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9180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思想史读书笔记“人类一切的开始与终结都是凌乱的”John Galsworthy现代经济学思想的主要焦点便是解决资源的相对稀缺的状况。这样说应该是不大准确的,应该是人们无限的欲望导致了资源的相对稀缺,而经济学的作用是在这个大前提下,研究如何将资源更好地配置。对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我认为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上,社会形态与技术,制度都是不相同的,就会导致不一样的资源稀缺的存在。资源禀赋的多寡,社会组织形式的不同,技术水平导致的生产力的高低,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在此是不是可以大胆的猜测一下,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降低由于资源禀赋造成的资源稀缺的不同,而体制对于其不同程度的大小影响成正向相关。即所有加速流通,加速交流的方式,形式都会降低资源稀缺的不同,相反的情况就会加大其资源稀缺的不同)。解决稀缺性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一种社会机制在无限的选择中间来分配有限的资源。从历史来看,一共存在四种分配机制,来处理稀缺性的问题。他们分别是强制方式、传统惯例、权威(政府与教会)、市场机制。四种方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于所有国家而言,这个演进过程并非是线性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并不能确定市场的配置效率就会高于所有的其他方式。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社会利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资源,严酷的稀缺现实总是使一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公平公正与合理的分配资源就深埋在稀缺性的问题中。资源分配机制决定了谁能够得到资源。第一部分 前古典经济学从大约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500年为早期前古典阶段。这一段时间主要有中国、希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经院哲学的思想家。但他们都没有把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是对更加广泛的、更加富有哲学化的问题有兴趣。前古典经济学因为所处的历史阶段导致了,其所观察的经济活动,并不存在与市场体系中。所以关注的不是价格系统的特性与含义,而是基本上关乎公平、合理的道德问题。(例外的存在,管仲在管子一书中提到了供需理论、数量理论与反周期财政政策。)希腊的赫西奥迪与色诺芬,在家庭与生产者层面上研究了资源的管理,树立起效率及其劳动分工之间关系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武士与哲学家,作为理想国中的统治阶级,不应该拥有私人财产,但应当掌控公共财产。而作为徒弟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私人财产在社会中发挥者有益的作用,不应当制定规则来限制私人手中的财产数量。他还认为,满足需求的商品生产是恰当与正常的,但是力图满足欲望的产品生产就是不正常的。采取物物交换,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正常需求,如果市场使用货币作为媒介,就表明交换的目的是货币收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等大部分的古希腊思想家大部分认为,应该通过减少消费来改变人们的态度,来对待稀缺性的问题。中世纪期间,许多的希腊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然后又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文。所以阿拉伯学者极大地影响了经院哲学。在阿拉伯伊斯兰思想中,埃布哈米德安萨里与伊本赫勒敦正式提出了经济问题。前者对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的发展对于市场如何连接与调整,并认识到,随着专业化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货币的需求。他也考察了许多其他的经济话题:公共支出、征税、借贷等。后者主要是对于所处时期的国家的发展周期的广泛的考察,即从低收入、低工艺以及少量的经济剩余的农村沙漠生活社会,演变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经济剩余、人口增长都较高的农业展优势的非游牧社会。经院哲学时期是从罗马帝国开始衰落之前开始,到重商主义在西欧开始时结束。在一封建社会为主的时期,土地、劳动与资本不在市场上交换,而是基于习俗、惯例、权威进行分配。然而技术的革命正在慢慢的颠覆封建秩序。经院哲学经济学家作为传道士,他们试图提供适用的世俗活动的宗教指导方针。他们的目的不是分析发生了怎样的少量的经济活动,而是定理与宗教教义相一致的经济行为规则。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经院哲学学说代表了一种缓慢的对于经济活动的进一步的认同,即把经济体从教会下解放出来。“从惯例冰冷的手中获得自由,因为它窒息了变革的发生;从宗教教义的意识形态中获得自由,因为它以反感的心理来看待经济活动;从教会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中获得自由,因为它抵制新的经济利益的兴起;从政府那里获得自由,因为它形成支持垄断,参与妨害经济进步的其他活动。”第二部分 重商主义、重农主义与古典经济思想的其他先驱这段时间是处于1600年至1750年之间。在这一段时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领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贸易、城市的增长、以及单一民族的国家成长所取代。在这一时期,市场在资源分配中所占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经济思想从简单的关于个人、家庭与生产者的观点,向更复杂的将经济体视为自身规律与相互关系的一个系统的关系演进。1、重商主义在重商主义时期,领地减少,单一民族国家增多,所以一些杰出的商人就试图确定如何能够推动国家权力与财富的增加。经院哲学认为在财富不变的假设下,当贸易发生在人们之间的时候,一个人获得的必然是另一个人失去的。当重商主义者,基于都相同的假设,作用于国家之间时,得出结论为一国财富与经济权力的增加,是在损害其他国家的财富与权力的情况而实现的。因此,重商主义者重点强调国际贸易对于一个国家财富的影响。重商主义者还存在一个重要的思想,其后来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章去批判这种思想,即重商主义者将一个国家的财富等同于国内持有的贵金属的观点。重商主义者通过提倡同时鼓励生产、增加出口,以及抑止国内消费来增加国家财富。并且相信,生存以上的工资水平,将导致劳动的努力程度的下降,较高工资使得工人每年工资较少时间,国民产出将下降。因此,个人的贫困将是国家受益。一个国家应该通过关税、配额、补贴、税收等手段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通过政府来干预经济。使贵金属大量的流入国内。但是16世纪随着在新大陆的金银矿的大发现,尤其是银矿的大量开采,使输入到西班牙的贵金属大量增加,但是西班牙的经济却没有同期的英格兰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较差。贵金属作为货币,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的增多会对于实际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布匹码数与谷物蒲尔式耳数。当然到后来的亚当斯密与古典经济学,其主张,经济活动的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和许多的实际因素有关:劳动者的数量、资源禀赋、资本平和制度结构。并且古典经济学家断言,货币数量的任何变化,既不影响产量也不影响增长水平,只是会影响价格总水平。但是我们通过比较重商主义与凯恩斯的观点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处于分歧下的相同点。他赞成他们关于消费不足的观点,宣称他们关于增加货币数量将会使产量增加的想法。后期的重商主义者已经开始认识到前者所犯的严重的错误,他们认识到货币并不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衡量标准,对所有国家来说,不可能存在一种贸易顺差,并且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贸易可以互惠,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程度高的国家具有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在后期的重商主义者身上看到早期古典的观点。重商主义相信私人利益与公共福利存在根本的冲突,因此,他们认为,政府有必要将私人的自我利益引导到公共利益上来。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找到了协调。在重商主义中,代表人物有托马斯孟、威廉佩蒂、大卫休谟等。2、重农主义重农主义兴起于法国,起止时间大约为1750年至1780年。其代表人物为弗朗西斯魁奈。重农主义者主要关注的是发展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在重商主义强调财富产生于交换过程的观点时,重农主义者研究了重置价值的创造,并推断出财富源于农业与自然。他们认为劳动只能生产处满足劳动成本的产品,这一点也适用于其他的生产要素,但是只有土地例外,因而,来源于土地的生产产品产生了净产品的剩余,制造业与非农业活动并不能产生净产品。重农主义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质生产力而不是价值生产力。地租就是对于社会净产品的一种度量。重农主义的经济表证明了经济体部门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存在。重农主义者对于经济学思想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在此他们就认为,获得最大收益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价格是在市场活动中自由形成的。价格的形成独立于人的意志的自然法则,他们推断自由竞争将导致最优的价格,如果每个个体都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社会将从中获利(这在后来极大地影响了亚当斯密)。因为净产品唯一的来源是农业,所以税收将最终依赖于土地。重农主义者认为,存在一种比人类自身设计的任何秩序都要优越的自然秩序,所以,他们把经济体想象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规制的,并拒绝重商主义者提出的政府管制,政府的任务就是放任自由,不加干涉。重商主义者认为净产品的源泉来自于交换,尤其是国际贸易形式的交换,因此他们提倡能够鼓励贸易顺差的政策,重农主义者则认为净产品的源泉来自于农业,并主张自由放任会引起农业的生产的增加(法国当时限制农产品出口)。对于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评价道:“重商主义学说尽管让社会上一部分的资金从比较有利的行业转投到了利益较少的行业,但是,它确实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重农主义学说最终却阻碍了它想要促进的农业的发展。”产业之间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的,而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作用的时间有长短之分,但却没有独立的部分,所以,任何有意的限制于制约,往往只会让事情适得其反。第三部分、古典经济思想及其批判经济学古典思想时期,涵盖了大约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方向与主要贡献基本被英国人所垄断,其中主要包括有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一段时期内,还有马尔萨斯与马克思,但是他们作为古典经济思想的批判者更恰当一、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上中占据如此中心的位置,以至于这个谨慎的水手不愿在这样辽阔的海洋上开始着手航行”亚历山大-格雷在以古典经济学而知名的经济学家群体中,亚当斯密是最早的一位,但是英国的重商主义的终结与古典主义的开始却发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所以作为经济学的伟人,也是同样站在了前面巨人的肩膀上(亚当斯密的老师是弗朗西斯-哈奇森,他极大地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大卫-休谟的影响。亚当斯密与其老师都不赞同重商主义者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观点。曼德维尔和斯密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曼德维尔主张,政府干预经济)。1、斯密市场分析与政策结论斯密提倡自由放任,并不是因为它认为市场是完美的,而是因为联系到他所处的英国的历史与制度结构,市场通常会比政府干预产生更好地结果。斯密研究经济的方法论是演绎理论与历史描述相结合的,这也就体现在了他的前后关联的经济政策中。而后来的李嘉图是向高度抽象的经济模型方向的突破。而到后来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又回归到斯密的传统上来。在人类是理性的和有私心的受利己主义的驱使的假设下,斯密得出了主要的政策结论。其推演过程是这样的:如果政府放任不管,每个个体都会将追求他自身的权利,在促进私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存在竞争的资本家受私利的驱动,根据最终产品来看待市场,为了增加收入而生产消费者认同的产品,而他们之间的竞争,将使这些产品在某一生产成本下生产,这一生产成本将正好返还所有的要素的机会成本。因为如果经济体的任一部门的存在高于其他部门的正常利润率,那么其他厂商就会进入,迫使价格降低,利润恢复到正常水平。资本家对生产要素进行货币投票,对于具有高生产力的要素给予较高的票数,这样就会引导要素进入效率最高的领域,随着选票的递减,效率也会递减。而消费者也会用货币投票,通过这些投票,来引导经济体,引导经济体做出对消费者满足程度最大的决定,所以斯密断定,在没有计划于管制的情况下,市场将导致消费者的欲望在最低的成本下被满足,即在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下,市场上会出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对消费者如常,对生产者亦如此。斯密对于政府管制的谴责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在以竞争性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不同的经济群体如果只是机械的模仿斯密的政策主张,是不恰当的。面对市场程度的不同,需要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政策主张。斯密仔细的考察了重商主义者的关于国内与国外贸易的很多规则,在国富论中斯密有提到,重商主义者关于政府管制的很多主张都声称促进了社会利益,但其实是增进了个人的私利,在对国内国外的商业的管制中,一些资本家通过促进一些政策法规的实施,是自己在对于国外出口时成为垄断者(虽然国家对于国外的市场没有管理权,但是出口的退税政策,侧面的使其资本家的产品,在国外享有价格优势,形成垄断,获得垄断利益),在对于国内市场时成为垄断者(限制某些行业的进入本国市场,使本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形成政策垄断,获得垄断利益)。斯密对于自由放任的拥护也是有限度的,比如对于国家的幼稚产业的保护,还有国家防卫力量方面。而且,斯密提倡政府能够提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但对于私人市场没有充足利润而不去提供的产品。资本积累的程度决定了劳动分工与参加生产性劳动的人口比例。对于资本家,斯密认为他们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因为在一个私有的财政经济体中,资本的来源是个人储蓄,劳动并不能累计资本,因为在于工资水平仅仅能够满足直接的消费欲望,而且,他认为地主阶级拥有足够的收入来积累资本,但是,他们却将这些花在非生产性劳动上。恰恰是资本家们,他们追逐利益,努力积累资本,通过储蓄与投资来增加他们的财富,也增加社会的资本量,这样就促进了生产性劳动的分工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所以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倡,资本要向生产性劳动倾斜,一个国家生产性劳动占比越大,经济发展将会增长越快。2、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在国富论的开篇,斯密就确定了自己与重商主义者与重农主义者对于国民财富的理解的不同。重商主义者只是强调金银是财富,而斯密认为,财富应该是产品与服务的年流量,而不是金银的累积储备量。重农主义者也强调劳动是一国财富的源泉,但是他们只是认同土地,只有农业才能产生净胜余。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取决于:1、劳动生产力;2、有效使用或者生产性使用的劳动者的比例。而劳动生产力取决于劳动分工(斯密在认可劳动分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成本,即工人被赋予重复性的任务,重复厌烦的任务失掉了人性)。而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范围与资本的积累。生产性使用的劳动者的比例越高,一国财富越大,而高比例的生产性劳动就需要较高的资本积累,所以一国财富取决于的两方面归根到底都要取决于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就要求,一个自由市场与私人财产的制度框架。3、国际贸易对于重商主义者提出的贸易顺差的政策,斯密主张非规则的对外贸易,即对外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而且,这种学说不局限于国际贸易,也适用于国家内部的贸易。分工,个体能力的差异,使个体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劳动分工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个人之间的分工交换使其双方都能受益,那么类比,国际贸易也能从双方的自由贸易中获益。后来的李嘉图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都对于国际贸易进行了研究,并产生了对外贸易的相对成本学说,并解决了什么因素决定交易中获得的收益如何在交易者之间分割,即相互之间的需求弹性。4、价值理论斯密在价值理论的某些方面是有自相矛盾的。对于相对价格的讨论,斯密一方面解释为由供给与生产成本决定,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忽视需求的影响。斯密认为短期价格或者叫市场价格由供给与需求来决定,自然价格或者叫长期价格通常取决于生产成本。斯密不但把时间分为长期与短期,而且把经济体分为农业与制造业两个部门,在面对两者的时候,短期上两者的表现是一样的,都发现了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与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但是对于两者在长期的表现,存在一些矛盾。长期中,农业部门自然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因为长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而制造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有时被假设为水平,有时被假设为向下倾斜,所以有时为生产成本决定,有时有为供给与徐与需求决定。斯密并没有很好地区分总价值与边际价值。所以水钻石的问题并没有解释。斯密将经济体假设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土地与资源无限充足的时期和不充足的时期。在无限充足的时候,一件产品的价值就是由生产产品的劳动量决定,但如何计量劳动量的多少呢,在这里斯密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只是重申了一下,即工资支付差异反映了工人们在技能与精巧程度的不同。这是一个循环推理,斯密利用一套价格去解释另一套价格。当资源相对的出现了稀缺性后,斯密便承认了生产成本理论,即除了劳动以外,还会有资本与土地。(对于价值与价格的理解:价值有两种,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一个物品的自然属性,即使不存在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也是存在的。马克思认为,只有包涵在物品中的无差异的劳动才会产生价值,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交换价值往往极小,甚至没有;相反,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往往极小,甚至没有。”如果一个物品的生产不能被交换,即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那么这个物品的交换价值很小几乎为零。所以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不单单是物品所包含的无差异劳动量的大小,而且还有市场的影响,而且市场在交换价值的实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价格是市场的规模变大后,物物交换存在不便的情况下,货币出现。原来的交换模式为一头牛=两只羊,而现在为一头牛=1000元=两只羊。价格只是交换价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首先在短期,价格的决定是需求与供给的共同作用,供给曲线是由生产成本曲线推到出来的,我们假定不变,但是需求曲线是通过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推导出来的,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的效用是不定的,受多方面的影响,货币就是此时此地消费者手中的选票,这样就会导致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导致价格不定,导致了价格与交换价值的经常的不等。在长期的情况下,认为,这将市场的长度拉大,这样就会导致价格与交换价值偏差的方差变小,也可以认为,市场越大,货币选票出现异常的情况越低(当然也会出现集体不理智,但是时间跨度越大,这种出现的概率越低)即市场的体量与时间跨度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即市场的体积。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关系:认为效用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客观存在但是大小会受到主观的影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用价值是物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说明物品的有用性,而效用也是在说明物品对于自身的有用性。但两者能否划等号呢?)5、分配理论家庭的收入取决于工资率与工作时间的长度,拥有财产的那些家庭所获得的财产收入量,取决于家庭所拥有的资本与土地的数量以及这些要素的价格。斯密提出了自己的工资理论,还有工资基金学说,这个学说对于古典体系影响深远,工资率=工资基金/劳动力,斯密提出了多种地租理论,其中在国富论前面部分,地租被视为决定价格的因素,而在后面部分,斯密又先于李嘉图将地租视为价格被决定的因素。对于利润率在长期的变化,斯密认为将会逐渐降低。因为劳动市场的竞争(将使工资上升,利润下降)、商品市场的竞争(商品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和投资市场的竞争(认为投资机会有限,资本积累将导致利润下降)。6、福利与价格总水平如何度量不同时期的福利变化,当社会只存在一种物品时,福利的变化可以从消费数量的变化来度量,但是当物品种类变多,这个问题的结局就需要一个中间物质,都能转化为此来度量福利的变化。但是如果物品的相对价格因为它们的产量而变化时,那么度量问题就更困难了,一般用同一种共同的度量标准货币来度量,通过加总每件商品的货币价值类度量产量,以获得我们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一个总数,从今年到下一年,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我们能否断定福利一定增加了呢?标准货币本身是可变的,即使用金银来度量,金银的价格也在变化,只能通过劳动,但是劳动的价格也是随着时间改变,那么只能通过劳动的负效用来确定,“在所有时间和所有的地点,对于劳动者而言,可以说相等的劳动量具有相等的价值。”劳动的负效用下降就表示,生产相同的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减少,那么我们的福利就增加了,经济状况就会变好了。当然,历史的局限性导致,斯密并没有考虑由于扩大的产量导致的对于社会造成的不确定利益。7、总结尽管斯密主要关注经济发展问题,然而,他对于竞争性市场运行的研究,对经济理论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他努力将后期重商主义者与重农主义者的思想集合在一本书中。他努力阐述的价值理论,为李嘉图与后来的其他理论学家提供了必要的出发点,奠定了后来经济学发展的基石。二、李嘉图与马尔萨斯“李嘉图在思维上的吸引力,过去和现在都体现为他运用英雄式抽象概念的非凡才能”马克-布劳格(1)、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主要论题是人口的增长快于食物供给的增长。但这一观点最早并不是他提出的,亚当斯密与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涉及。但由于他的陈述,极大地影响了后来者的思想。三个因素解释了马尔萨斯的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一:自1790年之后,英国的食物供应由自给自足转变为对外进口成为必然,价格上升。第二:伴随城镇的增长。低收入阶层的日益贫困。第三:马尔萨斯发表文章中证明,贫困与不幸并不是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的结果,制度的变革并不会消除社会的罪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以几何级增长,而食物供应只能以算数级增长,这便是贫困与不幸的原因。(历史的局限性,使得当时的马尔萨斯不能看到技术的重要性)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题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中找到了应用。斯密提出的工资基金学说,意味着劳动的实际工资的提高将导致人口的增加,并最终使工资率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因此便发展出提高社会上低收入群体经济福利的任何尝试,都会受挫于人口规模的增加。结合马尔萨斯论题,被称为工资铁律。朱利安-西蒙在他的最后的资源中提到,历史显然就是一个增加人口与增加每个人消费的案例。因为存在技术进步,并且一贯的超越人口的增长,所以人口与消费两者都增加了。他认为,技术进步取决于人口。这就使“沉闷的科学”转向了“快乐的科学”。(2)、李嘉图李嘉图对于经济理论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包括方法论、价值理论、国际贸易、公共财产、收益递减、地租等。1、李嘉图:方法、政策、范围斯密的方法是将理论与历史上的描述性材料相结合,而李嘉图者代表了纯理论学家,从他所处的时代的经济体中进行抽象,构建了基于演绎方法的一种分析。其中主要的力证就是他对于进口到英国的谷物征收关税对收入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分析。李嘉图并没有直接的去确定相对价格的形成问题,而是转而去关心收入的功能性分配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在不同时期收入的功能性分配的变化的研究,特别的对于导致不同时期的收入变化的因素感兴趣,这引导他去考察导致不同时期相对价格变化的力量。2、李嘉图的模型在其模型中,主要有三个群体:资本家、劳动者、地主。其中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与工资基金学说,可以得出劳动者拿到的工资等于维持生活的最低水平。土地的供应曲线为完全无弹性的,土地的机会成本为零,地主获得地租,仅仅是因为拥有这部分要素。而且地主大部分将地租用于消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地主阶层的行为有害于新兴工业的发展与增长。李嘉图认为,总产量中的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支付工资,也没有替换旧的资本品。这一部分为净收益,净收益包括利润与地租。但是工人与地主总是将收入花在消费上,所以利润成为储蓄与投资的唯一来源。利用其地租利润,李嘉图断定,当利润减少,地租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将会发生有利于地主的收入再分配。3、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第一,肥沃土地的稀缺;第二,收益递减规律。产生了地租。在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到“如果良田的数量比日益增加的人口所需的食物生产要充裕的多;或者,如果资本能够被无限的使用,而不存在旧土地上的收益递减,那么,地租就不可能上升;因为地租总是由于新增劳动量的使用导致收益成比例减少而产生的。”谷物法的实施,限制进口,使得食物生产由肥沃土地向贫瘠的土地发展。新增劳动与资本的组合的边际产品将下降,边际成本上升,其结果是谷物价格与地租的上升。且地租是价格被决定的因素,而不是地租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对于地租概念的更加一般的概念: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地租并不是生产成本,因此,也不是价格的决定因素。土地的数量接近固定;然而从社会个别成员的角度来看。的话,地租就是生产成本,从而是价格的决定因素,想要在生产中使用土地的人,或者想要利用土地位置价值的人,面对其他人的竞争,必须进行支付。地租数量就是土地的机会成本,等于土地在可替代的其他用途上能够获得的地租数量。4、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李嘉图理论的发展,主要来自与对于谷物法的争论中得来。马尔萨斯,赞成对进口谷物提高关税,这将有益于英国的经济发展。李嘉图赞同实行自由贸易,反对关税。高关税降低了利润率,较低的资本积累率,然后使其经济增长降低。贸易保护理论者利用亚当斯密的生产成本理论,主张较高的关税并不会导致较低的利润率。关税提高,国内谷物生产成本变大,导致工人的基本工资提高,地租增加,但是基于生产成本理论,利润率不会被降低。价值理论紧密联系着收入分配理论,谷物法最重要的是导致收入分配在角色间分配的变化。 大多数的价值理论者试图去说明相对价格的决定力量,李嘉图的观点是,价值理论的主要难题是解释导致不同时期相对价格变化的经济力量。即他不说明物品1与物品2为什么交换比率为1比2,而是试图去说明什么力量导致了不同时间这一交换比率的变化。那么就要区寻找绝对价值的存在,但是最后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李嘉图在他的劳动成本价值理论中,写道“商品的价值或者它所能交换的任何其他商品的数量,取决于商品生产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支付这一劳动的报酬的多少。”商品在市场上具有实际价格之前,必须存在一种需求,但是需求并不是对价格的度量,应该是他们的稀缺性与生产他们的劳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只由稀缺性决定的商品,这些商品一般供给曲线垂直,即无弹性。李嘉图摒弃了对于这类商品的研究。劳动成本价值论需要解决的五大难点为:第一:劳动量的度量,通过生产一件商品有关的时间量来度量劳动量。第二:劳动的不同技能,李嘉图运用两位不同技能工人的工资来确定两者的生产力,这个过程。李嘉图并没有落入如斯密一样的逻辑循环中,用相对工资来解释相对价格,他只是用这个来解释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并未用它来确定具体的某一时点的相对价格。第三:资本产品,把资本品看作为储存起来的劳动,即当一件商品由劳动与资本共同生产时,资本在生产中贬值,贬值的部分就是原来储存在资本品中的劳动。但这种的解释其实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因为即两年前用来生产一件资本品的一小时劳动,与一年前生产所使用的一小时劳动相比,对于今天所生产的一件最终产品的价格来说,将具有不同的影响。第四:地租,最后一单位的食品生产中并没有地租的存在,价格是在边际量上被确定的,而边际量上并没有地租,所有不同肥力土地所获得的地租,不会影响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第五:利润,如果利润是不同商品最终价格的一个不同的百分比,那么相对价格或相对价格的变化就不能通过劳动而被准确的加以确定。但李嘉图认为,不同时期相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相对劳动量的变化。利润率的影响在数量上并不重要。以上可以看出李嘉图并不主张理论上的劳动价值理论,因为他承认,劳动凉的变化,并不是相对价格变化的唯一因素。但是他认为,解释相对价格变化时,劳动量的变化,在数量上是最关键的成分。所以并非纯粹的劳动价值理论。5、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李嘉图通过模型说明了,收入在工资层面不变,但是在利润与地租两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渐渐偏向于地租,即地租越来越高,利润逐渐降低。斯密也作出了利润率下降的结果,但是两者的解释完全不同。李嘉图通过萨伊定律反驳斯密,供给创造潜在的需求,即所有的潜在购买力都会作为消费者产品或者生产者产品需求回到市场上。斯密认为投资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竞争导致产出过剩,导致利润下降。李嘉图利用萨伊定律反驳斯密,新的投资增加的产量,能够按照以前的价格销售掉,因此利润率不会下降。谷物法的提出加速了收入分配由利润向地租的转变过程。6、比较优势斯密与李嘉图都认识到当各国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国际专业化雨贸易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当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更加具有效率时,又会怎么样呢?李嘉图发现了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证明了国际贸易收益的决定因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重要的不是生产力的高低,而是一国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当机会成本相等时,哪个国家也没有比较优势,贸易无益于任何一方。哪一个机会成本更小,那么这个就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学说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英国的谷物法为产品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设置了障碍,不仅加速了收入分配由利润向地租偏移的过程,从而减缓了英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减少了所有国家普通公民的福利。比较优势学说揭露了“关税负担是由外国人承担的”这一流行的观点的荒谬。7、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稳定与增长重商主义者大部分认为,个人的储蓄与节俭是有益于国家。然而有一些人则认为,储蓄引起失业,较多的消费支出将增加经济活动,并因此使经济体收益。最有力的提倡者是伯纳德-曼德维尔。斯密否定了曼德维尔,他赞扬节俭与储蓄,资本积累才是繁荣的决定力量,对斯密来说,储蓄并不是减少了总需求,仅仅使需求从消费产品改为投资产品。马尔萨斯与李嘉图的有名的论战中,提出了自己的“有效需求”的概念,但他从未详细精确的陈述有效需求的含义。但他认为“储蓄投资”过程无法无限期的继续下去而不导致长期停滞。他主张,存在一个经济体能够吸收的适宜的资本积累率,过多的储蓄与投资将引起难以应付的问题。储蓄过程导致消费产品需求减少,投资过程导致未来更多的消费产品的生产。总产量水平应该和总消费水平一起保持扩张。正统经济学家拒绝像马尔萨斯与西斯蒙第等的批评,他们的观点得到萨伊、李嘉图等有力的认同。主张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产生而来足够的购买力,能按照满意的价格将这些商品带离市场。一个行业的超额供给,意味着必定存在对于另外一个行业的超额需求。在长期来看,资源会自由流动。虽然拥有足够的购买了,但是是否会将所有生产的产品带离市场呢?其实他们只是把货币认为成交换媒介,否定了有人会把金银锁在箱子里,货币的储藏的可能性。 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通过穆勒我们看到了古典经济学基础中的哲学冲突”托德-G-布克豪森穆勒创作的时期已经处于古典阶段的末期,但是,他最大的贡献是用了多种方式来修正古典学说。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试图将李嘉图原理中的本质性原则从后来的批评中拯救出来,批评的方面主要来自与三个方面:第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李嘉图的基础,但是证据显示,随着人口的增加,实际人均收入提高了,而不是减少了。第二,学者发现李嘉图的理论结构,尤其是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对于利润在价格决定中作用的处理都有所欠缺。第三,抨击李嘉图的理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基础。这些经济学家希望更加清楚的说明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与方法,在他们的理论中,利润是决定价格的因素,需求与效用在相对价格决定中的作用被扩大了。这种分析形式最终结出了边际效用学派。1、李嘉图之后的经济学发展历史证据表明食物供应比人口增的更快,这就对李嘉图所采用的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产生了质疑,而李嘉图依靠这点来确定自己的分配理论,人口学说确定了工资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不变性,但是如果人口理论得到质疑,那么就不能确定分配的稳定,那么就不能支撑李嘉图对于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的变化的学说。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是用来解释长期中的实际工资水平的,李嘉图对于短期的工资解释是基于工资基金学说。在短期内,工资基金确定,劳动数量也是确定的,所以工资率也是被确定的,但自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遭到质疑后,工资基金学说并不能承担既解释短期,也解释长期的工作。2、穆勒思想穆勒认为,自己对于经济思想唯一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区分了生产法则与分配法则,穆勒的观点就是生产法则如自然法则,不能被人类的意愿制度所改变,而分配法则却可以被改变。转换成现在的经济学语言就是,穆勒认为在不同要素之间边际生产力与个人收入分配,只存在一种松散的联系。社会不能修正生产函数,但是却可以通过制度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3、穆勒的经济学在许多方面,穆勒对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做出了基础性的改变,穆勒含蓄的认可了查理德-琼斯对于李嘉图的批评,即忽视了经济体的历史与制度的环境。穆勒主张竞争与习俗两种力量支配着收入分配。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可能是他对于技术性的经济理论最重要最持久的贡献。借助比较优势主张,李嘉图支持并扩展了斯密对于非规则国际贸易收益的分析。而穆勒在此基础上考虑了贸易收益如何进行分割。穆勒断定,进出口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国家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 穆勒对于萨伊定律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捍卫了萨伊定律,穆勒将经济体分为三类,物物交换、货币是一种商品并不存在信用的经济体、存在信用货币的经济体。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因为生产就是为了需要。如果引入货币,但是货币的唯一功能只是作为交换媒介,那么也不会存在超额供给。但如果部分执行贮存功能,那么就会存在超额供给,但是这种的超额供给将持续很短的时间,这并不是马尔萨斯的供过于求的意义上的生产过剩,而是因为工商业界预期的结果。这便是穆勒发展出的一种简单的经济周期波动心理理论。通货流派维持金银主义者的观点,认为纸币本位与金本位的混合应当受到严格的制约,认为这一政策可以有效的阻止通货膨胀。银行流通则主张,需要更加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只要银行遵循了真实的票据学说,就不需要对纸币发行实行控制。穆勒的货币理论处于这两者的中间,他认为当市场平静时,银行流派是正确的,但是他认为也不是总和适宜的,有可能会带来投机性的金融繁荣,在这种时候,通货流派的纸币发行与黄金结合的政策就是适宜的。四、卡尔-马克思及其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是一位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预言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经济思想家,同时,整个社会也被改变了。1、对马克思的总体看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其历史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中的应用。他希望揭开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当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体的静态均衡上时,马克思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变革的动态过程。在讨论增长时,马克思强调了技术与收益递增的决定作用。马克思预见到了现代内生增长理论家所做的研究。2、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马克思的思想结合了黑格尔的哲学、法国乌托邦思想以及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李嘉图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在任一既定时间都存在一个公认的观点或者说论题,但是很快就会与它的相反事物或者对立面接触。在这种观点的冲突中形成了一个综合,他代表了真理的更高形式,并又成了一个新的论题。”但是黑格尔与马克思最大的区别在于,黑格尔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将除了没有阶级之分的社会之外,所有的社会都能被解析为两个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动态的,生产关系是相对静态的,是比赛规则。历史上决定的生产关系制定了一个制度框架,人们在这个框架中做出经济决策。而且这个框架被社会上层建筑所加强,它的作用就是用来维持历史决定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有艺术、文学、音乐、法律、宗教等社会公认的文化形态所构成。在任何的历史阶段的初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都是和谐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的生产力引发了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将会在阶级斗争中显露出来。最后矛盾会变得如此激烈,以至于会有一个社会革命阶段,并会导致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对与个体自身的实现问题感兴趣。在他的手稿中写道,他反对资本主义的哲学观点,以及他认为资本主义如何使人类异化。他认为古典经济学简单的接受了市场,却没有考虑私人财产的性质,以及市场的存在给人造成的影响。3、马克思的方法论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理论,试图了解经济体的全部的过程是通过考察经济体的组成部分。而马克思是从整个经济体育社会开始,通过考察他们对于其组成部分的影响来分析他们。在分析资本主义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劳动与生产手段的分离。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两个阶级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交换。4、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在它们的价格中呈现出某种定量关系,这意味着所有的商品必须包括一种共同的东西。他最终决定以劳动作为这种共同的成分。即生产商品的唯一社会成本就是劳动。并将劳动统一为抽象劳动。任何商品的生产都要求利用一部分抽象劳动的总供给。后来,马克思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生产一件商品所要求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被界定为当时拥有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的工人所花费的时间。马克思使用李嘉图对于资本品对于价格影响的解释来解释这个问题。认为资本是贮藏起来的劳动。但是存在的问题时,马克思也没有考虑包含的劳动的时间价值的不同。劳动价值理论也解决了因为土地肥力不同导致的问题。即当劳动投入相同时,因为肥力不同产生的产品数量的不同。马克思采用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即在肥沃土地多生产的部分,被地主以地租的形式收走。竞争将使优等级别土地的地租上升,直到所有级别土地的利润率都相等。因此可以看出地租是价格被决定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利润对于价格的影响。即涉及不同行业的“劳动资本比率”。与较低资本密集度的行业相比,高度资本密集的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其利润占其最终价格的比例较大。5、剩余价值与剥削马克思将生产概念化,将它分成两个部分:生产成本与剩余价值,前者指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时间,后者指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劳动者所生产的剩余被拿走,原因在于,劳动者与生产手段的分离,即不拥有生产手段的所有权。6、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大部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中,假设条件和李嘉图差别不大,但是马克思否定了李嘉图的生产不变系数、充分就业假设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李嘉图基本上接受了资本主义,虽然他最后做出了资本主义悲观的结论,但是这并不归结于资本主义,而是基于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和农业生产的边际递减理论。然而马克思确认为,资本主义产生了不合意的社会后果,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中的矛盾将更加明显,到时,资本主义将会消逝。在马克思的模型中,资本积累的增加将增加劳动的需求。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失业后备军的存在,阻止了剩余价值与利润降低为零的可能。在资本积累扩张时期,工资提高,后备军的规模减小,这样导致了利润的降低,资本家就会用机器来取代工人做出反应,那么这样又推动了工资向下并回复了利润。在古典经济理论下,技术性失业或者摩擦性失业在长期中不可能出现。马克思的观点是在说明存在没有出清的劳动市场。竞争性的市场下,马克思自身的体系是无效的。但正统的框架是在一种静态的环境下来考虑的,对于市场的考虑要更加的动态。在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过程中,重要的矛盾就是利润率的下降。在此,他遵循了斯密、李嘉图等对于利润率的预测。随着机器取代劳动,资本的增加,利润率下降。商品市场的竞争也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竞争会引导资本家寻找新的低成本的生产方法,以减少生产既定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般更有效的生产技术,几乎总是会要求增加资本,而这无疑会使利润率降低。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收益递减的反方向的力量也存在,即新技术的出现。资本积累变动速率与技术改进变动速率的比较,决定了利润率是否下降。预测技术变革的速率成为关键点,但是由于缺乏这样一种理论,所以经济学家倾向于低估技术发展的未来预期速度。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预测利润率会在长期中下降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马尔萨斯断定,与食物供给相比,人口趋向与以更快的速度增加。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根本是存在的内在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的不稳定,面临着经济活动的周期性的波动。具体的对于经济波动的三种解释是:利润率的下降,新技术的不均衡的使用、经济体一个部门发生的比例失调经扩散引起经济活动总体水平的下降。第三部分、新古典经济思想及其批判19世纪70年代早期,来自三个不同国家、拥有三种不同背景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独立的提出:一件商品的价值或者价格,取决于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到了19世纪90年代,很多经济学家认识到这一工具能够被用于分析收入分配的决定力量,他们发展了边际要素生产力的概念。这一时期边际分析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将注意力几乎专门放在了微观经济学理论问题上。一、杰文斯、门格尔以及边际分析的基础“在商业中,过去的事永远都是过去的事情;在每个时刻,我们总是清楚的开始,着眼于以未来的效用断定事物的价值。”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见证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诞生。在这一时期,一套新的分析工具的建立,促使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其中最主要的工具是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决定性成分。回顾古典经济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他们主要是对分析经济发展过程、发现并实行能过产生较高经济增长率的政策感兴趣。斯密是一位以关联性政策为导向的发展性宏观经济学家,他很少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感兴趣。到后来的李嘉图,后者转变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与方法。首先,他由关联性政策的分析转变为比较抽象的演绎分析,强调抽象模型中内在逻辑一致性的重要性。其次,李嘉图认为经济学不应该只是关注与发展问题上,而应当主要集中研究不同时期决定收入功能性分配的力量,即微观经济学理论,李嘉图在地租理论中开始用到了边际思想,成为后来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再到资本主义受到了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者的批判,虽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技术性内容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也促进了变革,提出了质疑。自由放任是否是一种理想的政策。再到后来的穆勒与西尼尔,古典经济学采用了生产成本价值理论,既包括资本成本,也包括劳动成本。李嘉图的思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多,证据反驳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但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依然将其作为经济理论的假设条件,但是随着穆勒从工资基金理论中退出,古典体系的衰落几乎完成。李嘉图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工具与假设劳动价值理论、马尔萨斯人口学说、工资基金理论学说事实上已经完全被抛弃。但是,在1770年到1870年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经济学的范围、方法、工具都产生了重大变革;他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发生的经济学变革奠定了基础。2、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三位经学家都发现,对于解释价格的决定力量来说,古典价值理论是不充分的。其中主要的批判点就是生产成本价值理论并不能将所有的商品涵盖其中。李嘉图与西尼尔和穆勒的生产成本理论,都需要对供给固定的产品价格进行单独的分析。生产成本价值理论的问题还在于,它认为一件产品的价值来自于过去发生的成本。而杰文斯等认为价值取决于效用与消费,不是来自于过去,而是来自于未来。生产要素是有价值的, 但是他们的价值是通过消费这些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获得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亚当斯密从较早的文献中发掘的“钻石水悖论”钻石具有高价格但是较小的效用,水具有较低的价格但是具有较高的效用。古典理论家并不能说明这个悖论,因为它们根据总效用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不了解边际效用。正是边际效用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从而决定了价格。3、效用杰文斯、门格尔与瓦尔拉斯在处理什么是效用的时候,都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对他们来说,效用显然是没有明确度量单位的心理现象。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且在效用函数是否连续的问题上,也存在非现实性。但是根据戈森第二定律断言,消费者将通过购买来使自己的效用变最大。所以花在每一种产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与花在任何其他产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相比,提供了相同的边际效用。如果效用函数是连续的,那么就能满足第二定律。但是如果不是连续的,那是否满足就无法确定。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效用比较。如果我们假设每个人的收入效用函数是一致的,而且存在效用递减的规律,那么社会的最大效用就是收入的平均分配。但是如果每个人的收入效用函数并不同,那么确定社会在何时的效用最大,将不会确定(每个人的效用最大的时候,并不是社会效用最大的唯一情况)。杰文斯在分析成本、供给、边际成本以及价格之间的关系时,他得出了一个因果关系,即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供给决定最后的效用程度,最后的效用程度决定价值。他没有察觉到成本、供给、需求以及价格是彼此依赖、相互决定的。4、第二代奥地利学者佛里德里希-冯-维色与庞巴维克都是门格尔的学生,两人培养了米塞斯与熊彼特,米塞斯又培养了一大批新一代的经济学家。维色第一个使用了边际效用。古典学者认为生产要素是决定价格的因素,维色断定生产要素是价格被决定的因素。庞巴维克没有运用数学,运用推理的单因果关系线条,详细说明了关于价值或价格形成的观点,但是他也没有看出瓦尔拉斯和马歇尔所指出的相互决定关系。杰文斯、门格尔还有瓦尔拉斯,对现代经济学的技术工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对于后来的经济思想的范围与方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经济学主流在其影响下,主要朝着两条路前进:其一,更多的运用数学形式的抽象推理;其二,更多的强调运用统计过程检验理论假设。二、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扩展的边际分析“果园的价值取决于其作物的价值:这一依赖本身暗藏着利息率。”欧文-费雪尽管杰文斯等人通过扩展边际分析的应用,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理论是不完善的,基本专门用于了需求的分析,差不多忽视了供给理论。1、边际生产力理论收益递减原理解释了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的形状,以及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形状。这一观念被应用到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的分析中。从李嘉图算起,过了70多年,边际生产力分析才普遍到所有生产要素。第二代边际主义者,最终挖掘出了为人所知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基础。大多数生产过程涉及多种投入,所以当花在购买每种要素上的最后一美元产生了相等的边际物质产品时,投入就得到了最佳的使用。边际生产力理论也表明,当竞争性市场的厂商最佳的使用其投入品时,所有的投入的价格都将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根据剩余分配理论,支付给不同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总产品,这一点不存在任何异议,因为决定要素报酬的方法保证了总产品被予以分配。但是边际生产力理论好像并不能轻易的得出这个结论,在竞争性市场上,每种要素获得其边际产品价值,那么,有理由假定所有这些边际产品的总和将恰好等于总产品吗?维尔斯迪克在这个问题中进行了研究,虽然最终并未成功,然而却指出了,发生产品用尽必须存在竞争,并且,厂商的生产函数必须具有某些性质。瑞士数学家欧拉生产函数必须具有即所有投入增加既定的比例将使产量或总产品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即一次齐次。经济学家用规模收益来描述这种状态。如果拥有能够产生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函数,将会发现,如果所有的投入按照其边际产品价值来支付,那么,厂商的总收益将完全被这些支付。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将导致每种投入获得其边际产品价值,最终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其结果是厂商获得零利润。如果获得零利润,那么,厂商的总收益必定等于总成本;因为总成本是给各种投入的支付,所以,就发生了产品用尽。如果在规模报酬递增时,按照边际生产力给予报酬的话,那么厂商的总收益将会低于支付给所有投入的报酬。因为此时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当规模报酬递减时,此时,边际成本高于平均成本,一种投入的边际物质产品将低于那种投入的平均产品。具有竞争性的行为的厂商,将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在那一产量上将会获得利润。维克赛尔也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早期独立发现者。他发现在厂商U型平均成本曲线的概念,这一概念表明平均成本递减,然后达到了一个最低点,最后递增。维克赛尔认为,厂商的生产函数不一定是一次齐次的,也可以发生产品用尽。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利润为零,那么会发生产品用尽。尽管边际生产力分析在最初形成时,是为了解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力量与收入分配,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它也能被用来解释就业水平的决定力量。劳动的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时,那么就会存在劳动的过剩或失业。超过摩擦性失业的盛行就是因为工资高于均衡水平而导致的。人们因此得出了许多的政策;需要保持工资的绝对弹性,所有阻碍弹性工资都是不和意的。工会与最低工资都会导致失业。(后来的凯恩斯对此作了批判,认为把边际生产力理论作为一种就业理论是没有考虑需求。当公司降低工资,那么劳动者收入降低,最终产品的需求及其价格也会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