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材解读 11: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13820313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材解读 11: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材解读 11: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1.教材解读 11: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1-1: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2: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2、 会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各种地理意义之间的因果关系【能力目标】1、 培养从各种媒介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2、 培养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 培养对感性材料总结提炼的抽象思维能力4、 培养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增强对世界是运动的这一辩证法思想的认同感2、 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历史,树立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3、 通过对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的了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1-3:教材内容1-4: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三节。先讲述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包括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并设计活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对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是从地球自转与时差和地球公转与季节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而教材对较难理解的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则不作介绍。至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理意义都是学生初中就学习过的基础内容。和初中所学习的相关内容相比,高中所讲述的地球运动更加详细和具体,难度有所增大。特别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方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则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二者的组合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1-5:重点难点1、 重点:(1) 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是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2、难点(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2)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2-1: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的。从学习心理上来看,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有感性向理性过渡,更希望学到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或者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知识积累上来看,地球的运动是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的基础知识,但初中所学的内容难度较小,也比较粗略。从思维发展上来看,高一学生的推理判断、总结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已经基本成熟,能够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总结。2-2:课前准备2-2-1: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2-2-2:教学用具: ppt、地球仪、温度计、台灯、秒表2-2-3: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相关内容2-2-4:备课参考:1、 地心说与日心说2、 中国的农历3、 傅科摆4、 地转偏向力2-3:创新设计2-3-1:教学流程图导入:通过介绍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史或者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情景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自转地转偏向力地方时昼夜交替以黄道面为轨道平面以赤道平面为轨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四季更替课堂小结:通过填图总结或者介绍中国农历相关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拓展视野2-3-2:赏析亮点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亮点也相对较多。第一,本节课运用了实验演示的方法。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本节课就运用了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第二,celestial软件的运用也是一大亮点。在地理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软件是google earth,但是它不能演示地球的运动状态,而celestial软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第三,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量的问题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得出。2-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料链接(图、文、音)导入激趣方式一:讲述布鲁诺、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 方式二:运用Celestial软件展示宇宙影像,从整个星空推进到地球,让学生看到即在自转又在公转的地球运动影像,由此导入新课。方式一: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历史方式二:观察地球运动的相关影像激发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堂1、 地心说与日心说2、 Celestial软件探究新课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问题探究: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组织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2、运用celestial软件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轴以及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所看到的自转方向。3、 讲述地球自转的轨道面赤道4、 介绍描述地球自转速度的两种方式角速度和线速度,要求学生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强调极点处角速度为0;给出赤道、30纬线、60纬线的长度,要求学生计算这几个纬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总结地球由赤道向两极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5、 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提示学生运动是相对的,需要以一定的参照物为标准,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个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1) 我们可以以那些物体作为地球自转的参照物?动画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2)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少?(3) 如果以远处的其他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转过的距离和以太阳为参照转过的距离相比是长还是短?(4) 以哪一个为参照更科学?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5) 介绍恒星日的时间:23小时56分4秒6、 播放模拟地球自转的动画,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自转轴、轨道面、方向、速度、周期)过渡:地球在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绕着太阳公转。7、 讲述什么是黄道吉日,介绍地球的公转轨道黄道(包括近日点和远日点)8、 提问:地球仪上的地球为什么是倾斜的?(展示地球公转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察黄道平面与地轴和赤道面的位置关系,引出黄赤交角的概念)9、 播放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flash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运用开普勒定律解释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10、 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地球的公转周期?参照地球自转周期的确定,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确定地球的公转周期。1.探究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2.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3、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4、探究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比较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别5、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6、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黄道以及黄赤交角7、观察地球公转的动画,总结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了解背后原因8、探究地球的公转周期1、组织学生探究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2、总结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媒介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1、celestial软件2、地球自转动画视频3、傅科摆图片4、傅科摆介绍二、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交替(1) 运用celestial软件演示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地球自转,标注出晨昏线,讲解晨昏线所代表的地理意义。(2) 介绍昼夜交替现象对生物和整个地理环境的意义(生物钟和热量的昼夜变化)2、 地方时和区时(1) 介绍地方时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以及地方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 介绍区时的由来,讲解区时和时区这两个概念。(3) 问题探究:如何合理地划分时区?先告诉学生全球总共分为24个时区,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确定时区的界限以及以哪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由学生作出时区划分图。(4) 计算练习:给出本地的经度,要求学生计算出北京时间10:00的时候,学校所在地点的地方时(精确到分);给出莫斯科、纽约的经度,要求学生计算出北京时间当天22:00的时候,莫斯科和纽约所在时区的区时(日期和时间)(5) 运用学生作出的时区划分图,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以及日期的变更。(6) 兴趣拓展:介绍在国际股市投资中如何利用各地的时间差从中谋利。3、 地转偏向力(1) 播放赤道圈实验的视频,从力学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赤道的两边的水流旋窝方向不同,引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2) 讲解地转偏向力的规律(3) 介绍地转偏向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对河岸的冲刷和堆积、对公路的影响等)(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提问: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明显和太阳有关,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假象: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从而得出结论:太阳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2) 太阳的光和热是密不可分的,展示四季的风光图片以及不同纬度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衡,既有时间上的不均衡也有空间上的不均衡。(3) 实验探究:什么因素会影响热量的获取?准备三只温度计,分别记录下它们的初始读数,将一只温度计(A)平放在桌上,一只(B)与桌面垂直,另一只(C)与桌面呈60左右的夹角。用一个白炽灯照射它们,光线与桌面垂直。五分钟以后,在对温度计进行读数,ABC。(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讨论猜想最终结果会怎样,并尝试分析原因。)(4) 总结实验得出的结论: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在相同时间内获取的热量不同。(5) 动画演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相对于地球的角度的变化,引入太阳高度角这一概念。(6) 讲解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意义。(7) 动画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引导学生找出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8) 作图讲解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9) 计算巩固:给出北京、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要求学生计算春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这两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10) 提问:在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因素会造成热量获取的差异?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日照时间的长短(也就是昼长)(11) 追问:结合生活经验,一个地方的昼长一年之内是不变的吗?(12) 运用动画演示地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全球的昼夜长短状况以及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规律。(13) 回顾前面得出的结论:太阳辐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都不均衡。提问:这种不均衡在地球上是如何表现的?(14) 空间上的不均衡五带的划分。展示五带的划分图片,要求学生记住五个热量带的名称及其界限。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划分的依据。(15) 时间上的不均衡四季的更替。讲解夏季和冬季的天文学意义,引导学生确定天文四季分别是哪几个月。(16) 辨别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引导学生划分出气候四季的时间范围。(17) 讨论: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会有哪些改变?1.观察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模拟动画,了解晨昏线的意义2. 探究如何合理划分时区和确定时区区时3.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了解日期变更线以及日期的变化5、掌握地转偏向力的规律6、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球的影响7、进行实验探究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8、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总结正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化规律9、观察昼夜长短变化的动画演示,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10、讨论五带划分的依据11、根据四季的天文学意义划分天文四季,结合实际情况划分气候四季12、讨论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地球运动的影响。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2、通过总结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本规律,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培养分析总结能力3.通过讨论和探究各种问题,培养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能力1、celestial软件2、世界政区图3、赤道圈实验视频4、四季风光图片5、热带沙漠景观图片6、奥伊米亚康景观图片7、昼夜长短变化动画8、五带划分图片课堂小结方式一:完成下列填图,复习总结本节知识:方式二:介绍中国农历中能表现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比较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与外国的十二星座。方式一:完成填图联系方式二:了解中国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的关系。总结回顾相关知识,建立起知识结构,拓展视野。1、 二十四节气歌2、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星座关系图片【巩固练习】1、 读图填空(1)这一天是_月_日前后, 我国的节气是_。(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 北回归线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 (3)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 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_。(4)这一天B点的昼长是_小时,C点的昼长是_小时,D点的昼长是_小时。(5)D点日出的时间是_点。(6)A、B两地的时差为_小时,此时“北京时间”是_点,B的时间是_点,D的时间是_点。2、 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