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智慧语文课堂的四个维度洪劬颉苏派语文教育论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2765366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5智慧语文课堂的四个维度洪劬颉苏派语文教育论坛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015智慧语文课堂的四个维度洪劬颉苏派语文教育论坛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015智慧语文课堂的四个维度洪劬颉苏派语文教育论坛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语文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洪劬颉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在哪里?它有什么核心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理科化、题海化、学案化的今天,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品格与境界,显得尤为重要,且价值非同一般。有品格,自有境界;臻于至境,必有高格。本文从经验、研究、科学、课程等四个视阈阐述了“智慧课堂”何以成为可能,并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至少有三种境界,抓住“听说读写思”五个语文元素,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追求“跨界的”、“生活化”、“想象力”的语文课堂,最终实现“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从问题、表达、活动和建模等四个维度上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品质。关键词智慧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品质 语文建模我们都知道,学校发展在于改革,如果不抓住课堂,就找不准改革的方向;任何改革都有负面因素,但是不改革一定意味着倒退;改革必须慎行,一定要慎之又慎;青年教师必须要有课改意识、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如果青年教师不改变,不寻求突破,教育就没有可能成为“我们想要的教育”。因为,改革说到底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品质,改革最终落实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最终落实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上。一、“智慧课堂”何以成为可能?关于“课堂”,言说者众,意见纷呈,析每家言,不无道理。然用己说,攻击异说,并不少见。殊不知寰宇之内,大同而小异。观察课堂,评说课堂,首先要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问题,才能抓住本质,击中要害,求得新法。所以,我们要抓住各见之“孔”,求“同”存“异”,得“大同”,存“各已”,方能找到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以一“孔”之光,照亮课堂改革的方向。智慧语文课堂是基于经验的、研究的、科学的和课程的四大视阈,重新认识课堂,重新理解课堂,从而重新塑造课堂。1.经验视阈:基于课堂的评价尺度关于课堂,讨论得比较多的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从“效果”层面上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关于课堂是否真能高效”等的讨论莫衷一是,争议颇多。我在2005年开始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终思不得其解,直到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学生不想学,无效;学生不会学,无效;学生学不会,无效。如果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学不会,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无效的,起码是跟“有效”背道而驰;那么,从这个视角来关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起码有这样三个尺度:一是“学生想不想学习”,二是“学生会不会学习”,三是“学生学得是否扎实”。智慧语文课堂的三个尺度,始终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想不想学”、“会不会学”、“学会了没有”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操作。2.研究视阈:基于技术的教育转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注“教学是艺术”,强调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九十年代更为关注“教学是科学”,强调课堂教学的规律性;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更多强调“教学也是技术”,更多强调教学品质,强调教学设计的创意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强调“教育也是技术”,意味着或正在发生着教育的转型,由过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更多关注“教”向强调教学的技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如何“更好地学”、“教师聪明地教”让“学生聪明地学”转型,特别是基于网、基于脑学习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广泛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小班化学习、学习型小组、翻转课堂、慕课等学习组织形式和技术革新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和革新。这些正在对全球教育(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产生深刻而广泛影响的也正在携裹着基础教育卷入一场教育的革命,而不只是早些年一些专家所谓的“教育是改良而不是改革”。3.科学视阈:基于数据的学习分析对一个教师来说,数据无处不在,关键的是如何分析数据,如何运用数据分析的可能结论来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策略。我自2000年开始尝试对我通过学生学习问卷调查、每次试卷得分数据进行分析,开始了我的教学改革之旅。我始终相信:胜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得胜利的方式。在取得高分的路有千万条,但我们要寻找到一条投入最少、负担最小的一条。基于数据的科学的学习分析,使我深信不疑的是:(1)有成绩,才会有发言权。没有成绩,妄谈改革,因为学生根本不会“跟你走”。(2)要提高成绩,首先要提高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来自人心灵深处的力量。(3)方法总比问题多。因为我让学生深信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当一个问题真的到了无法可想的时候,只能承认自己两个字:一是笨,二是懒。”事实上,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笨,那就在克服懒惰上下功夫。(4)学法比教法更重要。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优秀的教师总是十分注重学法指导的,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才会有学生好的“学法”生成。基于此,“智慧课堂”注重四个要素:一是兴趣,二是方法,三是习惯,四是评估。我视“兴趣”为“兴之所至,因为有趣”,课堂上,睡倒一片,哪怕只有一两个学生“睡倒”或是去做其他事情,肯定不能说这堂课是成功的。学生之所以会在语文课上“睡倒”,是因为“无趣”;学生之所以会在语文课堂做其他事情,是因为“无用”。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有趣”,要使语文课堂“有趣”,首先要使语文课堂“有用”。这种“有用”,既体现在短期的“分数”和“成绩”,也体现在远期的修身养性上。我视“方法”为“学必有方,适合之法”,学习是肯定有方法的,既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更要找到切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寻找到那种自己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视“习惯”为“习以为常,惯性思维”,学生之所以就“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怎么思考,不知道朝哪个方向思考,不知道要思考些什么,不知道思考的常规路数。所以,要建立起学生思考的常规路径。只有学生建立起他的惯性思维,他才会“会想”,才会有新的想法,有创意的想法。我视“评估”为“自评互价,重估自己”。评估是智慧语文课堂的目的,也是起点。智慧语文课堂首先要解决“谁来评估”的问题,评估不能只是由教师作出,不能只是仅仅由学生的同学作出,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作出。智慧语文课堂的评估渗透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对学生回答问题要有明确的要求或标准,让学生在长久言语实践中习得“如何评估”,“评估什么”,“我所言说的是否达成目标”等。4.课程视阈:基于课改的教学转位根据我对第八次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研究表明,此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在于三大转位:一是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的教学本体转位;二是由关注“师”向关注“生”的教学伦理转位;三是由关注“课”向关注“程”的教学定位转位。(1)教学:由“教”向“学”教学是师生关系的纽带,师生关系存活于教学活动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教”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代替不了“学”,传统意义上“教得好”未必能“学得好”,但是过分强调“学”也不能忽略乃至淡化“教”的重要;为达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智慧语文认为:为了不需要“教”就必须先要“教好”。(2)师生:由“师”向“生”师生是教育现场中的两个主体,作为教育现场中的两个“在现场者”,都以自己的身份、视角、经验等全程参与了教育现场的全过程。他们各自言说,互相影响,最终实现的是师生之间共同营造出来的“课堂高地”。由关注“师”向关注“生”的转变,是对传统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体”等的颠覆,而将师生关系上升到伦理学高度,尊重“学道尊严”而非“师道尊严”,倡导“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平等、对话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师生成兄弟”,让教师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同伴互助。(3)课程:由“课”向“程”课程是教育现场和师生关系的媒介,既包含“用什么教”的课程内容,也包含“怎么教”的课程形式,更涵盖“在什么现场中”的课程资源等。中外教育大家对课程定义不一,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教师即课程”,跟随一个老师,构成了“一个教师的课程”,“班本化课程”是此课程观的直观呈现;二是“学生即课程”,一个学生受教于不同教师,构成了“一个学生的课程”,“生本化课程”植根于此课程理念;三是“学校即课程”,进入不同的学校即消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构成了“一所学校的课程”,衍生出“校本化课程”;四是“生活即课程”,课程即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总和。智慧语文建立的课程是“生活化课程”。有三层意思:一是“课”在“程”中。“下课铃响,语文课才真正开始”,“语文在语文之外”,为此要做到“三个一体”:学科教学一体化设计,班级建设一体化操作,学校文化一体化营造;“三个不要”:不要指望一节课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要指责一节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指责一节课非要学到一点东西;“三个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有耐心一点,对课堂的错误能宽容一点,对教师的懒惰多担待一点。天下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投懒人所好,而教师的懒惰往往在寻找教育改革的契机,创造教育的奇迹。二是“用课程改变生活”。教师在改变着学生。但是教师用什么来如何改变学生的生活的呢?智慧语文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三方面,但是这三方面也不是平均用力,而是通过课程这个媒介直接和间接地发生作用的。所以,教师必须要营造课堂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强调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课程要求;以营造学生学校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强调特色和契合;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识见和习惯,影响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强调习行和坚守。三是“高素质就是好习惯”。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素质高,究竟高在哪里呢?我认为,高素质就是好习惯。从学生角度来看,好习惯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用多少时间完成;把学校里养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带到家里、带到社会中,自然习惯好;自己认为对的坚持坚持也就成为好习惯了。而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的高素质表面上看体现在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上,然而这种教育智慧追根究底还是体现在他良好的教学习惯上,一个老师好的教学习惯总是体现在他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为什么要做教师”“怎样做好老师”这样的困惑也一直困扰着我,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所以做老师,老师之所以要主动自觉的专业成长,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所以,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成功别人,成就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我的“智慧教师观”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做一个学生喜欢的人,令孩子喜欢你;从而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领略到学科之美;从而喜欢你与他一起营造的教育生活。所以,我一直追求“四个一”的教学境界:一个好分数,一张嘴,一支笔,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思想)。二、“智慧课堂”的三重境界我视“智慧”为“日知则智,心丰则慧”,“日知则智”如同布鲁纳所论:“学生最大的愉悦就是获取新知的愉悦。”而通过认知冲突得到的新知,获取更深刻的愉悦。“心丰则慧”,如怀特海所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把外在的“丰”的东西“扫”去,内心里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慧”,内心充实而情感丰富。佛家中言: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佛家有云:“情生智隔。”如一年高考作文题所说:感情的亲疏远近会影响人理性判断的正误深浅。如果教育过分的强调情感因素,而忽略智慧因素,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总会显得“隔”了一点。“智慧课堂”重视人的智慧性存在,通过“日知”,不断扩大自己的人生识见,丰富人生经验,从而使“心丰”,内心充实而情感丰富,收获不一样的人生识见、人生体验与人生巅峰。康德有一句并不为人周知的话:“教育是人类面临的最困难的事业。”这句话却道出了教育本质规定性,教育是难的,而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难上加难。正因为其难,所以才有了有志向、有追求的语文人的不懈追求,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科学和技术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成为语文百花园地中的朵朵奇葩。然而,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在哪里?它有什么核心价值追求?在语文教学理科化、题海化、学案化的今天,重提语文课堂教学的品格与境界,显得尤为重要,且价值非同一般。有品格,自有境界;臻于至境,必有高格。“智慧课堂”是智慧语文的重要组成,体现智慧语文的核心价值。智慧语文课堂教学至少有三种境界:第一重境界:语文课像语文课一是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尽管我对过分提倡“语文味”不以为意,也不以为然,但每一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杆秤来衡量“理想的语文课”,“我心目中的语文课”。现在对于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子,内涵的规定性很多,但是忽略了一点就是语文课的多样性。“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应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很多种呈现方式,但是基本的要素应该是三个:一个是“语文元素”:听、说、读、写、思,前四个常说,最后一个“思”是最重要的,智慧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能力,在“学会”中“会学”,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建构起自己的思维建模。二是“语文结构”,这是由“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元素决定的,“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堂总是离不开“听一听”、“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这构成了语文课堂的基本结构。譬如说,尽管在“这”节课中好像没有“写”这个环节,但是学生能“说”,就能“写”。我们看一节课,可以从这一节课看到亮点,看出特点,但不能以没有看到的而否定一节课,因为天天都有语文课,这节课没有呈现的在上一节课或者下一节课就会呈现的;三是“效果实在”,这个“实在”要拆开来理解,一要“实”,很朴实,很扎实,很厚实,二要“在”,师生要在场,要有好的融入度,当然既有对文本的融入度,也包含师生对话情感的融入。要“在场”,而不是“不在场”,“缺席”。第二重境界:好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我有这样的体会:很多时候自己上的或者观察到特别好的课,感觉根本就不是“语文课”。真正好的语文课,其实仅仅按照所谓的有语文味的上法,或者按照现在很流行的什么导学案的上法,学生是难以学好语文的真正好的语文课,或者是,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得意的往往不是太像语文的,而是引申出去的东西。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跨界的”:跨学科,跨时空,跨文化。譬如丰子恺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学生确实也不懂,但是有兴趣,没有兴趣,文中的儿童就不会因画竹影而被吸引,学生们也对此有兴趣,但是有难度,老师很巧妙地找了一些中国画和西洋画,帮助学生来理解,来体现,来讨论,这是跨学科,学到这些东西比简单语文课还要重要,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艺术素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如果跨时空、跨文化,那么就可以在语文课上帮助学生形成很多的东西,如性格、素养等等。二是“生活化”。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把语文课跟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堂是生活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要缘起于生活,最重要走向生活,要把课堂的45分钟成为孩子生命成长中的45分钟,同时要为以后的无数个45分钟奠定下一些什么,要能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提供一些必须的储备和准备。三是“想象力”。因为文字不是死的,不是僵硬的,而是活生生的。所以,好的语文课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听说读写背后的“思”,这个“思”就是想象与还原,要重视对想象力的保护和培养。首先是保护,不要戕害,然后才是想方设法培养。老师很敏感地带领学生把文本的“画面感”还原出来,让文字站立起来。通过想象和还原成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才能够体悟更深。第三重境界: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情智共生、智慧灵动”的和谐之境。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一个课堂梦想,能够上出这样的语文课来。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语文活动”,用富有创意的语文活动串联起课堂,一般要有三个到四个语文活动;二是“教师智慧”,要用脑、用心设计语文活动,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这种设计的巧妙,非常的聪明,小孩子长期下去也会充满创意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好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开始,没有巧妙的教学设计,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完善课堂的“自评价”,让学生懂得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孔子很会教书,是教育家,现在对论语研究也很多,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往往停留于几句话上面,其实是一个误读,我读抄论语,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孔子有一个绝招,就是品评学生,也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一个人不断地三省吾身,他就会反思了,他就会评价了。智慧课堂,是教师带领学生穿越于词语密林中的一场冒险。充满智慧,也将生成智慧。智慧在于“激发”,在于“唤醒”。智慧在于“长成”,智慧在于“博弈”。“长成”是过程,也是目的;“博弈”是方法,也是态度。正如一棵树的长成,不知道长成一棵树之后是用来做栋梁,还是做板凳,还是做烧火的柴,但长成一棵树本身就成为了树的追求;人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说人都是要死的,还妄谈什么教育?但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的生命意识与生命质量。对一朵花微笑,可以是他本身情趣的外显,也有可能是受到某种暗示而产生的对高雅生活的有意模仿。不管怎么样,这本身都是生命意识的觉醒,与生命质量的提升。驾驭课堂要学会加减法,不管加法,还是减法,都是辩证法,都是要追求课堂的本质和规律。我犹如反感文本被肢解一样的反感把课堂认为切分成“板块”,规定哪一个时间段做什么事情,但课堂本身确实存在“时间流”,在这一个流程之中,必然会有相当的环节。课堂就如荆棘丛生的密林,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学生在词语密林中穿越。这是一场思维的冒险,也是一场由简单走向深度、由生动走向优雅的冒险,不仅仅靠的是勇气和体力,更需要策略和智慧。所以,对于课堂中的诸多要素要能够以教师之智慧来应对复杂而多元的课堂生态,从而形成恰当而合理的“课堂高地”,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形成,获得生命体验与感悟。同时,智慧课堂也是“大课堂”。“智慧课堂”打通狭义上的“课堂”与“前课”、“后课”的有形界限,“前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阅读文本110遍;边读边悟,提出“问题”;就自己提出的问题,上网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就写作教学而言,注重学生“前写作状态”,围绕命题搜集资料,观察自然万物,省思社会万象等。“课中”(也就是狭义上的“课堂”),以表达为核心,以活动为主体,以生成为特质,以智慧为追求。“后课”不是简单完成布置的作业,而是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三、提升教学品质的四个维度课堂,至关重要的是设计。一个好的设计,将会产生好的氛围,产生好的念头,产生好的发现,产生“课堂高地”。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主要有四个维度:1.问题维度:“想问”,叩开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学生要么不问,要么什么都问。不好问、不擅问、不会问是中国学生不争之事实。在重新审视中国教育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对一些概念做出新的阐释和理解;尽管有些概念纷争显得实在无聊且无趣。我的理解是,能让学生去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学生去做,只有学生做了,尝试了,实践了,学生才有所得,教师不能包办、代办一切,更不能以师道之尊取代学道尊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该打开学生思维“阀门”。如何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阀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重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就要提高学习的兴趣“乐学”,“乐学”需要三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充满探险和发现;学习的结果是快乐的,为后续学习和持续学习提供动力。孩子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习才不会是一种负担。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牢牢记住想问两个字!想问,是“我”想要问,先想后问;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既有不懂不会的,也有尝试解决而不得的,更有自己设计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上我的课会表现得非常的不习惯,“跟原先的语文老师不一样”,原来是老师问,学生答,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可能会答,也可能是学生回答;甚至有的课文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这篇文章干脆不上,“因为大家都没有问题,还要浪费这个时间干什么呢?”2、表达维度:“想说”,能说会写的表达意识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我们如何才能学好语文?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文”。实现这样的突破口在哪里?我的探索是:“表达”。用三句话来表达这一点。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呢?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或者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的、有自己想法的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3分钟大概就是一篇800字的作文,说成3个小时,那肯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要能够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之内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以表达为语文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智慧语文教学的架构。我从1998年开始探索智慧作文: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探索智慧阅读:智慧地读出自己的智慧;探索研读性导学:贴近学生心灵成长与需要的教学方式等等。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首先是要“表达自己的智慧”,同时,还要追求“智慧地表达”。学习,总得要有一点想法的!想要对方听(看)清楚,前提是自己说(写)清楚;想要自己说(写)清楚,首先要自己想清楚。所以,思考和表达,必须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只有坚持了这五个字,才真正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学习,总的要有一点想法的。首先要“想”的动机,然后才有“想法”,才会有“新想法”,至于“会想”不“会想”,在“想”多了,自然“会想”,至于“想法”好不好,在“想”多了,自然会知道“想法”好还是不好。教师关键要让学生多“想”一点。3、活动维度:“想做”,创意互动的活动意识我曾在生动生活生命的文章中说:只有学生“动”起来,才会有“人的生机”;只有课堂“活”起来,才会有“课堂生活”;只有教学“活动”了,才会有“教学生命”。智慧课堂是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的,简言之,要“活”,要“动”,要“活动”。课堂首先要“活”,因为组成课程的“人”是“活”的。引“活水”,素材要新;要“灵活”,方式要变;实“活现”,越学越聪明,而不是越学越僵硬。要实现“活”,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动嘴说话,动手写作,动脑思考,动身合作,只有学生的“动”起来,才能实现我们所要追求的一切的教育价值和追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教师创设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从我的实践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如“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课前五分钟演讲演绎精彩的自己”,这是每节课前都要呈现的;也有“戏剧节”“吟唱”“诗歌朗诵”等学期或学年活动;二是指向问题研讨的超常规语文学习活动,在文本学习时,学生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答,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和遴选,最终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设计决定了课堂讨论的热度、深度、广度和程度;三是“无主题讨论”、“桌面推演”、“多任务同时处理”等语文学习活动,就时新的一个热点或难点社会问题、一个审题立意较深的作文题目,采取无主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形成。4建模维度:“想想”,善思会想的思维建模“学生为什么不会表达”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根据长期跟踪调查,学生不会表达主要表现为:不知道表达什么样的智慧,也不知道如何智慧地表达;追根到底是因为学生不知道想些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想。所以,当爱因斯坦强调怀海特那句话:“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我们就要好好去思考:学校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叠加,更需要心灵的培育、精神人格的养成。“那个剩下的东西”就是“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唯有此,才能培养出学生的精神能力、心灵品质和具有真善美的高尚人格。可以说,“学会思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所以,智慧课堂注重学生思维建模。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建模的过程是寻找思维规律的过程,建模也是点燃创意念头的起点。建模的呈现形式是“图式”,但并不至于“图式”。“图式”可以帮助人形成常规的思维路数,建模过程中思维循着图式所示,处于更为复杂的运动之中,各种念头、想法和创意在权衡、比较、冲突、挟裹,从而产生出新的念头、想法乃至思想。语文学习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学以致用,如何构建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语文建模”是用语文方法与思想进行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充分理解语文的重要性,理解合理的抽象和简化,在语文建模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语文工具进行思考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问题怎么提出?有了问题,怎么思考?如何将对问题的回答表达出来?我尝试的是用“思维建模”的方式来建立起学生思维的常规模型“四三二一问题思考模型”:对一个问题进行四个思维度向、三种思考方式、两个价值判断,做出一个表达提纲。如何提出问题?一是自己不懂的,二是自己尝试解决仍然不会的,三是最有价值、最有创意的。如何思考问题?我提供了四个思维度向:时间度向,这是一种发展型思维,追问在时间之河中的“之前呢”“后来呢”,标杆记忆:“后来呢”;空间度向,这是一种比较性思维,联想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等情况,与之比较,标杆记忆:“他们呢”;心理度向,这是一种深刻性思维,追问此事是不是我想的意愿,是不是我会的方式,是不是我能的资格,标杆记忆:“怎想呢?”;文化度向,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是对命题的一种逆向式批判思考,标杆记忆:“怎行呢?”在思考问题确定下某一个方向时,怎么来思考问题呢?我建立了思考问题的三种方式:一是常规思维,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列观点”“摆事实”“作分析”等常规思路思考;二是“超常规思维”,遵循“集中”原则,将思维聚于一人、一事、一物、一瞬,在思维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做出“超常规”思考,往往很容易出新想法,新思维,新表达;三是“反常规思维”,是对命题的逆向思考:这一定就好吗?“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往往在凝滞处,顿塞处,一下子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给人一片新天地。在选择一个方向采取某一种方式思考之后的问题,还需要做两个判断:一是价值判断(正误、好坏、高低、优劣、上下、赞否);二是文体判断(问题、需要、先进、条件)。最终形成一个提纲。当然,语文建模决不仅仅只限于此,在智慧作文上,我帮助学生建立起“集中 匀称 有趣”的智慧作文模型、W型叙事波澜模型等等,对如何学习语文的“前课 课堂 后课”也建立起了语文的学习模型。建立学生学习语文的将语文的读和写、听和说紧密结合在“思”之中心,让写作像说话一样简单,让学习投入少,而收益多。【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区域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培训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3/02/001)”的阶段性成果。】洪劬颉邮编:210002单位: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地址:南京市游府西街46号16楼0109室Q Q:87610961手机:186520771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