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调查方案比赛作品

上传人:wuyo****995 文档编号:140482205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调查方案比赛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计调查方案比赛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统计调查方案比赛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民生民意杯”第二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调研报告项目名称: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 影响因素研究内容提要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它已经成为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本项目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以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意愿和相关因素,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方面:(1)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个体因素影响不显著;(2)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倾向;(3)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方面:(1)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2)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3)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4)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5)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6)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与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1)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2)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3)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基于上述结果,建议:(1)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2)高校层面从组织、培训、宣传、激励等方面建立扶持机制;(3)个人层面提高志愿服务意识。目 录一、引言1二、项目简介2(一)调研目的2(二)调查方式、方法2(三)调查的组织安排2(四)调查数据处理方法3三、调查样本基本情况3四、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4(一)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参与目的略有不同,持续时间较短4(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倾向6(三)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7五、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7(一)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7(二)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7(三)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8(四)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8(五)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9(六)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10六、现实与期望10(一)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10(二)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10(三)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11七、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11(一)主要结论11(二)对策建议121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122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123个体层面:提高志愿服务意识13参考文献13附录15附录1 “志愿乐活”调研小组调研现场照片15附录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研活动总结18在校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不仅活跃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赛事中,在扶贫救济、文化助残、社区建设、科技下乡、支教服务等活动中也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然而,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一种常态,参与的热情也并不十分高涨。众所周知,作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的言行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行为导向,其持续性的参与志愿服务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瓶颈因素作一探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国外已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持续性志愿服务模型对本项目研究启发较大,该模型指出志愿者的角色认同(Role-Identity)与过去行为(Past Behavior)直接影响志愿者的行为倾向(Behavior Intention),并进而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而志愿者的角色认同与他人的期望(Others Expectations)、榜样(Modeling)、是否曾接受过帮助(Past Receipt)、个人行为准则(Personal Norm)等因素息息相关(见图1)。他人的期望榜样曾接受过帮助个人行为准则过去行为角色认同行为倾向+图1持续从事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注:图中带“+”的实线箭头指向表示前者对后者有显著影响,虚线箭头表示无显著影响。资料来源:作者根据Lee, L., Piliavin, J. A.,&Call, V. (1999)、Omoto, A. M.,& Snyder, M. (1995)、Omoto, A. M., &Snyder,M.(2009)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得。 该模型为分析志愿者角色认同、行为倾向等提供了思路,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必须考虑其地域、人文等特殊性,并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各关键影响因素量化的影响力,唯有如此研究结果才具有参考价值。二、项目简介(一)调研目的志愿服务 摘自于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而持续志愿服务是指弘扬“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不为物质报酬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并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的行为。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大约35%的志愿者在一年之内都离开了志愿组织,而且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平均时间不到半年”。因此,如何防止志愿者的流失,保持志愿者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焦点。鉴于此,“志愿乐活”调研小组以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当前浙江高校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基础上,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政策制定者与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者可以清楚认识到相关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持续性,并以此为基础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大学生持续地参与志愿服务。(二)调查方式、方法为达成拟实现的目标,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实地调查法(主要在各大高校校园内通过拦截方式获取),网络问卷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星获取)、访谈法、材料汇总法、期刊报刊搜索法等方式,以期获取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对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较为全面认识。(三)调查的组织安排调研成员主要由两位指导老师和“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志愿乐活”调研小组由作者所在学校9名学生组成,这9名学生都不同程度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成员构成,根据“志愿乐活”调研小组人员的组成特征,考虑到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数据获取的易得性,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为浙江省宁波市各个高校(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和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浙江省其他地区高校数量相对较少,分布比较散,同时由于时间、调研成本等方面限制,暂时不列入本次的研究范围。围绕研究目的,本次调查共设置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被调查者个体基本情况(这里主要指通过文献查阅到的可能影响志愿服务的一些个体因素);二是被调查者从事志愿服务基本情况;三是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四是对志愿服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期望。在调研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首先通过我们联系熟悉的学生群,对他们实施调查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学生群,让他们帮忙进行调查或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调查。(四)调查数据处理方法本项调查的统计处理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资料整理包括:1接收与核对问卷(登记与编号、筛选无效问卷、估算各类子样数目以确定是否进行补充调查)。2编辑(校对)与检查问卷(重新填写、缺失处理、丢弃)。3编码(问题变量编码、问卷变量编码)。4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差错与核对)。数据分析包括: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SS软件和Excel展开统计分析,如采用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多响应变量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三、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200份,通过对回收的200份问卷初步检查,发现共有11份问卷因填写不完整或者数据有误被剔除,保留有效问卷189份,有效比例94.5%。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选择使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展开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变量分析、双变量分析,或多响应变量分析等。在189份有效问卷中,男生83份,占43.9%,女生106份,占56.1%;被调查样本年龄在19-24岁之间,以20岁、21岁和22岁为主,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1.2%、36.5%和19%;被调查样本基本覆盖文、史、理、工、医等领域50多个专业,且以“大一”学生为主,占52.4%,“大二” 占33.9%,“大三”占11.6%,“大四”占2.1%。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和年龄详细信息见图2和图3。 图2 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 图3 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被调查样本中,有46%是或者曾经是学生干部,且基本为住校生(占97.9%),室友(除自己外)为3人居多(占40.2%),也有5人、6人甚至8人一个寝室的;样本中独生子女人数占52.9%,非独生子女的兄弟姐妹人数基本为2个,也有3个、4个甚至5个的。从被调查样本家庭年收入来看,年收入在1-5万占17.5%,5-10万占37.0%,10-20万占24.3%,20万以上占16.9%,1万以下的较少,仅占3.7%;从被调查学生每月消费支出来看,月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下以及2000元以上的均较少,集中在500-2000区间范围内,其中,500-1000元的占28.6%,1000-1500元的占43.4%,1500-2000元的占16.9%。从被调查样本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来看,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初中文化程度的均占一半左右,高中/中专位于其次。相比较之下,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比例略高,占25.9%,父亲为16.9%;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父亲略高,为7.4%,母亲则为4.7%。具体见表1所示。表1 被调查样本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选项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小学及以下4925.93216.9初中9349.29449.7高中/中专3719.64825.4大专42.163.2本科52.684.2硕士及以上0000合计18899.518899.5数据来源:“志愿乐活”志愿服务调研小组调查获得。四、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一)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参与目的略有不同,持续时间较短调查中发现,进入大学学习以来,93.6%大学生参与过志愿服务这可能由于在调查过程中,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愿意接受调查,而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不太愿意接受调查有关。,这与进入大学以前参与过志愿服务的比例(61.9%)有显著提高。当被问及为何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时,有23.6%样本选择“锻炼自己”,21.2%样本选择“帮助他人”,同样“实现自我价值”、“结交朋友”也被认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有8.2%的样本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有5.2%认为是“打发闲暇时间”。 “没有时间”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参与”是部分“从来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表2 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多响应变量分析选项响应个案百分比频次百分比锻炼自己14623.60%79.30%帮助他人13121.20%71.20%实现自我价值8513.70%46.20%回馈社会538.60%28.80%结交朋友7211.60%39.10%完成学校任务518.20%27.70%促进学业或职业发展497.90%26.60%打发闲暇时间325.20%17.40%合计619100.00%336.40%数据来源:“志愿乐活”志愿服务调研小组调查获得。调查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62.8%)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内,三个月到半年之间的占25.5%,半年以上的仅11.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是非连续性的。尽管只有8.5%学生有过中途退出某项志愿活动的经历,但从中途退出的理由(“占用过多时间”、“失去新鲜感”以及“对项目组织方式不认同”等)中可以看出,志愿活动的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图4 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注:有效样本188,缺失1从相关分析来看,性别、年龄、是否为住校生、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对“是否参与志愿活动”以及“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影响。具体见表3个体因素与是否参与志愿活动以及参与志愿活动持续时间相关分析。表3 个体因素与参与志愿活动相关分析变量大学以来是否参加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持续时间性别0.031(0.675)0.030(0.688)年龄-0.013(0.836)-0.027(0.713)是否住校-0.038(0.600)0.052(0.478)是否独生子女-0.117(0.110)0.021(0.776)父亲文化程度-0.021(0.780)0.004(0.962)母亲文化程度-0.012(0.866)-0.040(0.586)注:表中数据为相关系数,括号内则为显著性概率P值。有效样本188。(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倾向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类型依次是敬老院服务(22.0%)、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17.9%)、社区建设活动(17.1%)、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10.9%)、支教服务(9.1%)、扶贫救济活动(8.8%)、文化助残活动(4.9%)、医疗卫生保健服务(3.4%)等等。图5 参与过的志愿活动类型注:有效样本174,缺失15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基本是由所在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而展开的,和同学或朋友一起参与占65.1%,和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员一起参与的占30.7%,个人独自从事志愿活动比例很低,仅占3.7%。也就是说目前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具有集体指导性和组织性强、个人主动性和敏感性弱的特点,志愿者往往是某项活动成型后的被动参与者。(三)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调查发现,尽管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志愿活动的经历,但有26.5%的学生表示他们并不清楚学校有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服务,同时,有40.9%学生没有加入学校或院系的志愿者组织或团体。大多数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宣传组织(53.7%)以及同学或朋友的介绍(34.6%),个人自主寻找的极为少数(6.6%),但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部分学生有自愿并乐意参与志愿活动的意识。五、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一)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表4显示,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较多(占26.6%);其次是学校有关部门以及所处的志愿者组织的影响,均占17.4%的比重;也有部分学生出于自己的考虑或者是所帮助服务对象的影响,分别占16.2%和14.4%;媒体或海报宣传反而影响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校大学生活动范围以校园为主,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其行为往往受所在的学生群体的影响。表4 参与志愿活动主要影响因素选项响应个案百分比频次百分比同学或朋友的影响11326.6%60.4%所处志愿者组织的影响7417.4%39.6%所帮助服务对象的影响6114.4%32.6%出于自己的考虑6916.2%36.9%媒体或海报宣传的影响245.6%12.8%学校有关部门的影响7417.4%39.6%家人的影响102.4%5.3%合计425100.0%227.3%数据来源:“志愿乐活”志愿服务调研小组调查获得。注:有效样本187,缺失2(二)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调查显示,“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体现个人价值”是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后印象最深的感受(占39.4%);同时参加志愿活动也被认为是“充实人生”很好的经历(占31.2%);也能“体现公民职责” (占15.0%)并促进“促进学业和职业发展” (占14.4%);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活动能够锻炼自身能力,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就是最大的满足;而是否能得到相应的补贴或奖励则认为并不是很重要的因素。表5 参加志愿服务的收获选项响应个案百分比频次频次体现公民职责5715.0%30.6%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体现个人价值15039.4%80.6%促进学业和职业的发展5514.4%29.6%充实人生11931.2%64.0%合计381100.0%204.8%数据来源:“志愿乐活”志愿服务调研小组调查获得。(三)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调查中发现,由于大多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都是经由学校或志愿组织发起的,也就是说参与者工作任务分配统一安排比较多,个人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小,工作强行摊派或者不被组织关系鼓励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最令人沮丧,而有时候“活动形式主义”、“组织混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样,在活动中自身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或者是工作本身无趣无聊对大学生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参与者并不是特别在意志愿服务“没有任何奖励或补贴”。图6 志愿服务过程中最不能忍受因素(四)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今后是否还会从事志愿服务”时,89.4%的学生选择会继续参加,2.1%的学生表示不会继续参与,而有7.9%的学生表示“是否会继续参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呢?调研显示,26% 的学生认为“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占24.1%),“学校及社会舆论”以及“个人因素”也有较大影响,分别占13.3%和12.0%。图7 影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大因素注:有效样本187,缺失2(五)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调查表明,67.2%的大学生表示志愿服务精神对大学生人格塑造非常重要,不可或缺,29.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重要,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一般(占2.6%)。 在志愿服务精神的解读方面,选择“奉献、互助、友爱、进步”选项分别占82.4%、79.3%、69.7%和50.5%,也就是说大学生群体比较认可“奉献、互助与友爱”是志愿服务精神,但对“进步”精神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理解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出现与当前大学生中志愿者精神的普及率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认为目前大学生中志愿者精神得到高度普及(80%以上)的比例仅占14.4%;选择“较高”普及率(50%以上80%以下)的相对较多,占55.9%;认为“一般”占25.5%,也有4.3%的大学生认为较低(普及率20%以下)。这一结果与“您认为身边从事过志愿服务的同学比例”比较一致(见图8)。图8 身边从事过志愿服务的同学的比例(六)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尽管被调查大学生来自不同院校,但对当前志愿活动在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较为一致的看法,58%的大学生认为“宣传太少”以及51.1%认为“活动单一”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使是在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方面仍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同样,36.2%大学生认为组织存在形式主义,26.1%认为组织混乱,以及16.5%认为行政化强,这些事实给我们志愿服务组织方带来一定的警示。表6 您认为本校在志愿者组织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选项响应各案百分比频次百分比宣传太少10923.7%58.0%活动单一9620.9%51.1%形式主义6814.8%36.2%无持续性5411.7%28.7%培训太少5311.5%28.2%行政化强316.7%16.5%组织混乱4910.7%26.1%Total460100.0%244.7%数据来源:“志愿乐活”志愿服务调研小组调查获得。注:有效样本188(99.5%)六、现实与期望(一)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在校大学生都充分意识到参与志愿服务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地位与作用,而且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志愿服务,但从“您最希望从事何种类型志愿活动”的问题回答中,我们发现,参与“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排在首位,占31.9%;其次是“扶贫济困活动”,占19.7%;“文化助残活动”与“支教服务”分别占11.2%和9.6%;而“敬老院服务”和“边缘青少年帮扶服务”仅占2.1%,这一现象与大学生实际参与志愿活动类型有明显不同(依次是敬老院服务占22.0%;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占17.9%、社区建设活动占17.1%、艾滋、环保、节能等公益活动占10.9%、支教服务占9.1%、扶贫救济活动占8.8%、文化助残活动占4.9%、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占3.4%)。(二)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正因为志愿服务不求任何物质报酬,要使大学生能够持续从事志愿服务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在“高校中对志愿服务最应该采取何种激励机制”问题回答中发现,希望将志愿服务纳入“评价评优”指标体系中的占53.4%,而对于“奖金或补贴”、“实物奖励”则不为看重。而目前高校中对志愿服务以“课外学分”奖励较为常见。(三)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在校大学生认为“组建校级统一、规范的志愿者服务队”(占58.8%)、“制定完整的志愿者选拔、管理与保障制度”(占55.1%)是实现高校志愿精神的普及及志愿服务的长效化的最有效措施,同时“提供丰富的服务项目” (占50.8%)、“完善志愿者登记制度、服务认证与考核体系”(占46.0%)、“开设志愿服务相关培训课程”(占39.6%)也非常重要。而在志愿服务活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服务类型、服务对象等的不同,要求活动执行具备必要的灵活性,并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这给活动的组织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七、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一)主要结论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现状方面:(1)参与志愿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及,个体因素影响不显著;(2)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且存在志愿服务“组织化”倾向;(3)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途径较为狭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哪些部门或社团组织志愿活动。在校大学生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方面:(1)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与其所在群体直接相关;(2)充实人生,体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看重的因素;(3)不被服务对象尊重是志愿服务过程最不能忍受的,工作强行摊派、不被理解同样让人沮丧;(4)多数大学生表示会持续从事志愿服务,且过去参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对后续参与热情、投入程度等均有影响;(5)大学生普遍认为“奉献、互助、友爱和进步”志愿服务精神非常重要,但志愿精神普及尚需进一步加强;(6)宣传太少和活动单一是目前志愿活动组织中存在的较大问题,而形式主义、组织混乱等则是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开展的障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与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1)在校大学生愿意并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与实际从事的志愿活动不一致性;(2)志愿服务的“无偿”性质与激励机制的必要性;(3)志愿服务长效化所要求的规范化、制度化与实际执行中的所要求的灵活性、人性化的矛盾。因此,为使志愿活动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以及个体层面共同努力,营造“人人都乐于奉献自己爱心”的人文环境。(二)对策建议1政府层面:建立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要想长期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要完善志愿者服务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的基本权益;其次,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保障其组织相对独立性,认可其社会地位;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志愿服务事业的经费投入与政策保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搭建广阔平台。2高校层面:建立扶持机制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培训体系,提高志愿服务质量与水平。一是要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通过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议,发挥指导教师的桥梁作用;建立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相应的鼓励政策,把指导教师的工作纳入其工作量的核算,并结合组织活动情况,对指导教师进行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二是对组织管理者的培训。要加强对组织新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可持续发展。完善对组织主要干部的建档工作,对其任职期间的活动进行记载,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并将主要业绩计入学籍档案。三是对志愿者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是有效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工作。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同时将其合理配置至不同的岗位。培训内容应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对于初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首先应该进行志愿精神及理念方面的培训,可以通过讲座、公选课的形式进行;针对不同的志愿服务岗位,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理论和岗位知识的培训,保证志愿者能胜任服务岗位工作,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另外,这对所有的志愿者还应该有服务意识及技巧方面的培训,这对十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今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社会经验也非常少,在人际交往和服务他人的意识方面比较欠缺,作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可或缺。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平台推广和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针对调查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不了解或不太了解的情况,学校作为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的主要渠道应重视志愿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将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落实到班级单位。在调查中,很多同学反映,他们也很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获取不到足够的志愿服务活动信息。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志愿者协会或公益社团可以在各学院找一到两名负责人,每次当有活动举办时,先通知这位负责人,再由他将这些信息告知每个班级。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带来的巨大便利,建立QQ群,将每次举办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邮箱或留言的方式通知给那些有意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通过这种将志愿服务宣传到班级的方式,就能够减少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但却获取不到信息的情况。媒体的报道常常引起社会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因此,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参加志愿服务应当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去做的事,使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建立志愿者活动“储蓄”制度,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的爱心储蓄循环系统。“储蓄”制度是指将提供志愿者活动与优先享受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为志愿者设立志愿者活动“特殊账户”,具体来说,就是把志愿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表现、活动反馈等信息登记并储存起来。当志愿者自身需要他人提供帮助时,可以优先得到志愿者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付出、积累、回报”的积极的爱心储蓄循环系统,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者活动。例如,中国台湾地区志愿者活动法就有类似这样的规定,“志愿者活动满3年,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者,可以向地方主管机关申请核发志愿者活动荣誉卡,该卡可以在一些收费的公立风景区、娱乐场所、文教场所等享受免费待遇 ”。在美国,不少学校还制定了财政计划和设立专门机构,由专职社会工作人员负责志愿活动的管理。一些学校还为社区活动提供学分。学校在录取新生时,注重考察中请人在高中阶段做志愿服务的情况;申请奖学金时,有耀眼的社会工作或志愿服务经历将为申请者加分;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更是校园各项活动的主体和支撑,是学生满足归属需求、丰富人生阅历、展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许多用人单位也很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工作经历和社会服务经验。3个体层面:提高志愿服务意识正如志愿服务精神所倡导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我形象,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相对落后,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因此,从个体层面来看,不仅需要大学生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意识,磨练志愿服务技能,更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爱心、恒心、耐心和细心,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参考文献1 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l.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李延伟.大学生持续性志愿服务_一项质性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 李志.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 宋妍.影响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张裕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基本条件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6 王鑫.高校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7 Lee, L., Piliavin, J. A.,&Call, V. (1999), Giving time, money, and bloo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62, No. 3, pp. 276-290.8 Omoto, A. M.,&Snyder, M. (1995), Sustained helpings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 longevity of service, 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veholoy, Vol. 68, No. 4, pp.671-686.9 Omoto,A.M.,&Snyder,M.(2009),The role of community connections in vo1unteerism and social action. In M.J.Holosko,&T.W.Lo(Eds.),Youth empowerment and volunteerism10 国际志愿者协会:http:/www.iave.org/11 欧洲青年指导委员会:http:/conventions.coe.int12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http:/www.unesco.org/13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14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http:/www.yigong.org15 志愿服务中国文明网:16 中国社区志愿者服务网:附录附录1 “志愿乐活”调研小组调研现场照片问卷调查现场1问卷调查现场2问卷调查现场3问卷调查现场4问卷调查现场5“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合影附录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研活动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研活动总结“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车站、码头、社区等等到处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身影,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那么,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对其个人成长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同学参加过一次活动之后再也提不起兴趣?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带着这许许多多的问号,“志愿乐活”调研小组开展了针对“在校大学生持续从事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调研活动。 从最初小组成员的选择,到确定调研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和方案,再到各个高校进行调查,再到后期的数据整理与统计,直至调查报告的形成、修改和完善,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志愿乐活”调研小组的所有成员的辛苦和努力。从一开始的羞涩于与人交流,不要意思上前调查,到最后的得心应手。我们真正感受到付出,自己的改变和成长。 在实际调研之前,我们组员和指导老师都经过计划和讨论,确定好路线和人员,分配好每个成员所负责的调查区域。而且在正式调查之前,我们先设计了一份预调查问卷,在本校学生中开展预调查,针对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反馈意见,对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直至调查问卷达到“不会让学生做题目时觉得繁琐,但又能反映我们调查的目的”的效果。 调研小组从自己学校到周边学校,以及宁波各大高校和周边城市的高校,从网络以及问卷收集了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尴尬的拒绝,从开始在陌生学校拦截过路学生来做问卷,到后来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各种手段和方式,只要是对本次调查有益的,我们都用上了。开始同学们总是对于我们陌生的路人会产生防备的心理,这让我们也有一点受挫,但是并没有磨灭我们的热情,在烈日下,我们一个个的询问,只要他们肯看我们一眼,我们的问卷,便不觉得累。只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走访各大高校之后,调研小组成员对回收的近200份问卷进行整理,剔除11份无效问卷,将189分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SPSS软件中。录入数据也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一不小心便会弄错,要重输,但是我们一遍一遍的整理,直到完成。这就是我们的团队,有热心、有耐心、更有恒心!最后,在指导老师不断耐心的辅导下,这份凝聚我们团队所有成员心血的关于在校大学生持续从事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调研报告终于大功告成。此时的我们感觉收获满满。这次调研像是一场短途旅行,我们带着问号踏进不同但又同样绚丽的大学,带回来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漂亮的风景和美丽的心情。它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影响持续从事志愿服务的因素,也让我们人际沟通能力、市场调查和分析能力都同步得到升华,收益颇多。爱心传递正能量。正如歌曲奉献里所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成长、成熟和发展,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我们相信“Together we can make it better 有你更精彩”!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