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8237290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论文榜-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韦乔元【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义为单独的工具型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其相关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融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文章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平台等四个方面探究高职教育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依据服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三大类:研究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和技术型高等教育1。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将创新精神与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最终导致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平台等四个方面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指导。一、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解读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为原有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以及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政策和制度常常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各种职业教育2:-是以培养能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技术操作与应用以及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科职业教育;二是以培养具备能够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发明、产品设计、推广、科技应用等工作的或能够从事技术操作与应用、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技能工程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本科职业教育;三是以培养能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发明、产品设计、推广、科技应用等工作的工程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类职业教育(即专业硕士)。综合以上所述,不难发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阐释了创新人才的构成三个要素: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其培养过程和培养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二、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分别为拥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职教师教师队伍、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多样化的培养平台。如图1所示: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种构成要素中,拥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第一要素,也是核心要素,事关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高职教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为我国高职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师资队伍方面的支撑与保障;第二要素是培养目标;第三要素是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第四要素是人才培养平台(主要指校企合作的平台)。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教师队伍是核心,培养手段和人才培养平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四个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构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三、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一)培养组建具有创新素质的高职教育教师队伍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素质,原因在于,高职教师承担着引进创新元素和实施创新内容的任务。组建一支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完备的创新价值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核心任务。因此,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举措并施的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1.坚持鼓励和创新相协调。鼓励是学生不断进行创新的动力,创新是学生对于鼓励的实践结果。所以各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多种途径鼓励其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观念,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打破束缚,不断开发新课程。通过鼓励,激发教师进行创新的热情;教师具有了创新的热情又会进一步推动其不断创新。由此可见,坚持鼓励与创新相互协调促进,对于落实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坚持引入和培养相互结合。对于高职教师的培养,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和自身的创新元素与潜能,同时,应对创新元素进行引进。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应三方相互合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利用空余时间深入企业_线,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困难等做全面的了解,从而培养其在培养其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促进其各项创新素质的提升;为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搭建平台,为其变革和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创造条件。同时,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时,应注重对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因为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等,更具创新的潜质。3.坚持教学研究和学科研究相结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主要包含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和教学科研两类科学研究。与学科相关的科研主要指高职教育教师进行的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教学科研主要指高职教育教师进行的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和高职类专业理论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在提高高职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要完善相应机制、采取措施鼓励高职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和与学科相关的科研)。鼓励团队合作,通过组建各类教学团队和教研团队,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进入不同的团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探究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激发其创新潜能。(二)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关系和角色是以创新精神为推动力,以创新能力为支撑,以创新人格为调节,促使培养对象取得多方面、全方位发展,进而成长为应用型创新人才4。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使培养对象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个基本点、复合的知识体系这个延拓中心,同时,在基本点和中心点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在创新素质的培养方面: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强大动力。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引导学生树立精神,不断进行创新活动。2.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应注重对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性,自信、自强、责任心、毅力等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双重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具备这两项能力,就必须为该类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各类平台,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发表意见,多交流,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创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实践对于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各项实践技能和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为培养该类人才创建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最为常见和实用的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实现培养对象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进行有效结合。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其校企合作平台下的教学分步实施,即实行分步走、分步教、分步提升的模式。而且,高职院校应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发展需要为宗旨,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一线中去进行实习、见习。通过到企业中去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丰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如图1所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手段应多元化,应以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1.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和新课程体系构建应主要面向三个方面,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点,以构建学生复合的知识体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中,要切实贯彻这三大目标,完成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创新。(1)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点,实行实训性项目课程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培养对象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生产技术的相关原理知识和程序步骤,而且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艺能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实际操作训练环节,按课程方式安排实训教学内容。(2)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复合型知识体系的构建线。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既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跨学科性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复合型知识体系,为其实践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夯实基础。(3)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并设置必要的课程。在设立专业选修课时,并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不同需要,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2.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突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性与多样性。具有创新性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培育,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锻炼其实践能力,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进而培育其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采用讨论式、合作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引导他们多练、多参与,为他们进行创新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五)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评估体系我国现有的人才评估体系过于笼统,缺乏针对职业教育人才评估的评估标准,因此,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大胆创新,对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估体系进行深入改革。首先,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估的内容,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纳入评估内容之内,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实现。其次,改革人才评估的方式。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型人才评估方式,开发新的人才评估的新路径,激发培养对象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四、结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依赖于社会的引导和关注,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大胆探索和不断改革。因此,高职院校要克服单纯重技术的倾向,鼓励学生质疑和学术研究,创设以学术和科技活动为核心的创新文化环境。高职院校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改革视野,需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改进,构建一个能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人才培养体系。【参考文献】1南红建.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教育探索,2013(5):21-23.2陈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5-20.3刘德安,田水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12):141-143.4张晓丽.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7-28.5姜传林,孙滨.培养创新能力: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6):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