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44506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同步练习(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 (2分)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 . 陆蠡(l)孔隙(x)猗郁(y)B . 掩饰(sh)迁徙(x)蕈菌(xn)C . 涸辙(g)陌生(m)瞥见(pi)D . 淅沥(x)脉络(m)常春藤(tng)2. (2分) (2018九上武邑开学考)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菜畦(q)蜷(qun)曲归省(shng)浑身解(xi)数B . 悲怆(chung)蹒(pn)跚汲(x)取众目睽(ku)睽C . 慰藉(j)啜泣(q)伫(zh)立断壁残垣(yun)D . 感慨(ki)诓(kung)骗挑衅(xn)恪(k)尽职守3. (2分) (2011十堰) 一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狡黠者 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A . 轻视吞读布满B . 轻鄙吞读刻着C . 轻鄙阅读布满D . 轻视阅读刻着4. (2分) (2016七下麻城期中)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 , 有秋的也有的 。此乃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A . 奔放成熟萧瑟B . 奔放萧瑟成熟C . 成熟奔放萧瑟D . 成熟萧瑟奔放5. (2分)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B . 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C .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 ,秦腔朴实无华,梆 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D .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日报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6. (2分) (2017九上宜兴期中) 下列句子中对名著格列佛游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格列佛是18世纪一个普通的英国人,作者通过格列佛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虚伪文明的愤懑情绪。B . 格列佛在飞岛国用自身的经历印证了两句格言:一是人类最易满足;二是需要是发明之母。C . 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的国王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藐视权力,主张和平,他代表了一种理想君主的统治。D . 利立浦特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蓝红绿三色丝线分别影射英国嘉德勋章、巴思勋章和蓟花勋章的绶带。7. (2分)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航失联事件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人民的心中为失联人员默默祈祷。B .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民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C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D . 近日南方连续暴雨,大家对受灾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8. (2分)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总分顺序。B .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通过几件事情的记叙,刻画了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C . 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陶渊明以奇幻的想像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委婉地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D . 湖心亭看雪一文中,作者张岱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二、 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9. (15分) (2019八下襄汾期末) “家风”又称门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良好的家风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八(1)班的同学开展了“诵经典传家风”的活动,作为其中一员的你,请按下列要求完成任务。 (1) 下面书法作品,是第一小组成员家中客厅悬挂的字幅。不同的字幅内容,展现了不同的家风。下列对字幅的欣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作品属于隶书,蚕头雁尾,严谨庄重。此幅书法作品展现了主人不追求名利,志趣高洁的情怀。B . 乙作品属于行书,潇洒流畅。主人坚信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就会获得相应的收获。C . 丙作品属于楷书,规范端正,行云流水。主人觉得诚信是做人做事成功的根本。D . 丁作品属于草书,奔放自如,表现了主人对家庭和睦的重视。(2) 【读文赏句 传承好家风】 女: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男:家风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家风是老百姓门上镌刻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女:家风是爷爷胡子上长长的教诲;家风是父亲脸上威严的表情;家风是母亲口中絮絮叨叨的叮咛。男:家风不一定要刻在墙上,写在纸上,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润物无声。家风是一种信念和传承,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践行。合:声声诵读永不停,代代相传好家风。让我们共同携手,传承优良家风,共建美好未来!第二小组朗诵传承好家风,品读后找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文段中“镌刻”的“镌”,共15笔。B . 文段中划线词的“言传身教”“紧密相联”和“耳濡目染”都是并列短语。C . 画线句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写出家风的传承体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中。D . 结尾合诵时,应当语调激昂、铿锵有力。(3) 【感悟经典】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围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第三小组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小型研讨会。请你为主持人拟一段开场白。(不少于40字)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2分)10. (20分) (2019七上湛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陪他吃碗面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岀来。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我信以为真。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1) 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描写角度)(3) 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 (4) 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11. (15分) (2019安徽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1) 请简要概括“我”与沈从文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2) 选文中写“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沈先生不长于讲课;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这是否贬损了沈从文先生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3) 选文的第段提到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有什么作用? (4) 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 (5) 联系选文内容,请你简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写作的。 12. (17分) (2019七下余杭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沙漠奇遇(俄)伊罗索霍瓦茨基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直就是化石。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瞬间。显然,他们的运动过程,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间。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1) 阅读全文,说说第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3) 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甲:第节费多罗大“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乙:我认为_。(4) 简析第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 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 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字左右。 天外来客时间海底两万里第 14 页 共 14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8题;共16分)1-1、2-1、3-1、4-1、5-1、6-1、7-1、8-1、二、 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9-1、9-2、9-3、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2分)10-1、10-2、10-3、10-4、11-1、11-2、11-3、11-4、11-5、12-1、12-2、12-3、12-4、12-5、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