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结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198634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总结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心理学总结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心理学总结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第一节 绪论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是把心理学各个分支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指导的意义。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心理特征:需要和动机反映了他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一)认知 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是说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和人格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动物心理发展经历的阶段: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但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所具有的功能,即反映功能。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象,这种映象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观察人的心理。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地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类型是有人体内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粘液和黑胆汁所占的比例不同构成的。韦伯于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定律,即韦伯定律 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学派的纷争(一)构造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于杜威和安吉尔。机能主义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为它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三)行为主义 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他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关系,由此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只要确定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四)格式塔心理学 魏特海墨、克勒和克夫卡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五)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建立了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二)认知心理学 特点:把人看做信息加工系统,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三)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的原则 2、辩证发展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神经系统是由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组成。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 我们把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等的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树突。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二、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外周神经是把神经中枢与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联系起来的神经结果。(一)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从解剖上看,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将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三、 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一)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二)脑干 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是脑最古老的部位。 桥脑是联系大脑与小脑之间神经纤维的通道;中脑里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使有机体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三)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它调节着内脏系统的活动。(四)小脑 功能: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四、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外层叫大脑灰质或大脑皮质或大脑皮层.。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的实验。实验证明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右利手的人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一、 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兴奋和抑制(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叫反应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当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也会被抑制,叫消退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这叫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但是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二)扩散和集中 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经细胞的兴奋叫扩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三)相互诱导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大脑皮层某一部位发生兴奋的时候,在它的周围会引起抑制的过程,这叫负诱导,在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它周围发生兴奋的过程,叫正诱导。(四)动力定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第三节 感觉、知觉和记忆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一、 感觉的种类 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第二单元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客观事物事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值。绝对感觉性的高低可以用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来度量。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是反比关系。一个人的感觉阈限低说明他的感受性高,反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测量了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结果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用公式表示:S=K* lgR。式中,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费希纳定律。刺激的物理强度单位按对数级数增加时,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单位是按算术级数增加的。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对光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对暗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对光适应则非常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视紫红质重新合成)只要带上一个红色眼镜就可以了。二、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相反,这种后像叫负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后像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三、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把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四、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一、 视觉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二)视觉器官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这是暗视觉。(三)颜色视觉 1、 颜色的特性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人们常说的颜色指的是只是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所占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2、 颜色混合 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叫颜色混合;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失去了色调,变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颜色。3、 色觉异常 有些人分辨颜色有困难,甚至有些人不能分辨颜色,这叫色觉异常。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三种。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色盲中女性色盲的人数仅仅是男性色盲人数的1 /10。二、听觉(一)听觉的适应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人耳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162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震动叫声波。此范围以外的声音人们都听不到。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范围从高频逐渐向低高频方向发展,当扩充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功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是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二)听觉器官 听觉器官有耳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有共鸣箱的作用,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即听觉感受器(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心理的噪音是指人们不愿听的,对人的工作、学习和情绪造成消极影响的声音。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粘膜上的嗅细胞。四、 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感受器。最基本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舌尖对甜、舌边前部对咸、舌边后部对酸、舌根对苦最敏感。五、 皮肤感觉 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阈。皮肤能分辨出来的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六、平衡觉七、运动觉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疼痛等的感觉。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九、痛觉 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什么刺激,只要对机体造成了伤害,都会引起痛的感觉。十、 其他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运动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一、 知觉的定义 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高于感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一)整体性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二)选择性 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觉的选择性。(三)恒常性 在不同的距离看一个人觉得他高矮没有变,这是知觉的恒常性。(四)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一、 空间知觉 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 物体在空间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四、错觉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就必然会产生。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所有的人都是一致的,没有例外。第七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一、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对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按照是否意识到分:外显记忆(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内隐记忆(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按照保存时间长短分:瞬时记忆(1”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1以内的记忆)、长时记忆(1以上的记忆) 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项目。一般说的记忆的广度就是指短时记忆的容量,因为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就记忆的种类或数量来说都是无限的。 三、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进行的记忆活动叫再认。识记是学习与取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保持是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回忆是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检查记忆保存量用的是节省法,又叫重学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五、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 一般认为,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第四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一、 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特征: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一、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态)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再造性思维是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第三单元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 概念的掌握(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应,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内涵越深,外延越窄。(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或叫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二、问题解决及对问题的解决的研究(一)问题解决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的一个途径就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就是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这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2、原型启发的作用 3、定势的作用第四单元 语言和言语一、 语言于言语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的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包括说、听、写、读。言语的形式: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一)外部言语及其种类 1、对话言语 2、独白言语 3、书面言语(二)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1、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 2、言语的减缩性 3、速度快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中枢) 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认字(二)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 接受性失语症:能听到声音,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三)视觉性言语中枢 失读症: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四)书写中枢 失写症:不能写字、绘画第五单元 表象和想象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 表象就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也叫表象。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被操作。想象就是运用已有的表象,对其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却和表象有本质上的差别。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是一种形象记忆的过程,因此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则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它创造出来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二、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幻觉则是在异常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可分为:1、创造想象 2、再造想象 3、幻想第五节 意识与注意第一单元 意识的概述一、 意识 意识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既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也包括无意识的行为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 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的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1430赫兹,波幅较小的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的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赫兹,波幅较大的波;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的波和波。睡眠的四阶段:第一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浅睡)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熟睡)第三阶段的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的脑电波大多呈现为波。深度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波消失,梦境开始出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0分钟(二)梦 梦的特点: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意识的指向性是指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意识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也不反映事物的任何属性。二、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一、注意广度 注意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二、注意的稳定性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叫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变化想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三、注意转移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它反映了一个人神经过程灵活性的高低。四、注意分配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条件: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2、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第六节 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一)、需要的的种类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类: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社会的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又叫获得性需要。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分类: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往往都是物质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二、动机(一)动机的产生 生理需要(内驱力)、外部环境(诱因)、情绪(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兴趣和爱好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一、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第七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一、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 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第四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焦虑。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按情绪的状态,也就是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一) 心境 心境的强度比较小但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心境并不是对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心境的产生都有其原因但这种原因人们又常常意识不到;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会发生重要的影响(二) 激情 激情常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激情强度比较大按持续时间比较短;激情会激发人的意想不到的潜能的发挥;激情会使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三) 应激 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应付应激:1、重新评价应激源以调整自己的情绪 2、采取饮酒、听音乐或从事体育活动等行为以减小压力 3、调动社会资源,包括寻求亲友的安慰和帮助 4、在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时采取回避的策略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人的高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还有宗教情感、母爱第五单元 意志一、意志的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二、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一) 准备阶段 按勒温的说法,动机冲突分为:1、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2、 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3、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矛盾心情。三、意志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二)意志的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和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三)意志的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指坚持不懈的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和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虎头蛇尾和执拗。(四)意志的自制 意志的自制性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或意志力。和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怯懦和任性。第八节 能力和人格第一单元 能力一、能力的概述(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二)智力 智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是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是以思维力为其支柱和核心的,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1、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决定了掌握知识技能所能达到的水平。2、 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和巩固的程度3、 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四)能力的分类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的结构) 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那种能力2、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液体能力又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内容,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20岁达到高峰,30岁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又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25岁之后,其发展速度渐趋平稳。3、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力所涉及的领域)4、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程度)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二)能力类型的差异(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原因:1、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 2、早期的生活道路比较坎坷 3、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三)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第二单元 人格一、人格的定义 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二、人格的特性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功能性 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三、人格的结构 人的气质和性格 第三单元 气质 一、气质概述(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二、气质类型学说(一)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血液、黏液和黑胆汁。黄胆汁对应胆汁质,血液对应于多血质,黏液对应于黏液质,黑胆汁对应于抑郁质。(二)体型说 (三)血型说 (四) 激素说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胆汁质(兴奋型)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不平衡。黏液质(安静型)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平衡、不灵活多血质(活泼型)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平衡、灵活抑郁质(抑郁型)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弱四、气质的特性 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五、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第四单元 性格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额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二、性格的结构(一)性格的静态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1)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 (2)想象中的现实性 (3)思维活动的精确性。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一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次 ,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它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突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的是现实的原则。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的原则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三、人格特质理论(一)GW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人之间的差异。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理论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一)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征都归结到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三个基本维度或类型上,并用(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来构成人格三维度模型。(一) 人格五因素模型 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五因素模型(FFM),而且编制了一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人格调查表。人格五因素包括神经质()、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一般认为心理学诞生于1908,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孕育它的两个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 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学科,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勒温提出过著名公式:B=f(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景,f指函数关系。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作用,社会影响等;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奥尔波特) 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三个阶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认识社会行为。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4页) 社会心理研究赢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调查法(询问法):包括:口头法和问卷法问卷法的特点:1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2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档案法的优点: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地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地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代表。学习过程大致有三个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于正强化;取消惩罚,易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模仿。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过程。社会交换轮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基本观点:1成功命题(个体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某一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重复该行为的频率就越高)。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会越高)。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5侵犯赞同命题。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作为符号交换论的核心概念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1意识与潜意识(无意识)2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概念,是性本能)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与超威)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 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就是一种在社会化的机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语言是他人及社会关系的纽带)(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性别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和女性特质指性别的差异)(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2道德社会化(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过程主要表现在: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3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是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角色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分为先赋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如父母角色)和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规范化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警察)和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按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和表现型角色(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如演员)和不自觉角色(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待),角色领悟(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和角色实践(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角色失调:不是每个人,也并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能清楚并且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的,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这就是角色失调。常见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与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客我制约主我的活动。)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自我结构主要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及反思自我。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公式:自尊=成功/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社会知觉有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认识。)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作用。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第三单元 归因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外部条件)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者凯利提出来的)协变原则(凯利提出)个体的归因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原则(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因素的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维持与调节功能。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频率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