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29381573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生活中的趣味哲学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能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走进课堂,那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排位置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排位置是班主任应当掌握的一门如何优化组合的艺术。班主任在排位置的时候,必须注意学生高矮、性别、性格、成绩好坏、守纪良莠、好动喜静、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组合。通过这些不同的组合,可以使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较为满意的同座,为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可以使不同类型学生的缺点被抑制和克服,优点被充分利用和张扬,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可以形成一个互帮互学、良扬莠抑、遵规守纪的良好班风。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另一种形式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质变。优化组合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第二种情形的客观要求。不同的组合会导致不同质态的发生,优化组合就是使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达到合理状态,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们的质变。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班级排位置,就是力求使构成班级的学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而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否则就不利于良好班级体的形成,就会给班级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选班级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在学校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暑期开学时,有的学生家长就到学校找领导,希望能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班级;在学期中途,有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因对个 别老师的教学或本班级的班风不满意,向学校提出要调换班级的要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学生在学校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班级和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学生成长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班级和老师应当为学生的成长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学生或家长选班、调班,也就是重视了外因的作用。从这一点讲学生和家长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在看到外因作用的同时,学生或家长更应注重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学生的成长首先或主要是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下降或受到批评时,往往首先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有的家长在听到小孩反映本班或某个老师不好时,往往首先不是考虑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而是抱怨学校抓得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力,任课老师授课不好,于是就会提出选班或调班的要求。殊不知,离开学生的主观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无济于事。打扫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每到周末,学校都要组织打扫除。然而,不同的学生对待打扫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对待打扫除的态度很认真,能一丝不苟、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而有的同学在劳动的过程中,拈轻怕重、挑三剔四,甚至逃避劳动,总认为集体的事与己无关。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事有益的活动。对待打扫除的不同态度正反映了不同价值观的不同导向作用。凡是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同学,因为他心中想着班集体,他认为对集体有益的事就是有价值的事,因而,他就能够很好地完成劳动任务。反之,那些缺少集体主义思想的同学,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计较个人的得失,他会把为集体服务看成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把个人的选择同集体的利益对立起来。因而,对待打扫除的消极态度就不足为奇了。做错题人的知识构成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目那是经常的事,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粗心大意,没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有的是因为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不透彻,甚至发生了差错;有的是因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低,等等。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就可能有正确与错误的差别。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的影响着他对新的对象的理解。一般来说,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正确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另外,人们原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也会导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出现差异。学生做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已学的知识或者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的认识对象进行反映的过程,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和准确的掌握已学的知识,就能对认识对象作出正确的反映,即就能正确解题;反之,如果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不准确、不透彻,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达到应有的层次,就会对认识对象作出不全面或者错误的反映,即就会做错题或者不能将题目做到底。跳高、跳远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学校开运动会在进行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在进行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如果问其原因,大家都会说,是为了避免运动员遭到伤害。那为什么这样做,就能保护运动员,使其免受伤害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具有不可抗拒性。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不仅能认识规律,更能够利用规律,即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至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跳高比赛时,总要在地面垫几层海绵垫;跳远比赛时,运动员总是往沙坑里跳,这正是人们认识和利用动量定理的具体表现。动量定理告诉我们,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由此可得出,一物体所受力的大小与另一物体的运动速度成正比,与作用的时间成反比。这样,要想减小力的作用,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延长力作用的时间。运动员在跳高时摔在海绵垫上,跳远跳在沙坑里,这样就延长了运动员作用于地面的时间,减小了人对地面的力的作用,进而也减小了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起到了保护运动员的作用。可见,垫海绵垫、挖沙坑,正是为了改变和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限制其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运动员免受其害。学好哲学终生收益。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校园生活处处有哲学,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那样,我们的学习会妙趣横生,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更精彩。“弟子孔丘特来候教。”过了很长时间,老子才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到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带领众弟子退了出来。在故事中,老子教了孔子及弟子们什么道理?刚开始学生会认为什么也没有教,让学生再思考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老子的意思是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东西,看问题要用矛盾的观点。生活中的趣味哲学“替猫说话” 谈认识的角度 朋友告诉我,他那上小学的宝贝儿子小明前些日子挨了老师一顿批评。期末考试时,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扫兴而归。”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努力把事情做得更仔细。”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伪装。你答得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小明不服气,分辩道:“您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呀。”老师听后极为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环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您不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 倘若站在小鸟的立场上看问题,答案诚如老师所说;但如果站在猫的立场上看问题,小明的答法颇有道理。寓言只是寓言。假如我们不了解寓言作者的真实意图,那就很难断定上述两种答案哪一种更为合理。显然,猫吃小鸟既可以譬喻成坏人作恶,也可以譬喻成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如获取生存资料)而采取的正当行动。 不过,这件有趣的事情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那就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和认识的角度有关。角度不同,认识不同。或者,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对不同事物作出相同的解释。 小偷使锁日臻完善 谈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这话,出自马克思之口。 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固然取决于生产者的努力,但引起这一努力的根源却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正是由于贼们变着法的偷盗,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盗;正是由于骗子手们变着法的伪造,所以才有了人们变着法的防伪。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揭示着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道理,即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的确,承认矛盾的存在不是一件易事,“是则是,否则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的思维方式因其符合传统逻辑而顽固地纠缠着我们的头脑。但是,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生活中彼此相反且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类现象,那么就会发现,矛盾双方的的确确是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肯定的。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曾把这种倾向概括为“相反而相成”。 只管传葱的御厨 谈适度 有个财主,一天请到了一位给皇帝做饭的厨师。他很高兴,以为在明天为自己祝寿的筵席上可以使客人们尝到美味佳肴。 “请您来造厨,我们可真是口福不浅哪!”财主恭维道。 “当然愿意效力。不过在皇宫里,我们厨子之间是有分工的,我也只能完成我所负责的那道工序。” “那您负责哪道工序?”财主赶忙问道。 “作料。”厨师一本正经地回答。 “这么说,您很会用作料了?” “作料我们也有分工。有管姜的,有管蒜的,有管花椒的,有管大料的。我只管葱。” “您就管葱?”财主惊讶地叫道。 “葱也不全管,我们还有分工。有管剥的,有管洗的,有管切的。我只负责从剥葱到洗葱的传递。” 这是一个笑话。它告诉我们,分工如果过细以至超过应有的限度也会引起麻烦。举一反三,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度。 “度”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在该范围以内,事物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一旦超出这一范围,事物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 唯物辩证法坚持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孔夫子主张“过犹不及”、“允执其中”,这颇有道理。“过”同“不及”一样,都会把事情办糟。名厨师炒菜的时候,很注意“火候”:“火候”不够,菜生;“火候”过了,菜老。 二分钱哪儿去了? 谈静止性思考习惯造成的认识误区 某老汉卖瓜,标价买一个二角、买三个五角。有三位顾客结伴而来,各买了一个,每人付给老汉二角。顾客走后,老汉猛然想起,他们三人是一起来的,按照他的规定,他们买去的三个瓜总共收五角钱才对。于是,便让小孙子拿一角钱去追还。小孙子耐不住干渴,中途花四分钱买了两杯茶水,等赶上顾客时只剩六分钱了。小孙子向顾客讲明了原委,三位顾客哈哈大笑,每人各自收下了二分。 一个小伙子知道这件事后编了一道智力试题,让同院的孩子们回答:老汉起初收每位顾客二角钱,总共六角。但是,每位顾客后来又被退回了二分,实际上只花了一角八分。这样,三位顾客买瓜共花了五角四分,小孙子喝茶水花了四分,二者之和为五角八角。这和原来的六角是对不上账的。所差的二分钱哪儿去了?在谁的手里? 孩子们听完题目后想了好久,始终弄不清二分钱在谁的手里。大家只好去问老师。老师略加思索,笑着说:“二分钱并不存在,这是一道诡辩题。不错,最初老汉是收了六角钱,可是,当老汉拿出一角钱让小孩子追还顾客时,六角钱就不再存在了。小孙子退给每位顾客二分钱,顾客共花了五角四分。这些钱中的五角,在老汉手里;余下的四分,小孙子买了茶水。这笔账本来是很清楚的。大家之所以感到糊涂,是因为没有弄清出题者在两个地方搞了诡辩。第一,五角四分加上四分的计算是荒唐的,因为买茶水的四分钱已经包含在顾客买瓜所付的五角四分之中了;第二,拿五角八分去对六角也是荒唐的,因为六角钱早已不存在了。” 老师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被迷惑吗?就在于你们看问题简单化了。客观事物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致当事物变化后你们还不肯改变最初的印象。你们看,起先老汉收了六角钱,可由于其中的一角被退还很快就不存在了。而你们的脑海里却始终保留着六角钱的印象。这种静止不变的思考方式是有害的,它会妨碍我们正确地分析事物。譬如,我们有的人养成了先入为主的习惯,当某个同学给他的最初印象不好时,他会把这种印象牢牢地固定住。当这位同学改正了以前的缺点后,他也仍然不肯改变以前的印象。”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