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税制优化理论第05节附录:税收原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4125732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9章税制优化理论第05节附录:税收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09章税制优化理论第05节附录:税收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09章税制优化理论第05节附录:税收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财政)学:原理与模型第9章 税制优化理论第95节 附录:税收原则税收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并不是任意设计的税收都与这些目标相一致,能够实现这些目标的税收必须符合某些基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就是税收所应遵循的原则。 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税收四原则,即平等、确实、便利与最少征收费原则。19世纪下半叶,对财政理论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瓦格纳将税收的原则分为四项:第一,财政收入原则,即税收应能取得充分收入,且有弹性;第二,国民经济原则,即选择适当的税源与税种;第三,社会公正原则,即税收应普遍、平等;第四,税务行政原则,即税收要确实,征收费用最少,且便利纳税人。 从现代经济学理论来看,税收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一是效率原则,税收应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公平原则,税收应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并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三是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原则,即税收应能促进生产水平、价格水平的稳定以及生产力的发展 蒋洪等,财政学教程,上海三联书店,1996:262270。1效率原则 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状况,取决于耗费既定数量的生产资源所能提供的社会福利是否达到最大化。税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有力工具之一,应有助于效率状态的实现,这就是税收的效率原则。为实现这一目标,税收应满足下述要求。 (1)充分且有弹性。充分是指税收应能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保证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如果某种税收政策不能为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必需的资金,那么政府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当然,充分原则不能理解为税收所提供的收入越多越好,而应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准,对充分原则的理解,血从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整体角度来做出判断,税收要为政府提供公共品而筹集资金。税收的充分与否取决了它是否能满足提供适当规模的公共品的需要,换言之,取决于它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改进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配置效率。 私人产品图9-1 “充分”的税收公共产品在图9l中,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明在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公共品与私人品的各种组合。是社会的无差异曲线,其中是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一条无差异曲线,切点为,它表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高社会效用,在无税收的条件下,由于市场不能或只能少量地生产并提供公共品,两种产品的组合可能在点附近,所能实现的社会效用远低于点所示的水平。如果通过税收,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品的生产和消费转移到公共品的生产和消费上,两种产品的组合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取决于税收量的大小。如果征收数量的税收,两种产品的组合将达到点,它优于点,但它仍位于低于点所示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说,数量为的税收不足以实现两种产品的最优组合。从这一意义上讲,税收是不充分的。再如征收数量为的税收,两种产品的组合位于点,这一组合所能实现的社会效用仍低于点所示的水平。惟有课征数量为的税收,这时税收才满足了充分原则。有弹性是指税收应能使税收收入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共品与私人品组合效率的要求。在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公共品与私人品两种产品之间总有一个适当的比例满足产品组含效率。从短期看,现有的资源和技术状况是给定的,但从长期看,随着生产的发展,可使用的资源和技术水平都将发生变化,从而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适当的公共品提供规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私人产品图9-2 “有弹性”的税收有弹性的税收 无弹性或弹性不足公共产品 图92中为第一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为第二、三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于生产的发展,各期可使用的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都较前一时期有所增加。因此下一时期生产可能性曲线总处于前一时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右上方。如果以上三条牛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分别为,将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逐步向上的曲线,这一曲线表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公共品将逐步增加,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税收是有弹性的税收。与此相对的是无弹性的或弹性不足的税收,在图9-2中表示为曲线,这种税收不能随生产的发展而满足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有效率配置的要求。 税收的弹性原则不仅仅要满足财政支出增长的要求,而且还可以在宏观经济中起到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就是说,税收的弹性原则主要是指税收收入能根据经济周期政策的需要而变动,起到自动稳定器功能。即在经济扩张时期,税收收入因课税对象的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抑制总需求扩张和通货膨胀;在经济收缩时期,税收收入因课税对象的减少而自动下降,从而扩大总需求使经济收缩得到抑制。即使在经济扩张或紧缩时期税率不变,税款收入的自动增减在某种程度上使经济自动趋于缓和,避免了过量需求造成的通货膨胀和生产萎缩造成的资源闲置,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2)节约与便利。税收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将一部分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这种转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的耗费。因课征而造成的资源耗费主要包括两个方而。从政府方而说,税收的课征需设立一定的机构,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部分资源耗费称为征管成本(administrative cost)。所谓“节约”就是要求税收尽可能地减少征管成本。从纳税人方面看,为履行其纳税义务,需要保持一定的簿记记录,需要进行法律和税务方面的咨询,需花费一定的精力并按时足额交税。这部分资源耗费称为缴纳成本(compliance cost)。“便利”即使要求税收制度能方便纳税人,尽可能地减少缴纳成本。作为税收效率原则中的一项要求,节约与便利要以社会的福利为准则,并与其他各项原则相权衡。如少征税,可以节约税收的征管成本,也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缴纳成本,但与税收的充分原则相矛盾,这时就要进行权衡。图9-3 “节约便利”与“充分”的权衡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如在图93中为公共品与私人品的税前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于征税要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而且征税量越大,耗费的资源也就越大,因而税后实际可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如果少征税,使税后的产品组合为,那么从节约与便利的原则来看,它较点能减少征管与缴纳的成本,但从社会的满意程度来看,它低于点。类似地,节约与便利原则也会与下面所说的中性与校正性原则相矛盾。在实践中需要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出选择。 (3)中性与校正性。税收的中性是指对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不同的生产要素收入,不同性质的生产者课征应采取不偏不倚、不抑不扬的税收政策,使不同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能反映其相对成本,保持市场自发调节所能达到的资源配置效率状态。 税收若改变相对价格,就会在取得财政收入的同时,改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使已经处在效率状态的资源配置变得无效率。若税收能保持中性,不改变各种产品或要素的相对价格,那么税收仅仅为政府筹集收入,不会使产品与要素因税收而处在相对有利或不利的境况,使产品或要素的均衡组合因税收而发生变化。 私人品在市场上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先决条件是这些产品不具有外部效应,消费者的偏好是正确的,生产者之间能相互竞争。倘若有些产品不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市场的自发结果就会不符合效率原则,这就需要通过税收对这些产品的资源配置进行校正,税收对某些私人品进行特别的课征,以校正市场缺陷即为税收的校正性。 与中性税收一视同仁的要求相反,税收的校正性要求区别对待,例如对有外部成本的产品课征额外的税收,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或对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使外部效益内部化。总之,要使税收有助于实现效率目标,关键在于合理地划定中性原则与校正性原则的适当范围,保证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2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所谓横向公平(horizontal equity)是指税收应使相同境遇的人承担相同的税负。所谓纵向公平(vertical equity)是指税收应使境遇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税负。为此,公平原则也可具体称为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1)受益原则。受益原则(benefitreceived principle)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活动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根据受益原则,横向公平可解释为从政府公共服务活动中获益相同的人应承担相同的税负,纵向公平可解释为受益多的人应承担较多的税负,每个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活动中获得的利益相等。 显然,受益原则是指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成本费用的分配,应与社会成员享有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的效益相联系。从这一原则出发,规费和使用费成为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将社会成员的缴纳与享有政府提供的物品或劳务效益挂钩的要求。然而,对于政府提供的大部分的具有联合消费或受益性质的物品或劳务,就很难确定简单的受益对等关系。于是,必须强调支付能力原则。 (2)能力原则。能力原则(ability-to-pay principle)就是根据个人的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根据能力原则,横向公平可解释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承担同等的税负,纵向公平可解释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承担不同的税负,能力大的人多纳税。 或者说,支付能力原则强调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劳务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获得的效益无关,而只能依据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征收,对社会成员实行有差别的税收征收制度,收入能力强的社会成员,比收入能力弱的社会成员负担更多的税收。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