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3428418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润生 主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篇一、背 景 介 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发表时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此文,认为是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我听了您两年课,我两年来完全献身于研究您的哲学;但是现在,我感觉需要就教于与思辨哲学直接对立的其他科学,即自然科学。”费尔巴哈二、中 心 思 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贯穿提纲的中心线索是实践观点,它是提纲的中心思想和灵魂。三、结 构 分 析 提纲大致可分为三部分:n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第12条)是总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把实践观点作为考察现实的出发点和原初视角,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消极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n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第39条)是分论,针对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进行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n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1011条)是结论,阐明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四、内 容 简 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n第第1 1条: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批评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说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是指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主要指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其主要代表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内 容 简 介内 容 简 介 “对象、现实、感性”是同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感性”不是指人们的主观认识,即感性认识中的“感性”,而是指实际存在的可以感知的事物。一切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亦即人对客观事物素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亦即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的角度去理解,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内 容 简 介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主要批判了唯心主义夸大人的精神的能动性。这里的“抽象”有“片面”之意,即片面夸大了精神的能动性,把它看成不受客观事物制约的绝对。唯心主义抽象地谈精神的能动性,把实践看成纯粹的精神的活动,所以马克思说“唯心主义者当然是不知道现实、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内 容 简 介 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与“理论理念”相对)的概念,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他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客观世界;而实践理念则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是扬弃客观思想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黑格尔虽然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本质区别以及人类实践的创造性特征,但是,他讲的实践在根本上乃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只是这种理念活动的“样式”。这表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不理解现实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的。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句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所谓“思想客体”是指黑格尔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黑格尔把它理解为超越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实体,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对象。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的这个观点,认为思想只能是人的思想,人是思想的主体,而人又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界等“感性客体”作为他的“新哲学”的“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内 容 简 介n对象性对象性,德国古典哲学用语,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含义。在黑格尔哲学中用来表述绝对观念的体系中自我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在费尔巴哈哲学中,指感性对象性感性对象性,用来表示(真实的)存在。他认为,任何真实的存在,只能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感性对象性,一方面指对象在主一方面指对象在主体之外存在;另一方面指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体之外存在;另一方面指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也就是说,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是对象性的存在,都在对象中映现或直观自身。费尔巴哈认为,人也是一样,他以自然界、他人或上帝作为自己的对象,并在这样的对象中直观自身,所以人就是自然界,就是他人,就是上帝。如果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取消了对象,也就取消了主体固有而客观的本质。内 容 简 介 尽管费尔巴哈主张研究人和自然界,特别把人提到哲学研究中心的地位,有时似乎也强调实践的作用,但就其基本立场来看,他是贬损实践、抬高理论的。他只把理论活动,而不是把实践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只有理论活动才是“人于其中满足自己,让自己自由地活动的那种活动。在这里,满足自己的同时,人也让自然安静地存在下去”。“与此相反,如果人仅仅立足于实践的立场,那他就跟自然不睦,使自然成为他的自私自利、他的实践利己主义最顺从的仆人。”内 容 简 介n第第2 2条: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 容 简 介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作用。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内 容 简 介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n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n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内 容 简 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并不到证明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内 容 简 介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真理性”是指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具有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成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把理论变为现实。“思维的真理性”是“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的前提;“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则是“思维的真理性”在实践中的表现和证明。“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仍然是说明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内 容 简 介n康德:康德:承认有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但人们认识能力有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这是人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的“此岸世界”;而人们是无能力认识事物的本质即“自在之物”的,那是人的认识无法达到的“彼岸世界”。内 容 简 介黑格尔:黑格尔:肯定并推崇思维的力量,坚持意识具有“能动的此岸的态度。”他讲的“此岸性”,是指在现象与本质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能达到统一,因此现象和本质之间具有统一的现实性。但这个统一的“此岸世界”,归根结底是指绝对观念。内 容 简 介n马克思:马克思:在此借用“此岸性”,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能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属于能达到的“此岸世界”。所以“此岸性”是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内 容 简 介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经院哲学”本意是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在教会的学院中所讲的基督教哲学。其特点是用烦琐的、形式主义的抽象思维方法去论证基督教的教义。后来人们就把脱离实际、引经据典、咬文嚼字、钻牛角尖的坏习气叫做经院哲学,或者叫做烦琐哲学。马克思引用此词是指“经院习气”,或“学究气”。文中这句话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认识是否是真理,是争论不清的,是学究式的争论。内 容 简 介第二部分第二部分n第第3 3条: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人和环境关系的错误的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世界和人自身中的重要作用。“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内 容 简 介n这里的唯物主义主要指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n所谓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学说,指的是他们所持的人及其思想、意识和观念乃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学说。一种独特的环境决定论。n他们所讲的环境虽然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指社会环境,特别是政治、法律制度、风俗等;而所谓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而是“社会影响的全部总和”。n人完全依赖于教育。n人类的才能和美德“既取决于支配人们生活的法律,也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爱尔维修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霍尔巴赫 内 容 简 介n受爱尔维修唯物主义深刻影响的欧文认为,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和发育期的环境造成的,只要造成符合人发展的好的社会环境,就能造出身心健康的人。而好的社会环境的创造,也只有诉诸“智者”、“天才人物”的意见支配。欧文欧文内 容 简 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和人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也就是说,在实践过程中外在对象的本质及其他规定性为主体所认识和掌握,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和技巧,转化为主体的认识方式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内 容 简 介n第第4 4条:条:揭露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功绩及局限性,指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解决宗教的真正途径。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一切宗教都把整个世界分成两部分:一是人们生活其中的人间世俗世界,一是神灵居住的神圣世界,并且认为是神圣世界或神的世界创造、支配或引导着现实的人间世界。费尔巴哈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上帝和神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费尔巴哈揭示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内 容 简 介n费尔巴哈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宗教的基础或者心理根源,是人对自然的依赖感(恐惧、爱慕、感激、尊敬等)。而宗教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这种依赖感。因此,人就设想自己的力量能够达到甚至超过自然。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对他膜拜,寄予无限的希望。在宗教的幻想世界中,人的理性、意志、心得到了无限的扩张。费尔巴哈从主观认识即人的心理上去寻求宗教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不能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宗教宗教“是人生的基础,是道德和政治的基是人生的基础,是道德和政治的基础。础。”“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类学,将神学溶解为人类学。转变为人类学,将神学溶解为人类学。”使人使人“从神学家变为人类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从神学家变为人类学家,从爱神者变为爱人者,从彼岸的候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者,从彼岸的候补者变为现世的研究者。”内 容 简 介 “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句话是说,从人间世界分离出一个神的天国,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世界自身中存在着自我分裂,即社会经济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内 容 简 介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创造人。就是说,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那个世界的斗争。个世界的斗争。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人民的鸦片。马克思: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8441843-1844)内 容 简 介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当马克思找到了宗教的真正的社会根源的时候,他也就找到了真正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摆脱自然的压迫,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制度的变革,人摆脱社会的压迫,成为社会的主人。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摆脱无知、蒙昧和偏见,成为自身的主人。内 容 简 介 “因此,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马克思原稿)“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庭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的改造。”(恩格斯修改发表稿)“神圣家族”是指宗教世界,“神圣家族”是西方一些宗教题材画作的题目,是由圣母玛利亚、约瑟和耶稣等组成的家庭。内 容 简 介 第5条:揭露了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抽象的思维”是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脱离实际的思辨性。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只是用理性的说法来表达自然为上帝所创造,物质实体为非物质、亦即抽象的实体所创造的神学之说。”又说,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理性化和现代化了的神学,是化为逻辑学的神学”。内 容 简 介n费尔巴哈反思辨哲学之道而行之,指出我们不要再根据黑格尔的号召去研究“天上的领域”了,我们要努力研究自然界现实事物。即“诉诸感性的直观”。n他号召说:“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内 容 简 介n费尔巴哈借助感性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自然,是脱离人的活动而就其原生性来加以考察的自然,而不是人生活其中的现实的自然界。他借助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离开社会现实的、只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欲望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的人。内 容 简 介n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不是一般动物式的本能的、消极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可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内 容 简 介n第第6 6条: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解释宗教,这是他在批判宗教上的一大理论贡献。“现实性”是指现实的人,就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人,具体说,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费尔巴哈反对抽象思维,而诉诸感性。但是,他所谓感性无非是自然和人,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而不是人的社会联系以及人的感性的活动。于是,人的本质(理性、意志、心)只是人的生物属性和本能的活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条件是“我的第二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人的最内密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撇开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离开人类的历史进程来理解人的感情;同时,他又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被说成是一种永恒的“宗教感情”。他强调,真正的宗教和人的感情是同一个东西。宗教不是从外面灌输到人心中来的,是人的心灵生来就有的。心就是宗教,宗教就是心。心产生感情,感情关系就是宗教的形式。他特别地将男女之间的爱情看作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之一。为了使所谓“宗教感情”得以成立,他就必须假定人们是彼此孤立的、单独的个人,是“人类个体”,没有一定的社会联系,他们的感情不属于任何社会和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而是自然的、天生的、永恒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内 容 简 介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是一个标志人的本质的哲学范畴,与“个性”、“种”相对立。“个性”指个体的特性,“种”指一个氏族、部落、民族本身的共同点,“类”指的是一切人所具有共同性(普遍性)。费尔巴哈认为,人之异于动物,不仅在于人有意识,而且还在于他能意识到自己是人这种“类”。所以,人不仅把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而且把自己所属的“类”当作对象。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类”的一分子,不会丧失“类”的观念。这就是“类”意识。既然人意识到自己的本质是理性、意识和心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认识上具有高度的智慧,在道德上自我克制、遵守道德纪律、甚至推己及人而利他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所谓“类”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特性,无非是一些孤立个体的共同性。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普遍性。内 容 简 介 第7条:是第六条的继续和深化,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阐明由于人是属于一定社会的人,因而人的感情以及感情关系之类乃是社会的产物。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内 容 简 介 费尔巴哈把人的感情神秘化为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人总是属于一定社会的人,所以“宗教感情”即爱、友谊、同情心等等也是社会的产物。人绝不是抽象的人,而总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人与人的情感联系属于社会的精神因素,必然要受到社会的物质因素的制约。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的物质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由此决定着人的情感世界的具体历史性。正如不存在一般的社会一样,也不存在超历史的爱、感情等。内 容 简 介 就拿费尔巴哈所特别热衷提到的性爱来说,虽然是男女之间自然关系的表现,但不能把人类的性爱仅仅理解为生理的冲动,而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认为,在这种男女之间的直接、自然的、必然的关系中,人的行为方式和人对自身行为的理解方式,就明白无疑地显示出人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已经从自然生物升华到文明生物,显示出那种在动物界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行为,已经在何种程度上变成了真正的人的行为。他说:“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这种关系就可以批判人的整个教养程度。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人的性爱关系,当然是社会的产物,同动物的纯粹的自然行为是有区别的。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制约的。内 容 简 介 第第8 8条:条:阐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揭示社会意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内 容 简 介 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物质生活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1、实践乃是社会关系得以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变迁和发展的动力。内 容 简 介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来看,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为科学地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科学地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内 容 简 介 马克思特别地指出,实践是人的精神生活、观念形态、思想意识的基础和源泉。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社会意识。一切意识形态,不管正确与否,科学的还是荒谬的,都会在人的实践中找到它们的根源。即使是那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解释,而且也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根除掉。“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内 容 简 介 第第9 9条:进一步揭示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条:进一步揭示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指出仅靠直观是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及其指出仅靠直观是不能把握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也就不能获得科学的历史观。发展规律的,也就不能获得科学的历史观。“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内 容 简 介 “市民社会”是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用语,用它来表示社会生活中的、已经摆脱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市民社会”是和“政治社会”相对称的,后者表示国家、法律等政治关系。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来表达不同于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具体指人们的物质交往、物质生活关系或生产关系。内 容 简 介 无论是人的本质,还是社会的本质,都不是一种现成性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这是单纯的直观把握不到的。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以直观的方式考察人,只能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不是社会关系中的真正现实的人。它所直观到的社会,也是孤立的个体的机械的组合,而不是由人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旧唯物主义用直观的方法,也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同时也看不清这个社会中人的本质。“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内 容 简 介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第第1010条: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条: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的根本不同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的根本不同。“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内 容 简 介n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从而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n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句话说的是马克思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里的“人类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乃是特定阶级统治的社会,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实现了人类解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社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乃是解放全人类,建立其真正的人类社会,所以是社会的人类。内 容 简 介 第第1111条: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内 容 简 介n这里的“哲学家”是指马克思这样以前的所有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n“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决不是说,旧哲学在社会实践中不起什么作用。实际上,任何哲学都是适应一定的实践而产生,又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但是旧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由于它们们都轻视或无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之外,那它们就只能给自己提出说明世界的任务,不可能提出用实践去改造世界的主张。“人若想改变世界秩序,那不过像一只叮在马车车辕上却自以为在指挥马车行进的苍蝇一样”。内 容 简 介霍尔巴赫霍尔巴赫内 容 简 介n黑格尔也深刻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同认识的关系,但他却把实践看作是“绝对观念”的体现,只是在思辨的王国里徘徊,始终没有超出解释世界的窠臼。n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宗教神学,宣扬了无神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也始终没给自己的哲学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他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改变这种现存的东西。内 容 简 介n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任何把改造世界的事业仅仅归结为大脑的批判活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工人“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点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的、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总 结 1、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首先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确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总 结 2、实践的观点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它的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总 结 3、提纲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变革现实的伟大实践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变革现实的观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起来。在改革的具体事件中,不断解放思想,以事实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思 考 题1、为什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2、马克思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做了哪些批判?3、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4、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5、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两句话?本文观看结束!谢 谢欣 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