬业精神)的表现。,以身作则的原则,指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务是为人师表。”人格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学生颜渊称赞自己的老师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表现出对孔子人格学识的由衷敬佩。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养成良好的品德、完善的人格,具备“温、良、恭、俭、让”的道德风范,具有“恭、宽、信、敏、惠”的“仁人”气度,为学生成长做人提供理想的人格示范标准。这是从“应该怎么样做”的角度说的。如果从“不应该怎么样做”的角度说,则所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包括不良的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凡是不希望学生养成的,教师就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庸俗浅薄、不敬师长、不守公德、言行不一、虚伪浮躁、不修边幅、不讲信用、挥霍浪费、贪图安逸、怕苦怕累、爱慕虚荣、轻学厌学等等,乃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声喧哗、乱叫绰号、胡吹乱侃、挖苦揭短、玩世不恭等等“不拘小节”的行为,教师都不应该有。以身作则,作的是正则。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不加检点约束,给学生以不良影响,从职业的角度看,将会误人子弟,是极不道德的。 这种“以身立教”和“身教重于言教”的职业特征,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才能胜任“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业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教育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有: 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教育准则。教师的劳动特点是长期复杂的,它不是单凭经济招待会手段、行政命令及立法措施所能奏效的,教师为认识自己的劳动对象并能掌握和改变他们,所需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是无法估量的,它的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有时还要超越他们自身的负荷,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而所得的劳动报酬却往往和他们的劳动支出不相适应。因此,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充分认识自身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才能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具体表现。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热爱学生,是基于学生的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素质和祖国的未来,正因为如此,教师热爱学生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全面关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他们做到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不侮辱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具有不同性格的学生,使他们发展各自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不只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严慈相济、情理结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提高。,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一所学校要强而有力,首先靠的是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学生的塑造也靠教师集体的劳动智慧。教师集体是一个由共同的教育任务组成复杂的整体,要使这一集体能够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有效地进行工作,所有成员力量的协调一致非常必要。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本份工作负责,同时,彼此之间还要对整个“事业”负责。如教师所教的每门学科都是形成学生完美的个性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科教师就不能采取贬低其他学科的方式来提高本学科的威信,每个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师钻研教材主要依靠个别劳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往往是面对学生单独进行,这就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工作的成绩仅仅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努力。可是这种个别性劳动的形式更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产物道德观点,这样正确处理好教师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心理相容,通力协作。,对待自己的道德,教师的劳动始终具有示范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他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作风仪表,治学精神以至劳动态度都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表率作用是任何其他教育因都无法代替的。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而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可见教师自身的修养和业务的提高显得特别重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一切行为举止中,以身作则地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其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广泛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知识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屡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智能素养才能做好教育工作。,中学历史课的目的与意义,中学历史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历史教师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关注人生,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及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能无私奉献,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师德的升华是教师长期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人格魅力,无形中会对学生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必备的首要条件。,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时刻影响着学生。在人格影响上,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它职业道德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要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健康的思想引导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做好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航灯”。 胡锦涛: “在你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教师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年月日),1991年8月26日,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范,对今天教师所应具备的师德提出了具体的规范: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发挥奉献精神。 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热爱学校,关心集体,谦虚、谨慎,团结协作,遵纪守法,作风正派。 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责,为人师表。,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试行),按照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2008年9月1日起实施。 该评价标准总分100分,有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关爱学生、尊重家长、为人师表和廉洁从教等8项内容。90以上为优,70-90为良, 60-70为合格, 60分以下不合格。 市教委制订的重庆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让学生、家长都来考评,给老师打分。师德不合格不准晋级,不合格老师将不得晋升高一级职务。 “关爱学生”被细化成5个评分点,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的“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外,还涉及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公布学生考试排名”、“不得随意将学生赶出教室、停课、强迫或变相强迫转学、退学”等内容。,1.1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有高尚道德素养的原因,(1)人类教育发展史优秀遗产的继承 孔子重视并强调教师道德行为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他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强调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人们从教师职业活动实践中概括、提炼了许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不耻下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诲人不倦”,“反求诸己”等。孔子以“仁”的胸怀,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为启迪民智无私奉献。,(2)时代的要求 教师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在考问人们的道德,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在人们心目中,教师无疑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化身,他不但对学生有榜样作用,人们还希望他的作用能示范社区、辐射整个社会,因而说,时代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3)教师的劳动特点所决定的 教师的职业是培养学生,教师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青少年一代塑造成一定社会的接班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劳动过程是掌握了文化的人和正在掌握文化的青少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他们的知识与才能,感情与意志,而劳动的结果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历史教师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方能为人师表。如果一位教师的道德败坏,那将在青少年的心灵中产生极坏的影响。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成为学生的楷模。,1.2 中学历史教师道德素养的特征,(1)历史教师道德意识水平应具有“高水准” 汉代学者杨雄所主张:“君子者问铸人,不问铸金。” 江泽民同志曾说到:“教师应该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年月日):“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2)历史教师道德行为应具有“示范性”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 古代学者王夫之认为教师“质以忠信为美,德以好学为极”,教人学问,先要教人立志,而教师自己首先要确立崇高的志向。,(3)历史教师道德影响具有“深远”的特点 文艺复兴时代伟大诗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不足”。,1.3 中学历史教师道德素养的内涵,(1)爱祖国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热爱祖国既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政治原则,热爱祖国是历史教师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这种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们作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格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来教育学生。”智慧要靠智慧来培植,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对祖国的忠诚要靠忠诚地为祖国服务来培养。”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思想,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学校 学校是我们工作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一个组织集体。学校的兴衰荣辱和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一个教师否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就成为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是共产主义道德中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过:“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师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的每个教师看来,全校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则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 其次,教书育人的职业定位更要求教师要热爱学校,团结协作。 再次,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凡是办得好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热爱学校要求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完成历史学科教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主要目的。 热爱学校要求历史教师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热爱学校还表现在维护学校形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热爱学校还表现为:以教育质量为前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构建和谐同事关系。 (以高三联合备课组为例) (3)爱学生 首先,体现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 其次,爱学生可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情境 。( “罗森塔尔效应”) 再次,爱学生可以转化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因。,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森达尔对如何教育好被教师认为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一份被某学校教师认为是调皮学生的名单,交给一位刚刚分进来的教师,并对他说:“经过测试,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几个月后,他再去该校了解情况,发现名单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过去相比提高幅度非常大。罗森达尔编造的“谎言”,使新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被列入名单的学生格外注意,既观察他们的长处,又对他们十分尊重和关心,从而使调皮学生的学习有了明显进步。这种现象就是曾在全美学校引起广泛关注的“罗森达尔效应”。,“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教师爱学生是一门艺术,爱学生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爱的广泛性 (二)爱的理智性 (三)爱的纯洁性 (四)爱与严结合,(4)爱自己 爱自己,是说历史教师要爱护自己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高尚品德是内在素养,身体、心理健康是外在要求。 心理健康,即心理承受能力强,心理素质高。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获得知识,技能的内在条件,是影响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精神财富的重在因素。它表现为历史教师精神昂扬振奋,情绪平静而幽默,胸怀宽阔,毅力顽强。历史教师要有健康心理既是自身素质的体现,更是教书育人的要求。,2. 历史教师业务修养概述,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 课改的需要:现在中学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去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研究,老师要有相关的更多知识和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 历史教学的需要:中学历史教学是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师业务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历史教师的业务修养包括很多方面,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文化知识 教育理念 教育能力素质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2.1文化知识素养,文化知识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资本,是用以对学生“加工”的材料,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必备的业务素质。 文化知识包括历史专业知识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两部分,2.1.1 历史专业知识,范文澜在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告诫学历史的人,不要自己跑到禁闭室中去,不通全史,只求专深,就是自我禁锢。、 历史教师要熟读史籍,驾驭史料,不能只满足于引用二手,甚至三手资料。 “心有全史,胸存底本”,是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又可分为三个方面: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 主体知识 前沿知识,(1)历史学科基础知识 史学科基础知识是指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师角色而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它是主体知识的根基。基础知识越扎实,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 首先,应知晓中学历史教材中渗透的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规律。 其次,要有中外历史名著的基础知识 。 再次,中学历史教师应了解历史考古常识、古钱币常识及各地人文胜地和人类活动遗址的分布等等 。,(2)历史主体知识 历史主体知识是指历史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资料、基本工具。 首先,应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整体结构有个性化理解。 其次,应对主体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解题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个性化的整理。,(3)历史前沿知识 历史前沿知识是指历史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历史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 当今是一个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范畴、概念和实践环节的设计等都将随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调整和提高。不了解历史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先不说对历史教师素养影响如何,还会在课堂闹出笑话,,2.1.2 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广博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教授历史这门广博之学的历史教师,不能不具有广博的知识,无论文学、艺术、体育,还是天文、地理等 。,2.2 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反映的是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它形成之后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它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2.2.1 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学习过程。与以往相比,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教学中主张学生的全体参与和共同参与 。 整体发展的学生观表现为: 第一,是把施教的光芒辐射到全体学生身上。 第二,是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全面发展。,2.2.2 确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随着教育心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人类学等视角对情境认知、真实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研究的深入,以及通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观点对学习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我们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网络主题探究等方式。,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探究性 三、实践性 四、现实性,2.2.3 确立现代历史教学观,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渗透的观念包括“公民观念和主体意识的追求”、“民主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倡导”、“竞争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弘扬”等。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人的个人特质和社会角色就是具有主体意识、法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公民”,历史教师要确立这样的现代历史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3 教育能力素质,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活动和过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伴随着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而不断深入发展的。,2.3.1 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新课程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设计时应主要按三个阶段进行: 一、分析阶段 二、设计阶段 三、教学评价,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中重要的环节。历史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与发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知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并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2.3.2 信息获取和创新能力,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信息量将呈爆炸式增长。中学历史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担当责任,首先必须要具有信息资源意识和网络教育意识。,教师创新能力的激励和培养涉及很多方面,从教师自身提高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 (1)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运用新知识。 (2)鼓励教师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教学问题。 (3)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2.3.3 教学科研能力,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识“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早在1926年,Bukingham在他的教师的研究(Research for Teacher)一书中就阐释了这样的观点:“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抓住这种机会,不仅能有力而迅速的发展教学技术,而且将赋予教师的个人工作以生命和尊严。”时至今日,“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理想己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中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运动,成为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2.3.4 自我反思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思、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教育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思; 三是对自己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了“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十反思”的成长公式,体现了反思能力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习惯。 第二,通过反思典型案例,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 第三,教师集体的共同反思。,2.4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语言的表达能力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对主要历史事件要叙述得鲜明、形象、生动,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 庄子言,生也有涯,而知而无涯。对于历史教师来说,追求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应该是毕生身体力行的事。,历史课堂语言教学要有“六性”: 一、准确性。准确性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木要求,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命。读音要正确,用词要确切,表达要清晰,逻辑要严密。 二、形象性。形象性就是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休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动听,丝丝入扣,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三、幽默性。幽默性是教学语一言中的味精和盐,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必备要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罗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幽默是情趣与哲理的有机统一。 四、通俗性。通俗性是历史教学语言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而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概念,或者旁敲侧击,用一个比喻,一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五、精炼性。精炼性就是画龙点睛,只取主旨,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记忆。冗长、繁沓、琐碎,往往使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六、逻辑性。历史教学的根木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历史中获得启迪和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做到知识、情感、哲理二者白然交融,显示出一种理性的美。,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再思考,3 参考书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洛克的教育漫话 凯洛夫的教育学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 孙俊三的教育原理 王道俊、王汉澜的教育学 丁笃本的大学教育学 于友西的中学历史教学法 冯正华、胡亚娟的中学历史教师手册 鞠献利的教师素质论 连秀云的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叶存洪、徐书生的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黄甫全的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 赵宏义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邓晓鹏 研究员DENG XIAOPENG Professor,中国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重庆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 重庆市历史教学专委会副理事长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With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地址:中国重庆北碚(400700) 电话:86(23)68356005(0)13509494546 传真:86(23)68356000 68356118 E-mail: ,谢 谢!,自主学习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