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4176806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徐州工程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徐州工程学院2012年03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一、专业概况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93年,当年招收全日制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专科)学生94人,199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与徐州师范大学联合招收培养计算机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2002年6月,教育部批准我校增设五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是其中之一,隶属二级学院信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于2006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被评为徐州工程学院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至2011年底本专业累计毕业学生934人,其中,在校期间考取研究生46人,被江苏省委选为调干生3人,担任村官的16人。 2010、2011届毕业生的协议就业率为:90.62% 、93.98% 。目前,本专业在校生数993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一个充满朝气,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 3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徐州市优秀专家1人。“计算机硬件类课程教学团队”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群教学团队”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2010年顺利通过校重点培育建设学科验收。本专业教师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江苏省科技厅项目6项、市厅级科研课题15项、校级科研课题35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教研论文219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期刊70余篇,EI收录19篇,SCI检索1篇。依托计算机学科申报并批准成立的科研平台有:“徐州市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机器视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虚拟现实与多维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系统科研创新团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本位,以行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道路。从2006年开始本专业采取课程嵌入方式与印度NIIT开展软件人才培养,2011年与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校企联合招收培养软件人才工作。2011年我校被江苏省教育厅、商务厅遴选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经过多年建设,本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此外,本专业教师主持省级教研教改项目5项,获得校级以上各类教学奖励十余项,与10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软件服务外包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在学生培养方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教育的个性化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等,学生多人次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本专业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二、专业建设目标本专业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建设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为苏北一流、全省有一定影响、特色明显的专业,在苏北同类高校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以专业建设带动整个计算机学科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建一整套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学术造诣深、师德高尚的专业教师队伍。3. 探索一条与企业共建专业、联合培养软件服务外包人才模式改革的路子。4. 形成一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5. 建成能完全满足本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6. 建立健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三、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对接,密切校企合作,深化专业共建,坚持专业规范和本科教育标准,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具体思路如下:1. 本着“引进与培养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梯队结构合理,注重整体素质,考虑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专业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另一方面,加大高水平教师尤其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使本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进一步优化。努力建设一支能支撑特色专业发展的高水平教师队伍。2. 结合江苏省以及徐州市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密切校企(地)合作,开展专业共建,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更为科学合理。3.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改革,引进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面向应用,贴近行业主流技术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和教材等教学基础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4.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把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场所,以及面向学科竞赛、专业资格认证培训考核、实践创新训练和学生个性化教育培养的基地。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更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着力进行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科学化。6.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兴趣小组,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科竞赛,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及参加教师科研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四、专业建设工作与成效1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立项建设以来,我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行业主流技术、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企业用人需求等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地研究和调整,明确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主要在IT企业从事信息系统集成和软件开发工作。根据专业方向的划分和就业方向的需求,我院将二者融合起来,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采取分方向培养。“软件技术”方向结合软件外包企业对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掌握软件设计、分析、测试与维护技术,具备利用流行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和维护应用系统的能力。“网络技术”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系统集成和开发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技术,具备局域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维护能力,具备网络管理和基于网络的软件开发能力。“服务外包方向”(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培养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紧缺人才为目标。本专业三个方向均采取“31”培养模式,前三年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企业技术课程,强调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后一年实践教学分三个层次: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企业项目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对考研学生开设专业辅导课,强化专业基础知识。2011年,我院在与软件企业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申报并成功获批江苏省计算机专业外包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同时申请并获批与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共建,联合培养计算机软件服务外包人才。2011年4月,与中软国际共同商讨制定了2011级计算机专业“服务外包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引入十余门外包行业需要的技术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任教的课程(包括集中实践课程)和在企业实施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50%以上。2011年11月,在2009版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形成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梳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IT技术课程、综合实训环节等几大模块的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调整了部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分,强化专业基础教育,重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调整部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学分设置,通过第二课堂模块的拓展学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规格定位准确,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2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教授培育工程”、“博士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工程”等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高级访学、论文博士、IT工程师资格认证、参与企业项目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和攻读学位;安排青年教师到IT企业实践锻炼,培养更多的具有工程师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内指导学生的综合项目训练。组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加强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做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研带动教改”,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成效显著,高级职称比例、高学历比例、具有工程背景比例都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水平较强、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博士10人,硕士12人(其中博士在读5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55.6,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提高了16.6%;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40%,与立项建设前相比提高了22%; 3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中有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徐州市优秀专家,1人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2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入选徐州工程学院“教授培育工程”培养对象,5人入选徐州工程学院“博士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入选徐州工程学院“骨干教师出国培训工程”培养对象,教师中有徐州市师德模范1人,徐州工程学院师德模范2人。教师中有2人在企业挂职锻炼半年,12人参加过企业的项目培训,具有工程项目实践经历的教师达70%以上。“计算机网络课程群教学团队”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专业负责人鲍蓉教授是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徐州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网络与分布式和人工智能2个专委会委员。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教学奖励8项,承担省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3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8项、市厅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8项;发表EI检索和核心期刊论文近40篇,获得软件著作权与专利7项。 “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项目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州市科技投入模式选择与机制构建研究”获徐州市科技情报项目二等奖;“徐州市高校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获徐州市科技情报项目三等奖;“基于遗传算法与区间算法的PID参数优化算法研究”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基于SVM的瓦斯涌出量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获徐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与立项前相比,科研项目、教研项目、发表论文、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奖等方面的层次与数量都有显著提高。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获得专利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3教学条件建设(1)专项经费投入本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共投入经费196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专业调研和研讨、实习基地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其中包含:省教育厅拨款3万元和徐州工程学院配套的3万元专项建设经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建设经费120万,学校划拔教学业务费 、师资建设费、教改活动费等7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如下:l 投入75万元新建了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校内软件实训工作室;l 投入15万元用于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等实验设备的更新;l 投入约30万元新建了网络协议分析与信息安全实验室;l 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约40万元。l 课程建设经费约12万元。l 教材建设经费约6万元。l 教改项目经费约8万元。l 教师学术活动、实习基地建设经费10万元。(2)教学设施建设本专业目前拥有一个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一个计算机技术实验室。除承担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外,还为学生参加各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学科竞赛、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等活动提供技术与场地支持。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全校电工电子类课程实验教学任务,开设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等16门实验课,实验项目103项,年实验、实训人时数达7.3万。实验教学用房面积1800平方米, 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1050台(套),价值488万元。计算机技术实验室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目前下设软件技术实验分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实验分室、网络工程实验分室、网络协议分析及应用实验分室、信息安全实验分室等,计算机技术实验室总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800元以上硬件实验设备908台套。固定资产总价值464万余元。2010年立项建设以来,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更新和扩充了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等实验设备,新建了仿真企业工作环境的校内软件实训工作室、网络协议分析实验分室与信息安全实验分室,可以满足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编程技术、TCP/IP分析与设计、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实验和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方向学生的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实验系统具有二次开发功能,对学生学科竞赛及参加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放。学院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的考察,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筛选,逐渐形成了1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可接收300400名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在这些企业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中软国际、东软集团、江苏集群等企业被学校授予“优秀实习基地”称号。2010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首届“校企(地)联盟大会”隆重召开,大会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学院加大了校企(地)合作的力度与广度,全方位开展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断探索新型产学研模式,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校图书馆目前拥有计算机专业中文图书55241册、外文图书620册、中文期刊3268册、外刊92册。电子文献资源包括: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道等为代表的中文数据库,EBSCO、CALIS(CCC)、ACM、Springer等西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方正数字图书馆、百链等数字化网络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等。信电学院建有教学资料室,有本专业图书资料5000余册。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在我院资料室建有展示书架,每年捐赠计算机类图书近500册。本专业拥有的图书资料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毕业设计的需要。4改革、建设与管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研究“原理-技术-实现”三者的有机联系,把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模块化。本着基础扎实、知识够用的原则调整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学分。对于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课程,以考验大纲为基准,突出基本理论的教学;对于专业技术类课程,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主流技术,校企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争取建成校级与省级精品课程。推行个性化教育,增设专业加深和拓展模块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国内外IT企业深层次合作,吸收企业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按企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更接近IT行业或软件外包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对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将“电路与电子技术”改为“电子技术基础”,删除对本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作用不大的电路知识和电子电路设计,增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培养小型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采纳企业建议,将2011级中软合作班第1学期的“计算机导论”改为“软件技术与应用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改为“软件开发语言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班将C语言与.NET合并为“.NET架构及C/C+程序设计”课程,将 java语言与J2EE合并为“J2EE架构及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课程同一学期增加“程序设计综合训练1”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2”,由企业工程师授课,指导项目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水平。此外,服务外包方向还开设“外包软件项目管理”、“移动互联开发技术”等课程,满足目前服务外包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理清各门课程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联内容,明确每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出有效考核方式;根据实验设备和实验系统的改进,对所有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重新设计和认定,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此外,对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材料进行梳理,制定规范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建设期内,本专业教师先后参加全国及江苏省课程建设研讨会达20人次,涉及“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电路与电子技术”、“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及开发”、“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多门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课程群建设、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与兄弟院校的专家进行了专题研讨。课程建设方面,以建设合格课程为基础,以建设校级重点课程为支柱,以建设校级精品课程为抓手,以建设省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着力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2010年以前,本专业已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重点课程6门,校级双语课程2门。立项建设两年间,新增“计算机网络”省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电路”等5门校级重点课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等2门校级双语建设课程。目前,本专业所有已开设的专业课程均已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有完善的、符合规范要求的课程教学资料。所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在学校天空教室平台建有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练习和测试题等多种教学资料,供教师相互交流和学生自学辅导。 ()教材建设情况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专业核心课程以选用国内外精典教材为主;专业技术课程引入认证培训教材,鼓励教师结合培养目标和教学经验编写实用性教材;综合实训环节要求教师自编指导书,校企合作班课程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编写教材或辅导书。本专业课程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省部优教材、国家统编教材、近三年新教材等优质教材比例达90%以上。专业教师主编、参编教材的积极性较高,多人次参加了由出版社、软件企业和高校联合组织的各类教材研讨会。2010前以前,教师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立项建设2年期间,教师主编出版了教材8部,参编教材1部。在这些教材中,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用教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评为2011年江苏省精品教材;网络工程教程和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被评为2010年电力行业精品教材。本专业所有独立设课的实验及部分课内实验均有教师自编的实验指导书。()教学管理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开设以来,一直注重教学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保证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有序进行。制定一系列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规定教师工作规范、教研活动要求、教学档案管理和课程建设规范。在教师互听课、劳动纪律、课堂教学过程、辅导答疑、试卷批改、教学档案归档与借阅、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定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业批改等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加强学院一级的教学督导工作。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组成学院教学督导组,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检查教学过程材料,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建议。严格执行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建立新开课和开新课试讲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采取教学检查结果反馈、跟踪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采取有效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及时监控专业建设情况。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院督导组听课、师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活动,了解教学状态。成立了由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总工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本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基本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工作,为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出谋献策。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就专业共建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运行和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督学预警机制,每学期统计汇总学生学分情况,并及时通知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反馈机制,向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毕业生本人发放反馈信息表,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对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合作办学情况本专业一直注重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积极利用“政府搭台、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地方产业、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引进企业优质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并结合专业、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培养,努力做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2006年6月,与印度NIIT信息技术学院签署了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协议。该项目引进印度NIIT的课程体系、办学理念和先进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通过与NIIT的合作,积累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有益经验。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近几年来,与中软国际、东软、江苏集群、苏州高博、上海达内、江苏微软、无锡NIIT服务外包学院、用友软件徐州分公司、连云港栎阳(超越网络)等著名的IT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培训。从2006级学生开始,连续三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采取学分置换的方式,分别派往常熟和高淳参加由常熟市政府和南京市政府支持的IBM-ETP项目,参加实训的学生的对口协议就业率达到100%,不少学生被IBM、Infosys、文思等著名IT企业录用。2011年秋季学期,本专业四年级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以学分置换方式在中软、东软、锐捷、南大苏富特等企业参加项目实训。目前,这批学生全部协议就业。在做好与NIIT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多方考察论证,2011年与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专业共建协议,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方向(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获省教育厅批准。2011年开始招收联合培养学生93人,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定制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兼顾专业基础教育和软件外包技术,引入15门企业课程、2门独立设课实验和3个综合实践环节。强化项目实训,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上更进了一步。此外,为做好31模式最后一年的实习实训工作,我们还与江苏集群、东软等10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框架协议。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1)基础理论与综合素质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优良学风创建系列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09级学生李娜获得2010年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10级学生张荣真2011年获得徐州市慈善总会颁发的“慈善义工”荣誉称号;O9级学生胡象明在2010年和2011年在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团体比赛三等奖;08级学生夏杰2011年获得由苏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徐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生存机遇挑战大赛一等奖”。立项建设两年来,本专业共有60余人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3名学生获校级“学习标兵”和“百佳学习能手”称号,1人获国家奖学金,08计3班、09计单班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09软件嵌、10网络班获得校级“优良学风班”称号, O8级学生夏杰被评为2011年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07级李鹏同学被省委组织部选拔为“村官”到村任职工作。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考研专业课辅导、专业拓展导师制、攻读第二学位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个性发展。近两年来本专业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学生考研达线率为3.95%,2011年的研究生达线率为4.13%,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两届毕业生四级英语累积通过率在80%以上,六级英语累积通过率在20%以上。许多同学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表现出较好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3名学生参与申报并获得“基于移动通信与射频识别技术的车牌自动识别定位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1项。(2)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立项建设以来,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育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开展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徐州工程学院个性化教育实施方案”制定了“信电工程学院个性化教育实施方案”,设置专业加深、拓展模块,推行个性化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创业计划项目。这些举措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营造了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精神。2010年以前,本专业学生只参加过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物理及实验、电子设计等基础学科的竞赛。专业建设两年来,学生成立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电子设计”、“智能车与机器人”等多种学科兴趣小组,参加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全国软件创业大赛、大学生服务外包软件创新与应用大赛、江苏省信息安全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60余人次,获得各类奖项40余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在2010年12月江苏省电子协会举办的江苏省信息安全大赛中,我院09级学生王涛、王旭辉,08级学生孙连强获得三等奖和(现场赛)一等奖;2007级学生徐兴凡、李杰、李苗、宋永刚获得2010年全国软件人才设计大赛江苏省三等奖;2007级学生孙林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嵌入式设计与开发大学组”全国二等奖、“单片机设计与开发”江苏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2007级学生孙林、徐爱富获2010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电磁组)全国三等奖;2007级学生武桂龙、邱国晓获2010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摄像头组)全国三等奖;2008级学生夏杰、潘宁获20O8级2011年苏北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在2011年第八届全国数学建模联赛中,2010级学生蒋雨君获一等奖,李浩然获二等奖,严磊、胡聪获三等奖; 在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20O8级学生高高、薛春、王海鹰获软件创业大赛三等奖,高高获JAVA软件开发全国三等奖和江苏赛区一等奖,彭堃、王乐柏获JAVA软件开发江苏赛区二等奖,薛春、黄冬静、王海鹰获JAVA软件开发江苏赛区三等奖,洪海玉、沈苏豫获JAVA软件开发江苏赛区优秀奖;2009级学生陆佳艳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009级学生沈怡婧获201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二等奖和2011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本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创新和创业活动。立项建设两年内,学生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项,校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5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3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获得企业资助项目3项。2006级学生张三友的毕业论文层次分析法和基因表达式在纯净水水质分类及模式发现中的应用研究获2010年省级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08级学生马忠伟、狄万芸获得2010年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生联合会举办的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09级学生朱帅、王宝蕾获2011年徐州市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鼓励奖。(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本专业与社会联系广泛,在与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合作方面有良好的机制与途径,合作密切。2010和2011两年间,专业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工业部分1项、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1项。此外,教师与企业合作完成横向科研项目12项,科研经费总额达230余万。本专业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在近年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近两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平均达到90%以上。从企业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三个层面的调查反馈结果来看,对毕业生的质量及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满意率92.5%,比较满意率8.5%,不满意为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有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较强,专业知识属中上层次,创新能力总体较好,个人能力较为理想,有发展潜力。学生家长对本专业教学工作总体很满意,认为教师教学严谨认真,在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活动,教育教学效果好,对学生的学习、道德、生活、作息等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服务周到、热情、耐心。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环境和设施也有较高的评价。(4)示范辐射作用专业建设成果示范辐射作用成效显著,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的改革与实践等项目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先后接待多所高校前来交流访问,在省内外各类会议上多次与兄弟院校就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交流经验,我们的做法给兄弟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产生了较大影响。本专业教师在建设期内编写了8部教材和实验教材,体现了专业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教材应用特色鲜明,在兄弟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使用面较广,产生了较好的反响。6品牌特色优势(1)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融合,校企联合培养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专业方向的划分以及IT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分“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培养)三个方向培养。采取“31”培养模式,构建由校企合作实施的“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连接,成为首批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单位,对同类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2)面向苏北IT经济需求,服务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苏北是江苏省信息化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缺少有实力的IT企业和信息技术人才。徐州工程学院地处苏北和淮海经济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本地工程机械、医疗电子等优势行业,通过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结合,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建设。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措施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缺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需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方向的优化,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2教研教改方面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较少,且水平不高。缺少高水平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缺少省级以上的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学校应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奖励力度,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