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安徽中考历史复习策略.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41629 上传时间:2020-07-06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5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安徽中考历史复习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1安徽中考历史复习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1安徽中考历史复习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1安徽中考复习策略,一、中考复习策略 1、紧扣考纲,开展教学活动。 关注新观点和新观念及考纲的新变化,理解 “考试说明”的新变化,明确历史中考的新要 求,注重增加知识点和新知识生长点。 (1)2011年删去和增加的知识点,(2)特点:稳中有变 和2010年相比,2011年的考试纲要表现 出体现了“稳中求变”的中考改革思想。“稳” 指的是:考试性质不变、考试目标不变、基 本要求不变;考试性质决定考试方向,决定 考试的难度系数。考试性质不变。,“微调”:具体考试内容细微调整, 例证性试题题型细微调整。 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15%;中国 近现代史40%;世界古代史5%;世 界近现代史35%;安徽历史5%。 题型:单项选择题:30%5%;非 选择题:70%5%。,(3)题型有五大类:在选择、列举、析改错题、材料解析、探究题。 (4)例题表现了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化 A.试题新颖性: 是指试题提供的问题情景和历 史背景,不是指考查的内容,2、明确命题导向 1以“文明史”为思路 (1)纵向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 代,信息时代),(2)横向、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 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 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2以“现代化”为主线 现代化史观思路梳理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等)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3以“全球化”为理念 全球化史观思路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 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4.以“正向化”为导向 主要运用正向材料,正向引导学生的情感、 价值观。 一是对个人而言: 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 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 趣,追求真善美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人 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 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 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例1(海南卷)(4)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迎接第 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 (4)热爱科学,关注世界科技发展,学习老一 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认真学习,长大后报效祖 国。 二是对国家、民族而言: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 民族的责任感。,例2( 吉林卷)(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 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1)邓世昌等 义和团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战役:平型关大捷(或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等。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中华民民族(或中国人民)具有敢于抗击侵 略的英雄气概或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 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 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 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理解和尊重 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 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例3(安徽卷)(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 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何态 度? (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相尊敬和理解;以 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 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3了解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考试内容以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 大,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外结合 内容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中国古代史内容一般较 少,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从近年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来看,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与时政、现实联系密切 的内容。如古代传统文化、郑和下西洋、反对分裂 巩固统一措施、科举制度、中国近代化、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与红色旅游热、台湾问题、 国共两党关系、一国两制、海峡两岸关系、 万隆会议、)、科技成就、历史上三农问题、 世界古代文明、二战史、第三次科技革命、 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演变等。 (2)专题知识、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 如中国近代化、中国受屈辱史(受侵略的战 争及不平等条约内容)及抗争史(英雄人物 及相关事件)、抗日战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国共关系史、 民族工业发展史、近现代外交史、农业问题、海峡 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 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三次科技 革命史等。(中考高频考点1) (3)中外史交汇点。如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 战交汇点较多,因此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 结合的综合题非常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 化有结合点,因此,有关这个考点的综合题也较多。,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同是伟大的航海壮举 ,有 的以此切入题 。(中外交汇点的中考试题) 4对教学的建议 ()教师要树立正确地课改教学理念,努力提高 科学理论素养和人文知识素养。就要注意以学生为 中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性,促进 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巩固,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 设好的外部环境。,区分每课中的观点叙述和和史实叙述。对于观点, 要学会辨析,而不是死记。学会用发展的、客观的、 辨证的方法去理解分析。注意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比如,关于19世纪中期美、俄经济发展的,有 些考生把“黑人奴隶制”和“农奴制”混为“奴隶制”, 究其原因还是对这两个历史概念的不理解。概念具 有抽象性,不易理解,遇到这些难点,需要结合相 关史实分析。,(2)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在 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 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 激发出来的,例如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 中考历史试题(开卷)第8、10题要求为图中 人物配音,就情境与创意而言,显然是源于 历史剧表演活动。,如试题“欧盟用一个声音讲话,有同学不理 解了,错写成“都用英语说话”,从一定意义 上说,是知识面的狭窄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 (3) 对基础知识“不去死记”,“但要记死” 要真正把课改教学落实到实处,因为在活动 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课改学习过程中,基 础知识就自然地活化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了。,(4)学会运用知识。如前所述,讲述历史、用历史 知识去分析时政、现实生活现象以及开展丰富多彩 的活动课等都是运用知识的好途径。另外,有选择 地练习小论文、活动实践题也可以提高运用知识的 能力。 (5)加强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 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整理出单元知识结构;根据 每阶段历史发展特点整理出若干专题,如中国受屈,辱史、抗争史、科技革命专题等;根据时政 热点,整理出一些新的专题,比如三农专题、 改革史专题、思想解放专题等。在单元复习、 专题复习基础上,找出历史发展线索,探寻 出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后以线带点,回归课 本,巩固基础知识点。 (6)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近几年的试卷中较多地出现以社会热点问题 为背景来设计问题的试题。在后期的复习中, 对过去一年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应给予充分 关注,着重思考热点问题和所学相关历史知 识的联系,用历史学科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 问题,加深理解教材的知识点,真正做到学 以致用,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 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 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 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 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 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 高思维灵活性。,2、学会构建知识。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 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 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 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 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 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国和 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 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 的多面的知识网络。,3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 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 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 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 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 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 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 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三、热点问题,(1)民主政治的发展(思想政治斗 争颁布法律确定民主制度) 考点切入: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共抗 战时期民主建设、建国初期、三个制度(人大、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新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步完善及主 要成就;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德),英美民主化历程,(2)关注重大热点,凸现时代气息 中考历史周年、次周年大事 2010年纪念性的大事,凡是年代末带“0”、“11” 或“12”的历史大事均是2009年高考复习的重点。 相关知识 一、20011年周年大事 二、热点专题,祝各位同行 工作顺利课改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