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与学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41949271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与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党和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互联网+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互联网+教育”必然引起教师教育的相关变革,而如何在这场变革中认清自己的地位将决定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只有深刻认识“互联网+”,主动求变,在变革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才能搭建与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地位,实现教师身份认同与教师教育自身完整的有机结合,从而赢得课堂,成为学生成长、教育发展的有效助力因素。一、“互联网+教育”视角下的教师与学生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给教与学带来形式上的转变,使智慧教育成为教与学的新常态,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当结合“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支持,全面考虑教育教学领域所发生的变革,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方面,了解“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教育的变化,构建有效、适时的教育教学路径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化社区。“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后必然引起教与学的深刻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育者的教学方式由过去单一课堂转变为以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增强型虚拟模式为特点,具备个性化、便利性及低成本等优势的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方式1。教学过程中不应再纠结于以哪种教学方式为中心、哪种学习方式更有效,而应在认真审视课程、学习、教师以及学习者等基本教育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实现知识和技能以系统、完整、有效的方式传递。从当前学生群体的特征来看,成长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大背景的他们,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速度超出以前的任何一代。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已经成为他们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如何过滤、筛选、剔除无关内容,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成为当下教育者应当思考和创新的落脚点。“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是由学习者和教育者共同构建的、存在于实体和虚拟二元世界的学习化社区。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地掌握网络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交流平台,共同构建一个交互性、趣味性、互助性和个性化的学习化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教师、学生、家长可以进行单一或多层次的交流、分享互动,共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社区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交互评价,在互助、友好的氛围中共同成长。在这个社区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及疑问进行有效的、直接的、及时的、个性化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2。“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理论的实施者,而是多元理论的践行者。教育者应对自己已掌握的混合学习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寻找适合自身能力和所教学生的最佳理论与实践手段。同时,教育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阅读、培训等形式提升理论水平,将所学的理论和案例处理方案与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打造有效的学生学习激励方案。最后,教育者要活学活用,敢于创新。教育者要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对一些现象进行深入地观察,搭建整体通融的教学生态环境,从而优化、改善教学效果。二、“互联网+教育”视角下教与学的地位思考“互联网+教育”的到来,从本质上说并不意味着教师教育的剥离及教师课堂地位的下降或消失。相反,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效果的评价都是教师教育应当持续思考的问题。当下,教师应当在“互联网+教育”环境探究课堂的有效治理,研究能够促使教学实践、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的路径,以更有效的理念、思维和模式经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育教学。首先,教育教学的目的并未因”互联网+教育”的到来而改变。“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核心问题不是技?g问题,而是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便利的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其核心仍然是教育者自身作为“人”的问题。教育者切不可把“人”的问题错误地理解为“技术”问题,盲目地迷信教育技术带来的便利,认为只要使用了如微课、慕课、智慧教室等“互联网+”时代的衍生品就可以自动达到教育目的,进而忽视有效激发学生动力、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等教学策略的学习和研究。教师仍然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仍然要学习知识、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互联网时代的衍生体例如微课、慕课的优点非常明确,如内容适度、直奔主题,但是质量较高的慕课及微课都伴随着过程性或终结性的考评方式及考评标准,学生只有达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以网络为依托的课程在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方面独具优势,然而在培养学生其他能力尤其是思考能力方面却稍逊风骚。思维的培养及发展有赖于教与学的互动。例如,在学生的互动回答之后,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指出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优势及不足,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并通过师生间及时、快捷的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即教思维,学习即学能力的取向并未因为知识载体的不同而呈现本质变化。其次,学生的学习动力仍然是教师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TellerBell)指出:“关于教育,有三件事情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还是动机”。学生学习动力的高低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与否的动力源泉和基本前提。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学习是以强大的学习动力为支撑的。“互联网+教育”给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多元、有效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有效提升。从学习的观点来看,有关学习参与者的学习动机或驱动力,以及学习障碍问题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问题,并且应当优先于有关教育的内容和结构等更为传统的教育学问题得到教师教育的广泛关注3。再次,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仍然是教师教育的重心。学会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尤为重要。传统教育以知识点的传授为基本教学目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也大多以讲授法为主,评价方式重知识轻能力。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的提出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矫正,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例如,由美国和亚太等国家的教育部门及英特尔、戴尔、苹果等公司合作成立的“21世纪技能联盟”指出,21世纪,学生要学习包括全球意识、经济商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在内的核心课程内容,并具备三种重要技能: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和职业生涯技能4。这种核心课程内容与三种技能组成了21世纪人才核心能力框架(见表1)。著名的普利斯顿大学在研究和改革中提出十二项能力目标5:(1)清楚的思维、表达与协作能力;(2)以批评的方式系统推理的能力;(3)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独立思考的能力;(5)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判断、彻底理解某种事物的能力;(8)辨识重要与琐碎、持久与短暂的东西之能力;(9)熟悉不同思维方式的能力;(10)掌握某一领域深度知识的能力;(11)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从思考力、学习力和创新力等方面明确了“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的重心及价值取向。上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技能联盟和普利斯顿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有所不同,但是每一项指标都在强调学生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他们的共同指向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而非学生做题、解题的方式和方法。如果用上述框架和能力培养要求审视当下的教师教育,那么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的学生,仍然是教师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目前,国内用人单位对创新能力人才的极度渴求、以国家人力资源质量为基础的国际竞争,要求对当下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进行新的思考,而并非对知识和技能载体的深度关注。最后,教师作为有效治理者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教师仍然、而且必须是“互联网+”背景下教与学规则的制定者及课堂有效治理的实施者及掌控者,因为“互联网+”时代学生有效学习取决于良好教学环境的创建,依赖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得益于互助共赢的学习氛围,实现于自我探索、自我能力的养成。而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习惯的规范,对思维发展和突破的引导,对平等、多向互动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探索、探究精神的激励。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即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简单快捷地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为了成功达到学习目标而必须具有的学习者自我导向、自主学习、自身约束等能力,离不开正规学校的培养与合格教师的引导,更加离不开常规的教与学环境日复一日的浸润。三、“互联网+教育”视角下教与学的深度探究1. “互联网+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而非颠覆“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它改变了教育的运作模式,通过公共服务领域为线上线下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构架了虚拟的桥梁,使教育材料、教学过程、学习方式逐渐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同时,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互联网与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减因为地域、种族、城乡、校际等因素造成的在教育投入、教学质量、师资水平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提升教育供给,实现教与学的机会均等,从而为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路径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70周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6,学习模式在过去2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来源改变了,我们与知识间的交流互动模式也改变了,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或者通过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移动学习和大规模的在线课程等新模式的出现对现行教育提出挑战,但是不会消亡实体教师教育。即便技术再发展,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会消失。信息量和知识量激增,要求体和集体采取定性方法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传送、传播和获取。考虑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潜力,教师应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和进步。2.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而非顺从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生态,对传统教与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教育”通过MOOC慕课)、网络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互动、富于变化的教育新生态,对传统的教与学提出了挑战。首先,“互联网+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引导教学与学习。互联网技术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形成和提升的基本逻辑前提是学习者以“学习力、思辨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形成自我导向、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在进入课堂之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所探讨的课题已经进行过有质量的探究。离开这一基本逻辑前提而强行推进不同形式的在线学习,都是“晕轮效应”下的伪教育。教师应当了解这一前提,分析“互联网+教育”环境的基本规律,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给有效教学带来的发展机遇,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新态势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治理,成为学生能力养成的有效助力因素。其次,“互联网+教育”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角色体验,一线教育实践者要顺势而为,用创新发展的理念构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生态圈。一方面,要用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教育创新,发挥教育与科技创新在教与学中的引领作用,拓展教学管理与领导方式,不断探究互联网环境下的师生关系,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拓宽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才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下进行“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探究,具体分析当地的教育教学实践,探求如何将互联网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与学行为中来,打造“以人为本”的、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从而改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最后,教师及学生积极应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成为自律的学习者,警惕数字资源的使用鸿沟7(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数字设备和数字资源使用效果,可以将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中的人们分为消极使用者和积极使用者两类。消极使用者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仅仅表现为娱乐、网页浏览等消遣活动;而积极的使用者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创建学习平台、分享学习成果、与自己社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进而实现学习、探究、开拓、研发、创新的良性循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赋予了教学和学习的多样化;慕课、微课等在线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满足了学习者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然而这些根据不同学生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编排的课程资源,只有学习者采用积极的态度,才能促进个体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为创新和改变创造文化氛围,引导学习者以积极使用者的心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资源和便捷交流渠道,利用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学习个体发展,促进个体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2、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单干。3、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