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课外阅读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13542684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课外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课外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课外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 课外阅读(一)剑桥的钟声为她响起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邓亚萍由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国际奥委会在正式场合使用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只会说中文的邓亚萍,只好每次会议都带翻译,而所有委员中,只有她一人带翻译,翻译过来的语言难免滞后,常让她陷入尴尬。性格倔强的她告诉自己,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自己必须也一定要胜任!1997年邓亚萍退役,以英语专业本科生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第一堂课英语老师问她:“你的英语水平是什么程度?”邓亚萍嗫嚅道:“我能写出26个英文字母。”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总算写出了有些是大写、有些是小写的26个字母,她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说:“我现在只有这个水平,不过请老师放心,我一定会努力,也会赶上其他同学的!”在当天的日记中她写道:“现在我是清华大学最差的学生,但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会成为清华最优秀的学生。”但对于只上过小学二年级的邓亚萍来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谈何容易?读书的清苦和孤独,虽然不同于球场的训练,但面对天书般的英文单词,她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辛劳。以至于到后来,每天清晨起床,她都会发现枕头上有大把大把脱落的头发。后来她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上学和打球完全是两码事,为了赶上课程,我就拼命地学,导致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老也睁不开,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在打球时,我两眼视力都是1.5,毕业时,一只眼睛的视力已下降为0.6了。”后来,邓亚萍不但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清华大学英语学士学位,而且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一次,邓亚萍回清华看望英语老师,老师对她说:“你现在的英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但作为一名奥委会委员,还需进一步提高。国内的语言环境决定了你在英语水平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我看还得再把你扔出去一回,去剑桥大学读博士!”上剑桥大学是邓亚萍做梦也没有想过的,老师的话禁不住让她心潮起伏,她要先去剑桥大学实地感受一下。邓亚萍首次进入剑桥城时,恰逢剑桥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全城街道挤满了熙熙攘攘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是剑桥的毕业生和来庆贺的亲朋好友。不论男女毕业生,一律都是白衬衣、黑皮鞋。本科生披着白色的羽毛,博士们则是大红色的呢子。当校长宣布毕业典礼开始后,剑桥城里所有教堂的钟声同时响起,热闹的街道霎时庄严肃穆。邓亚萍被眼前的场面深深打动,她足足看了一个钟头,对这些骄子充满了羡慕,自己心中也升腾起上剑桥读博士的熊熊火焰。邓亚萍拿着清华老师的推荐信,迫不及待地拜见了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把读博士的想法和盘托出。理查德对她说:“剑桥只招收最聪明的学生。虽然你是世界顶尖级人物,但学术背景一定要过硬。当然,我们还会考虑别的因素,比如推荐信、个人求学计划、面试表现等等。如果能让萨马兰奇给你写封推荐信,那当然再好不过。” 邓亚萍觉得,让萨马兰奇写封信不算什么难事,但令她意外的是,萨马兰奇并不支持她上剑桥。萨马兰奇对她说:“你已拥有了两个学位,应该马上回国效力,而不是读什么剑桥博士。”她诚恳地对萨马兰奇说:“请您放心,即使我读完剑桥博士,也绝对要回到我的祖国去,我上剑桥,是希望以后能更好地为我的祖国效力。”萨马兰奇被邓亚萍的诚恳和决心所打动,为她写了推荐信。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次艰难的起步。最初几个月,邓亚萍很难适应剑桥的环境,总有一种“云山雾罩”的感觉。她买了一辆自行车,第一天,让房东领自己从出租房到学校走了一遍,第二天却怎么也找不到路,只好边走边问到了学校,但还是迟到了,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让她很是窘迫。邓亚萍拿出打球时不服输的劲头玩命地学习,把研究方向定位于“2008年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而此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她一边要忙于北京奥组委的筹备工作,一边还要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2004年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论文,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她买来一堆速冻饺子度过了假日。朋友们劝她:“你得到了那么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不攻读剑桥博士学位,以后照样可以生活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和自己较真,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不也能过关吗?”但她说:“在你们眼里,我纯粹是自讨苦吃。我读博士绝不是为了镀金,我既然上了剑桥,就绝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会弄虚作假!我盼望着那一刻,当我戴上剑桥博士帽时,剑桥大学城里所有教堂的钟声都为我响起来!”2008年11月29日,当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在学校礼堂前的草坪上亲自授予邓亚萍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为她戴上剑桥博士帽时,剑桥大学城内所有教堂的钟声顿时响起来,在丈夫林志刚和两岁的儿子林瀚铭以及当地朋友的陪伴下,邓亚萍按照剑桥的古老传统完成了全部仪式。那一刻,她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在经历了11年的艰辛后,今天我终于圆了剑桥博士的梦,激动的心情绝不亚于夺得奥运会金牌。”日前,邓亚萍应邀参加央视“咏乐汇”访谈节目,有观众问她:“你是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唯一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博士,支撑你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是什么?”邓亚萍胸有成竹地回答道:“简单说就是四颗心。首先是决心,在你有了一个目标或是方向之后,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其次是恒心,在努力的过程中势必遇到一些困难,但这就是人生,如果不能克服困难,你也上不了一个台阶;再就是信心,最后离目标也许会差那么一点点,但一定不要丢掉信心;最后是平常心,不论结果如何,都要以平常心来对待。”从运动员到博士生再到北京团市委副书记,邓亚萍看似平步青云,对此她幽默地说:“因为我个子矮,所以所有的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的,都是我进攻的好机会。”(二)抛弃自我中心我8岁的时候开始练武术,11岁开始连续拿了5年的冠军。到16岁时我就想,我已经拿了5年冠军了,再拿下去,第六年、第七年,总有一年会被别人轰下来。所以我就选择了拍电影,一部电影就改变了我的人生。我17岁开始拍少林寺,这部电影还蛮成功的,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个阶段我经历了肉体上、精神上的双重打击。我拍完少林寺以后,腿断了,非常严重,医生告诉我,不能再拍电影了,可以开一个三级残疾证了。作为一个19岁的年轻人,在差不多全亚洲都知道我很辉煌、功夫很厉害的时候,我却面临人生最大的考验无法确定自己今后还能不能跑、跳,这对我的人生是个很大的打击。我挺过来,恢复过来了,但精神上的痛苦开始了。我一夜之间成名,便自以为是。虽然我表面还戴着谦虚的面纱,但是我内心觉得很得意。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我一天的酬劳是一块钱。拍完以后,突然有一个人拿了600万的支票给我,要我拍两部电影。600万,在那个年代具有多么大的诱惑!我真的很想要,但是不行,我属于单位,属于国家,我拿了就要全部上交。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这样的事是很残酷的,会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但是,后来我自己做了老板,去拍电影,突然之间换了一个角度去看问题,这一切就可以理解了。以前我是打工的,我整天管人家要这个要那个,但是自己做了老板后就发现,怎么总是有人管我要这个要那个?每个工人都开始重复我以前做过的事情。我就开始思考:生活中其实有阴和阳两方面,以往我总站在阴的一方面去考虑人生,那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我站在阴和阳两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的时候,答案是不一样的。我也试着从这两个角度开始了解生活、了解生命。现在,我不习惯只站在某一个角度看问题,我喜欢在两边晃来晃去,希望了解这些人想什么,也想了解那些人想什么。因为只要大家作为一个人,有一个立足点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观点,但这并不一定是真理;对面的那个人,因为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信仰,他也许持有跟你相反的论调,但那也不一定是真理。所以人生不能一条路走到头,如果太以自我为中心,就会有很多痛苦。我曾经在2004年印尼大海啸的时候与死亡擦肩而过。当时海水已淹到我的下巴,不过,幸好最终脱险了。但是这次死亡的经历给我的震动还是很大的,回国以后我就希望创立一项基金,就叫“壹基金”每个人每个月出一块钱,滴水将会汇成大海,这片爱的海洋,可以从中国一直蔓延到整个世界。(三)饥饿的作家这家伙从出生起就吃不饱,赶上了大多数中国人挨饿的年代。全家人吃饭,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着别人的碗号啕大哭,一边哭,一边公然地抢夺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抢得双泪长流。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东西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几乎都吃光了。有一次学校拉来了一车好煤,他拿起一块就放进嘴里嚼,同学们也跟着一起嚼,都说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他们就在下边嚼煤,嘎嘣嘎嘣一片响,全都一嘴乌黑。1976年,他当了兵,从此和饥饿道别了。从新兵连分到新单位时,精粉的小馒头,他一次就吃了八个,肚子里还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员对食堂管理员说:“坏了,来了个大肚汉!”后来,日子过好了,可一上宴席,他却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捞不到吃似的。好多朋友攻击他,说他吃起饭来“奋不顾身”“埋头苦干”,好像狼一样。他一次次提醒自己:少吃,慢吃,吃时嘴巴不出声,眼神不恶,夹菜时一次只夹一根菜。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见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复原样。他说,每当他从电视上看到鳄鱼一边吞食一边流泪的可恶样子,马上就联想到自己。当然,仅仅有饥饿的体验,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作家。他能成为一位作家,缘于一次偶然。那次有个“右派”大学生说他认识个作家,写了本书,得了成千上万的稿费。听说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儿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一个劲地往外冒。他不相信天下竟有每天都可以吃三顿饺子的人,但那大学生用蔑视的口吻对他说:“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那时,他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当作家。他,就是作家莫言。(四)生死之间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走了,没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从你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个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音,那双曾抚摸你面颊的枯瘦的手,那种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这是不能再生的消失,不像剃头,一刀子下去,你蓄了很久的头发落地了,光头让你怅然,但是,只要有耐心,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一个人死了,不会再出现,不会的。一位墨西哥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是彻底的结束,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地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地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躁、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虽然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被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的亲人、失去的情感所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没有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所以只有学习“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现在却成了我必不可少的药物。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妇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最后,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精心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生长。你得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不过,这将是困难和缓慢的过程,你得忍住泪水。(五)留点东西别看透这世上有些东西,最好别看透,留几分神秘,留一点朦胧,留一丝悬念,可能会更有意思些。魔术,如果让观众看透了手法,知道了诀窍,这门艺术也就寿终正寝了;变脸,正因为迄今为止大伙都没有看透其技术真相,才能屡演屡新,大受欢迎,成为国粹。交朋友,各有目的:或为友谊,志同道合;或为利益,互相利用;或为酒肉,吃喝玩乐都能好得如兄弟一般。但如果以鹰隼般犀利的眼神,看透每一个朋友的交友动机,你可能就成了孤家寡人,“人至察则无徒”。当然,也不能糊涂到朋友把你卖了,你还替他数钱。谈情说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人真有,但不多。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能走到一起,肯定各有所图:你图的是我青春貌美,我图的是你才高八斗;你图的是我娇艳可人,我图的是你家财万贯;你图的是我温柔贤惠,我图的是你收入稳定这些情感的内在元素,既不要看透,更不能说透,否则就很没意思,还是朦胧一些为好。而且,谁说爱钱不能与爱人合为一体?谁能把爱才与爱人区分得清清楚楚?纯而又纯的爱情,上哪里找去?建功立业于战场,如若彻底看透了,不过是杀来杀去,你抢我夺,成王败寇。果真如此看法,那就没有了我们对“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的万世景仰,没有了我们对“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的千秋缅怀,更没有“至今思项羽”的思古之幽情,剩下的大概就只有“可怜白发生”的喟叹。这历史也就变得太乏味、太枯燥、太无趣了。科学研究够神圣了吧,探索自然奥秘,造福人类社会。可要是真看透了,无非是整天窝在实验室里,和一堆瓶瓶罐罐打交道,试验来试验去,弄几个数据,凑两篇论文,得个把小奖。达尔文忙活了一辈子,不过就是发现了人是猴变的;都说牛顿伟大,也无非是弄明白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道理!好在科学家们都是没看透的人,痴迷不改,坚持不懈,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一条路走到黑,才有了今天的科学昌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亿万生灵享受着科学研究的成果。推而广之,如果看透了,演艺事业不过是一帮疯癫男女在装疯卖傻,神经兮兮,弱智得很,还自以为得意;编辑事业,说到底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白搭工夫瞎操心;作家,够让人羡慕了吧,看透了,不过是在编瞎话、码汉字罢了。亲情是最珍贵的情感,倘若看透了,其联系纽带不过是人类繁衍所必需的一种高级条件反射,并未超越动物性。就像凶猛的鳄鱼,又是慈爱的妈妈,残忍的豺狼,对子女却关爱有加。人生在世,当有慧眼:看透敌人的本质,不当东郭先生;看透小人的嘴脸,不与其为伍;看透骗子的谎言,不上当受骗;看透别有用心者的挑拨离间,不被人当枪使;看透行贿者的糖衣炮弹,不信他的花言巧语。但也不必把所有的人和事都看透,譬如亲情、爱情、事业、友谊等等。一个什么都看不透的人,是糊涂虫,颟顸透顶,无药可医;而那些精明到了骨子里的人,那些什么都看透的人,活得既累又没情趣,是不可交之人。(六)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上初中以后,我的变化对妈妈而言似乎是个困惑。她说: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你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你真让我伤心。她说这话的时候皱着眉,手里拿着鸡毛掸子,脸上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那几年,每次她生气,就总是这句话和这个表情,和小说、电视里的后妈一样。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打我的时候,她是下得了狠心的。左手心和屁股,都是下手的好地方,既疼又不至于被人发现。边打还边骂:死丫头,我让你逃课,我让你不学好!鸡毛掸子又细又硬,抽在身上生疼,但我还是倔强地不哭也不闹。青春期的我,以为这就是勇敢。那个周末,不想上课了,我就和几个男孩子溜出去,跑到网吧里打游戏。他们装出很成熟的样子,掏出几支烟,问我抽不抽,然后就开始吞云吐雾,却被呛得满脸通红。我当然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又要面子,怕被他们看不起,就收下来揣在衣兜里。年轻的我们,都想快快长大。在我们看来,成熟的标志,似乎就是会抽烟会喝酒能脱离父母老师的管束。晚上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我衣兜里的烟,脸被气成了酱紫色。照例是打,下手亦是从未有过的狠,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死丫头,长能耐了,都会抽烟了。掸子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我想跑,却被她抓住头发拖回去。我心里是止不住的委屈:我没有抽烟!我咬住嘴唇,眼泪扑簌簌地掉,心里是悲伤和绝望。我说:你打死我算了。她反而住了手,也许是打累了。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希望有恩熙那样的妈妈妈妈在闹哄哄的批发市场经营着一家不足十平方米的服装店,专门卖年轻女孩子穿的衣服。每天她都扯着嗓门和顾客谈价钱,从喊价时的三四百,到成交时的三四十。同学们一提到那个市场,总会露出鄙夷的神情。她们穿的,都是从大商场里精挑细选出来的“艾格”、“淑女屋”、“依恋”等品牌,而我的身上穿的永远是妈妈从店里拿回来的翻版货。16岁之前,我还对自己的身世抱有幻想:我希望自己不是她亲生的。那时候电视里正在热播韩剧蓝色生死恋,我便幻想自己能像恩熙一样,有个高雅又温柔的妈妈。她叫我羽儿,而不是死丫头;睡觉前她给我讲故事,而不是粗暴地说滚回去睡觉;她会优雅地弹钢琴,而不是头发蓬乱地做饭;她的出现会让同学们惊艳羡慕,而不是在背后指指点点。我想,如果我有那样的妈妈,我也会像恩熙一样,依偎在妈妈身边撒娇,做个乖巧的好女儿。于是,我一并幻想着,有一天我的亲生父母会来找我,他们该是有着显赫身份和地位、衣着考究举止高雅的人,年轻的时候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将我寄养在妈妈家,然后在我成年前找到我,让灰姑娘变成公主。一直到16岁,看到镜子里自己和她越来越像的面容,我才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身世幻想彻底死心,且深深地遗憾。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高一时,我和朋友去打了耳洞,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只耳3个洞。虽然抹了很多酒精,耳朵还是很疼,吃饭时不停地倒抽冷气。妈妈看见了,就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着碗说:你看你还像个高中生吗?跟大街上的小混混有什么区别?我头也不抬:我觉得好看。她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有这样说自己女儿的吗?我气得啪地摔了筷子说:不吃了,饿死也不吃了。然后冲进卧室,还不忘狠狠地摔上门。晚上我饿得眼花,碍于面子只好忍着。她哼着小调从我门前过了好几次,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委屈又绝望,不敢相信她会忍心让我挨饿。快11点了,我实在饿得受不了,只好溜出房间找吃的。在餐桌最显眼的位置,有一碗我最爱吃的肉丸子。没等端起碗,我的眼泪已经簌簌地掉下来。我去与她和好,她冷冷地不看我:再大的事,又何必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我再次愤怒地摔门而去,半小时后又敲响了她的门,我哭着说:妈,我耳朵发炎了,肿得好大,你快帮我弄弄。她叹口气,急急地跑去寻酒精,还不忘唠叨一句:有脾气,不要来找我啊!一场难堪的暗恋高三时,我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他会站在中线上投超远距离的三分球,他会在辩论赛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会在路过我们班时,对坐在窗户边的我笑。看见他我就会想起一个句子:春风再美,也比不过你的微笑。于是,我的心事就像杯里的水,一点一点地要溢出来。收到那个男生的信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信的末尾说:晚自习,操场见。我的心怦怦地跳,晚上吃饭也有些心不在焉,妈妈敲着碗问我是不是病了,或者有什么事就说。我嗯嗯地敷衍着,心里却鄙夷地想:除了会卖衣服,你懂什么是青春期女孩子的心事吗?晚自习的时候,我去赴约了,却没有看到那个男生。回到教室时,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捂着嘴笑。原来,那不过是那个男生测试自己魅力的一场游戏,他的笑,也只是展示自己魅力的招牌动作。他的玩世不恭,却让我不顾女孩子的羞涩和尊严,把心事掏出来,给所有人品头论足。我在难堪中冲出教室,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伤心又绝望。我简直不敢想象,自己该用怎样的眼泪和勇气来面对随之而来的嘲笑。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妈妈闻讯而来,什么也没说,昂着头把哭泣的我带出教室。我听见她对脸色阴沉的班主任说:请相信我女儿是个好孩子。同学们都有些发愣,怔怔地看着我们。那一瞬间,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妈妈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她目不斜视、气宇轩昂,和平时的她完全不同。回到家,妈妈开始给我做白菜肉片汤,厨房里一片叮叮当当的声响。吃饭的时候,所有的委屈和尴尬一下子袭上心头,我埋着头,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米饭,眼泪扑簌簌地往碗里掉。她见了,用筷子敲着碗说:不就是被同学耍了吗,有什么好伤心的!你对我的那股犟劲儿都到哪儿去了?我终于哭出声来,扔下碗筷跑回房间。我昏昏沉沉地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时,妈妈已经到店里去了。枕头上放着一摞新衣,是一套“依恋”的衬衣和裙子。穿上它们,镜子里就又是一个清新靓丽的女孩子了。我的心情顿时好了许多,翻看价格牌,竟然要600多块。我想起,很多次,妈妈刚进了新货,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我拿回一些她认为好看的衣服,我却总是对她手中的翻版货满脸不屑;很多次,路过大商场时,看着那些精致却又价格不菲的衣服,我艳羡得不想挪步;很多次,面对妈妈,我直接流露出对生活的不满;想起妈妈不知道下了怎样的决心,才舍得把一个月的生活费,拿来给我买这么贵这么漂亮的衣服枕头边还有一张小字条,上面是妈妈不太好看的钢笔字:饭在电饭煲里,热一热再吃。我安静地吃饭,心里有一股暖意在流淌。上学的路上,我偷偷地去了妈妈的店铺。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妈妈才开始吃午饭。是批发市场里的盒饭,2块钱一份,只有一点简单的素菜。妈妈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和客人大声地谈价,完全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我。但是晚上她回到家,会看到枕边有我留下的字条,那上面写着我很想说却羞于出口的话:妈妈,我爱你。就在那个温暖的下午,我知道,我将彻底告别叛逆期。因为我在妈妈简单而温暖的爱里,突然明白,女儿离不开妈妈,就像豌豆离不开温暖的豆荚。(七)尘世间最痛苦的事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不少文人雅客倾慕,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3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他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时,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爱情这东西,不属于你的,切不可强求,更不可一意孤求,否则只会带来尘世间最大的痛苦。属于你的,它一定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等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