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67142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7.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明、清前期(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西学东渐”局面形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内容索引,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经济,考点三 明清时期的文化,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 1.中央 (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主干知识排查,2.地方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1.历代强化皇权的举措及结果 (1)秦: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较大,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相权再衰落。,热考重点深化,(5)元: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有所加强。 (6)明清:彻底废除丞相一职,设置秘书或顾问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如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其中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变革中央机构:如秦设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北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唐朝时设道,作为监察区;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提刑按察使司、厂卫制度。,(4)注重官吏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总之通过以上种种政策体现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的制度,实现了加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短板1对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高考短板突破,例1(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查短对史料大意没有准确把握是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地方三司并立,分别对六部负责“变化”为对地方巡抚负责,这明显有利于整合地方行政资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选B。 补短立足材料信息,仔细分析选项与材料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想当然是提高得分率的必备技巧。,析选项巡抚综合管理地方事务并不能反映地方行政权扩大,也不能反映是否不对六部负责,更不能表明中央与地方对立,由此可排除A、C、D项。,针对练1 (2016浙江文综)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秦汉始置州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 B. C. D.,解析,解析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期将地方划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之为州,到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出现州、郡、县三级,而定州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定的名称,故错误; 定州是我国著名的手工业中心,唐朝的私营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故正确; 宋代定州的定窑是著名的五大官窑之一,故正确; 元代河北地区归中书省直接管辖,被称为“腹里”,因此定州为中书省辖地,故正确,故D项正确。,短板2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不足,例2(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查短古代中国历史常出现的外戚、宦官、权臣专权的现象,其根源皆是君主高度集权专制所致,控制操纵皇帝一人,即可实现操纵朝政的目的,从此思路破题,快速确定答案为B并不难。 补短熟练运用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之间的辩证思维解题会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析选项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 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 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针对练2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解析,返回,解析集体宰相制度强调宰相之间的监督、牵制,体制外新设机构强调分权,三省六部制和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都是集体宰相制度,故A项错误; “中外朝制度”和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B项错误; 内阁制是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机构,三省六部制是集体宰相制度,故C项正确; 内阁制、军机处都是体制外新设机构,故D项错误。,返回,考点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一、明朝 1.农业 (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主干知识排查,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 (1)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经济政策 (1)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二、清朝 1.手工业 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和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商业 晋商和徽商;“闭关锁国”政策。 3.外贸 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4.经济政策 (1)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的设置。,1.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五大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货币经济发展。 (4)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5)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热考重点深化,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短板3借助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高考短板突破,例3(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查短“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对地主的态度变化雇工地位提高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口降低”。以上是立足于材料结合所学可推导出的逻辑关系,由此可知A项正确。 补短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历史现象,离不开史料所处的时代背景,离不开所学的基本知识。,析选项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针对练3 (2016北京文综)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B. C. D.,解析,解析从材料信息黄崇德“经营棉布、粮食等”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 根据“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一信息,可知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府对食盐贸易控制权的放弃,也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可排除两项。,短板4理性分析、客观评判能力欠缺,例4(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解析,查短本题失误在对史料信息的客观评价能力不足,“乾隆年间请祖先牌位赴台增多大陆移民增多,在台安家落户增多”是史料隐含的信息,由此可知,只有B项评价较客观。 补短有一份史料,得一份结论,不扩大不想当然。 析选项编修族谱、两岸人口正常往来受阻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据此可排除A、D两项,宗族整体迁移台湾说法片面,材料也无从体现,可排除C。,针对练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清朝康乾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奠定。表中四项反映了清朝前期的疆域、君主专制的强化、边疆治理、城市经济发展。,返回,A.清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考点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一、明朝 1.思想方面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2)李贽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主干知识排查,2.科学技术方面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它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2)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方面 (1)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2)戏曲:明传奇形成四大声腔。 (3)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二、清朝 1.思想方面 (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3)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4)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批判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他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文学艺术方面 (1)小说创作的兴盛。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其代表作。 (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光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1.通史视角审视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热考重点深化,2.探究近代科学未在中国产生的六大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政策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 (5)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6)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这样的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传统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性总结、科技创新率低等。,3.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经济上,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政策上,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4)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短板5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的能力欠缺,高考短板突破,例5(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答案,查短此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如中国太和殿:可提取出高大雄伟、主体黄色、台阶讲究、位居北京规划中轴线,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等级森严、讲究伦理的政治特色。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朴实亲民,体现的是近代以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公民平等的政治特色。 补短解答图片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习俗、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解析答案,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针对练5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答案,解析答案,解析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地分析,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答案原因:国家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短板6对史料信息的大体意思判断失误,例6(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查短材料主旨不是在宣扬宗教,而是借宗教寓意说小说在各个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深层体现的是小说通俗易懂,在市民中影响广泛,据此可知只有C项最符合材料主旨。 补短不受惑于史料个别字眼的虚假信息,依据史料大意主旨破题可快速定位答案。 析选项A项宗教传播、B项等级观念、D项整合价值观均是对史料的片面解读,与史料主旨不符。,针对练6 (2016北京文综)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返回,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可能出现“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现象,A项错误。 C项中“限于传教士之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也无从体现。 D项所述“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无从体现,故可排除。,返回,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1.儒学在中国古代的三次转变 (1)战国时期:荀子将儒学与法家思想相结合,提出礼法并施,以礼教为主。儒学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 (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使儒学走向宗教化、社会化。 (3)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将儒学兼收佛、道思想,创立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促进了三教合一,使儒学走向哲学化和思辨化。,2.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比较,3.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西欧启蒙思想的区别,1.(2014新课标全国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针对训练,1,2,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2,(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2,解析答案,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相关材料。第一小问根据“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技术”“牛顿自幼喜欢钻研科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和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结合二人各自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经历分析。 答案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2,1,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解析从社会氛围、经济发展情况、科技著作与社会转型的联系等角度分析。 答案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解析答案,2.(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1,2,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解析答案,返回,解析本题截取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海洋利用的相关史料,综合考查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明清之前的相关史实可以提炼出其“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的特点,利用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等史实提炼出“海洋意识不足”的特点。 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1,2,返回,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押题1(考向:皇权受制约的史实证据),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 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 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解析,解析根据材料,阁臣刘健等向皇帝进谏了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没有得到皇帝的同意,令再拟,后又上疏,历数政令十失,皇帝仍没有接纳,刘健此时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于是请求辞职,后李东阳、谢迁也随之请辞,武宗没有办法了,勉强同意了他们的上书,由此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A项符合题意; B、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C项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的是皇帝,不是阁臣,表述错误。故选A。,押题2(考向:明朝内阁地位的提高),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解析,解析材料主要表明了明朝的政局由互相倾轧到内阁大学士拟出处理意见,表明了内阁的政治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押题3(考向:历史素养史料史观辨识),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解析,解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明朝的腐败、统治黑暗,玉米、甘薯的传入与否和明朝的灭亡无直接的关系,材料夸大了历史偶然事件的作用,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押题4(考向:历史素养史观史识辨识),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观点最确切的是() 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解析,解析因为各个历史时期均已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想确定哪个正确,需要的是标准,所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选择支持哪一方,故D项正确。,押题5(考向:历史批判性思维培养闭关锁国的认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解析,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康熙时期放松了海外贸易的限制,因此A项正确; B项表述不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仍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限制海外贸易程度进行了调整; D项不符合材料,根据“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可知政府仍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押题6(考向: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解读),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解析,解析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利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押题7(考向:历史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 (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 摘自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答案特点: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解析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一是通过道德教育”“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说明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2)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答案同: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 异: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解析答案,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相同之处是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和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不同之处从材料“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到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明代大明律规定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说明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