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纲要1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798146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2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纲要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纲要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复习纲要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考试纲要教育学复习纲要一、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 传承社会文化 、 传递生产经验 和 社会生活经验 的基本途径。二、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 人们知识 、影响 人们思想观念 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三、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 目的 、有 计划 、有 组织 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 受教育者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 朝着期望方向发展 的活动。四、 制度化教育:近代 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 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这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 非正式 、 非正规化教育 ,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的教育归为 非制度化教育 。五、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 学校教育 ,也就是指具有 、按 的教育制度,他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 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 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六、 中国近代 兴起的标志是清代末年的“ ”,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 和 。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 (又称壬寅学制)和1903年 (又称癸卯学制)。七、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 (2)制度化教育(3) (库姆斯 伊利奇)八、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 并重视与 的衔接(2)强化 、延长 (3) 与 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的界限逐渐淡化(6) 有利于国际交流九、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A、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 夏:设 、 、 、 以教之; 西周:“ 学”“ 学” “六艺”: 、 、 、 、 、 。 春秋: 学(孔子)“ ” 汉代:“ 、 ”的专制教育 隋唐: 制度,改变了 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 制度,为广大的中小地主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 宋代: 成为国学, 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科考的依据,科技和文艺不再是科考的内容 明代后: 文 清代: 年废科举 印度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等级: 最高等级: ,应收最优良的教育 其次: ,为军事贵族 再次: ,仅能从事农工商业 末等: ,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佛教:佛教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是广设庙宇,是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 埃及 古埃及约4000年前就有学校出现: 学校、 学校、 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农民子弟与学校无缘,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古希腊、罗马 与东方教育不同,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是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阶层子弟,贵族请家庭教师,中等教育主要是贵族和富人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是培养 和 的 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 西欧:文化教育被 垄断, 被取缔。受重视的是 的教育,有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内容为神学和七艺。为布道设立广泛的教区学校,对贫民子弟进行 教育。禁欲主义、残酷体罚、严格管理;其次是“骑士学校”,实施 教育、 以及 的素养教育。 B、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性、 性、 性、 性、教育的 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14世纪后,欧洲 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借口,反封建文化,创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内容:人性反 ,科学理性反 ,个性解放反 ,平等友爱反 ,重视 的幸福和享乐,反对 ,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近代教育 16世纪,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特发明蒸汽机,世界进入大工业时代,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A、 国家加强了 干预, 崛起;B、 教育的普遍实施;C、 教育的 ;D、教育重视 , 。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以下新特点: 教育的 教育的 教育的 教育的 化 教育技术的 十、教育学:是一门以 、 为研究对象,探索 的科学。十一、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深化 的认识,更新 ,为教育的 提供依据,为提高 水平和 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十二、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主张“ ”、“ 、 、 、 动”。 重视 和 ,强调 ,强调“ ”、 结合和 的结合。 墨子:以“ ”和“ ”为教;注重 的掌握和 力的培养,注重 的传习。学习知识的途径: 、 、 。道家:主张“ ”“ ”“ ”是最好的教育。战国:札记中的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 ,系统阐述了 , , , 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了“ , ”,“ , ”(政治与教育) (教化民众,形成良好习俗,必须依靠教育啊)(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 , ”(课内与课外须相结合) (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喻也”“ ,强而弗抑, ”(主张启发式教学) (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循序渐进) (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此外,汉代的 、宋代的 、明代的 、清代的 等许多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 法:三步: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柏 拉 图:“ ”和“ ”;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人分为三种集团或等级: 的哲学家; 的军人;受 的劳动者。人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教育。其学说是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 说,认为 ,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 的,教育事业应该是 的,而不是私人的。每一个人都应受到平等教育,但奴隶除外。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 ,提倡对儿童 的全面的教育。教育注重 。其论著是 (此外,西方古代教育家还有意大利的 、尼德兰的 、法国的 、 等)十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萌芽于捷克的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 ;是教育学 的开始。他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其自然性表现在:人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 (2)卢梭, 教育思想,爱弥儿,他所理解的自然,是指不 ,不 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因此, 教育是坏的教育, 是最好的教育,甚至越 教育才越是最好的教育。 (3)康德:德国人,受 影响很大。“人是唯一需要受教育的动物”。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使人人都 的自我,都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 。 (4 ) 裴斯泰洛齐: 人, 教育思想,深受 和 影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 。遵循自然,对儿童施加的影响须和 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 (5)洛克: 人,著有 。提出“ 说”,“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 。但又主张“ ”。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碍绅士教育。十四、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国, ,标志一门 的诞生,一门 的建立。1835年,他出版了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 、 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是传统 的代表。 (2)杜 威:美国人, 的代言人, ,他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主张教育应为 服务,教育即 。教育是 ,应适应生活环境,是生活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 ”,在 中学。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因素有两个: 和 。杜威试图把“ ”、“ 方法”“ 论”、“ 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十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揭示了 的本质联系, 与 的一致性。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 力,不断 见,将 与 有机相结合,将 与 有机相结合。 (2)1939年, 教育理论家 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60年代以后我国尝试编写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多教育理论被重新认识,编写教育学论著受到国外新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理论影响。如 国 的认知发生论论、 国 的课程改革论论、 国 的道德发生论论等。十六、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决定 、决定着 ;但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十七、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为 的人才;教育是 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 。 十八、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 的变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 ;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 。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 ,教育再 ; B、人力资本理论( 国经济学家 ) 十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 和 C、科学技术可以影响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A、教育能完成 的再生产 B、教育推进 C、教育具有 功能 D、教育具有 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 A、信息技术改变着 的观念 B、信息技术改变着 的观念 C、信息技术的 为实现 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灵活制定 、确定 、实现 ,使 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 模式,在人机系统中学习者没反应学习将会自动停止,学习者的主动性成为教学活动的 ; 最后,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 化。 二十、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 文化现象 (2)教育与文化相互 相互 二一、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 (2)学校文化是一种 (3)学校文化以 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二二、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 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 。可分为: 学校 文化 学校 文化 学校 文化 学校 亚文化、教师亚文化、 、 以及 、活动亚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 ,二是 。 学校的组织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 ,二是 ,三是 。 学校的 是校园文化的 。有人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成分、 成分、 成分、 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 、 文化、 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二三、学生文化的成因 (1) 特征 (2) 的影响 (3) 的交互作用 (4) 地位 (5) 的影响 二四、学生文化的特征: 性、 性、 性、 性。 二五、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 到 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 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 向 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 不断转化为 的过程。 二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 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二七、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中国) (奥地利) (美国) (美国) 外铄论: (中国) (英国 白板说) (美国)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八、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性、 性、 性、 性、 性 二九、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对个体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机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是指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 (3)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4) 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的功能。 (5) 的巨大作用三十、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 发现 人的价值,是指人在 得到肯定, 得到发挥, 得到保证。(2)教育对 发掘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 ,是能够把未成熟的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 。(3)教育对 发挥 人的力量是人的 与 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 。(4)教育对 发展 个性亦称 ,指个体 ,具有 性与 性,个性又是人的 与 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三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13、1416、17岁,被称为“ ”和“ ”。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2)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 的剧变, 的发现, 的觉醒, 的加强。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 到关注 的转折时期。(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吗,可形象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A、身体发展方面,进行 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B、认知方面:重视 和 的培养;C、情意方面:培养 和 体验;D、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 ,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三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春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 ,个性的 和个体从 向 转变的时期。青年期是 充实的时期。(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A、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 和 。B、高中生在认识方面,可能存在两类极端问题:一是 和 ;另一类是 ,在认识上把 化,对 。C、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 ,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另一种是 ,不求发展创造。三三、教育目的(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总的要求。所以, 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3)教育目的的作用: 作用、 作用、 作用。( 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 的制定,教育 的建立,还是 的确定, 的选择及 的评价,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三四、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 的培养目标、 的教学目标。三五、培养目标:根据 确定的 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由 和 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 而变化。三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 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 提出的。三七、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 (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 结果。三八、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与 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三九、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 背景。A、不同的 有不同的教育目的;B、不同的 有不同的教育目的;C、不同国家的 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 。(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四十、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957年: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1985年: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两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 两精神(为国家富强的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5年:教育法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 为重点,造就 的,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 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 的教育、德育A、 帮助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B、 热爱党、人民、祖国、劳动、科学;C、 建立 的意识,养成 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D、 形成 意识和 观念;E、 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智育(普通中学的要求)A、帮助学生在 的基础上, 的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B、发展学生的 能力、 能力和 能力,养成良好的 和 ;C、培养学生良好的 、情感、 和积极的 。体育(普通中学的要求)A、使学生掌握 的 和技能,养成 的良好习惯;B、培养学生的 、 和 ;C、培养学生良好的 ,了解科学 。美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内容比之要宽阔得多。(普通中学的要求是)A、提高学生 的能力,即对 存在的现实美,对 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提高人的 素养;B、培养学生 的能力,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与性情得到陶冶;C、形成学生 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即包括 的创造,也包括 的创造。形成 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劳动技术教育(普通中学的要求)(3)素质教育是 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 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 ,更是一种 。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互相成。C、重视 ,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四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校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对学生的影响是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3、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其核心精神是:从道义上讲,青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从法律角度讲,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并且受到社会特别的保护。体现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原则;尊重 原则;尊重 原则; 原则。4、学生的身分的法律定位: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个层面: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 权、 权。(1)人身权:公民权利中最 、最 、内涵最 的一项权利。除对学生的人身权一般保护外,国家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别保护。(2)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 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 的权利。凡年满 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学校应当尊重 权,不得 未成年学生。6、学生的义务:学生在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的同时,也负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 (1)遵守 ; (2)遵守 规范,尊敬 ,养成 品德和 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 ; (4)遵守 管理制度。四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四肢的使命。(1)教师职业是一种 ,教师是 ;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是为专门职业;1986年6月2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 职业。四三、教师职业的特点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 角色: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4、 角色5、朋友角色6、 角色四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 教师的 素养(1)精通 和技能 (2)了解 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 (4)了解学科领域的 和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 (2)具有良好的 (3)具有一定的 四五、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 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构成,既是 ,也是 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师生关系在 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德国赫尔巴特提出“教师中心论”)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 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四六、课程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 国教育家 ,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2、课程具体表现为 、 和 。 3、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从课程任务为依据: 课程、 课程、 课程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 课程、 课程、 课程、 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 中心课程、 中心课程、 中心课程 4、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 、 。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5、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总目标)、 目标、 、 。 6、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 和 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 和 ,也是制定 、确定 、选择 、 的根本依据。 7、培养目标,是 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 和 及 ,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8、课程目标,是指导 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 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性、 性、 性、 性。 9、教学目标,是 的进一步具体化,是 的基本依据,是师生 的教学结果、标准。有以下几个特征:具有 ;体现 ;具有 ,教师可根据 进行调整。 10、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的研究、 的研究、 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A、了解学生的 ,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B、了解学生的 ; C、了解学生的 。 1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 、 以及 等系统化活动。其中 、 、 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文件是根据 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的 的各种规定)。 12、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 性、 性、 性。 13、教学计划是由教学计划设计的 、 、 、 、课程 、 、 几部分构成。 14、教学大纲,又称 ,是课程计划中 编定的、有关 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15、教学大纲的构成:一、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二、本文部分:系统的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十几作业的要求以及其它教学活动的时数。 四七、课程实施的结构: 、 、 、 、 、 、 。 1、安排 ; 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 原则、 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所掌握的 和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 ;学生所要养成的 和 。 3、研究 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 性、 性、 性、 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A、 因素。它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 B、 因素。它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等。 C、 因素。主要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 4、选择并确定 ; 5、规划 ; 6、组织 ; 7、评价 。 四八、课程评价的模式 1、 评价模式: 国教育家 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 “评价原理”的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 ; (2)根据行为和内容 ; (3)确定使用 ; (4)设计 的方式; (5)设计 的方式; (6)确定 时使用的 ; (7)设计获取 的手段。 “课程原理”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 ; (2)根据目标 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 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 。 2、 评价模式: 国学者 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 3、 、输入、 、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评价的四个步骤: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九、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 把焦点集中在 - 信息- 材料- 资料- 结果。五十、 是学校进行 的基本途径,是学校进行 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是以 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 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 与 的统一。五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 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 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 ,又是教育的 。五二、教学的任务 1、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 决定的。教学任务的决定,受到 、学生 、 以及教学的 等因素制约。 2、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2)发展 和 ; 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3)培养 和 ,奠定 基础; 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关注 。五三、教学过程发展史 1、公园6世纪:孔子 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 、审问之、 、明辨之、 (礼记中庸) 3、17世纪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主张 的基础上,以个体认识论提出的教学论。 4、19世纪 国教育家 以“ ”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 和 过程。 5、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 认为教学过程是 改造 和 的过程,是“ ”的过程。它以新的 和 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6、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 认为,教学是 过程。 7、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 ,是 的过程。其观点如下: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如下: A、认识的 性 B、认识的 性 C、认识的 性 D、 的认识五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 与 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与 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B、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 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学过程是 的统一 4、 与 结合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五五、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1、引起 。(导入)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2、 知识。(新授)这是教学的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A、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 B、 教材,形成科学概念。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 向 过渡;二是从 到 ,不必都从 开始。 3、 知识。(课堂小结) 4、 知识。(教学反馈) 5、 知识。(课堂检测) 注意: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为了防止运用中出现简单化和形式主义,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五六、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 和 认识而制定的 的基本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