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689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理论复习提纲简答题5*4 论述题2*25Q1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1. 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2. 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3. 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4. 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5. 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6. 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Q2 新闻的特性1. 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真实性)2. 强烈的时效要求(时效性)3. 新闻是能够公开传播的一类信息4. 现代新闻业造就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Q3 新闻价值五要素1.时新性 2.重要性 3.显著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Q4 新闻价值十要素:1.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越有新闻价值2.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越有新闻价值3. 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有新闻价值4.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三个条件同时存在,越有新闻价值5. 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民族宗教.),越有新闻价值6. 著名人物,著名地点7. 含有冲突的事实(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8. 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越有新闻价值9. 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题,撒旦母题,大团圆母题.),越有新闻价值10. 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有新闻价值Q5 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1. 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2. 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事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知过程。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有机的报纸运动: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3. 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4. 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5.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Q6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1.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2. 体制性失实(政治、经济价值观引发的失实)3. 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由于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由于编辑过程的差误出现失实、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4.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5. 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6. 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7. 一种看不见的不真实有意不报道公认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开发生的事实Q7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1. 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2. 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实的和有许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精确)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3. 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4. 小心以下情形:当问题属于科学暂时无能为力的领域的时候、当问题处于科学探索的困惑时期的时候、当问题面对随机性和复杂的因果关系的时候、当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而现实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时候Q8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1.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2. 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3. 传播技术的发展(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支持着客观性理念4. 开放的文化环境,也会迫使作者减少主观性,不得不多少接受“新闻客观性”这种意识5. 通讯社的诞生,尤其是美联社对新闻客观性的推动6. 电报的出现导致“倒金字塔”的写作风格,也促成了新闻客观性7. 文学艺术等领域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Q9 怎样理解客观性作为一种新闻理念1. 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准的舆论方向,用事实说话,避免单向宣传灌输2. 忠于事实(事实与评论分离、重要事实要运用“同期声”、不含报道者的感情色彩、平衡而公正、监督性报道必须采访到被监督当事人、给予报道所涉及的双方回应的机会)3. 保证消息来源可靠4. 平衡处理信息,避免呈现一面之词5. 反对偏见,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6. 抵制政治、经济集团对新闻传播的干扰,凸显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Q10 应怎样才能做到客观性1. 在选择个人为报道提供消息和评论时,寻求适当的新闻源:这些人有资格,是相关机构公认的代表,并且/或者是新闻事件的直接参与者。2. 避免煽情,遵循通行的正当的、良好的品味标准,记录式报道:记者只提供自己亲眼看到的,或者是有证据证明的信息,以及被可靠消息来源确认的事实。3. 将观察的到的事实与记者的观点和评论相分离,观点和评价只限于那些特定的题材,如专栏、特写和纪录片4. 如果是观点的对话,应尽可能采用相关人员或权威和知情者的看法,经常采用该观点/对立性观点的模式5. 记者低调处理自己作为新闻故事叙述者这一角色的作用,这正是写新闻的标准方法。Q11 拉斯韦尔关于传媒的三大职能1. 监测环境(及时、准确的向社会报告刚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2. 协调社会(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情况,获得新的信息以后,调整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3. 传承文化(使社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Q11.5 赖特关于传媒四大职能的观点1.监测环境(及时、准确的向社会报告刚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2.解释和规定(大众传播不是单纯的告知信息,还对事件作出解释和评论,引导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社会协调的功能)3.社会化(大众传媒具有传播文化知识、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功能)4.提供娱乐Q12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三种功能1. 赋予地位功能2. 社会规范功能3. 麻醉功能Q12.5 瓦耶纳的三种职能1. 主要的报道职能2. 随意的辩论职能3. 附带的娱乐智能Q13 新闻交换的三种途径1. 发生在新闻稿件的写作(制作)者与传媒之间,传媒得意稿费(外来稿件)或工资(媒介记者编辑的稿件)的形式支付新闻稿的生产费用2. 传媒运转的第二次新闻交换,发生在传媒与受众之间3. 第三种新闻交换,发生在传媒与广告商之间。传媒将一部分版面或时间出售给广告商,用来支付第一次交换的费用,还要补偿第二次交换的差额(出售时低于生产成本的那部分),还应当有所剩余,剩余的广告费,便是传媒运营产生的利润。Q14 新闻出版自由应受到哪四方面的法律限制1. 诽谤 2.侵犯隐私权 3.侵犯知识产权 4.泄露国家机密Q15 新闻传播法的渊源(依据)1. 国际条约和公约(如世界人权宣言等)2. 中国的宪法(第三十五条)3. 国家的基本法、法律(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通过)4. 法规(国务院通过如信息公开条例等)5. 行政规章(国务院的部门颁发如广电总局等)Q16 新闻法的“四权”理念1. 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晓权”2. 维护公民的“隐私权”3. 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4. 更正和答辩权Q17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 专业意识是检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2. 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3. 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4. 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度5. 专业内部的自律6. 专业精神的范例Q18 造成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1. 体制转型2. 商业利益3. 行业内混岗4. 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Q19 目前存在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16种现象1. 编辑部与经营部混淆2. 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3. 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4. 受贿无闻5. 假新闻6. 制造“传媒假事件”7. 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8. 侵犯隐私权9. 侵犯著作权10. “媒介审判”11. 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12. 拒绝更正与答辩13. 恶炒明星绯闻与犯罪新闻14.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15. 直接展现暴力、血腥、灾难、痛苦的照片或画面16. 虚假广告与庸俗广告Q20 西方宣传学的技巧/手法1. 加以恶名(标签法)2. 美化(光晕效应)3. 假借(以某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公认的信誉加之于另一事物之上)4. 现身说法(佐证法)(请某个受尊敬或被憎恨的人来评价)5. 以平民百姓自居6. 洗牌作弊(一面倒的美化或丑化)7. 号召随大流(巡游花车法)Q21 宣传的特点1. 宣传的本质是劝服2. 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是辅助性的,因此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地位3. 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4. 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效果5. 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纯粹的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契合Q22 舆论八要素1. 舆论的主体:公众2.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3.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4. 舆论的数量,即一致性程度(三分之一,三分之二)5. 舆论的强烈程度(趋向两级/趋向中间)6. 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7.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8. 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新闻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 4*5=20(现象,观念,人物)简答:15*3=45材料分析35*1=35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报或报纸、新闻、传播等词汇出现1、 先秦至唐代新闻传播活动概述 名词解释:报人:新闻工作者,从业者(近代)/送喜讯,传播消息的人(古代)黄色新闻:煽情新闻(手法上故意煽动民众情绪)近代新闻三大报纸:大公报、申报、新闻报(全部为民营报纸)国内第一本新闻著作:徐宝璜新闻学世界报纸起源:古罗马每日纪闻(官报)报纸:定期出版,至少一周出版一次,机械手段生产,有钱就能买到,对一般公众有吸引力。邸报(邸抄):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新闻信札: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手写!)。京报:明末出现,清朝盛行,唯一有固定报名的古代报纸,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成立(400年),与近代传媒并行100年,是近代报纸的信息来源之一。定本: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进奏院将所要传播的内容编好,由枢密院审查,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简答: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周期性 机械手段生产 商品性 有别于行业报刊,一般公众感兴趣 受众群体为普通购买力大众 时效性 稳定性 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战国说其中春秋说最为著名,春秋为鲁国史书,记载了历史新闻事件,具有新闻要素,但没有传播的目的。汉代说:汉代开始出现府报、邸报、邸抄。更近似于手写的“新闻信札”,没有留下文字/实物证明。 唐代说:有实物证明【流落海外的敦煌文物:敦煌进奏院报(新闻信)】+有文献证明【孙樵开元录提及“开元杂报”】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屡禁不止,伪装成官报/传奇)+探子(分工明确,内探,省探,衙探等)+“定本”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唐代两级传播(原始官报): 中枢京官进奏官地方首长朝报(条报,邸报)新闻信一级传播读者主要是藩镇和诸道长官二级传播宋朝传播方式(现代官报):将进奏官归入中央编制规模化,专业化。功能:信息发布功能(监测环境),传播文化(传承功能),将社会整合为整体,教化功能定本: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官报工作环节(规避,分担政治风险)原因:宋代思想文化较开放(清代被禁绝)+有利可图(小报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古代新闻转播特征:1. 京报占据垄断地位2. 民报与京报的同质化3. 无言论板块【大言论:社论社评,中言论:专家发言,小言论:读者来信】何以中国本土没能产生近代媒体:从复制方式入手(写本、雕版、活字)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析1. 北宋及之前,多为写本,偶有雕版。价格昂贵,仅在官员、士大夫、富商间流传,无法成为真正深入社会的大众媒介2. 之后多为雕版,但雕版适用于标准文本【相较于手抄而言更为准确】的小批量【无法追求时效性,因为雕版制作费时长,大批量制作划不来】基本满足古代民众需求量,故而停滞不前。3. 明末(1638)活字出现【发明于1041-1048左右,但使用比西方还晚30年】,因为汉字过于繁琐,前期投入大不追求标准本,但可满足大需求量。4. 活字为主:铅活字(1949-至近代)新中国成立后才广泛使用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体的输入与近代新闻报业的确立涉及的时空关系: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时空关系: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总体情况:人员构成、职业、国籍、合流、报刊构成名词解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创办,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版式仿中国京报,但添加有编者姓名和卷首语(名人名言),有了部分新式标点符号,不重视新闻(没有专门新闻栏目),唯一一条新闻:第二期月食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床伴,更接近现代报刊,有新闻栏目(创新!),以知识性文章为重点,更能避免中国人对外国传教的反感,以及外国教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第一次向中国人宣传近代纸媒并试命名为“新闻纸”(有广州本&新加坡本)万国公报:1868-1874教会新报(最初名为中国教会新报),周刊1874-1883万国公报,月刊1889-1907万国公报,因经费不足被广学会收购,月刊【影响力最大】蜜蜂华报:葡萄牙政客所办,中国近代第一份外文报刊。马礼逊:英国传教士,第一个将圣经译成中文,1807至中国,创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米怜:英国传教士,1813至中国,任察世俗主编郭士立:普鲁士传教士,1833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林乐知:美国传教士,1868创办万国公报,后因资金不足被广学会收购北华捷报:创刊于1850,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又名华北先驱报,上海第一份近代化报纸(英文),直接由英国报纸移植,为英国资本主义服务。【与传教士的嫁接不同:传教士办报内容包含中国元素,版式仿京报】,在奚安门死后被拍卖给字林洋行,出现一系列中英文子报,如字林西报(英文)、上海新报(中文)等。字林西报:前身为北华捷报,英文报刊,1951年停刊,一度是中国存在最久的报纸。上海新报:前身为北华捷报,1961年成立,上海的第一家商业中文报纸。申报:1972,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与人合资创办,原称为申江新报,1809被席子佩收购,民国成立后由史量才接办(顶峰时期)。是中国近代三大报纸之一。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中国近代最早的文艺期刊&时事画报,申报馆出版。循环日报:中华印务局总办,王韬为创建人之一及总编辑,国人办报最成功范例。办报动机:赚钱+知识分子得到认可。办报特色:重视政论的商业报纸。奚安门:英国商人,创办北华捷报,在其死后被拍卖给字林洋行。美查:英国商人,为了赚钱,在1972在上海与人合资创办申报席子佩:1897从美查手中收购申报,后1912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史量才:近代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民国成立后接手申报,后因言论问题被暗杀。王韬:1845考取秀才,1848应英国传教士邀请至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因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逃亡香港,兼任华字日报主笔,1874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提倡维新变法。1884回到上海,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1987去世。林语堂称其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秉笔华士:清末外国报馆用中国编辑。传教士物色了一些中国文人,协助洋人、传教士译书、编书,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挂洋旗:中国近代报纸请外国人做名誉主编,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为了规避来自中国政府的政治风险。简答:涉及的时空关系:兴起:香港开阜:珠三角长三角长江沿岸内陆城市(武汉三镇)&京津地区(沿河北上) 时间:1860前后(1890前后内陆基本覆盖)时间:1815-1951(主要是前一百年,后期由于中国报刊成为主体,外国人办报影响力下降) 1815: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于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 1951:最后一份英文报纸在上海结束人员构成:1.传教士:天主教(唐宋)/新教(19世纪) 2.政客(外交官):尤其是殖民地&租借地为本方政府牟利 3.商人:以谋利为主要目的纸媒构成:报纸、杂志、书籍、小册子等影响较大的报纸:传教士办报(宣传西化时,往往自身先中国化) 181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马礼逊、米怜【英】 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士立【普鲁士】 1868万国公报林乐知【美】其他:政治家(外交官)办报:1822,澳门,蜜蜂华报【葡萄牙】(第一份外文报刊) 商人:1827广州记录报 以上三种人合流:很多外国人是基督徒,投资捐款、政客操纵 报纸类型:1.同人报【私人办报】 2.机关报(上位)党报(下位)为什么察世俗在马六甲办报:1.中国严禁传教,因此转移至中国周边地区。 2.地理优势、安全优势、气候优势上海成为近代商业性报纸出版基地:1.比较上海、广州、香港上海&广州:1.上海行政级别低,属边缘地区,更容易转型。越靠近权力中心,转型越困难。 2.当时的外国人认为,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地区较为排外。 3.长三角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粮仓) 4.上海在地理位置上离京师更近,形成移民社会。上海&香港:1.中英文报刊最早出现时间,香港都比上海更早 2.中英文报刊早期数量关系,在19世纪60年代前,香港远超上海。2、申报【1872.4.30-1949.5.27】1)申报简史:1872-1889 为了赚钱,由英国商人美查与人合资创办,原称为申江新报 1889-1909 1889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由1600两白银变为30万两 1909-1912 1909被席子佩收购 1912-1934 民国成立后,由史量才接办(达到顶峰) 1934-1941 史量才被暗杀,由其家族维系。 (1937-1941 期间为孤岛时期,日本人尚不敢进入租界) 1941-1945 日本人控制申报,成为日伪出版的报纸 1945-1949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接收,1949被共产党当作反动关闭2) 版面构成:1. 言论版块:近代报刊重要构成部分(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言论是报纸的灵魂),选题为人民感兴趣的话题,且与近日新闻联系【例:首论拟议大桥为公桥议】2. 新闻版块:采访能力有限,有闻必录,难以确定真实性,贴近民生,主要为本地新闻【例:杨月楼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3. “副刊”版块:副刊性版块,但真正的副刊20年后才出现【例:概不取值】4.发行与管理:有极少的广告版块,因此暂不列入【例:定价、零售、重用华士】3)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言论:申报将重要言论新闻放在头版发表(申报开创此模式后延续至今),国内报纸多将广告放在头版。上海新报言论新闻所占版次偏低,切内容多为政论文章,孤选版面,与近日新闻无联系。2. 新闻:申报资金丰富,做外阜新闻(1874-1877连续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后聘请杨为编辑)上海新报避开外阜竞争,专注做本阜新闻3. “副刊”申报免除版面费(10年后才出现稿费),为精英阶级参与认可,部分实现在中国合法化。创办中国近代最早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以及最早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上海新报投副刊稿时要交版面费(新闻稿除外)4. 发行申报定价8文:降低成本用国产毛边纸,但无法双面印刷,民国成立后才解决。以零售为主(伦敦售报方式),报童出现。上海新报定价30文,用进口白报纸,订户常年包订,很少零售5. 其他:申报最早使用电报技术传递新闻,使用有线电报传输京报选录+电传上谕+科举榜单字林沪报(1882)恶性竞争,抄袭申报新闻报(1893-1949)争抢广告,向外辐射(与申报同时被停办)4) 总结秉笔华士时代,约10年出一张名报:1851北华捷报1861上海新报1872申报中国化过程,形成产业:北华捷报上海新报(中文化)申报(中国化)3.国人早期的办报尝试由注意到利用:译报(澳门新闻纸)外文报刊关于华人内容的翻译由协办到自办:沈毓桂、陈言(陈霭亭)先给人打工再自己办报1870年代初最早一批:昭文新报(汉口)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汇报(上海)第一份“挂洋旗”报纸,多次改名,申报得罪的广东商人创办羊城采新实录(广州)创办不久就停刊新报上海道台冯俊光世纪主办,为了解决铁路问题,上海准官报王韬与循环日报:办报动机:生计之考虑+立官之考虑(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知识分子得到认可办报特色:重视政论的商业报纸。第三讲: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政客、政治活动家、政治领袖(不是新闻纸而是观点纸)政治家办报(第一期为“康梁 ”办报)与政治新闻学(陈力丹)主要报刊关系图论战“乙未三报”乙未年(1895-96)创办的三份报纸:万国公报(京)中外纪闻(京)强学报(沪)时务报(沪)国闻报(津)湘报系列(长沙)湘报湘学报湘学新报知新报(澳门)出版时间最长原名:广时务报(广州)时务日报时务官报(未办成)昌言报中外日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不同办报模式:政治家办报:先知先觉,培育、教育读者 传教士办报:不求盈利,宣传教义 商人办报:贩卖信息,赚钱为主 文人办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文人,义利并重,尊王攘夷(上谕放在头版)名词解释:乙未三报:乙未年出版的三份报纸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万国公报:1895,北京,盗用传教士报名,同人报中外纪闻:1895,北京,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上海,上海强学会机关报时务报:戊戌变法时期的核心媒体,创刊于1896,上海。三巨头为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后衍生出湘报系列&知新报、国闻报、时务日报等。大公报:中国近代三大报纸之一,1902由英敛之创刊。1916-1925为王郅隆主持时期,成了亲日卖国的安福系的言论机关,销量惨跌。1926-1949为新记公司时期(最辉煌。三巨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新民丛报: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但最终在与民报的论战中落于下风,失去民心,被迫找借口停刊。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主办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黄色新闻,低级趣味。1900年由陈范接办,倾向改良。逐渐由温和小报演变为激进报。1903年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成为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903年7月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高呼革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逮捕章太炎等。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章太炎任总编辑。时报:康梁国外出资创办,实际创办人是狄楚青。最有影响的是对报刊业务的改革,重视新闻、言论,紧密配合时事要闻,专辟时评栏(时报的评论&时事评论)。“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于右任于上海创办,是同盟会重要的言论机关之一。影响很大的革命报纸,但由于政治压力先后被封禁或停刊。康有为:参与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在报纸中增加“孔子纪年”。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时务报总编辑。新民丛报创办人,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黄遵宪:时务报社长,三巨头之一。汪康年:时务报总理,负责经营。张之洞的幕僚,后与梁启超产生矛盾。于右任:于上海创办“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906加入同盟会,起初创办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章太炎:原名章炳麟,号太炎。1903年苏报案中,因发布反清文章被逮捕。1906年出狱后参与了民报对新民丛报的论战。简答:1.乙未三报到时务报(受政治兴衰影响) 万国公报 1895.8.17(北京)盗用传教士报名中外纪闻 1895.12.26(北京)北京强学会强学报 1896.1.12(上海)上海强学会 万国公报与中外纪闻区别:前者为同人报,后者为机关报。前者为雕版印刷,后者为活字印刷。“乙未三报”特点:报纸中很少新闻,主要宣传自己政治观点(以康梁思想为主的政论文章),是观点纸。时间都很短,且呈递减之势(三个月一个半月十天),政亡报死。2.康有为办报策略:1.先中央后地方:北京上海武昌(未完成)、长沙(湘报系列)、澳门(知新报)选择“王公大臣”为报刊核心读者【在北京时免费发放,不为赚钱,沿途丐阅,失利后离开】看中上海 “为南北士大夫走集之所”,意图影响政治,增加“孔子纪年”2.精炼为一个句式:办报只是一个手段(新闻工具论)办报(办报纸,宣传)开会(开办学会,组织)合大群(社会动员,政治动员)开风气(形成革命目标实现的态势)变法(改革事业)3.时务报三巨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汪康年与黄遵宪、梁启超产生矛盾:1. 门户之见,汪康年不赞成康有为“托古改制”,此外还有地域学派的分歧:汪康年为江浙学派,偏小学,黄梁为两广学派,偏经学。2. 张之洞作为报纸股东,后期干涉汪康年的编辑工作,而汪康年出于策略考虑作出一定让步。3. 办报理念不同,汪康年想办日报(新闻为主),希望与王韬循环日报竞争。其他两人想办杂志(宣传为主),最后办了周刊。4. 汪康年负责经营,有较好的报业经营意识,推行官费订阅、合订本、降薪等,公关花费大。4.梁启超新闻思想评述 前新闻学时代(1918-1930年初)的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比较系统+承上启下)“学者型”报人,思想超前。新文体:时务体、新民体、报章体、梁体、启超体媒体的社会功用:首次共同提出“耳目喉舌”,新闻工具论的表达。“耳目喉舌”内外不通&上下不通耳目&喉舌(更重要)大脑:政党媒体的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引导群众,引导舆论)发展新文学 原因:世非太平,人性固不能尽善人性弱点不能靠“自律”(唯心主义) 对待者(来源于佛教,二者不可缺一的关系),旁观者的角色报章良否之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报章之分类:1.以期刊长短划分,日刊,周二刊,周三刊,周刊,旬刊,月刊,年刊. 2.以报道领域划分,蒙学报,农学报. 3.以报道对象划分,孩童报,妇孺报. 4.以利益取向划分,一人之报,一党之报,一国之报,世界之报不被认同舆论观:1.舆论的定义,多数意见之公表与外者也 2.意见领袖之于舆论:始,舆论之敌,继,舆论之母,终,舆论之仆 3.健全舆论(积极舆论)&不健全舆论(消极舆论) 4.舆论形成中的不确定性5.激进报刊的演进:慈禧禁报与清末新政:访拿报人(康梁等主笔)、停时务官报(以言官系统取代,认为近代媒体没有存在必要)彭翼仲:启蒙画报、京话日报、中华报英敛之:原名英华,字敛之,创办大公报(忘己之谓大,无私之谓公),1902-1916主持。狄楚青:时报(陈景韩的时评谁谓我政府乏财,包天笑与余兴副刊)时报:康梁国外出资创办,实际创办人是狄楚青。最有影响的是对报刊业务的改革,重视新闻、言论,紧密配合时事要闻,专辟时评栏(时报的评论&时事评论)。清末官报(中央官报,地方官报)梁漱溟、英若诚自由谈:申报副刊,1911年8月24日创刊。快活林:新闻报副刊,1914年创刊。长江流域的紧张局面(上海与汉口):于右任(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苏报案:涉及者:胡璋、陈范、陈撷芬、章太炎、章士钊、俞明震、邹容过程: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发表,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 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评价:1. 政府言论自由环境不好。2. 民间对于言论自由的分寸把握不好。3.加强了政府制定新闻相关法律。(1906清政府立新闻法)来源:上海报纸:大陆报少年中国报苏报国民日日报俄事警闻警钟日报神州日报“竖三民”(于右任: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苏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主办人胡璋,以其日籍妻子名义注册。报刊内容多载市井琐事,黄色新闻,低级趣味。1900年由陈范接办,倾向改良。逐渐由温和小报演变为激进报。1903年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成为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903年7月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三年后章太炎出狱,邹容因苦役折磨,一年后死去。1906清政府立新闻法,参照日本明治中后期。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1898-1911)关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内容与技巧的分析) 人员:新民丛报:梁启超、康有为、徐佛苏民报:主编:胡汉民、章太炎&主要撰稿人:陈天华、汪精卫、廖仲恺、朱执信、宋教仁等 论战文化: 民族:文化主义国家观(康梁)“中华民族”称号伊始 种族主义国家观(民报) 民权:立宪(康梁) 共和(民报) 民生:讨论不充分内容:新民丛报:文化主义(Y)+君主立宪(M)+民生话题(M)讨论不充分民报:排满,种族主义(N)+革命,民主(M)+民生话题(M)讨论不充分技巧:新民丛报:阵容:梁启超+准备:匆忙应战+气势:边战边退民报:阵容:多人+准备:准备充分,发起论战+气势:猛烈,有人身攻击,气势如虹其他:民报在标题中直呼“新民丛报”,而新民丛报在篇目中仅称“某报”新民丛报曾在1906年刊登劝告停止驳论意见书,但革命派断然拒绝。结果:民报挑起论战,老中青三代对新梁启超一人,占明显上风并最终获胜。并最终致使新民丛报于1907年11月停刊。小结:丰富了政治家办报内涵,对青年影响为接力赛,切磋文艺 第四讲:民初至五四时期的新闻业(1912-1924) 本讲的时间下限本讲的主要内容:政府与新闻之间关系&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全新的变化:新闻专业主义(职业与专业、新闻本位与政论本位)名词解释:“横三民”: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同盟会/国民党,民国,革命派)“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于右任,清末,革命派)开天窗:1.编辑在等待新闻电报补充时的留白,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补充。 2.报刊编辑审查时撤下且未能补充。(小样大样改样清样)留白&补白:1.在等待电报时的留白电报来后补白 2.编排时由于排版问题留下空白有专门擅长写短消息补白的人“补白大王”民初记者三杰: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刘少少:笔名少少,评论记者,善写戏评。徐彬彬:副刊记者,与弟弟共同写作,知晓众多前朝典故(祖上世代为官)“掌故家”丁佛言:名世峰,字佛言,职业记者,著名书法家。林白水:笔名白水,名万里,字少泉。中国著名报人,新闻工作者。被军阀杀害。邵飘萍:全才,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后被张作霖杀害。胡政之:大公报三巨头之一,字政之。张季鸾:大公报三巨头之一,字季鸾。黄远生:笔名远生,“报界之奇才”。最后一批进士,不肯做官,日本留学,在李盛铎劝说下成为申报、时报特约评论员,不妥协于袁世凯,逃离北京赴美国,被孙中山一派杀手刺杀。作品收录于远生遗著,主要作品有外交部之厨子、忏悔录等。分政论、时评、通讯、杂著(副刊)四类型,以通讯最优,被称为“通讯文体之父”彗星泯灭。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职业与专业、新闻本位与政论本位)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时间191119131914500种类100简答:民初政府与新闻媒体 1.报业发展:“暴兴暴跌”现象:出现很多“鬼报”、“马路小报”【无报社】 报之素:剪刀、浆糊、红墨水 五四运动【新闻事件】 设立旁听席,出现女记者(用红布隔开)原因:政府支持、民初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一战) 2.南京临时政府 “暂行报律 ”风波(1912.3.4-3.9)内务部颁布暂行报律电文“报律三章”:1. 新闻杂志发行及编辑人姓名呈明注册。2.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停止出版并追责定罪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可以要求更正道歉。反对意见:1.内务部无权颁布法律,且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均无新闻法。 2.第二条使得人们不敢批驳政府。政府意见:1.当时还没有参议院,内务部只颁布暂行报律。 2.第二条是针对宣传恢复帝制的报刊。结果:“上海报界俱进会”团体会员致南京临时政府电文:新闻界反应强烈,质疑暂行报律。 临时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政府认输 3.袁世凯政府对新闻业的管理与操控政府系媒体、御用媒体中立媒体政府亲政府媒体反政府媒体政府与媒体关系图:亲政府媒体代表:大共和日报(收受政府津贴的报纸)御用媒体代表:亚细亚日报1914颁布报纸细则被评为“最黑暗”1. 办报人要经过严格资格审查,警察、学生等不允许办报。2. 一旦出事,连坐整个报馆。4. 报界之反应1.“横三民”(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坚持激进,不坐牢的主笔不是好主笔2.时报:专门为袁世凯准备了一份不一样的报纸3.申报:a.专门为其他报纸做广告,并转载。 b.压缩社论版块,尽可能不触及政治。 c.将要求的洪宪年号用最小字体印出。 压缩社论的影响:a.新闻版块增加。b.文艺副刊变得有思想,通讯体出现。4. 以牙还牙:袁世凯找人打砸报馆,60多位新闻人牺牲。之后有人将炸弹扔进袁世凯的报馆。民初记者群:1.政论地位下降与阜外新闻采访增加影响:通讯社大量出现,电讯稿的大量采用,电讯的种类增加,专电写作成熟。背景&原因:在袁世凯政府的高压之下,很多报纸被迫压缩政论版块,新闻篇幅增加。 报纸由报道地方政府转向阜外采访,以增加稿件数量。电讯种类:根据消息来源或新闻报道对象不同,电讯可分为专电、外电、通电、公电等。 其中以专电最受欢迎。举例:时报1918.2.20的一条北京专电: 今晨(十九日)十时,冯(国璋)亲往田文烈宅劝出组内阁,田未允,仍留王(士珍)2.新的报人类型及其群像刘少少、丁佛言、徐彬彬、林白水、邵飘萍、胡政之、张季鸾等。职业记者:有别于政治家办报(记者与现代含义不同,泛指报馆中人。编辑为“内勤记者”)黄远生:1885.1.15-1915.12.25.原名黄为基,笔名远生,“报界之奇才”。生平经历之奇特:最后一批进士,不肯做官,去日本留学,学习法律 在李盛铎(后为其撰写墓志铭)劝说下成为申报、时报特约评论员 不妥协于袁世凯,逃离北京赴美国,被孙中山一派杀手刺杀(改革开放时才知晓)。新闻事业成就奇特:作品收录于远生遗著,后重编为游民政治黄远生选集 主要作品有囍日日记、外交部之厨子、本报之新生命、忏悔录等。 分政论、时评、通讯、杂著(副刊类作品)四类型, 以通讯最优,被称为“通讯文体之父”彗星泯灭。3.根据读者群制定编辑方针读者群合法非法在野党执政党不革命的革命的全国性地区性4.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闻舆论1、新青年早期共产党:透彻、数一数二。陈独秀(1879-1942)独办时期,沪。同仁办报时期,京,影响最大1918-1919。机关报时期,沪,政治家办报,激进。2、新闻职业教育与新闻研究的开始3、新闻界与五四学生运动:新闻出版的改革 1920年教育部下令教科书用白话文编写 徐宝璜、邵飘萍等作品第五讲:国民党的新闻统制主义 政党新闻史(党报史与中国近现代新闻史)政党的性质与地位的变化对其新闻宣传的影响对比中共与国民党的新闻宣传活动之异同名词解释:萧同兹:原名异,字同兹,“国民党通讯事业之父”,国民党中央社(中央通讯社)专职社长,1932年上任,实行了重要的改革,使得中央社由弱变强。程沧波:1932任中央日报社长,开始新闻改革:经理部要企业化、盈利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要求人人做采访,做“外勤记者”,与申报、新闻报竞争。马星野:1945中央日报迁至重庆后任专职社长,继续实行改革。“罕见的新闻全才”,有文史功底,受西方教育。陈果夫:“国民党新闻事业保姆”,1932对中央台进行改革。1932年:国民党新闻事业重要转折点。中央社:又名中央通讯社,1924年创立于广州,后1932年萧同兹进行改革,建立分社,与国际通讯社进行新闻交换,使其成为国家级通讯社,具有国际影响,并部分收回新闻主权。中央日报:1927 年汪派在武汉创刊。1929年移到南京,办报效果一般。1932年改革后开始繁荣发展。程沧波、马星野先后任社长。地方党报为民国日报,前加不同地名。中央台:又名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创立于南京,1932陈果夫进行改革。设立地方台,开始对外广播。出现中国最早的新闻联播,创办很多成功的科普节目、中国最早的广播剧、广播操,率先实行股份制。扫荡报:地方军报(针对共党),创办于南昌,相当于解放军报地位。后更名“和平日报”(国共二次合作),后又改回(合作破裂)开天窗:空白版面。夜班编辑为稿件留白& 曝检曝检:通过“开天窗”形式表明出版前曾接受新闻检察官检查(稿件被拿下) 策略性差错:没有替补稿件代替或者更正错误新闻统制主义:制度化的新闻统制,党化新闻业,新闻一元主义党内外整合以党治报:最高原则,即以党治国的具体体现。政治现代化三步曲:军政训政宪政。新闻路线三步走:做大做强党营媒体参股公私合营成为党媒天下三个党报条例:设置:党报、半党报、准党报&指导:成立“党报指导委员会”以把握言论,控制人事权和财权&补助:前两者有津贴两个改进案:组织:重要媒体全部剥离中央(汪),直属于中常委(蒋)&宣传:检讨自身宣传味道太浓(为了与民营报竞争),要求中央级媒体进行新闻改革(1932年的飞跃)法西斯主义:权威主义、父权主义。最初接受时评价偏正面(集中精力办大事,快刀斩乱麻),中后期加入种族歧视(读者没有判断力)简答:国民党简史国民党简史: 1894-1905 兴中会时期(1900开始办第一份激进报纸) 1905-1911 同盟会 1912-1914 国民党 1914-1919 中华革命党1919-1927 中国国民党(1924.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共一次合作)1927-1949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国统一,国民党成为执政党)1949-1988 解放战争失利,撤守台湾1988-2000 台湾解除党禁,民进党开始与国民党分庭抗礼,2000年失去执政权全国新闻网的建立与扩张: 1.中央社(中央通讯社):1924.广州 专职社长:萧同兹【原名异,字同兹,“国民党通讯事业之父”】由弱变强重要转折点:1932年萧同兹的改革:1.要求报馆人员入党成为党员 2.先后与国际各大通讯社签订新闻交换的合约 影响:a.成为国家级通讯社,具有国际影响。b.部分收回新闻主权 3.建立分社(重要地方设支社、记者站等)完善垂直系统2.中央日报:1927.武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最后时期)地点变动:1927.武汉1928.上海1929.南京专职社长:(前)程沧波,原名中行。之前的社长均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任 (后)马星野,原名允伟。改革:1932.程沧波改革反思,对比其他报纸寻找差距(企业化,盈利化,学术化) 1945.马星野抗战胜利后重建,继续推出改革 2006.停刊同年转型为网络电子报3.中央台(中央广播电台):1928.南京创办:陈果夫,“国民党广播事业的保姆”1932转折:1.从德国进口亚洲功率最大的发射机(后用于对日反广播宣传) 2.设立地方台,开始对外广播,使用多种语言 3.出现中国最早的新闻联播 4.创办很多成功的科普节目&中国最早的广播剧、广播操 5.率先实行股份制(1940)中广处(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4.其他民国日报:地方党报(中央日报)在前加地名,如“武汉民国日报”等扫荡报:地方军报(针对共党)后更名“和平日报”(国共二次合作)改回(合作破裂)新闻统制主义:内涵及其配套措施1.何为新闻统制主义(新闻一元主义、纯粹党化新闻界):制度化的新闻统制&党内外整合2.以党治报:以党治国的反映 政治现代化路线图:1.军政时期(统一全国,1928.):以军治国 2.训政时期(1928-1987):以党治国 3.宪政时期(1987开放党禁):以宪治国 国民党新闻路线图:第一步,做大做强党营媒体,但允许民间新闻媒体存在。 第二步,鼓励党营、民营联合开办媒体,形成合资企业,防止民营媒体侵略性发展。 第三步,用当时的市场价格收购全部民营媒体,完全党化。3.三个党报条例(1928.6.)设置党报条例、指导党报条例、补助党报条例设置:将当时的党报分为三种【共产党不允许党员办报】以“党性”来评判 a.(全)党报【机关报】 b.半党报【党员办报,有补助(津贴制),后期可转为党报】 c.准党报【党员办报】补助:党报完全由国家出资,半党报有国家津贴补助,准党报为党员自行筹资办理指导:成立“党报指导委员会”以把握言论【控制人事权和财权】4.两个改进案(1931年底)组织改进案、宣传改进案组织:将中央媒体从中央宣传部的直接控制下独立(宣传部以汪派人为主) 主要负责人任命应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长是蒋介石)宣传:对党报党刊宣传工作进行检讨宣传意味过重,未做好新闻(与民营报竞争) 要求中央级媒体进行新闻改革1932年的飞跃5.法西斯主义的宣传理念与报刊实践“法西斯”:权威主义(父权主义)开始于1915,盛行于德国契机:1932希特勒上台后,法西斯主义波及到中国(一个政府、一个领袖党、一个领袖)影响:最初接受时评价偏正面集中精力办大事,快刀斩乱麻 中后期加入种族歧视读者没有判断力 【主流新闻理念(尤其政治家办报)中仍存在,不限于法西斯】 共产党:真理只存在于少数人手中 国民党:喜欢用大字号黑体字,尽量减少广告,头版不登广告(严肃) 语言暴力(中国日报等)思想暴力的反映6.新闻检查1930年初建立新闻检查制度至1946年被迫取消(非常时期)含义:报刊在出版之前要经过相关机构审查对新闻自由伤害最大 法律:事后追惩&检查:事前检阅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