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51098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仙游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各国加速5G商用的趋势下,5G在中国的落地。中国通信行业引领全球的技术积累促成了这种结局。从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到如今5G领先,中国通信技术行业的进步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就在5G领域,中国企业已埋头进行了近10年的创新布局和持续投入;它并非 , 而是源于几十年的追赶和全球化历练。最终,5G牌照的发放可谓瓜熟蒂落。人们对此也有足够的信心:2019年作为中国5G商用元年,将成为5G应用的良好开端。让5G发挥好新引擎动力,关键要做大做强产业,发挥产业作用。有报告预测,到2025年,5G将带动我国直接和间接总经济产出35.4万亿元,拉动300万个新增就业。( )如同工信部负责人所说,企业要以市场和业务为导向,积极推进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为更多的垂直行业赋能赋智,促进各行各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此外,面对旺盛的5G行业应用需求及5G商业合作模式的改变,需要各方进行深入协作和沟通,优化网络体验,健康、完整的产业生态。5G标准是全球业界共同制定的国际标准,5G技术是全人类倾注心血和资源的创新之作。就像中国企业的5G技术服务全球一样,中国的5G牌照发放,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水到渠成一挥而就支撑培养B . 顺理成章一蹴而就优势构建C . 水到渠成一蹴而就支撑构建D . 顺理成章一挥而就优势培养(2)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B . 这会成为一个事实吗?C . 这一美好前景将成为现实。D . 如何将美好前景变为现实?(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B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参与中国5G市场、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C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进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D . 既让国内消费者共享5G发展成果,也是外资企业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参与中国5G市场的机会,因而共同致力于造福全人类。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一上日喀则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中庸”思想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和”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能适度,达到一种和谐与统一。以此观中国传统绘画,“和”的思想在其中的印迹俯拾皆是。从笔法看,有藏锋、露锋、中锋、侧锋。一幅画全用藏锋、中锋,则画面呆板;若全用露锋、侧锋,则不够含蓄。从线条看,过细过圆,则柔弱无骨;过粗过重,则显压抑。从用墨看,有浓、淡、干、湿。过浓画面沉闷,过淡画面苍白,过干则失气韵,过湿则失刚劲。因此,作画时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当然,所有这些对立要素并非各占一半,而是运用适度。这便是“和”,是一种互补的和谐。在造型和构图方面,中国传统绘画也处处讲求“和”,讲求“和而不同”。画树,不能画出完全平行的枝;画山石,要大小相间;画鸟,常是一栖一飞,或一只闭嘴一只鸣叫;画人物则要求有动有静,衣纹不能完全平行。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十分讲究,奇正、开合、主次、虚实都是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要求画得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讲究对称开合就体现了对称,但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一模一样。注重主次,主要对象细细刻画或放在突出位置,陪衬对象寥寥数笔一带而过,虚实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天空常常不染色,只是一片空白,远山也是似有似无。虚实对照,既突出了主要对象,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画面上一叶扁舟,不画水波纹,你会想到这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湖;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你会想象到山脚的清溪。中国传统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才具有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形式美。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线条、水墨、造型、构图的种种对立要素和各种要求,但在一幅画中只要运用其中一部分要素,满足某些要求从而达到某一种统一的效果,即显现出独特的风格。例如,有的画偏重于精细,有的画偏重于简约,有的雄浑,有的清奇,有的恬静,有的飘逸。为表现某种风格或特点,画家在笔墨运用、造型构图上就有所侧重。画家们常常采用夸张手法,以突出其特色,与这种特色不协调的东西就大胆舍弃。为了追求这种统一性,画家常对次要的、细小的情节省略或简单概括。我们有时看到一幅画的细节似乎很粗糙、很随意,可是当观看整幅画时,立时感受到它的确气韵不凡。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整体美。和谐与统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有机结合的。只有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统一;而统一也不是毫无差别、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中国传统绘画由于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节选自颜锋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有删改)(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传统绘画的笔墨运用和造型构图上,可以看到“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印迹俯拾皆是。B . “统一”的观念常常支配着中国传统画家的创作,这种观念既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方式。C . 中国传统绘画融入了和谐与统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韵味独特的形式美和气韵不凡的整体美。D . 如同“和”不是完全的同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统一”也不是毫无变化的同一,而是建立在和谐基础上的统一。(2) 下列对于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和”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通过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对立要素和对立概念的互补而达到的和谐。B . 在绘画的笔法、线条、用墨上,对其中要素的均等运用,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和”的思想。C . 画山石大小相间,画鸟一栖一飞,画人物有动有静,这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方面的“和”的表现。D . 讲究布局,讲究对称,注重主次衬托,重视虚实对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方面的“和”的表现。(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虽然中国传统绘画在构图上讲求“和”,但布局上并不要求画得四平八稳,对称上也不能把相对的两部分画得完全一样。B . 作画时,画一叶扁舟,而不画水波纹;画山上悬瀑,下面是一片空白。这种虚实对照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 为显现某种独特风格,中国画家在一幅画中选用笔墨运用的种种对立要素时,会有所侧重,甚至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D . 为追求统一性,突出自己画作的特色,画家们就将某些次要的、细小的情节,以及与风格或特色不协调的东西舍弃省略掉。3. (9分) (2017榆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11月18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0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陆铭指出,一个国家在市场统一、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结果一定是空间上的“高度集聚”。“这是现代经济的共同特征。”空间的“高度集聚”是怎样的?比如年轻人涌向北上广,比如沿海城市成热门选择,这就会让“不平衡”那三个字呼之欲出了。陆铭将此形容为“统一、效率、平衡”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国家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都有选择权,资源自由流动;而人们在衡量自己的收益和成本时,都会最大化自己的效益,有一个效率追求。在统一和效率都实现的情况下,空间的配置一定是高度不均匀的,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平衡。”他甚至断言,如果要同时追求统一、效率和经济活动均匀分布意义上的“平衡”“不可能!”(摘自澎湃新闻网中国城市化问题:你要大城市一张床?还是小城镇一间房?,2015年2月2日)材料二:【本报讯(记者卫敏)】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实施的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调查日前在京发布。该报告以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为重点,分专题对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生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加,2013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东部地区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例为905%,与2010年基本持平;西部地区为71%,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24%,比2010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省份的跨省流入人口数量发生较大变化,上海、北京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两市的全国流入人口数量上升,广东、江苏跨省流入人口减少幅度较大。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态势,随迁子女比例增加。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1岁提高了06岁。流动人口6一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 %,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婚育年龄推迟,流动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怀孕、生育的比例提高。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其中农村户籍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 17岁,平均初育年龄提高14岁。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孕期一直生活在流入地的比例为576%,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分别比2011年上升59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福建卫生报2014年11月20日01版)材料三: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指出,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千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形成一个多元异质、丰富多样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结构。这对青年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然而,随着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北上广也日益暴露出“大都市陷阱”的一面:住房昂贵、交通拥堵、通勤距离过长、工作节奏快、高竞争压力、环境恶化、孤独感、亚健康,等等。在北上广谋求发展的全国各地青年经常处在一个“向下的青春”“摇摆的青春”和“放逐的青春”的迷茫漩涡里。(摘自2013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材料四: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口在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是现代社会的应有之义。一个人应该趁年轻的时候到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哪怕最后遭遇失败,两手空空地回来,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到大城市去,到资源最集中、机会最多的地方去,是每一个时代的永恒主题。一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这里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大城市也有熟人规则、也有拼爹窘境,但就像不少求职过的大学生说的,在不少二三线乃至不入“线”的城市,“关系”更像硬通货、更容易升值。二者,在2010年的时候,“逃离北上广”就成了年度热词。人人控诉高房价之祸,铺陈着梦幻田园般的归隐生活。只是躲过了高房价,却完全找不到现代生活的节奏。三者,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人力资源流动带来生产的压力,自然会带动劳动者这劳动价值的升高。(摘自光明网别鼓动年轻人“逃离北上广”,2013年9月10日)(1) 阅读以上几则材料,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人口流动趋势的总体情况相同:流动人口流向集中的趋势不变,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加强。B . 在数据使用方面,材料一指出截止到2013年末全国总共的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45亿,而材料二还将2014年的情况与2010年做了对比。C . 以上几则材料均指出了我国的流动人口基本为青年人,也是主要的劳动力,这样的特点对国家经济会形成比较重要的影响。D . 材料一,二侧重于对流动事实的列举和分析,材料三四主要是分析了人口流动现状的利与弊,引发我们对当下人口问题的思考。E . 材料四中指出大城市在资源配置与机会均等上,确实有高人一等的优势最主要原因是那里平等竞争机制,他们的逃离主要也是这些机制的渐渐丧失。(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澎湃新闻网记者与福建卫生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3) 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外地青年选择在北上广谋求发展会遭遇哪些压力或困扰?材料四对鼓动青年离开北上广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4. (12分) (2019高三下运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明湖畔稼轩祠泉琴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亦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这是一道障景。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 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好在自已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体,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日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看罢明湖美景,原路返回。经过第二进院落的时候,才发现刚才急忙忙去拜谒辛公,竟然没注意到此处有个西跨院。西跨院有一间大厅堂,名为“停云堂”。 堂内挂了一些名人书法,皆是金钩银划、美不胜收的辛词精品。恰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内参观,只见他们冲着某幅字画朗吟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曲水龙吟是辛公血和泪的心声。他登临高处,不是为了游赏美景,而是为了叩问苍天,发出心底的声声怒吼。可是,就算辛公把栏杆拍遍,拍得手心冒汗,也无人懂得他那忧国忧民之情思啊!我肃立着沉浸在辛词的恢宏意境里和辛公的思想碰撞,进而交织,让蒙尘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荡涤。 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飘缈的云纱。 那是历史的尘烟吗?真希望有那么一匹悍马,自遥远的古代穿越到这人间盛境,背上驮载着持剑的辛公,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响彻寰宇(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写到李清照及其纪念祠,是因为她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这样写也表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B . 文章首段与末段的写景相映成趣,“绿树”与“红花”实写,意境优美,“夕阳”与“云纱”虚写,感慨万分。C . “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从对枝繁叶茂的古槐的描写,可以看出稼轩祠自然环境清幽。D . 作为纪游类散文,文章以游览稼轩祠的行踪为序展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 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引用辛弃疾的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3) 这篇散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8高三上广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随字仲豫,开封考城人。以进士及第,为永康军判官。军无城堞,每伐巨木为栅,坏辄以他木易之,颇用民力。随因令环植杨柳数十万株,使相连属,以为限界,民遂得不扰。属县令受赇鬻漱,转运使李士衡托令于随,不从。士衡愤怒,乃奏随苛刻,不堪从政,罢归,不得调。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既罢,夷人数百诉于转运使曰:“吾父何在?”事闻,乃得调。后改大理寺丞,为详断官。李溥以赃败,事连权贵,有司希旨不穷治,随请再劾之,卒抵溥罪。迁右司谏,为三司户部判官。随在谏职数言事,尝言:“今之所切,在于纳谏,其余守常安靖而已。”又奏:“频年水旱,咎在执事大臣忿争不和。请察王钦若等所争,为辨曲直。”时下诏蜀中,选优人补教坊,随以为贱工不足辱诏书。又劾奏江、淮发运使钟离瑾载奇花怪石数十艘,纳禁中及赂权贵。王钦若既死,诏塑其像茅山,列于仙官。随言:“钦若赃污无忌惮,考其行,岂神仙耶?宜察其妄。”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来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又谏太后不宜数幸外家,太后不悦。权同判吏部流内铨,以长定格从事,吏不得为奸。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随与孔道辅、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皆以清直闻。随临事明锐敢行,在蜀,人号为“水晶灯笼”。初,使契丹还,会贬,而官收所得马十五乘。既卒,帝怜其家贫,赐钱六十万。(选自宋史刘随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B . 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C . 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D . 使契丹/以病足痹/辞不能拜/及还/为有司劾奏/夺一官/出知信州/召为户部副使/改天章阁待制/不旬日卒/(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堞,文中指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可抵挡敌人的矢石攻击,从孔隙中可对敌人射箭发炮。B . 谏职,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使其改正的官职,与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监官不同。C . 教坊,文中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D . 禁中,文中指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禁中”。(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随为民着想,深受爱戴。他看到大量砍伐木材耗费民力,就下令种植杨柳,使百姓不再受扰;他被李士衡陷害,不能调任,人们声援他。B . 刘随疾恶如仇,反对贪腐。李溥贪腐败露,因事涉权贵,主管的官员没有深究,他弹劾李溥,使李溥最终伏法;他弹劾钟离瑾用奇物贿赂官员。C . 刘随恪尽职守,言行一致。皇帝下诏给贪官王钦若塑像,他极力反对,皇帝只好作罢;他曾认为皇上接受谏议是最紧迫的一件事,自己积极进谏。D . 刘随不惧权贵,正直廉洁。他不畏惧权贵,甚至连太后都敢得罪;他与孔道辅等人担任谏官,都因为清廉正直出名;他去世后家里因贫穷被赐钱。(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西南夷市马入官,苦吏诛索,随为绳按之。帝既益习天下事,而太后犹未归政,随请军国常务,专禀帝旨。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7高一下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 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两项( )A . “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 . “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 . “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 . “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E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描写宋文帝刘义隆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2)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这句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7高二下汕头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苟子劝学善用比喻说理,如第2段,运用五个比喻后,得出了“_ , _”的结论。李煜虞美人中“_ , _”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李商隐锦瑟一诗借南海鲛人的典故来表达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的一句是“_”。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 (5分) (2019高二上汕头期末) 某中学高三二班拟定于2019年4月30日下午四点在校礼堂拍摄毕业照,请你以高三二班班 委会的名义于2019年4月25日给学校的陈校长写一封邀请函,邀请他来参加你们班的毕业照拍摄活动。 9. (5分) (2017高一下四川月考)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说出该图标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0. (5分) (2019昌都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1、1-2、1-3、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1、2-2、2-3、3-1、3-2、3-3、4-1、4-2、4-3、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1、5-2、5-3、5-4、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1、6-2、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1、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0分)8-1、9-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