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笔记 (二)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5603263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301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笔记 (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01页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笔记 (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01页
2014年执业药师考试必备-中药学笔记 (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有毒无毒第一节 四气:温、热、寒、凉的四种药性四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最早论及,本经序例确立“四气”之名,宋寇宗奭 本草衍义将四气改为四性。由来:以临床疗效判定(主观感觉)。效应:(正)寒凉性:清热、去(泄)火、凉血、解热毒 温热性:回阳救逆、温理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 (负)寒凉性:伤阳气、生(助)寒邪 温热性:伤阴气、生火邪在临床的具体表述: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 正治 2. 恰当选药(病、药)3. 寒热并用 4. 虚热、虚寒第二節 五味五味:口尝味,功能味,以功能味定药味。最早见尚书洪范,内经论其与五行的关系。正效应:1. 平:能散,能行行气活血,治气滞血淤。川芎 麻黄、紫苏(风寒表证) 发散表邪,治表症 薄荷(风热表证) 能润:使津液来也 补气:治气虚 人参、党参 2. 甘:能补 补虚 补阳:治阳虚 锁阳 补血:治血虚 当归 补阴:治阴虚 麦冬、玉竹 能和 和中:肝胃失和 甘草、大枣 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作痛:甘草、芍药 能缓 缓和药性:作用强烈的药甘味药(甘草) 能解毒 :解药毒、食物中毒 通泄 泻下 大黄(苦大寒):热结便秘 3. 苦:能泄 降泄 降气降逆 气通 肺气上逆 苦杏仁 胃气上逆 代赭石 肝气上逆 清泄 清热泻火 火热上炎 燥湿 寒 苦寒燥湿。黄连、黄芩、黄柏 能燥 温 散寒燥湿 能坚:坚厚津液 泻火不伤津 少量用坚厚肠胃(健胃) 4. 酸:能收、敛、固、涩(滑脱不禁无邪者) 固表止汗 治体虚之汗 五味子、乌梅 敛肺止咳 治久咳、虚喘 五味子 涩肠止泻 久泻久痢脱肛 五味子 固精止遗 治肾虚、遗精、遗尿、尿频 山萸肉 固崩止带 治崩漏 山萸肉、五味子 收敛止血 治大出血 乌梅 能生津 至津伤口渴 乌梅、木瓜 开胃助消化 胃津不足、消化不良 能安蛔 治蛔厥 5. 咸:能下:能泻下通便。 治大便燥结 芒硝(玄明粉) 能润:润软坚硬燥屎 治坚硬难下 芒硝(玄明粉) 能软 软坚散结 治瘰疬、痰核、瘿瘤 咸入血 治血分病:水牛角 咸入肾 引药入肾 6. 涩:与酸相似,不生津,不开胃,不安蛔 7. 淡:能渗、能利 渗利水湿 治水湿停留 茯苓、猪苓8. 芳香(臭):能醒脾、化湿 湿浊困脾 佩兰、藿香 能辟秽 能开窍:治神昏闭证负效应:1. 辛:耗气、伤津2. 甘:腻膈、助湿、滞气、碍胃3. 酸:敛邪之弊4. 苦:伤津 大量用伤津5. 咸:Na2SO4类伤脾胃NaU类胜血:脉凝泣不通6. 淡:伤津7. 芳香:耗气、伤津三、阴阳五行1. 阴阳 辛甘 阳 酸苦咸 阴四、气味配合1. 总原则 任何气、味均可配 一味药中,气只能用一,味可以有多2. 规律:一气一味,一气多味3. 指导意义:气味相同,功能相似气味不同,功能相异第三節 升降浮沉:病势相反,病位相同起源内经成熟金元,张元素建树最大珍珠囊。产生:(一)根据药物本身性质 1. 质地 轻重 叶、花 升浮 根、种子 沉降 2. 性味 3. 气味的厚薄(煎出药物的稠稀程度) (二)功效 1. 正效应:升浮(向上向外表) 沉降(向下向里) 升阳举陷:黄芪 泻火 发散表邪 通便(通后阴) 散邪(散风、散寒) 利水(利前阴)渗湿 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 2. 负效应:升浮沉降 过用、误用对病势上逆的激化,加重病情。 过用、误用对病势下陷的激化,加重病情。(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 病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类药 2. 病位在下、在里,宜沉降 3. 病势上逆,宜降 4. 病势下陷,宜升(四)升降浮沉的转化 1. 炮制 2. 配伍第四节 归经 归属 经络 生理部位(藏象、经络)起源内经,南北朝雏型1. 产生和依据人体方面:藏象、经络药物方面:特性、药效2. 方法(一) 直接归经法(二) 间接归经法 根据生理功能,川续断续筋接骨,肝肾经 根据病因病机,使君子杀虫 脾经,肠经3. 内容 按12脏腑 六经辨证 三焦归经 气血归经、表里 4.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根据病变部位合理用药 根据病变的传变规律 5. 气味、升降浮沉必须与归经合参 第五节 有毒无毒(一) 含义:1. 毒者,厚也(有好,坏之分) 2. 狭义的毒对人身有伤害 3. 广义的毒 药物的总称 药物的偏性(二)无毒:常用量或单味药(三)有毒无毒 对人体有无毒害 对人体的作用强弱(四)现代药理学观看中药毒性 1. 毒性 2. 副作用 3. 后遗效应 4. 过敏反应(五)产生 1. 生活 2. 医疗 3. 动物实验(六)确定有毒无毒的依据 1. 药物中是否含有有毒成分(偏性突出) 乌头:乌头碱 蟾酥:巨毒 2. 整体是否有毒3. 用量是否适当(七)影响因素 1. 药物因素 产地不同,品质不同。东北产绵马贯众有毒,同名不同科属 用药部位不同 产地 来源 时间 储存 炮制 剂型 2. 环境(农业、工业的污染) 3. 人体 体质 性别 年龄 种属 皮肤 4. 使用方法 药物配伍 途径 次数 时间 面积(八)引起中毒的原因 1. 误服伪品 2. 误服毒药 3. 用量过大 4. 炮制失当5. 剂型失当 6. 管理不当 7. 疗程过长 8. 配伍不当9. 辨证不当 10. 个体差异 11. 离经叛道(九)意义 1. 准确认识药物的效应2. 动态中认识药物有毒无毒3. 为合理用药创造条件4. 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观点5. 便于及时抢救(十)预防中毒的方法 1. 用有毒药以小剂量开始2. 区别对待无毒药,不使无毒变有毒3. 区别对待有毒药,使有毒变无毒4. 消除导致增毒的药物因素5. 合理使用,降低药物毒性6. 综合辨析患者机体7. 识别过敏体质第六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節 配伍一、 含义: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治疗的需要,将两种以上的中药一起使用的方法。二、 内容(一) 基本配伍:从双无配伍用药角度,论述药物简单配伍后性效变化规律。 单行:单位药,无须配伍。 相需:两种以上功效相似的药同用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相使:有共性的药同用,辅药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 相杀:与相畏相似。生半夏畏生姜,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二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二) 分析 1. 增效:相须、相使2. 减效:相恶3. 减毒:相畏、相杀4. 增毒:相反 (三)高级配伍:从多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五后性效、变化规律。君、臣、佐、使药 (四)配伍目的 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降低毒副作用。 (五)中西药配伍 1. 增效:麻黄青霉素 2. 减毒3. 消除、降低疗效4. 增毒第二節 禁忌一、 含义:用药时的忌讳。二、 内容:1. 配伍 2. 妊娠 3. 服药 4. 证候三、 配伍禁忌:用药配伍后能产生毒副作用,用药时应避忌。1. 内容: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乌头、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根全皮仁)、贝母(川贝、浙贝)、白薇、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京)、甘遂、芫花。 藜芦反诸参(人参、沙参南、丹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相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 正确对待四、妊娠禁忌 损伤胎元、流产,禁用、慎用 妊娠期间(一) 禁用药 峻烈有毒(二) 慎用药 活血化淤 攻下药 行气药 辛热药 滑利药五、饮食禁忌:服药时忌食某种食物1. 内容: 服药期间忌服生冷、粘腻、腥膻等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 寒性病忌食生冷。 热性病忌食辛辣。 肝阳上亢忌食辛热助阳的食品。 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或有刺激性食品。 消化不良忌食油炸。 外感表证忌食油腻。 选择与治疗有协同作用的食品。第三節 用量一、 剂型:成人单味药内服一日用量。二、 确定(一) 基本:汤剂、干品 510g,部分1530g,丸散剂0.53g。(二) 变化依据1. 药物方面 质量 质优小 质次大 质地 质重大 质轻小 干品小 鲜品大 气味 清淡大 浓烈小 毒性 毒小稍大 毒大小 无毒大2. 应用方面 配伍 复方小 单方大 主药大 辅助小 剂型 汤剂大 丸散小 目的 人参:补气救脱大 补脾、肺气常量 保健小槟榔:驱绦虫大 行气利水消积小 3. 患者方面 年龄 成人大 幼老小 体弱小 性别 活血化淤药女性月经期妊娠期慎用 体质 以驱邪为主时,脾胃健康大 脾胃弱小 以补虚为主时,胃强大 胃弱小 病程 病程短、新患大 病程长、体弱小 病势 病急、病重大 病缓、病轻小4. 其它 职业 体力劳动大 脑力劳动小 生活习惯 发汗药:平时喜食辛辣大 不喜食小 季节、气候 发汗药:春秋稍大 冬大 夏小 地域和居住环境三、 剂量与疗效的关系1. 药物的作用随剂量的增大而增强。2. 部分药物的作用随剂量增减而变化。生麦芽 常量(1015g)疏肝、消食 生白朮 常量 健脾 大量(30150g)回奶 大量 健脾、通大便3. 未超过人体最大承受量的无毒,超过的有毒。第四節 用法: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一、 途径1. 消化道给药 全消化道给药 口腔黏膜(含药)由上进入 鼻饲 肠管导入 半消化道给药 灌肠 由下进入 栓塞 肛滴2. 呼吸道给药 全呼吸道给药 吸药气 水蒸气药气 咽气 半呼吸道给药 鼻腔 支气管3. 血管给药 静脉 动脉4. 肌肉、皮下组织给药 埋药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5. 眼部给药6. 耳部给药7. 阴道子宫羊膜腔内8. 母乳给药9. 皮肤给药 全身 药浴 局部10. 穴位给药二、 应用形式1. 内服:汤液、丸散、丹、锭、颗粒、胶囊、口服液、液膏剂2. 外服:散、膏、药膏、丹、丸、锭、钉、线3. 吸入:烟气、熏气、蒸气、气雾剂4. 注射三、 汤药煎煮(一) 煎前准备1. 用具:砂锅、砂壶、陶罐、耐高温的玻璃器皿;不能用铁、铅、锡、铝锅。2. 溶媒:水、酒、醋。3. 用水量。4. 浸泡。5. 浸泡水温:1040。6. 火势与火质(火候)。7. 煎药次数。 8. 时间:头煎锅开1520分钟 二三煎1015分钟。9. 盖盖子与不停搅动。10. 煎出量:一次250300 ml,二次500600ml,三次750900ml。(二) 煎后处理 立即倒出 绞渣出汁 合对分服 不宜久置 煎糊倒掉,若为健脾胃药,可不倒(三) 特殊处理 1. 先煎:提前30 分钟 难溶于水 有毒 治疗上的需要 2. 后下: 芳香挥发油类 治疗需要 3. 包煎: 粉末类,细小种子 毛绒类 矿物粉末 孢子 4. 另煎:人参、西洋参 5. 焗服:开水泡 6. 冲服 7. 煎汤代水 8. 烊化四、服药方法(一) 时间1. 空腹服:早晨起床时,攻下逐水药、攻下积滞药、驱虫药。2. 饭前服:(30分钟前)补虚类。3. 饭后服:健胃消食,解表,头面,对胃肠有刺激。4. 睡前服:安神药安眠时,睡前一个半小时;缓通大便,涩精止遗。5. 定时服:驱疟:疟发前24小时;中西药分服中差1小时。6. 不拘时服:病情凶险。 (二)次数 一天23次,病急增加次数。 (三)冷热 一般温服。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一、 含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二、 表邪与表证1. 表邪:六淫之邪客于肌表。2. 表证:发热恶寒(必有,同存时多认为表证)、头、身痛、鼻塞声重、咳嗽(脉浮)。3. 证型:1 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无汗、身痛、脉浮紧。2 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头疼、汗出、脉浮缓。3 风寒夹湿表证:恶寒、发热、头疼、头沉、身痛、关节酸痛、苔腻、脉浮、滑、濡、紧。4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数、舌尖红。5 风热夹湿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而粘、有汗无汗、肢体酸沉、脉濡、苔腻。6 暑湿表证:身热、微恶风寒、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口粘腻、口渴不想饮、脉数、濡、尿赤、苔黄薄腻。7 阴寒闭暑证:恶寒、发热、头疼、声重、口淡不渴、呕吐、泻泄、苔白腻。8 气虚外感: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倦怠、乏力、脉沉无力。9 阳虚外感:恶寒重、微发热、无汗、脉沉无力。10 阴虚外感:头疼、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心烦、咽干、口渴不欲饮、脉细数、少或无苔。11 血虚外感:头疼、身热、微恶寒、无汗、脉弱无力。三、 性能与主治 1. 性味特点 大多辛味发散 疏泄奏理 发汗 归肺与膀胱经 开发毛窍 解表 2. 功效:发汗、解表兼宣肺平喘、利水、透疹、升阳。 3. 主证:证型111。兼治咳、喘、麻疹、阳虚。四、分类及其特点1. 发散风寒药:辛温发表、发汗散寒。主风寒表证,气、阳虚外感。2.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疏散肌表风热。五、使用注意 1. 不宜久煎,锅开后510分钟。 2. 不可大量用,以免发散太过,耗气伤津、伤阳。 3. 体虚多汗、疮疡日久、大出血患者,慎用。 4. 因时因地增减用量,天冷用药多,热少。 5. 汗出过多、四肢厥冷(亡阳) 回阳救逆。亡阴、亡阳勿用。第一節 发散风寒药1. 麻黄(一类):辛微温,归肺、膀胱经 开宣肺气、开毛窍 发汗解表 辛温发散,微苦泄降 平喘 利水 肺气不宣之咳喘 风水水肿 发散力较强,平喘力较好。 功能:发汗解表:风寒表实无汗 风寒袭肺杏仁、甘草、麻黄(固定)杏仁 宣肺平喘:肺气不宣的喘咳 寒饮客肺细辛、干姜 邪热客肺生石膏、杏仁、甘草(固定)生石膏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水肿兼表证)白朮、苍朮 另治:风寒湿痹、阴疽。用量:310g 生用发汗力强,蜜炙后发汗力弱,平喘力强。使用注意: 体虚多汗忌用 高血压、失眠慎用2. 桂枝(一类):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不及麻黄,长于助阳流畅血脉)。 甘温 助阳 发表助阳 辛温 散风寒 温通 畅胸阳 散寒 止痛 入血分 通血脉 活血化淤 温助一身之阳气,流畅一身之血脉,既走表又走里。 功能:助阳发表:风寒表证 实无汗麻黄汤 虚有汗白芍、生姜、大枣(固定)桂枝白芍等量 散寒止痛:风寒湿痹 脘腹冷痛 外寒直中 中焦虚寒桂枝、白芍,白芍倍桂枝 温通胸阳:胸痹心气、心血亏虚,脉结代 月经不调 温通血脉:经寒血滞 痛经经闭 癥瘕、积聚 温化水湿(温阳化气):阳虚水肿、小便不利、痰饮眩晕、心悸(水气凌心) 用量:310g。 使用注意:风寒表证兼出血证,孕妇,阴虚火旺,月经过多者,慎用。3. 紫苏(一类):辛温,归肺、脾经。辛温行散 入肺 散风寒 发表(力淡) 入脾 理气、宽中 安胎 解毒 解鱼蟹毒发汗不如麻桂,长于理气、安胎、解毒、善风寒感冒兼气滞。 功能:发表散寒:风寒表证 紫苏叶发表散寒 表证兼气滞 紫苏梗长于理气宽中 理气宽中:脾胃气滞 安胎:气滞胎不安 解鱼蟹毒4. 荆芥(一类):辛微温,归肺、肝经,力平和,生用、炒炭功异。生用:多散 肺 散表邪 解表 肝 散血分风热之毒 透疹 散内风 止痉 炒炭:多收敛 入血分 止血发汗不如麻桂,散风发表通用。功能:散风发表: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头风头痛(风寒、风热) 透疹止痒:麻疹不透(初期)、风疹瘙痒、疮疡初期 止痉:产后发痉炒炭:止血,妇科崩漏用法:生用、炒炭。 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5. 防风(一类):甘辛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力较缓,生、炒炭用功异。 生用:辛散甘缓 散外风 发表 风寒湿三邪客体 胜湿邪 止痛 袪内风 止痉 止泻 炭用:收敛兼散 止血 发汗不麻桂,长于胜湿、止痉、止泻。 功能:散风胜湿、发表止痛: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头风头痛、风寒湿痹 破伤风、小儿惊风:止痉 止泻、止血:肝旺脾虚痛泻 肠风便血泄泻 崩漏(炒炭) 另治:慢性As中毒。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慎用。6. 羌活、藁本:相同: 同伞形科:根茎。 味辛、性温,气雄而烈,为散风寒湿之品。 袪风胜湿,发表止痛。 气虚多汗者慎用。异同:羌活(一类): 主散肌表游风、寒湿而止痛,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入膀胱经,太阳经头痛,后脑勺强痛。藁本(二类): 直上巅顶,善治巅顶风寒头痛。 兼治寒湿引起的腹痛腹泻。7. 白芷(香白芷,一类):辛温,归胃、大肠(阳明)、肺(少阳)经。 芳香辛温燥散 散风寒、除湿邪、通窍 止痛、发表 止白带 鼻窍、关节窍 消散肿块,促进脓汁的排出 尤善治阳明头痛及鼻渊。 功能: 散风寒发表 风寒表证 头痛、鼻塞、流清涕 表证夹湿(风寒) 通窍止痛:眉棱骨痛川芎、荆芥穗、菊花 头风头痛 风寒 风热 风冷 细辛牙痛 风火 生石膏 寒热交错:风冷风火 风寒湿痹:鼻渊鼻塞 风湿瘙痒 燥湿止带:寒湿下注、带下清稀苍朮、白朮、茯苓 消肿排脓(兼活血):乳痈蒲公英、金银花、赤芍 痈脓疮毒 初起未脓 可消 脓成未溃 促溃 脓多排泄不畅 促排 另治:寒湿腹痛,做香囊佩戴,美容。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疮疡脓净者慎用。8. 辛夷(二类):辛温芳香,归肺、胃经,入汤剂打碎包煎。 芳香质轻,气味俱薄 辛散温通止痛,解表力弱 功能:散风寒:风寒表证:头痛、鼻塞 通鼻窍:鼻渊头痛 止疼痛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9. 苍耳子(二类)(枲耳)(葹):甘苦温,有小毒,归肺经,用其果实入药。 苦温、疏燥、通达、甘缓不峻:最善治鼻渊流涕、风湿瘙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内走脏腑。 功能:散风发表、宣通鼻窍:鼻渊头痛、流清涕白芷、细辛、辛夷 表证头疼鼻塞 袪湿止痒:疮疹瘙痒 风湿痹痛10. 生姜(二类):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力缓,轻证多用,走而不守。 辛温发散 肺 发表 袪疼止咳 脾胃 温中 止呕、开胃、袪湿 调味、解毒 功能: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轻证 温中止呕:呕吐 胃寒风寒气滞 胃热:竹茹、黄连胃虚 除湿开胃:温浊中阻、痞满呕吐 温肺止咳:风寒咳嗽杏仁、紫苏 虚劳人乳汁、生姜汁、白萝卜汁、蜂蜜、梨汁 调味解毒 另:生姜大枣 健脾开胃。 使用注意:阴虚痨嗽、疮疡红肿者慎用。 生姜皮:和中利水消肿(凉) 煨姜:辛散力大减(守多走少),温中力大增生姜汁:辛温力强(走而不守) 开痰止呕 身昏闭证11. 葱白(三类):辛温,归肺、胃经。透达表里,温通上下之阳气,发汗力弱。功能:发汗解表:轻症温通阳气:格阳证、戴阳证消肿散结(外用)12. 胡荽(香菜,三类):芳香,辛温,归肺、胃经。功专发汗、消食 透疹 发表:风寒感冒轻证 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消食下气13. 桱柳(观音柳、红柳、西河柳,三类):辛甘温,归心、肺、胃经,开发辛散之品。功能:发表:风寒感冒 透疹14. 香薷(二类):辛微温,归肺、胃脾经,功似麻黄而力缓,长于化湿和中。夏月多用, 发汗不伤阳,化湿不伤阴。 辛散芳香 肺 发汗解表 宣肺利水 入脾胃,化湿和中 功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寒闭暑证厚朴、扁豆、黄连、滑石 利水消肿 水肿 兼表证 脚气浮肿白朮 止呕方法:药汤放凉,浓缩成丸散,配伍止呕药。第二節 疏散风热药1. 薄荷(一类):芳香辛凉,归肺、肝经,发汗力较强。芳香轻浮,清凉疏散 肺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肝 清利咽喉 透疹 辟秽 疏肝 解郁 叶发汗,梗宽中理气 功能:疏散风热:风热表证 清利头目:温病初起 利咽:头疼目赤、咽喉肿痛 透疹:麻疹不透、风疹搔痒 疏肝:肝郁气滞柴胡、香附、赤芍 辟秽:暑热感冒滑石:生甘草 6:1 暑湿泄泻、口臭(含漱)用量:36g,开水泡服,入汤剂后下。使用注意:体虚多汗者慎用。2. 牛蒡子(一类):辛苦寒,归肺、胃经。清散宣透,滑利之品 清散风热 解表 透疹 宣肺袪痰 利咽 止咳滑利二便 导热毒从二便出 解热毒 消疮肿 发汗不如薄荷,长于清热、解毒、宣肺袪痰。 功能:散风清热:风热表证,兼咽痛、二便不利金银花、连翘 温病初期(卫分) 宣肺袪痰 风热、肺热咳嗽痰黄或灰白粘稠 肺阴虚有热咳嗽少痰 透疹解毒:麻疹 初期荆芥穗、蝉衣 中期金银花、大青叶 风疹搔痒 利咽消肿:咽喉肿痛、痈肿疮毒、乳痈 用量:612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泻泄慎用。3. 蝉衣(二类):甘寒质轻,归肺、肝经。 甘寒质轻 清宣透散 肺 清散风热(外来) 疗哑 肝 明目、退翳膜 止痒透疹 息内风 止痉 发汗不及薄荷,清热不及牛蒡子,长于明目疗哑,息风止痉。 功能:疏散风热: 风热表证(儿科)金银花、连翘、牛蒡子 (利咽疗哑) 温病初起 咽痛音哑桔梗、生甘草、胖大海(风热) 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 初期 中期 风疹搔痒防风、薄荷、牛蒡子 明目退翳:风热肺热,目赤肿痛、翳障 袪风止痉:小儿急惊风牛黄、竹黄、防风 破伤风(轻证)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4. 豆豉(三类):麻黄紫苏水,辛微温。青蒿桑叶水,辛凉。 功能:疏散表邪:风寒感冒紫苏、荆芥、防风 风热感冒菊花、桑叶 宣散郁热(除烦):热病初起或后期栀子5. 浮萍(三类):辛寒,归肺、膀胱经,清宣肺气。功似麻黄但发汗利水力缓,长于透疹止痒,与麻黄、香薷对比。 辛寒泄热,轻浮升散 发汗解表 宣发 透疹止痒 利水 消肿 功能:发汗解表:风热感冒(有汗或无汗) 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脱敏) 利水水肿:风水水肿、水肿兼肿表6. 桑叶、菊花(一类):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菊花甘苦微寒,归肝、肺经。清芳疏泄,平肝兼清解;轻扬、疏散平肝兼清润。 相同点: 均入肺肝经,为清热疏散益阴平肝之品。 疏散风散,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平肝明目:风热或肝热,目赤肿痛 肝肾亏虚,目睛不明 肝阳上亢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异同:桑叶: 性寒,苦多甘少,主入肺,兼入肝,清泄力较强。 润肺止咳,肺燥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症,衂血。 润肺止咳宜蜜炙,凉血止血宜生用。菊花: 性微寒,甘多苦少,主入肝,兼入肺,平肝明目力较强。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 杭菊花(黄)长于疏散风热 滁菊花(白)长于平肝明目 野菊花 长于清热解毒7. 蔓荆子(二类):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善上行头面部 散头面部风邪或风热之邪兼通络 止痛、利头目功能:疏散风热:风热感冒头痛 风热头痛 清利头目:止痛 头风头痛 目赤肿痛 齿龈肿痛 风热引起的风湿痹痛8. 葛根(一类):甘辛平,归脾胃经。 轻扬升散平而偏凉入脾胃经生煨用有别 解肌退热 发表:治项背强痛 透解肌表风热 透疹透斑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 生津 止渴 止泻(生阳止泻) 生用兼清热 治湿热泻痢初起 煨用止泻力强 治脾虚泄泻 功能:解肌退热(和解退热):感冒头痛项强 表寒无汗麻黄杏仁桂枝 表虚有汗 表热有汗透疹发斑:麻疹不透升麻 高热斑疹紫黑水牛角、大青叶、紫草 升津止渴 热病烦渴(辅) 内热消渴 升阳止泻 生用治湿热泻痢初期生葛根15g黄芩12g黄连6g(固定) 煨用治脾虚泄泻 用量:530g。9. 升麻(一类):甘辛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轻浮上行,升散清泄 入胃、大肠 散阳明经邪气 治阳明头痛 入肺 散肌表邪气 入脾 升举脾胃清阳之气 治中气下陷 清泄热毒 解毒透疹(力强)功能:发表透疹(宜生用):外感表证,阳明头痛桑叶、菊花、薄荷、白芷 清热解毒(宜生用):疹痘斑透发不畅 咽喉肿痛 疮疡肿毒(初期) 牙痛风火、胃火、虚火 升阳举陷(宜蜜炙):中气下陷,大便稀溏,脱肛,胃下垂黄芪、人参、白朮、陈皮、柴胡、当归、升麻 用量:310g。 使用注意:气逆者慎用,阴虚火旺、肝阳上亢、麻疹已透者忌用。10. 柴胡(一类):苦平,归肝胆经。 芳香、清散、疏升 入肝胆经 疏散退热 和解少阳 (和解退热) (袪胆经之邪) 疏肝解郁 升举肝胆清阳之气 升阳举陷功能:和解退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疟疾寒热往来(定时)常山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使用注意:气逆不降、阴虚火旺、虚火上浮者慎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11. 木贼(三类):甘苦平,归肺、肝胆经。疏散、清热、明目、退翳。 功能:疏散风热:风热表证,目赤流泪 明目退翳: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多眵多泪密蒙花、谷精草第二章 清热药一、 含义:凡药性寒凉、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二、 里热及里热证。(一) 里热:但热不寒(二) 里热证(或)实热证:邪气盛或内生脏腑火热证1. 气分高热:大热、大汗、大渴、脉红大外感 2. 营分高热:烦躁,日轻夜重3. 血分高热:高热、舌降、脉数、心烦不宁、身昏谵语、惊厥、抽搐(热极生风)、 吐血、衂血、斑疹内生: 4. 痈肿疮毒:郁火热毒 5. 湿热证 a. 脾胃湿热:烦热痞闷,纳呆,口粘、苦、淡、甜,脉滑数,苔黄腻 b. 肝胆湿热:口苦、粘,黄疸,尿赤,苔黄腻,带下阴痒,阴囊湿疹 c. 胃肠湿热:泻痢,里急后重d. 膀胱湿热:淋痛,血淋,白浊e. 下注足膝:足膝红肿热痛,脚气浮肿f. 泛于肌肤:湿疹、湿疮痒痛g. 弥漫三焦:湿温,暑温 6. 诸脏腑火热证:胃、肺、心、肝、脾、三焦、心包 (三)虚热证:“精气夺”正气未伤,低热,38以下,久病、大病后常见。 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久病伤阴,阴不制阳,以致虚火上炎。表现为暮热朝凉,五心烦热,两颧发红,发肤干燥,苔少或无,口干不欲饮,脉细数。 气虚发热: 久病耗伤阳气,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动则加重,虚喘汗出,身热,恶风寒,补气,甘温除大热(苦寒类药伤气,不宜治此证)。三、 性能1. 药性:多寒凉,味多苦,少兼辛甘。2.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兼燥湿,活血,利尿,滋阴。四、 适应证:里热证中除去气虚发热。五、 分类(一) 清热泻火:性寒凉,味多苦,善清肺胃经气分之火,兼治心肝之火(脾胃虚寒慎用)。(二) 清热燥湿:性寒味苦,兼解热毒,治湿热、火毒热证(阴虚、脾胃虚寒慎用)。(三) 清热凉血:性寒凉,味苦咸甘,长于清热、凉血,兼解热毒止血、滋阴。治营血分热,诸脏腑火热证。(四) 清热解毒:味苦辛甘,性寒凉,长于清热解毒。治热毒引起的湿热证。(五) 退虚热:味苦甘咸,性寒凉,清虚热、凉血热兼益阴透表。治阴虚发热。六、 使用注意1. 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2. 苦寒燥湿伤阴。阴虚、津液大伤者慎用。3. 甘寒助湿伤阳。湿热证慎用,寒湿者忌用。4. 热极生寒,不能一味清热,当兼顾护阳气。5. 真寒假热者忌用清热药。6. 兼表证,先解表或表里双解。7. 大便秘结,先攻下后清热,或双管齐下。8. 注意选择配伍。第一節 清热泻火药1. 石膏(CaSO42H2O,一类):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煅用功异。生:清泄 清热泻火 保津 降烦止渴 兼解肌透散煅:收敛兼清泄 收湿敛疮凡肺胃火热,气分高热皆可选用。功能:生:清热泻火:气分高热知母、粳米、甘草 生津除烦:气血两燔 肺热咳嗽 咳喘麻黄、杏仁、甘草 咳嗽黄芩、桑皮、地黄皮 胃火 牙痛 火热上炎黄连、黄芩、山栀子、金银花 火痛 虚火上炎知母、麦冬、熟地另治:热痹红肿桂枝、芍药、秦艽、知母 煅:收湿敛疮、湿疹青黛、黄柏 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脾胃虚寒者慎用。2. 寒水石(三类):咸大寒,归胃、肾经 凝水石。 功能:清热泻火:气分高热、口舌生疮、风眼赤烂、咽喉肿痛、水火烫伤 古代:芒硝类,功似芒硝 当代:北方,红石膏,功同石膏,有毒 南方,方解石3. 知母(一类):苦甘寒,归肺、胃、肾、大肠经。 苦寒清泄,苦寒清滋,质润,滑肠 清泄滋润 清热泻火 生津 止渴除烦 滋阴 入肺 润肺燥 止咳 入胃、大肠 滋肾、滑肠 通便(力缓) 清热泻火不及石膏,长于滋阴润燥。 功能:清热泻火:热病烦渴 气分高热生石膏、粳米、甘草(固定 生石膏知母) 气血两燔水牛角、牛黄、地黄、生石膏 滋阴润燥:内热消渴天花粉、生葛根、玄参、地黄 肺热燥咳: 热咳,痰黄稠 燥热咳 肺痨,骨蒸痨嗽 润肠通便:阴虚肠道便秘 使用方法:滋阴宜用盐水炒。 使用注意:湿浊停滞忌用,大便稀溏慎用。4. 芦根(一类):甘寒,归肺、胃经。 甘寒质轻,清中兼透利,力平和 清肺胃 热 热不伤津 生津 胃热除 和降复常 止呕 热不扰心 除烦 透 透肌表热邪 透麻疹(初期、中期、后期) 利 导湿热之邪从小便出 利尿 力平和,不滋腻,不敛邪,不伤胃,味不苦,易服,鲜用力强。 清热不如石膏,生津不如知母,长于透散、利水,不敛邪,不滑肠,不伤胃。 功能:清热除烦生津:热病伤津 心烦口渴卫气营血后(辅) 清胃止呕:胃热呕秽 清肺利尿: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湿痛 透疹:小儿麻疹(未病可防、已病可治) 解河豚鱼中毒、蟹中毒 另可溶解胆结石。5. 天花粉(瓜蒌类,二类):甘微苦,酸,微寒,归肺、胃经。 清润消溃 清热 热不伤津 生津 润肺燥、清肺热 止咳 消散肿块、溃疮、排脓 清热不如石膏,生津不如知母,长于消肿溃脓,又兼酸味,温热病不宜早用。 功能:清热生津:热病伤津烦渴气营血分 内热消渴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黄芩、生石膏、竹茹、桑白皮 燥热咳嗽知母、杏仁 消肿溃脓:疮疡肿毒 初期未脓 可消(与白芷相似) 中期脓成 促溃 后期脓多 促排 引产:中期妊娠。注射液要皮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