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3904738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学案 (两课时)【知识链接】、文与可(10181079),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未到任而卒。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东坡居士曾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一、导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畴昔( )缣素( )笔砚( )飞鹘( )以书遗余( ) 蹑足( )寒梢( )斫轮( ) 筼筜( )箨龙( )、文言知识归纳整理:(一)重点掌握词语1、振笔直遂 2、苏子辩矣3、袜材当萃于子矣 4、持缣素而请者 5、予在湖州曝书画 6、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二)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3、初不自贵重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三)文言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3、足相蹑于其门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6、吾将以为袜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二、文本探究:1、梳理文章结构(请在文章中标出相应的层次)。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4、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的关系。5、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四、练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与可无以答,则曰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不在,窃发盆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B. C. D. 参考答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一、导案1、畴昔( chu )缣素( jin )笔砚(yn )飞鹘( h )以书遗余( wi ) 蹑足( ni )寒梢(sho)斫轮(zhu ) 筼筜( yn dng )箨龙( tu )、文言知识归纳整理:(一)重点掌握词语1、振笔直遂 (一直往前) 2、苏子辩矣(能说会道)3、袜材当萃于子矣 (聚集) 4、持缣素而请者 (丝织品,统而言之都叫绢) 5、予在湖州曝书画 (晒 ) 6、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没有隔阂)(二)词类活用现象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2、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3、初不自贵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看重)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蜩腹蛇蚹: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剑拔,名词作状语,像剑拔出鞘一样)(四)文言句式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判断句) 2、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省略句)3、足相蹑于其门(状语后置)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判断句) 5、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状语后置)6、吾将以(之)为袜(省略句)7、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省略句)8、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定语后置)9、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状语后置) 二、文本探究:1、梳理文章结构(请在文章中标出相应的层次):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第2件 书信往来各自表述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杂文。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行而觉讨厌脱俗,淡泊。/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风趣,旷达。/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4、作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的关系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洲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孟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谓川千亩竹”。5、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他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四、练案:1B(大概,大致) 2B(B项“蹑” “踩”,“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 “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 都是 “打开”的意思) 3A(是“胸有成竹”;是“心手相应”;是“尺幅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