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三五市区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0968645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4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通市十三五市区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南通市十三五市区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南通市十三五市区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市“十三五”市区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南通市“十三五”市区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南通市城乡建设局2016年11月前 言“十三五”时期,南通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这一时期,是南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接国家住建部和江苏省住建厅相关“十三五”规划,编制南通市“十三五”市区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我市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规划紧紧围绕南通市城乡建设局的主要职能,包括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的市政公用事业和勘察设计咨询业等,涉及市政公用和园林绿化行业及抗震防灾、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等(建筑业有关内容另行单独编制南通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文本结构采用章节形式,共分为四章、十五节。规划主要针对我市市区城乡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回顾“十二五”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十三五”期间我市市区城乡建设事业面临的形势和需求,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规划是“十三五”期间统揽我市市区城乡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25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1第一节 城市建设发展情况1第二节 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情况14第三节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情况17第四节 抗震防灾情况21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26第一节 指导思想26第二节 基本原则26第三节 发展目标26第三章 主要任务31第一节 城市建设主要任务31第二节 工程建设市场管理主要任务45第三节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主要任务46第四节 抗震防灾主要任务49第四章 政策措施51第一节 城市建设政策措施51第二节 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政策措施54第三节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发展55政策措施55第四节 抗震防灾政策措施56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58附图 1 市政工程拟建重点工程项目图 2 公益事业拟建重点工程项目图 3 园林绿化拟建重点工程项目图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是南通市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市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战略决策,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建设各项事业齐头并进,为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8%,比“十一五”末提高6.8个百分点。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和提高,中心城市宜居创业功能不断增强。市区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家批准。市区园林绿化进一步增量提质,绿地布局更加优化,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第一节 城市建设发展情况一、“十二五”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市区城建投入呈现规模大、效率高、运行好的良好态势,每年城建项目百个以上,“十二五”期间,城建资金累计投入超千亿元,建成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载体功能的显著提升、人居环境的日益改善。1市政工程“十二五”期间,市政建设从平面交通向立体交通、从核心城区向组团沟通、从空间拓展向品位提升发展;从过去侧重于“通”(拉开城市框架)调整为侧重于“快”(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快捷);从带状城市向组团城市格局转变。2015年底,市区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2677.51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30.05平方米。(1)快速路网围绕“一轴一环八射”快速路网系统开展建设工作,基本完成首轮快速路网系统建成的目标。主要建成江海大道高架、通盛大道高架、通沪大道高架、长江路快速化改造、通京大道快速化改造、通启路高架、东方大道等。除啬园路-长江路未实现快速化外,首轮 “一轴一环八射” 快速路网已基本建设到位,主城区机动车辆“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通勤”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末,建成快速路网总里程达83.4公里,位于全省第一方阵。(2)骨干路网1)实现带状城市向组团城市转变,加强了核心城区与通州区、开发区等组团的联系。主要建设了钟秀路东延、人民路东延、世纪大道东延、崇川路东延、永怡路东延、永和路东延、工农路北延、通刘路拓宽改造、胜利路南段、世纪大道东延、龙盛大道、星湖大道改造工程,宏兴路工程、新开北路工程等项目,加强主城区与通州区、开发区的联系通道,加快了各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支撑了区域发展。2)加大了对观音新城、市北新城、新城区等重要组团路网投入,优化了路网结构,形成了新的城市路网格局。主要建设了永兴大道东延、幸余路、河东路、树西路、永和路东延、幸余路东延、城北大道东段、永兴路、国强路北延、河东二路、总渠路、国胜路、观阳路、通甲路、胜利路、崇川区经十八路、世纪大道东延等工程。3)围绕提升城市形象,逐步重点打造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第二生态圈”建设。建成北城大桥、静海大桥、通盛大桥、通甲路桥等桥梁,开工建设光阳路桥、园林路桥。至“十二五”末,通吕运河上的桥达到11座。(3)支路网着力解决交通堵点,加大了对重要节点的改造、支路及后街后巷建设。主要建设了青年西路与外环西路交叉口改造、时代超市地下通道、国美电器地下通道、工农路公交专用车道改造等工程,建成了南郊路东段、新城小区支路、万象北路、河西街、北园路、银通路、平安路等工程,提高了道路节点的通行能力,发挥了支路及后街后巷的 “微循环”作用。(4)停车场针对城市日益突出的停车难问题,逐年安排停车场项目,建设了青年路世伦路、长江中路、麦客隆、五一路等停车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停车难的矛盾。(5)轨道交通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前期工作,2012年5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获得南通市人民政府的批复;2014年4月,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规划通过住建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4年8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启动了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2公用事业(1)市政养护设施养护水平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围绕“转型升级求突破、管养主业上台阶、设施管理上水平、改革创新增活力”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市政设施日常巡查和维护能力建设,做到“应修尽修、随坏随修”。一是养护总量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间,市区共完成道板维修约216035平方米、路牙沿维修约57579米、沥青路维修约504410平方米,沥青坑塘修补73365平方米,其它各类附属设施维修12万余件,市区道路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二是预防性养护得到创新。道路灌缝技术、雾封罩面技术、基层注浆技术等一批新型预防性养护技术得到应用,大大提高我市道路管养水平。累计实施沥青路面道路裂缝灌缝425000米,沥青路面雾封层26000平方米,基层地聚合物注浆处理18000平方米。三是中修大修全面推进。对市区一些“重点道路”、“病害道路”进行大中修改造,完成环濠河周边的环城路、桃坞路、濠南路、城山路等十余条道路的沥青面层SMA改造,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对工农路与青年路交叉口、世伦路、外环西路等九条路况较差的路段进行整体大修,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2)照明截止“十二五”期间,市区路灯共29.62万盏,亮灯率99;景观亮化亮灯率98;道路照明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景观照明设施完好率达90%以上。2015年,在省厅组织的城市绿色照明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五名。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取得新成绩,主要实现“七大”转变。一是由原来的查修一体化模式向查修分开模式转变。将查修一体化改为查修分开的修灯模式,提高维护效率;二是由原区域分片区设施维护模式向设施类型分组维修模式转变。人员效率提高,设备需求减少,提高利用率;三是由原人工巡查向无线监控转变。通过无线视频监控进行查灯,发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节约人力、物力成本;四是由区域统一控制向单灯控制进行转变。开展单灯控制技术试点,实现精准控制,节电、节能、控光、省钱,提升城市照明智能化水平;五是由政府主导投资向“PPP模式”转变。大胆探索“PPP模式”,改变公用事业项目靠政府主导投资变为由投资方通过节省电费分成收回成本的模式。全市老小区照明工程有4000盏路灯采用 “PPP模式”,进行节能改造,每年节约电费近70万元;六是由传统人工管理向智能平台转变。建立城市照明动态数据库,把全市路灯杆号牌重新编号,贴上二维码,市民可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路灯设施基本信息,在线报修、咨询、反映情况。建立城市照明综合管理平台,把三遥控制系统的报修报警信息在GIS上精确定位并实现指令自动派发。建立电费自动分析系统,加强绿色照明;七是实现由后端管理到前期把控的转变。严格按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确保优先建设发展功能照明,严控景观照明的范围、亮度和能耗密度。限时淘汰低效照明产品,优先采用对照度和角度可控的LED灯具。(3)城市供水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我市共投资20多亿元用于水厂、管网、应急水库等供水设施建设,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较大突破。截止2015年底,市区自来水普及率为100%,全市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100%,人口受益率98%以上,供水能力达210万立方米/日,出厂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相关标准。一是供水能力稳步提升。完成区域供水崇海水厂(一期40万立方米/日)项目建设,该水厂定位“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成为苏中、苏北首家具有深度处理能力的大型现代化净水厂。二是区域供水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建成通洋、通吕、通久区域供水线,区域供水主干管网络基本形成,保供能力持续提升。三是应急水源初建成效。建成南通市老洪港应急水库、市区应急深井群等应急水源项目,南通供水统筹及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四是源水预警系统建成投运。狼山、洪港两大主力水厂,源水预警系统建成上线,为原水预警提供科技保证。五是老旧管网进一步更新改造。完成人民西路、江海大道、长江路等67条管网更新、改造,供水管网得到进一步完善。六是“智慧水务”初步建成。南通市区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主城区市政主干管网复核上网,南通供水迈入“智慧水务”时代。(4)城市排水 “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节能减排总体部署,把城镇污水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市区基本形成5大污水处理系统,即港闸区污水处理系统、主城区污水处理系统、观音山污水处理系统、开发区污水处理系统、通州城区污水处理系统。一是污水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市区共有7座污水处理厂,总规模达到74.7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全省第四,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考核名列前茅,多次位列全省第一。二是污水收集处理率大幅提高。市区现状道路和已建成区域,都配套建设了污水管道,各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主干管网已基本形成,形成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市区主次干道上建成污水管道总长约474.27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全省第三。市区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全面配套完善城区雨水管网,市区形成较为完善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市区主次干道建成雨水管道长874.59公里,雨、污水泵房合计39座。通过对城市道路中的积水路段进行逐年梳理改造,明确排水防涝紧急处置措施,采取部门联动机制,市区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升,在河道排水畅通、水位不高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出现大面积内涝现象。同时,根据市区河道的实际情况,2013年以来共组织实施62条河道截污工程,大大提升市区水环境质量。(5)城市燃气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天然气,加快燃气管网等设施建设,扩大用户数量,方便用户用气,最大限度地降低燃煤燃油锅炉比重,安全供气持续平稳。一是大投入大建设。投入约6亿元引入“西气东输”天然气,建成中调压站10个、高压管网86.1公里。全市燃气管道总长度2200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延升了约600公里。投资约4500万元,对老旧燃气管道进行改造。二是增加用户和用气量。天然气需求量不断增长,用气量由2013年的1.24亿立方米增长到2015年的1.7亿立方米,用户数从2013年的23.5万户增加到2015年的42万户。三是提高应急能力。投资约90万元扩建开发区LNG站,新增4台2000Nm3/h空温式气化器,气化能力提高一倍;投资约1000万元,在开发区增设6座150立方米地上立式低温储罐,储存能力达1800立方米(折合天然气100万立方米),除工业用气外,能保证我市56日应急用气量。(6)垃圾处理“十二五”期间,市区垃圾处理由单一填埋向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方向转变。2015年底,市区拥有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场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达25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处理率达100%。一是垃圾焚烧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市区处理生活垃圾59.88吨,其中填埋处理3.41万吨,焚烧量占比94.32%,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二是扩容填埋场。新建垃圾填埋池1座,填埋容量30万立方米。三是垃圾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厂负责集中处理南通市区、如皋市、泰州市、靖江市等城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跨区域的城市、城乡统筹规划的垃圾发电厂。四是垃圾渗滤液提标处理达到了新水平。2012年,投入3600万元对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进行二次提标改造,尾水排放达到国内最高标准。五是场区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垃圾处理中心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工程。填埋区域及周边区域简易绿化加水面达800亩。3.园林绿化“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2011年-2015年,市区建成区绿地率从37.2%增长至39.92%,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40.8%增长至42.77%。截至2015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8173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1)新建一批特色公园绿地。新建了环保公园、唐闸公园、古港花都、龙潭公园、幸福公园、能达公园、老洪港湿地公园(一期)、南山湖公园等一批具有个性化主题特色的公园绿地。(2)扎实推进小游园民生工程建设。建成人民东路小游园、城山路滨河小游园、世纪花城南侧小游园、开发区安富路东侧小游园、通州区五一小游园等30多个小游园,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公园绿地布局。(3)持续加大道路绿化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通宁大道、世纪大道、江海大道、城北大道、通沪大道、园林路、崇川路、星湖大道、通扬运河等一大批道路、河道绿化景观带。(4)提升风景名胜区档次。濠河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做优做美,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狼山风景名胜区实施了民俗文化博览园、配套服务中心等一批项目,景区形象大幅提升。(5)全面推进“两河两岸”景观带建设。完成了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两河两岸”)整体概念性规划设计,通吕运河绿廊(通宁大桥崇川大桥)、船闸东路段建成。(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1市政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了道路建设的力度,尤其是第一轮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对改善市民出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路网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快速化路网系统尚未完全闭合,“南环”中的啬园路-长江路尚未建设,“八射”中青年路往通州、星湖大道往竹行收费站等射线尚未启动。二是城市道路结构比例还需完善,支路网建设尚需加强。三是城市交通存在瓶颈节点。由于城市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大幅增长,老城区的孩儿巷北路、桃坞路、跃龙路、人民路、青年路等道路存在交通瓶颈。2公用事业当前,公用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专业人员匮乏、专用设备不足、财政投入少等。(1)市政养护一是市区还存在道路老化、破损、带病运行。少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主次干道,如跃龙路、青年路等,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超期服役,坑塘、裂缝、拥包、沉陷等道路病害较为常见,通过日常养护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二是专业养护人员及设备不足。随着市区首轮快速路网系统的建成,高架桥日常养护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专业养护人员及设备明显不足。(2)照明一是部分地区照明设施有待完善。随着老小区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逐步消除无灯小区,但港闸区、崇川区两区仍有部分支路未安装路灯。二是智慧平台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智慧平台处于初建阶段,运行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需及时修改和完善。(3)城市供水一是供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隐患。我市水源单一,长江南通段船舶较多,上游环境难控,容易发生污染事故。长江岸线南通段企业码头、排水口与取水口犬牙交错,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供水管网需优化改造。市区仍有部分供水管网老化,急需进行改造优化,区域供水通如线、通汇线时常发生暴管问题,亟需改造。三是应急供水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区应急水源还没建设到位,应对水源突发污染能力不强。四是供水管网信息系统有待完善。区域供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区域供水生产调度需求。(4)城市排水一是部分排水设施老化,建造标准低。老城区部分排水设施建造年代较久、建设标准偏低、管径偏小,局部管道出现不同程度的淤塞和损坏,影响排水效果。二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低。我市水资源较为丰富,雨水调蓄利用、污水再生利用需前期投入,工艺复杂,社会了解和重视程度低,导致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未能广泛推广。三是排水管网信息系统亟待完善。由于雨水、污水管网产权单位不同,对资料、信息管理方式也不相同,资料数据整合难度大,共享难度大,信息化程度低。(5)城市燃气供气设施安全风险高、监管难度大。随着天然气使用范围扩大、供气设施数量及规模不断增加、管网设施老化,使得安全风险越来越高,监管难度越来越大。(6)垃圾处理一是垃圾管理和运行的水平有待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城市发展,垃圾量猛增,当前应急填埋处理量约在400吨/日,极端情况下可达1800吨/日,填埋池库容以及渗滤液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垃圾处理点(焚烧厂和填埋场)规划选址难。3园林绿化(1)城市绿化总量不足,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基础差,起步晚,且建成区范围扩张较快,相比而言,城市绿化总量稍显不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在全省排名处于中等水平。由于规划指标落实及前期拆迁等问题,老城区内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构建“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2)道路绿化缺乏特色,林荫效果较差。道路绿化布局形式单一,乡土树种应用比例较低,行道树树种不够丰富,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道路绿化景观特色不明显。行道树树种选择及种植条件不佳,行道树树穴尺寸偏小,侧分带较窄,部分商业路段缺株断线现象较严重,非机动车道两侧树木冠幅较难闭合,达不到林荫效果。(3)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我市绿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费标准较低,绿化管理较粗放、技术含量低、监管手段落后,措施不能完全到位。二、“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及需求(一)市政工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要求,以“三城同创”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功能型向生态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集中精力、调动要素,积极推进畅通工程建设,打造与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富有文化魅力的城市相匹配的交通体系。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完善市区首轮快速路网、提升快速路网功能、加强与如皋、海门等中心城市协调发展区的联接。2优化路网级配关系,形成更加合理的主次支路网结构,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3逐步解决市区交通瓶颈节点,缓解重要路口交通压力。4结合我市停车场规划及轨道交通站点布置,合理设置停车设施。5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不断提升城市形象。6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竞争力,加快推进轨道交通,集中精力、调动要素,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北翼中心城市。(二)公用事业1市政养护(1)养护管理科技化成为趋势。目前,市区首轮快速路网已经形成,市政设施养护量的大幅增加,道路管养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养护管理科技化成为趋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应用,是提高养护作业科学化和精细化的必由之路。(2)养护管理亟需知识化人才。随着城市大框架的初步确定,特别是115万平方米的高架道路、城市隧道及大型特殊结构桥梁的建成,无论在养护技术还是难度上,都要求紧贴现代建桥、养桥技术的迅猛发展,储备、培养一批相关专业技术的人才具体研究管养对策,精准养护。(3)养护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随着市政设施养护量的大幅增加,城市道路管养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成为必然,管养科学化、快速化是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养护的根本途径。2城市照明(1)节能、减排、低碳、绿色是主旋律。“十三五”期间,绿色照明,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节约照明用电,建立优质高效、经济舒适、安全可靠、有益环境的照明系统,满足社会对照明质量、照明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的需要,由“亮”到“美”照明品质提升转变,全面推进绿色照明技术改造,构建绿色照明体系,建立全过程、全系统的绿色照明系统框架,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的目标。(2)新型半导体照明广泛应用。到2020年,全省白炽灯全部淘汰,LED照明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核心器件发光效率与应用产品质量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保障我市照明设施优质、促使半导体照明产业健康持续向前发展,在新建道路工程照明设计阶段将考虑传统光源和新型节能光源(LED灯)结合使用,在偏远的主、次照明设计中逐步试点新型节能光源,在支路以及公园绿地、小区推广使用LED灯具。(3)发展城市智慧照明顺应时代要求。城市绿色照明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分步实施。提高照明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智慧照明,提高城市的宜居性,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支持。城市监控设施资源共享,将为完善城市照明管理综合系统提供契机,为实现智慧照明、智慧城市提供基础。3城市供水(1)扩大供水规模,满足用水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长,用水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南通新型城镇化将为供水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水厂规模,提高供水能力,“十三五”末,供水能力扩大到200万立方米/日规模。(2)提高输配水能力,降低漏损率。计划新建管网200千米,计划改造主要给水管道52.5千米,降低漏失率,提高输配水能力。(3)加快深度处理步伐,提升供水水质。“十二五”末,已开始对现有洪港水厂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十三五” 期间还将实施狼山水厂深度处理改造,进一步提高水厂供水水质,努力实现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的转变,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稳定达标,提高安全供水能力。 (4)提倡节水优先,保护水资源。宣传节水理念,落实阶梯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加强供水计量和管网维护管理。鼓励和支持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同步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城市景观用水、工业和城市杂用水要优先利用再生水。 (5)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智慧水务”。以制水工艺为先导,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管网模型为核心,构建“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供水系统自动化,水质水量监测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管理决策智能化,保证城市供水工作水平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水平相适应。4城市排水(1)加强雨水管网改造。在全球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造成我市暴雨内涝积水不断增多,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遭受考验,城市排水防涝形势严峻,亟需对部分老化、破损、标准偏低的雨水管道进行改造。(2)规范污水排放行为。部分区域、企业存在雨污混流、偷排现象。“十三五”期间,水环境保护仍是重中之重,需进一步规范排水户的排水行为,大力推行排水许可证制度,依法排水。(3)提升污水处理能力。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排水户大幅增加,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水量逐年递增,现有管道规模及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必须与之匹配。(4)提高污水尾水排放标准。加强污水深度处理,在全面达到一级A的基础上,努力向地表类水排放标准方向发展。(5)编制区域排水规划。从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角度出发,着力优化我市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排放格局,积极开展区域达标尾水排海规划研究。(6)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创新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蓄、滞、渗、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生态化、综合化排水理念,降低内涝灾害,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将南通建设成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5城市燃气(1)构建稳定多元的天然气供应体系。“十三五”期间,将加快燃气设施建设,实现在特许经营权范围内管网全覆盖,预计新建燃气管网200公里。同时,在满足居民用气的前提下,积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公建、商业用户和工业用户,提高工业用户用气比例,优化用气结构,保障南通市的能源供应。(2)推动清洁能源使用。随着本市“蓝天工程”的不断推进,继续改善城市环境,以清洁能源取代原煤、油类等传统能源,打造南通市的蓝天碧水。6垃圾处理“十三五”期间,推进垃圾填埋从日常填埋向应急填埋发展,加强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域的管理。一是加强垃圾处理基础施设规划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后期完善工程,完善雨污分流系统,对垃圾填埋已达设计要求的部分进行终池封场处理,恢复生态;新建垃圾渗滤液应急收集调节塘及污水预处理后的纳管系统,加强填埋库区建设,以满足应急填埋需求。二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将垃圾分类管理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扶持科学制定综合治理目标,。三是加快推进建筑垃圾中转消纳场所和街道装修垃圾集中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为生活垃圾增量及应急量做准备。(三)园林绿化1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生态网络,优化城市绿网、路网、水网布局,着力打造“碧水环绕、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整洁舒适、生态宜居”的现代花园城市。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均衡分布和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市区特别是老城区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的现状,全面满足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3建设功能性、节约型、生态型园林绿化。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打造景观优美的宜居环境。4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园林绿化设计坚持内涵丰富、美观自然、经济实用、彰显个性的原则,根据地域特色,利用本土植物,突破单一设计,建设特色鲜明、符合本地实际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5推进园林绿化信息化管理。划分养护管理区域,完善网格布局,以网格化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二节 工程建设市场管理情况一、“十二五”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我市突出监管与巡查,规范程序与行为,完善制度与服务,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工程建设领域综合监管的整体联动和市场诚信机制有效建成,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1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稳步推进,电子招投标全面实现。理顺了承发包关系,规范了合同备案行为,建筑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违法分包转包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打击,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成。2建筑业信用平台有效建成,行业诚信度进一步提高。顺利建成了我市建筑市场信用平台,企业库、从业人员库及项目库“三大库”实现了动态更新,系统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实现了与电子化招投标平台的对接共享。信用评价和三合一评标工作如期实施,为全市2000多家建筑业企业及10万多从业人员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3创新制度,服务效率进一步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便业主,高效率服务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内容,先后创造性建立了“阳光执法”、“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网络审批”等工作制度,以施工许可、竣工备案两个环节为重点,加强对建设项目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的管理,将住宅小区配套工程纳入了管理范畴,推动了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4完善制度建设和监督模式,工程质量稳中有升。健全了以抽查和巡查为主要方式、以行政执法为基本特征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全面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分户验收工作的覆盖率已达到100%;广泛开展质量创优评先活动,工程质量通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省优工程项目数量逐步增加,文明施工工地不断涌现。5中介机构实力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监理、检测等中介机构的实力得到壮大,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资质结构趋于合理,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勘察设计单位甲级资质比例达到36%,监理企业甲级资质比例达到43%,全市已有120人获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170人获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832人获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6城建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建设档案法规建设,提高档案执法工作力度,使档案馆成为保管城市建设档案资料的重要基地,不仅及时提供城市建设现状信息和城市历史信息,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基地,展示着城市文化形象和环境变迁。“十二五”末,全市城建档案馆馆藏量增加15%,馆藏数量和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十二五”期间工程建设市场秩序虽然得到有效整顿,六方责任主体市场行为得到一定的规范,勘察设计、监理等咨询业队伍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专业种类不齐全,设计资质偏低。以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情况为例,依然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和装饰装修上,智能、幕墙等专业设计单位资质偏低,消防、照明等设计资质在我市还处于空白等,与南京、苏州相比还有差距。2高级人才短缺,执业人员不足。“十二五”以来,我市对培养和引进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省内其他市相比还存在不少的差距。以勘察设计行业为例,一级注册建筑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全市总数为246人,和南京、苏州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3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虽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十分注重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再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多次组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但通过对建设工程专项检查发现,从业人员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的掌握程度还不够,违反强制性条文的现象时有发生。4监管模式有待优化和改进。“十二五”以来,我市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住宅工程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法制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国家为维护建设市场秩序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有效地维护了建设市场秩序,然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如:对建设工程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单位的行政执法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在执法过程中无法做到严肃查处,起不到警示作用。2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南通建筑业长期以来注重对建筑总承包的发展,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居多,而专业资质配套欠齐全,装饰、幕墙、钢结构、智能等专业企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地建设的需要。3人才培养需进一步加强。勘察设计、监理等咨询业改制后,许多企业仍存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缺乏对外开拓的主动性,企业不注重高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部分人才外流。二、“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及需求1加快建筑业企业结构转型。中央明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工作任务,对建筑业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建筑业企业结构转型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突出风险防范,推动建筑业平稳持续增长。2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十二五”期间,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全面实现,培养造就了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但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施工现场人员操作技能和标准化意识。3技术进步目标。高层建筑、地下工程、高速铁路、公路等重要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还需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4建筑市场监管目标。建筑市场监管法规尤其在市场准入清出、工程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探索建立工程担保、保险制度。5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保持稳中有升,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取得显著进步,但是住宅工程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第三节 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情况一、“十二五”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1建筑节能(1)“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实施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以及 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通过建立健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行政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南通地区特点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和工作推进机制,圆满完成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的建筑节能目标任务,在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均超额完成任务指标,较大地提升了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水平。(2)“十二五”期间 ,南通地区年平均新增1264万平方米节能建筑,既有建筑存量达1.2亿平方米;南通地区创建了三个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分别是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绿色建筑示范区、如东洋口港绿色建筑示范区和通州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共获得43项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累计498.89万平方米,对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任务指标,我市完成率达121%。(3)“十二五”期间,严格执行国家、省相关规定,出台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政策要求。规定从2013年起,南通市市区凡由政府投资新建的机关办公用房和大型科教文卫、交通场站等公共事业项目,一律率先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从2014年开始,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区中的新建项目、各类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四类新建项目,率先全面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不少于120万平方米,创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不少于9个;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前提下,每年新增65%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均不少于30万平方米。从2015年起,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按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4)“十二五”期间,南通市成为全国首批试行“新建建筑65%节能标准”的城市;海安县获国家批准追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30万平方米;如东县获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集中示范区,并获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5兆瓦;南通市较早在全省建成市级建筑能耗数据平台,累计实现对227座机关建筑和大型公建能耗数据实时监控、上传;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在民用建筑上得到推广应用;墙体自保温、节能门窗、外遮阳、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保温装饰一体化、建筑反射隔热涂料等技术和产品,在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2墙体材料革新(1)“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及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兼顾的方针,紧紧围绕节能、节土、利废宗旨,实施城市和乡镇同步推进发展战略,始终抓住新墙材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点示范、推广应用等环节,整体联动,协调推进,圆满完成了我市“十二五”墙材革新各项目标。“十二五”期间,共生产313.28亿块标砖,其中新墙材折标砖298.19亿块,新墙材占墙材总量的95.18%,节约标煤185.67万吨,利废2188.2万吨,保护耕地49477亩。(2)紧抓国家、省发布了新产业发展导向和多种产品的新标准的有利契机,运用调研、考察、考核等手段,多措并举,积极推动我市新墙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品档次,推动产业升级。目前,落后的生产工艺已基本上被排除在管理序列之外,一大批生产工艺先进、质量上乘、高端产品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市新墙材市场,满足了建筑功能不断提升的需求。(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与南通大学、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的江河淤泥烧结砖生产技术、节约型城乡建设适用技术目录研究、反射隔热涂料复合保温墙体性能及应用研究等9项科研成果。参与编制了国家级标准淤泥多孔砖应用技术规程、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自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淤泥烧结节能保温砖自保温砌体应用技术规程。科研成果既为我市的墙改节能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市新墙材企业转型升级和建筑节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4)以点带面,筑牢“全面禁粘”基础。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闭合管理、执法巡查等多种措施,多部门齐抓共管,在全面“禁实”的基础上,城区全部通过了省墙改办组织的“禁粘”城区试点验收,为我市城乡“全面禁粘”筑牢了坚实的基础。(5)严格执法,确保江苏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执行到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条例,多部门联合执法,不断提高监管力度,净化新型墙材市场环境,维护了条例的严肃性、权威性。(6)加大扶持,强化基金带动效应。及时出台多项专项基金扶持政策,鼓励新墙材企业转型升级、提档增效;鼓励建设施工单位使用新产品、新技术,给予技改项目、新型墙体材料示范工程墙改基金补贴,带动社会资金在新墙材领域的投入,为墙改与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二)存在问题及主要原因1建筑节能(1)在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中,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认识不足,缺乏全局性、长久性的眼光,在推动绿色建筑工作中缺乏主动性。(2)全市绿色建筑工作在地域发展和成效上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绿建标识申领工作和建筑节能专项资金设立上还有一定差距。(3)全市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重道远。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建和量广面大的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模式较为单一,数量有限,不能很好的形成规模效益。(4)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建节能运行监管措施还需加大力度。2墙体材料革新(1)新墙材产品单一。我市资源匮乏,可利用的资源有限,本地区的产品种类较少。(2)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经济规模及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墙改工作也参差不齐。(3)墙改专项基金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县(市)、区未能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新型墙材发展。(4)新墙材企业转型升级较慢。国家、省明确淘汰的项目还未能全面停产或淘汰,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二、“十三五”期间发展形势及需求(一)建筑节能1进一步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法制化水平。建筑节能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其工作需各部门、各条线综合管理,在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等方面下大力气。2进一步创新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发展思路。均衡发展各县(市、区)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促进各地区形成新跨越。3进一步确保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建造质量、设备节能效率的提高。强化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作用,不断引导科技进步,积极倡导和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研发。4进一步切实解决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量相当庞大,任务十分艰巨,其改造计划、资金来源及其实施模式亟待确立;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较高,急需加快落实能效监管措施。(二)墙体材料革新1加快新型墙材研发速度。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建筑的快速推进,我市对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新型墙体材料的需求将保持旺盛的势头,需要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研发速度。2引导建材企业转型升级。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呼应新墙材的生产迅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3加大新型墙材向乡镇和农村推广应用。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措施,确保推广依据充分,成效明显。4推进新型墙材绿色发展。积极引导墙材企业,加快新型墙材产品绿色建材标识认证工作,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墙材企业绿色发展。第四节 抗震防灾情况一、“十二五”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全市抗震防灾工作牢牢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抗震设防、鉴定加固和应急避险 “三位一体”,围绕“全市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保持省内领先、国内有名”的工作目标,在大力提升我市城乡抗震防灾能力上真抓实干,抗震防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1凝心聚力,抗震专项审查迈出新步伐(1)不断优化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审查流程。先后对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模式做了多次微调,使原来部分工程项目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阶段开展两次抗震审查,改变为根据项目性质、抗震设防标准、建筑物分类等诸元,在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一次审查,最后由施工图审查中心进行复核的新的工作机制,减少了工作流程,缩短了工作时间。(2)有序推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抗震专项论证全覆盖。按照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和住建部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工作,先后对苏通工业园区高架工程、通启路高架工程、崇海水厂一期工程等一大批重要市政公用工程进行了抗震专项论证。 (3)加强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队伍建设。形成了新的委员会领导班子,聘用了新一届委员会专家,向省住建厅分别推荐了超限高层抗震审查专家2人、市政公用设施审查专家5人及震后评估专家1人。强化了对专家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培训。(4)加大抗震设防监管力度。将抗震设防监管措施落实到工程建设全过程,不断完善“设计审查施工监督行政检查竣工验收归档复核”的闭合管理机制。对所有审查的勘察设计文件均存档备查,并对通过审查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统一加盖南通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用章,堵塞了抗震审查与施工图审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强化超限高层以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体系的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监管,严格审查程序,杜绝了漏审和越级审查现象。2防患于未然,抗震鉴定加固喜获新成果(1)主动参与学校校舍抗震加固工作。牵头组织专家对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的进行了加固设计和设计审查。圆满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南通市校安工程目标任务,在列入省考核的三项指标中,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及总面积均名列前茅。开展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及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培训,协同崇川区、通州区、港闸区和如皋市开展了幼儿园建筑抗震性能鉴定。(2)在省内率先启动医疗系统建筑抗震防灾工作。协同市卫生局开展了医技楼、门诊楼、住院楼的抗震鉴定工作,完成120急救中心、血站、肿瘤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单位2.5万平方米的建筑抗震鉴定任务。(3)开展了城区重点文物建筑等建(构)筑物的抗震鉴定加固工作。先后组织专家完成通棉二厂旧址、伶工学社旧址、1895文化产业园一期等文博工程的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4)开展改扩建既有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对已经建成、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以及改变主体结构、增加荷载、改变使用功能的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先后完成南通市少保中心、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86个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审查,面积累计达到43.3万平方米。(5)在省内率先开展市区桥梁的抗震鉴定。对市区“08细则”(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出台前建设的、原设计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且未列入近期改造、改建、拆除计划的桥梁以及“08细则”出台后、2010年以前建设的未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桥梁按照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性能鉴定。3未雨绸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取得新突破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作为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加以谋划,做到工作同时布置、措施同时落实、成果同时考核。(1)开展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专题培训。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的实施,举办了综合防灾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讲座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讲座。(2)不断创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新机制。协同市民防局、市地震局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南通市市区单建式地下空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办法及南通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空旷区域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区建设局和园林管理专业部门,今后凡新建、改建、扩建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空旷区域,除不具备安全性和防灾避难基本条件的以外,凡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均应根据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南通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的要求,分类同步建设场地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3)扎实有序的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先后完成园博园-滨江公园、古港花都、南山湖、环保公园等9个场地型,完成商贸技院体育馆、南通大学体育馆、五山小学风雨操场、韩香坝小学风雨操场等8个建筑型避难场所,江海佳苑人防工程等32处利用地下空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正在有序建设中,部分已经建成。基本形成各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室内室外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立体地震应急救援空间体系。(4)开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检查,落实各方责任。市建设局、地震局和民防局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24次专项检查。南通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在省组织的检查中屡获佳绩。4城乡并重,区域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1)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不断营造依法抗震监管的氛围。联合市司法局在南通崇法报中开辟“地震及建筑抗震设防专版”,印制3万份免费向市民发放。结合第24个国际防灾减灾日,在中国南通网站制作了南通建设工程抗震专题。组织编印南通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手册,免费发给建设工程各方主体和县(市、区)从事建设工程抗震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不断营造依法管理的氛围。(2)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巧办和随到随办,努力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对拆迁安置房以及县(市)区一些重大的产业投资项目,组织专家上门开展专题服务。创新举措,在技术审查环节建立了“温馨提醒”制度。(3)按照分期分批,结合小区危旧房改造等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综合抗震能力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共在73个点拆除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危旧房建筑14万户,230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均达到抗震设防要求。(4)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抗震设计图集设计、评选和推广使用工作。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农民集中居住区民房抗震专项设计活动,对江苏省村镇住房抗震构造图集(苏CG01-2006)进行了设计更新,编制了南通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房通用设计图集,免费发放至基层和农户手中。南通市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做法,多次在建设部和省相关会议上专门介绍,部省行业领导多次给予了好评。在住建部编印的建筑防灾年鉴(首刊)中专题介绍,南通市成为地级市中唯一入编该年鉴的城市。2013年江苏省抗震防灾管理工作会议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